新民黨 公布 2021年立法會選舉參選名單
日期︰2021 年 11 月 3 日
為迎接12月19日舉行的2021年立法會換屆選舉,新民黨積極準備,今天(3日)公布參選名單,分別為參選地區直選香港島西選區、爭取連任的葉劉淑儀女士;參選地區直選香港島東選區的廖添誠博士;參選地區直選新界東北選區的李梓敬先生;參選選舉委員會界別的容海恩女士;與參選選舉委員會界別的陳家珮女士,合共五位參選人。
新民黨今天的記者會由新民黨常務副主席黎棟國先生主持及介紹:「新民黨今天宣布,我們會派出以下幾位參加未來一屆立法會選舉,包括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女士,參加香港島西選區的地區直選;副主席容海恩女士,參加選舉委員會界別選舉;中委陳家珮女士,參加選舉委員會界別選舉;中委李梓敬先生,參加新界東北的地區直選;中委廖添誠先生,參加香港島東選區的地區直選。」
葉劉淑儀參選港島西地區直選 冀「篤行一國兩制 開創嶄新未來」
葉劉淑儀女士將爭取連任,她表示:「我很高興今天在此宣布,我將參加第七屆立法會選舉,在香港島西選區角逐。我本身居住港島中西區,並已經在立法會服務達十三年。十三年來的議會工作讓我獲益良多,透過立法會工作,不斷與群眾互動,我學懂了從市民角度,去看社會的深層次問題。很高興今次新民黨通過讓我再次出戰,未來數星期希望市民多支持我,讓我努力爭取連任。」
廖添誠參選港島東地區直選 冀「誠心誠意 共創未來」
參選地區直選香港島東選區的廖添誠博士表示:「2016年,我參加了立法會選舉新界東地區直選,雖然未能贏取議席,卻讓我更加關心年青人、更加關心香港。新民黨在主席葉劉淑儀帶領下,一直為香港市民服務和發聲,不論順逆境,堅守原則。我希望通過參選,將堅定愛國、不屈不撓的理念發揚光大。」
他又稱:「這幾年,不論是黑暴抑或疫情,不論社會氣氛多麼惡劣,我堅守社區,不曾退縮。我是監警會觀察員及灣仔區撲滅罪行委員會委員;2019年,我參加區議會選舉,正面與本土派對壘,為愛國愛港市民發聲。進入立法會後,我必然會繼續為港島東的居民發聲。」
「我不單是大專講師,更是一名家長。女兒出生後,我深深地感受到肩上的責任,也體察到教育的重要性,相信很多家長和我一樣,希望子女在學校不單學到知識,也要學到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愛國觀。進入立法會後,我必然會關注教育議題,為下一代的未來努力。香港的未來,應該是充滿經濟活力,各行各業發展蓬勃,年輕人有多元出路,能發揮所長。現在,請讓我和你攜手,共創未來!」廖添誠博士總結。
李梓敬參選新界東北地區直選 冀「創新 敢言 為民生」
參加新界東北地區直選的李梓敬先生表示:「2019年一場反修例暴動,暴露了很多潛伏香港已久的政治問題。幸好在中央支持落實國安法,和完善選舉制度之後,這些政治問題,已經得到逐步解決。但是,我們不能忽略,很多民生問題,例如房屋問題,貧富懸殊,年輕人看不到工作前景等等,亦是反修例暴動的催化劑。在完善了選舉制度後,我們的民意代表,更應監察政府,解決這些民生問題,才可以回應市民的期望。」
「我今次參加新界東北的立法會選舉,就是希望可以進入立法會,在三個層次,包括地區規劃,全港政策,跟國際輿論上,推進香港向前。」
「在地區規劃方面,新民黨公民力量的團隊,在沙田、大埔扎根多年。希望團隊的社區服務經驗,可以協助政府,推動更完善的社區規劃,令居民,生活更優質便捷;全港政策方面,我會結合多年經營科技企業的知識,和社區服務經驗,推動政府『創新』,透過智能科技,優化醫療,交通,房屋系統,改善市民日常生活,提高社會效率;至於國際層面,西方政客及媒體常對我們國家進行抹黑,指控一些無中生有的事。所以我會繼續發動本港有條件的年輕人,參與國際輿論,說好中國故事,取回國際話語權,繼續發揮『敢言』本色。」
李梓敬期望新界東北市民,12月19號出來投票支持他進入議會,讓他以「創新,敢言」的態度,為民生拼搏!
