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認識黎棟國
文章
立法會事務
新民黨網站
葉劉淑儀網站
容海恩網站
陳家珮網站
  • 新聞稿,焦點
  • 新民黨 會見行政長官 提交施政報告建議

新民黨 會見行政長官 提交施政報告建議

日期︰2022 年 9 月 15 日

特區政府正就二○二二年《施政報告》展開公眾諮詢,新民黨主席暨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女士、新民黨副主席暨立法會議員容海恩女士、新民黨執委暨立法會議員陳家珮女士、新民黨中委暨立法會議員李梓敬先生、新民黨執行委員譚榮邦先生、新民黨中央委員羅卓堅先生、何敬康先生與盧曉楓博士,今天(15日)會見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提交施政報告建議(見附件),希望政府採納。

新民黨是次就施政報告提出的建議包括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完善人口政策、改善醫療系統質素、建立社區治理體系、改善公務員待遇、支援受疫情重創的行業、提高本港宜居程度、教育必須質量並重、協助青年更生、經濟及金融發展,共十項建議。

新民黨上午會見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後,隨即在新民黨位於灣仔的辦事處舉行記者會,公布提交的各項建議細節。

通關乃全港市民盼望

新民黨主席暨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女士表示,通關是全港市民的盼望,特區政府已充分了解商界與市民對通關的訴求與對經濟下行的憂慮。今天向行政長官提交的施政報告建議,是對香港未來發展的長遠策略性建議,包括大灣區發展,與人口政策等。

新民黨促長遠規劃城市及人口策略發展

葉太特別關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提到政府需要具體交代北部都會區發展的時間表與路線圖,也建議加強與深圳及珠海合作,將葵涌貨櫃碼頭搬遷至大灣區的桂山島,釋放用地作發展,並發展大灣區高端航運專業服務。她又關注香港未來的人口政策,提到需要從三方面完善,包括應對人口老化、出生率低,與人才不足的問題。

生育獎金及科技鼓勵生育

葉太指出香港生育率低,幾乎是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地方,很多先進地區也有同樣問題,如日本,但香港情況比日本更嚴峻,政府應鼓勵生育,最簡單做法,外國也有類似政策,就是提供生育紅利,如去年新生嬰兒人數為三萬七千名,建議政府為每名新生嬰兒提供生育獎金,每名嬰兒出生,父母可獲二萬元。

另外,葉太建議提供輔助生殖科技方面的財政資助,為選擇使用卵子及精子冷藏服務的人士提供五萬元津貼。她指輔助生殖科技,鼓勵高收入、高學歷與高要求的年輕男女生育,有多些選擇及靈活性。2000年時任食衛局局長周一嶽通過《人類生殖科技條例》,利用科技協助夫婦生育,公營或私家醫院也有提供有關服務,也成立委員會規管。因現時高收入與高學歷人士,傾向遲婚,為予年輕男女多些選擇,讓他們年輕時先雪藏精子及卵子,讓他們決定生育時使用。香港的法例可將精子與卵子儲存十年,及與結婚對象使用。因應這些生殖科技服務費用高昂,因此建議政府提供財政補貼,有助鼓勵生育。將來更可望將輔助生殖科技發展成為優質產業。

葉太又提出教育必須質量並重,促請政府加大力度推廣職業專業教育,及正視自資院校與資助大學課程重疊與資源錯配的問題。

容海恩副主席關注在職家庭及公務員權益

新民黨副主席暨立法會議員容海恩女士則要求政府推動家庭友善政策,包括於工作場所提供託管設施;要求在企業ESG要求加入家庭友善指標;與倡議彈性工作安排。她又要求政府加強社區託兒服務,為便利在職父母的需要。

在改善公務員待遇方面,容海恩議員促請政府改善公務員醫療福利;理順公務員宿舍分配制度並增加退休公屋配額;又要求將中暑列為職業病。

陳家珮議員促政府提供誘因鼓勵市民生育

新民黨執行委員暨立法會議員陳家珮女士補充,在完善人口政策方面,可透過提供「新生嬰兒現金資助」與增設外傭稅務寬免,鼓勵市民生育。她又希望政府加強支援受疫情重創的行業,要求復辦公海遊,與放寬現場表演限制。在提高本港宜居程度方面,陳議員要求規管外傭中介,設立發牌制度,又要求優化社區回收網絡,加強市民環保的意識,減低過分製造垃圾對環境的傷害。

李梓敬議員促改革區議會與地區行政

新民黨中央委員暨立法會議員李梓敬先生則提出措施,要求輸入非本地醫護人員減輕人手短缺壓力,及推動醫社合作,加強基層醫療及家庭醫學。另外,他也要求確立中醫的專業地位,讓更多病人或需要中醫藥服務的市民受惠。

另外,對於現有區議會有眾多議席懸空,政府正研究改革地區行政。李梓敬議員認為,區議會改革實有必要。「具體的改革建議,可參照完善選舉制度後,立法會選舉的方向。完善選舉制度後,立法會選舉由原來的七十席,增加至九十席,大約增加近兩成議席。而區議會過往有四百多個議席,議席應適度地增加近兩成,至近五百席。至於議席組成可分為三界別,包括建議部分為直選產生;部分由間選產生;部分由委任產生。」

他建議未來區議會選舉的直選組成部分,可佔所有議席約兩成,相等於現時立法會選舉地區直選的議席比例。「過往的選區範圍太細,平均每選區約一萬多人,令民意代表過於著重本區的看法,漠視全港性較宏觀的整體社區發展,因此我們認為未來的選區應有適度的整合,甚至不用單議席單票制的形式產生民意代表。」

間選方面,他建議應由地區分區委員會、防火會、滅罪會選出民意代表,由不同的專業人士、社區人士、工商界人士組成,「如透過這些界別去作間選,確保未來的區議會都會有不同的聲音代表市民。」他又稱因應疫情,不排除未來可以考慮多加醫療有關的界別進行間選,增加代表性。

委任議員,他建議可從專業人士、非政府機構(NGO)代表或校長等人士,委任適合的人士,代表市民反映意見。「這樣架構設計的議會組成,可確保未來區議會組成