容海恩參選選委會界別 冀「心繫國家 服務香港 邁向新時代」
參選選舉委員會界別的容海恩女士表示:「五年前,我懷著以專業服務市民的初心踏足立法會,五年來我不但重視立法會和地區工作,亦非常關注專業人士、中產及青年人的訴求,一直善用自己的法律專業知識,推動社會向前發展。而兩年前『黑暴』曾將香港經濟、民生推至懸崖邊緣,有幸《港區國安法》落實後,社會已恢復穩定,令香港可以在良好的社會氣氛下,有效率解決深層次矛盾,如貧富懸殊、房屋供應短缺、年輕人缺乏向上流動空間等。」
「今次是完善選舉制度後第一場立法會選舉,意義重大,特別是新增的40席選委會界別議員,將佔全立法會議席的九份之四,必須要堅定守護『愛國者治港』的方針,確保香港能穩步發展。過去五年我循新界東直選進入立法會,擁有熟悉地區情況的優勢,我會將此優勢帶入選委會中,以『以人為本』為宗旨,在達到選委會要求的同時,繼續跟進地區工作。」
她表示:「我將繼續以理性專業態度,關注不同階層在新時代下所面對的問題,利用大灣區優勢製造更多機會予年輕人、市民和企業,擴闊他們的發展空間,並積極加快推動香港與內地融合發展,達致共同富裕的宏大目標。我尤其關注婦女權益,我自己是兩孩之母,深深明白雙職父母、年輕家庭的難處。若能連任,我定必積極跟進在職懷孕婦女、雙職父母所面對的處境,冀能釋放更多婦女勞動力、完善外傭招聘制度、託兒服務等,爭取更多對婦女的支援。」
陳家珮參選選委會界別 冀「為國家 為香港 為未來」
參選選舉委員會界別的陳家珮女士表示:「香港自回歸祖國的24年間,經歷過各大小政治風波,2019年的暴力違法運動更令香港走到一個臨界點,直至有港區國安法之後,香港市民才回復最基本的安全與自由。雖然,國家為我們化解了一場危機,香港仍然未完全走出困局,因為人心未完全回歸。下一屆政府同立法會的首要任務,是改善民生提高市民的幸福感,促進整體社會對國家的認同感,好好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緊隨國家的步伐,善用香港『一國兩制』的優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香港締造更美好的未來,維護香港長期繁榮穩定。」
「新民黨一直堅持以民為本,面對挑戰從不動搖,絕對值得信任。今日,我宣布參與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七屆立法會選委會界別的選舉。作為在香港土生土長的年青一代,堅持抱懷愛國愛港,以及勤奮的決心,為國家、為香港,為未來竭盡所能。希望各界能給予我一個機會貢獻社會,同大家團結攜手,走向光明的新里程。」陳家珮總結。
新民黨各參選人政綱 將盡快公布
葉太最後總結:「今次立法會選舉,很多政黨代表也提出,開創新的未來、新的格局,與進入新時代等。也因為香港的確進入一國兩制新的階段,經過19年動亂之後,社會很多潛在問題也浮現出來,無論中央政府或我們也很清楚,因此很多政黨認為我們需要開創新的格局,將落實『一國兩制』推進新的階段,這是我們最大的宏願。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我們會帶領年輕人,在不同的領域發揮所長。我們很努力尋求提名,稍後我們將正式報名參選。我本人會推出詳細政綱,而各年輕參選人,也會各就選區及個人感受提出各人更細緻的政綱。這次選舉,我們以『篤行一國兩制,開創嶄新未來』,作為我們參選的主調。」
以下為新民黨參與2021年立法會換屆選舉的參選人資料:
參選人 年齡 職業/服務 參選界別
葉劉淑儀 71 新民黨主席 地區直選香港島西選區
廖添誠 38 大專講師 地區直選香港島東選區
李梓敬 37 公司董事 / KOL 地區直選新界東北選區
容海恩 44 執業大律師 選舉委員會
陳家珮 41 新民黨區域發展主任 選舉委員會
|
|
政府「吸客」措施漸見成效 / Government's "attraction" measures are gradually showing results
文章
文章刊登時是年初五,我先在此恭祝各位讀者蛇年福星高照、萬事如意、闔家安康。
過去一年,特區政府推出了多項政策措施振興本地經濟,尤其在旅遊業方面着墨甚多。雖然旅遊業仍然處於復蘇階段,但從來訪的旅客數字上看,政府的措施已初見成效。
旅遊發展局總幹事程鼎一先生在一個電台節目中透露,由大除夕至年初三,約有68 萬人次旅客訪港,其中內地旅客有56.4 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多4%;非內地旅客則有11.4 萬人次,上升16%。
我認為訪港旅客數量上升主要得益於兩個因素:客源市場的擴大及更為多元的旅遊體驗。
為積極吸引更多不同的旅客來港,行政長官於去年《施政報告》中提出要開拓中東和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旅客客源。就此,特區政府率領歷來到訪中東最大規模的本地業界訪問團到迪拜參與中東地區的大型旅遊業展覽,與當地旅遊業界建立連繫,希望吸引更多穆斯林旅客訪港。有關措施的成效亦十分顯著:旅遊發展局的數據顯示,來自卡塔爾、阿聯酋及沙特阿拉伯等海灣合作國家的旅客於去年12 月就錄得46.4% 升幅!此外,來自日本、韓國、菲律賓及俄羅斯等地的旅客亦有顯著的升幅。
除積極開拓更多新的客源市場外,政府亦有努力發展更多具香港特色的旅遊景點,希望擺脫過往香港旅遊業依賴餐飲及零售消費的印象,以加強旅客在港的體驗。比方說,香港市民習以為常的賽馬對於內地遊客而言就顯得十分新奇。年初三在沙田馬場舉行的「農曆新年賽馬日」就吸引共9654 名遊客入場,其中內地旅客佔高達九成,反映活動對遊客有着相當的吸引力。
我認為,隨着政府逐步落實《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2.0》中的各項措施,旅業復蘇的速度將進一步加快,重新發揮其作為香港四大支柱產業之一的功能,幫助香港經濟「再起飛」。
Government's "attraction" measures are gradually showing results
At the time of publication, it was already the fifth day of the Chinese New Year. I would like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extend my best wishes to all readers for a prosperous Year of the Snake, good fortune, and health for the whole family.
Over the past year, the SAR government has implemented multiple policy measures to revitalize the local economy, with a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tourism industry. Although the tourism sector is still in the process of recovery, the government's measures have shown initial signs of success based on the number of visitors.
Mr. Dane Cheng, 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Hong Kong Tourism Board, revealed during a radio program that from the eve of Lunar New Year to the third day of the new year, approximately 680,000 visitors came to Hong Kong. Among them, there were about 564,000 mainland Chinese visitors, an increase of 4% compared to the same period last year; non-mainland visitors numbered 114,000, an increase of 16%.
I believe the increase in visitor numbers is mainly due to two factors: the expansion of the source market and a more diverse tourism experience.
To actively attract a more diverse range of visitors to Hong Kong, the Chief Executive proposed in last year's Policy Address to explore the source markets of the Middle East and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 countries. In response, the SAR government led the largest local industry delegation to Dubai for a major tourism expo in the Middle East, establishing connections with the local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hope of attracting more Muslim visitors to Hong Ko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se measures is also significant: according to data from the Hong Kong Tourism Board, visitors from Gulf Cooperation Council countries such as Qatar,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and Saudi Arabia recorded a 46.4% increase in December last year! In addition, visitors from Japan, South Korea, the Philippines, and Russia also saw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addition to actively exploring new source markets, the government is also making efforts to develop more tourist attractions with unique Hong Kong characteristics, aiming to move away from the impression that Hong Kong tourism has traditionally relied on dining and retail consumption to enhance the visitor experience in Hong Kong. For example, horse racing, a common activity for Hong Kong residents, appears very novel to mainland Chinese tourists. The "Lunar New Year Race Day" held at Sha Tin Racecourse on the third day of the Lunar New Year attracted a total of 9,654 visitors, with mainland Chinese tourists accounting for as much as 90%, reflecting the considerable appeal of the event to visitors.
I believe that as the government gradually implements various measures outlined in the "Hong Kong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Blueprint 2.0", the pace of tourism industry recovery will further accelerate, allowing it to once again play its role as one of Hong Kong's four pillar industries, assisting Hong Kong's economy in "taking off" once again.
|
|
Tariff gambit self-defeating,undermines global prosperity
文章
The United States' recent decision to impose sweeping tariffs on goods from China, Canada and Mexico, a move spearheaded by President Donald Trump's executive order, has reignited the flames of a trade war that the global economy can ill afford. This protectionist gambit, framed by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as a means to "protect American industries", is a self-defeating strategy that undermines US interests, destabilizes the global economy, and betrays the principles of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s tariffs, a continuation of the protectionist policies that defined his first term, ignore a fundamental truth: Tariffs are taxes paid by American consumers and businesses. Historical precedent proves this. A 2019 study by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found that US companies and households bore over 90 percent of the cost of tariffs on Chinese goods during the Trump-era trade war, exacerbating inflation and supply-chain bottlenecks. Today, with global inflation still simmering, renewed tariffs on electric vehicles, semiconductors, and green technology components will raise prices for critical goods, stifling America's clean-energy transition and burdening middle-class families.
The US Chamber of Commerce has repeatedly warned that tariffs disrupt supply chains, deter investment, and invite retaliation. China's countermeasures — targeting American fossil fuels, agricultural machinery, large-displacement vehicles and pickup trucks — will compound the pain. This tit-for-tat cycle benefits no one.
The US tariffs arrive at a precarious moment for the world economy. The post-pandemic recovery remains uneven, geopolitical tensions simmer in Europe and Asia, and developing nations grapple with debt crises. A renewed US-China trade war risks fracturing global markets into blocs, throttling growth for all.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has forecast sluggish trade growth in 2025; escalating protectionism could tip the scales toward recession.
China, as the world's largest exporter and second-largest economy, is deeply integrated into global supply chains. From smartphones to solar panels, Chinese manufacturing supports industries worldwide. Tariffs that disrupt this ecosystem will reverberate far beyond US and Chinese borders, penalizing European manufacturers, Southeast Asian assemblers, and African consumers alike.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s unilateralism disregards this interdependence, prioritizing short-term political posturing over long-term stability.
Over the past 40 years, China has lifted 800 million people out of poverty, becoming a pillar of the global trading system. While concerns over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market access persist, the proper venue for resolving disputes is the WTO — not unilateral tariffs. The US move flouts international law, setting a dangerous precedent that erodes the rules-based international order Washington claims to uphold.
Moreover, the tariffs' timing — right after a US election — suggests they are less about economic strategy than domestic politics. By scapegoating China, policymakers deflect from structural challenges at home: lagging workforce training, crumbling infrastructure, and corporate short-termism. China is not the cause of these issues, nor will tariffs solve them.
Beijing's vow to "resolutely safeguard its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through countermeasures is neither surprising nor escalatory. It is a principled defense of national interest and a signal that China will not capitulate to coercion. Importantly, China's retaliatory measures are proportionate and targeted, designed to minimize domestic disruption while underscoring the futility of US tactics.
Critics in the West often dismiss China's stance as "aggressive", yet it is the US that has weaponized trade policy, from extraterritorial sanctions to sweeping export controls. China's approach, by contrast, emphasizes dialogue and mutual benefit.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and recent diplomatic outreach to Europe exemplify Beijing's commitment to inclusive globalization — a stark contrast to America's zero-sum mindset.
The solution to US-China trade tensions is not less engagement but more. Both nations must return to the negotiating table, addressing grievances through existing frameworks like the WTO or bilateral dialogues. China has already taken steps to level the playing field, revis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s and expanding market access for foreign firms. The US, meanwhile, must abandon its addiction to tariffs and invest in competitiveness — boost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evitalizing infrastructure, and reskilling workers.
History teaches us that trade wars have no winners. The Smoot-Hawley Tariff Act of 1930 deepened the Great Depression; the 2018-19 US-China clash cost the American economy nearly 300,000 jobs and $316 billion in lost GDP, per Moody's Analytics. Today, the stakes are even higher. Climate change, artificial-intelligence governance, and global health demand US-China collaboration, not antagonism.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s tariff gambit is a relic of a bygone era, out of step with the interconnected realities of the 21st century. As Hong Kong's experience proves, openness and cooperation — not walls and whims — are the engines of prosperity. Washington would do well to heed this lesson before its myopic strategy inflicts irreversible harm. The world cannot afford another trade war. It is time for the US to choose partnership over protectionism.
|
|
保障學生精神健康
文章,青年委員會
學生壓力過大、學生情緒健康有問題,以至學生自殺等事件,時有所聞。根據立法會文件,學生自殺個案由2013年的13宗增加至2021年及2022年各25宗,再增至
2023年的32宗,趨勢叫人憂慮。2024年單是9月開學至12月便至少有6宗懷疑學生自殺事件,數字驚人,再度引發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深思。
學生自殺成因複雜,學業、交友、感情、家庭問題都可能構成不同程度的壓力。根據調查,學生在學業上面對來自各方的壓力,影響他們的學習熱情,也會對他們的精神健康構成影響,一旦有悲劇發生,不僅是個體的損失,更是社會的警鐘。
一般學校的上學時間是早上八時至下午三時三十分。放學後,學生可能要參加課外活動、補習班或興趣班,直到晚上才回家。這樣的作息和在職成人不遑多讓。有時候,家長眼裡會覺得孩子的學習生活相對輕鬆;若從子女角度思考,他們不僅要應付學業上的壓力,上學考試、評估和默書外,還要面對朋輩關係和父母的期望,若遇不快或處理不當,可以讓他們感到焦慮或不安。家長過高的期許也會構成無形的壓力,若缺乏溝通和理解,更會讓子女感到孤立和失落。家長應以理解和支持的態度來陪伴孩子,協助他們建立自信,而不是一味追求成績的提升。
學校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學生成績不理想時,校方及老師不應以責備的方式來應對,這樣的做法只會加重他們的心理負擔。老師是學生的心靈導師,應提供適當的指導和支持。此外,及早識別精神健康有問題的學生,盡早介入及支援,非常重要,老師和社工在這方面的角色不能漠視。
學生自殺的悲劇,一宗都嫌多。社會上不同的持份者都應反思,如何能避免悲劇不斷重演,特區政府更是責無旁貸。特區政府於2023年12月起在全港中學實施「學校為本」三層應急機制,期望及早識別及轉介有自殺風險的學生予校內團隊(第一層)、社署(第二層)及醫管局精神科服務(第三層)跟進。報導指措施推出後,醫管局在首兩個月已收到89宗轉介個案,當中有3%個案需要緊急處理。特區政府已於2024年11月宣布相關機制將延長至2025年年底,反映措施方向正確,並且有實際需要。
目前,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已就學生的精神健康問題作相關討論,建議把上述機制優化及恆常化為「二級三層機制」,期望提升學校應對及處理學生精神健康及自殺問題的能力。「二級」的意思是預防和盡早識別,「三層」則是根據個案低、中、高的不嚴重程度作出處理、支援和轉介。期望特區政府帶領社會、學校以至每一個家庭,為學生構建健康的學習及生活環境,真正保障每位學生的身心健康。
|
|
新民黨 容海恩立法會議員聯同漁農業界發表考察科威特成果
新聞稿,焦點
新民黨副主席容海恩立法會議員繼去年9月率團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科威特訪問考察後,於12月21至25日聯同漁農自然護理署代表、漁農界選委代表、漁農業界代表再度率團前往科威特,進行為期5日的考察,了解科威特的漁農業發展,以及探討香港與科威特的交流合作機會。
容海恩立法會議員今日(24日)聯同考察團成員漁農自然護理署助理署長(漁業及海洋護理)朱振華博士、香港漁民團體聯會副主席劉金鳳女士、香港漁民團體聯會及漁業創新科研發展小組陳子浩醫生、香港漁民團體聯會及漁業創新科研發展小組楊展永先生,分享考察科威特的內容及成果。
容海恩立法會議員表示,去年9月到訪科威特後,了解到科威特發展機遇和空間龐大,同時有足夠資金支持;其後與漁農界選委交流時,了解到他們不少已在中東發展,故此她希望透過考察團促成更多合作,推動更多行業到科威特發展,讓更多香港企業可以看見這個機會,一同「跳出去」。
容議員表示:「今次考察的主要目的是將香港漁農業的創新示範及項目帶到科威特,了解到當地漁農業發展情況和需要,同時探討如何將香港及內地的成果對接,推動漁農界『走出去』,協助內地視香港為跳板,『跳出去』找尋機遇。」她續稱:「今次考察成果豐盛、具建設性,相信是首次有政府代表隨團,與我們和業界一同『走出去』,反映特區政府非常支持本港漁農業,希望政府未來有更多支援及政策支持,更大力鼓勵業界創新創業。」
今次考察團拜訪了多個科威特政府部門、私人機構、大學、科研機構、實驗中心、漁農商會、環境公共機關、科威特直接投資促進局等,又參觀了當地的魚市場,了解當地的營運情況、冷鏈技術。容海恩立法會議員指出已經有新加坡專家在科威特的魚場協助發展,若科威特能夠使用香港最新科技,將能助力當地進一步發展冷鏈市場等,讓科威特的產能和種類加大。
容議員認為香港要做好「一帶一路」建設,首先要了解好當地的需要和機遇,例如香港與科威特市場喜愛的魚類很相似,因此香港技術能快速配合當地需要。此外,由於科威特的水資源較緊絀,當地大多採用室內種植,目前正發展溫室種植,就此她指出香港和內地的溫室種植技術較尖端,是很好的機會讓香港技術「走出去」。
漁農自然護理署助理署長(漁業及海洋護理)朱振華博士表示,2023年底特區政府公布《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希望香港優質的漁農產品和先進技術能推動到不同地方;今次到科威特考察,將能進一步深化香港與科威特的合作,讓香港漁農業得到全新的升級轉型機遇。
朱振華博士指出,他印象較深刻的是香港與科威特市場喜愛的魚類相似,如石斑、馬友等,都是科威特主要銷售的產品,而環觀世界,香港養殖石斑魚的技術較先進,相信在這方面與科威特具有很大的合作空間。
他續指:「科威特重視其漁業管理的天然資源,我們曾與科威特的政府部門和大學商討,他們有意與我們進一步交流,例如每年香港6月6日都會參與的『全國放魚日』,科威特政府部門均表示有興趣來港了解實際操作。此外,科威特亦有注意紅潮問題,考察團也有向他們介紹香港紅潮監察的最新發展,例如已經開始運用人工智能進行監測,對方亦表示有深感興趣。」他強調,今次考察發揮了香港「內聯外通」的角色,透過香港的獨特優勢,將香港及內地的先進技術「帶出去」。
香港漁民團體聯會副主席劉金鳳女士強調「背靠祖國、聯通世界」是香港的獨特優勢,融入國家發展是香港的出路和未來;揭示了香港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此外,她表示:「今次的中東之行展現香港了在『內聯外通』方面的作用,走出了最要的一步。」
香港漁民團體聯會、漁業創新科研發展小組陳子浩醫生專注於水產養殖及系統管理,提升本地養殖技術。他表示今次可探討如何推動本港及內地的農業養殖科技帶到科威特,促進當地發展及提升技術,例如,鑑於科威特水資源緊絀,他們亦想發展更多陸上高密度養殖,因此香港的室內循環高密度養殖有助他們提升現時的室內養殖技術。
陳子浩醫生續指:「當地政府及學術機構都對水產生產管理、高端飼料生產、益生菌生產等幫助生產的技術非常感興趣,並希望能與我們有更多交流和合作發展機會,助本港業界跳出香港,為國家及『一帶一路』建設貢獻一分力。」
香港漁民團體聯會、漁業創新科研發展小組楊展永先生指,今次考察有機會了解到科威特在漁農業方面的需求,以及對糧食安全的重視,他們認為依賴進口產品來滿足其國內需求並非長久之策,故希望能透過養殖在國內自行生產糧食。今次考察分享了香港與內地的養殖經驗,在有限資源和地理環境下,如何實現自給自足的目標;考察團亦向他們介紹了香港可以提供的軟件及硬件技術支援,例如展示了無人機模型、人工智能技術等。
|
|
葉劉淑儀 出席世界經濟論壇
新聞稿,焦點
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召集人、立法會議員暨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女士於1月20日至25日期間離港,親赴瑞士達沃斯(Davos),出席由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舉辦,為期三天的女性政治領袖論壇(Women Political Leaders Forum)。
|
|
新民黨 提交2025/26年度《財政預算案》建議書
新聞稿,焦點
特區政府正就2025/26年度《財政預算案》展開公眾諮詢。新民黨主席暨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女士、新民黨常務副主席暨立法會議員黎棟國先生、新民黨副主席暨立法會議員容海恩女士、新民黨執委暨立法會議員陳家珮女士、新民黨中委暨立法會議員李梓敬先生、新民黨中委暨立法會議員何敬康先生、新民黨副主席暨沙田區議員潘國山先生、新民黨中委暨東區區議員盧曉楓先生及新民黨中委暨屯門區議員甘文鋒先生 ,今日(15日)會見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先生,提交《財政預算案》建議書(詳見附件),共提出16項建議,涵蓋刺激經濟及公共財政管理兩方面。
新民黨與財政司司長會面後會見傳媒,公布提交的各項建議細節。
新民黨主席暨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表示:「新民黨在刺激經濟方面的建議,分為盡快刺激香港消費及長遠建立新產業兩方面。要建立新產業,需要大量資金投放及長時間,不能即時見效,以香港目前的經濟模式,最容易帶動本地消費的是刺激股市及樓市。刺激股市方面,很高興看到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最近表示,由2月開始會推出一千億人民幣貿易融資流動資金方案支持香港,是非常好的消息,有六大加強互聯互通的建議,這些措施是垂直式閉環管理。新民黨建議設立『IPO通』,研究容許兩地投資者有限度相互買賣兩地首次公開招股(IPO)的股份,當中應設較低額度及加入一定限制,以管控相關風險,例如只開放集資10 億港元或以上的首次公開招股,並設立內地認購比例限額,如不超過發行量的 20%,將有助『A股』來港上市,及有助內地企業透過香港的資本市場來國際化。」
葉太指出,2024 年全年錄得超過 4.75 萬宗一、二手私人住宅買賣登記,當中有近25%的買家姓名為「普通話拼音」人士,他們平均購買的房產約為一千萬,新民黨建議特區政府與中央政府商討,在設有一定額度及封閉管道下,以「地產通」形式,便利內地投資者及企業在香港購置物業,對本港樓市有即時刺激作用,同時鼓勵地產商再次買地或補地價,增加特區政府庫房收入。
公共財政管理方面,葉太強調:「本港財赤非常嚴重,連同發債及不同基金回撥,財赤超過二千億,近五年中,有四年亦超過千億,可以成為結構性財赤,對香港的金融穩定性不利,因此新民黨希望財政司司長採取果斷措施,特區政府應大刀闊斧考慮以削減5%經常開支為目標,直至收支平衡。特區政府擁有19萬公務員的龐大編制,認為有空間可以削減。同時,我們建議今年凍結公務員薪酬,當公務員加薪3%時,開支已達87億元,若公務員凍薪,能夠節省很龐大的開支。另外,公務員編制為19萬,但數年來實際人數約為17萬,即是招聘有困難,我們建議押後招聘六個月,相信能節省不少開支。」
新民黨常務副主席暨立法會議員黎棟國表示,為政府收入「開源」方面,新民黨建議政府提高違反交通規例的罰款,如超速駕駛及不遵守交通燈號等;違反交通規例有機會造成相當嚴重的後果,增加罰款既有阻嚇作用,同時可為政府庫房增加收入。環顧周邊地區、同等經濟發達程度的地區,香港的相關罰款屬於非常低的水平,有空間調整。
黎棟國議員強調新民黨並不贊成特區政府增加必要的民生收費,然而政府收入之中有部分不屬必須的民生收費,特區政府可考慮以「用者自付」原則收回更多成本。他續指,自從屯門—赤鱲角隧道開通後,青馬大橋亦不收費,然而營運開支及維修保養費用仍然高昂,隨着「易通行」的使用,已不需使用收費亭,在這個大前提下,特區政府可考慮恢復收取這方面的費用。差餉方面,他認為可依照2022/23年度《財政預算案》提出引入住宅物業累進差餉的思路,檢視調整其他樓宇差餉徵收率的可行性。
新民黨副主席暨立法會議員容海恩表示,新民黨希望透過人工智能提升經濟效益。香港在去年推出逾 200 項盛事,但是有不少地區活動未有包含在內,建議透過人工智能數據庫,特區政府建立一站式資訊平台,提供「盛事日表」,更新每日盛事的最新資訊,並配合 18 區區議會,提供地區活動資訊,帶動地區經濟。容海恩議員期望特區政府支持中小企發展,建議特區政府整合現有工具,例如利用商湯科技的人工智能大數據,透過人工智能進一步提升平台效能,以及「盛事經濟」、「地區經濟」所帶來的商機和經濟效益。
新民黨執委暨立法會議員陳家珮指出,香港正努力向2035年的碳中和目標邁進,環顧全球碳交易帶來不少新商機,建議參考內地「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CCER)的做法,考慮由特區政府發行類似的碳信用額及相關產品,例如已推出的「可再生能源證書」,在形成節能減碳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協同效應之外,為特區政府帶來額外收入。
新民黨中委暨立法會議員李梓敬指出,為推動盛事經濟及旅遊業,特區政府推出不同計劃,包括文化藝術盛事基金、「M」品牌等資助不同盛事來港舉辦;然而近年我們留意到這些基金資助的活動出現不少爭議,讓市民有所質疑;有鑑於此,新民黨建議在「文化藝術盛事基金」的審批引入「經濟效益」作為績效指標之一,以確保政府資助的盛事真正能夠為香港帶來正面經濟收益。
新民黨中委暨立法會議員何敬康說,每年都有很多重大國際會議在港舉行,每次都有國際知名的金融專家、管理層來港,以及數千人出席參與,對香港與國際接軌及引進新商機有非常大的幫助。何敬康議員表示,過往數年香港流失了不少重要會議至鄰近地區,新民黨希望未來特區政府可主動游說業界,讓過往未曾來港舉辦及流失了的盛事可以來港舉行,增進香港的國家優勢及振興旅遊酒店業。何敬康議員建議特區政府與中央政府商討,研究在 2027 年,由香港聯同大灣區城市舉辦首屆「一帶一路」運動會,貢獻「一帶一路」建設,增加與「一帶一路」成員國的聯繫,同時增進香港舉辦大型盛事的經驗,提高旅遊及運動產業的經濟效益。
新民黨中委暨東區區議員盧曉楓博士建議打造香港成為食品貿易中心。食品是全球貿易的重要支柱,亦是各個發達經濟體的重要貿易品類,香港加上內地市場,已是全球最大的食品消費國,特別是生鮮食品,在水產類、水果類和牛肉類已分別超過200億美元年進口量,以榴槤為例,已由2019年的16億美元進口量,增至去年的70億。盧曉楓博士認為,香港作為全球重要的航空樞紐,香港國際機場亦為全球首個獲得國際航空運輸協會鮮活貨物運輸(IATA CEIV Fresh)認證的合作夥伴機場,香港在這方面有優勢,新民黨希望特區政府進一步支持業界,發展香港成鮮活食品貿易中心,連同內地供應商、海外生產源頭聚集在香港,並發展供應鏈、加工中心,將相關產業鎖定在香港。
建議書下載:
|
|
《2024年私營骨灰安置所(修訂)條例草案》委員會會議:跟進已領取牌照的私營骨灰安置所所面對的經營成本和潛在不公問題
立法會事務
目前已領取牌照的私營骨灰安置所需要補地價,其營運成本較高,然而是次修例放寬了申請豁免書的資格,或會令對當初因不符合申請豁免書資格而申請牌照的私營骨灰安置所造成不公。就此,我在立法會上跟進有關情況,了解政府如何照顧有關情況。此外,就目前須補地價的私營骨灰安置所的繳費方式,我亦跟進政府會否就私營骨灰安置所不同的收費模式,而作出不同的彈性繳費安排,藉此避免私營骨灰安置所負債。
環境及生態局副秘書長(食物)羅翠薇回應時指,領有牌照的私營骨灰安置所夠進行買賣及租賃骨灰龕位,可從中獲得收入,但申請豁免書的話則不可以,而是次修例旨在避免購買私人骨灰龕位的市民光顧了無牌的私人骨灰安置所。至於繳費模式,鑑於條例規定的出售骨灰龕位不得超越其土地使用權,是此若骨灰安置所的土地使用權是以每年繳租的方式獲得,骨灰安置所則須每年繳費;如若一次性補完地價,則可以最長每10年繳費一次。
|
|
立法會經濟發展事務委員會會議:跟進海事處委聘的海事顧問公司所提交的政府船塢現代化報告
立法會事務
海事處在2020年委聘的一所海事顧問公司,就政府船塢運作、基礎設施、船隊增長和組織架構等進行研究和分析,並於2023年10月提交了報告。而立法會經濟發展事務委員會日前討論了政府船塢現代化計劃和相關報告,就此我在會上跟進報告中提及的自動模組化運輸車系統、優化船舶升降平台、引入太陽能電池板、LED照明燈等,我認為這些建議所提及科技並非新科技,略嫌「現代化不足」,要求局方交代能否進一步提高現代化科技水平,以及有關報告需時3年的原因及相關開支。
海事處處長王世發回應時指,該報告是基於不涉及大量工程情況下而制定,能夠擴闊未來船隻隊伍、協助維護大型船隻,並能延長船塢使用年限30年。至於現代化方面,海事處需要增加泊位數量,以及提升船塢的運輸系統,讓船塢能夠處理大型船隻,同時在政府船隻上安裝傳感器,在船隻出現問題時能馬上提供支援,藉以提升數據平台化。至於太陽能光伏版及LED燈,是為了進一步節省能源消耗。此外,報告需時3年是因為疫情期間專家未能到港進行考察。
|
|
立法會經濟發展事務委員會會議:跟進《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2.0》智慧旅遊中的人工智能應用及其振興旅遊政策
立法會事務
去年我提出「人工智能旅遊專員」,善用人工智能提升旅客體驗,並獲政府在《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2.0》 (《藍圖》)提出在Discovery Hong Kong中接納採用。就此,日前我在立法會經濟發展事務委員會上,跟進《藍圖》中人工智能應用及其他相關振興旅遊的政策,特別是近日DeepSeek爆紅,對人工智能和創新科技界帶來衝擊,我向政府了解會否與DeepSeek聯繫和合作,提升人工智能的效能,為香港市民、旅客帶來的資訊,以及未來將如何推進人工智能發展。
此外,鑑於不少市民均開始採用人工智能,我認為政府要讓市民或旅客感受到人工智能的好處,如方便旅客安排行程等,並且要做到有效提供旅遊資訊,如中小企、優質旅遊產品、正牌正貨保證等資訊,藉以加強推廣,助力中小企營運,繼而振興18區地區旅遊和經濟。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回應時指,政府十分重視智慧旅遊,對於近日崛起的DeepSeek,相信是未來人工智能發展的方向,協助旅客在使用人工智能時得到更多、更精準的資訊。至於地區旅遊和經濟方面,「發展旅遊熱點工作組」一直有發掘全港18區的熱點、長處,並針對相關熱點、長處作重點推廣,務求讓市民和旅客感受到該景點「值得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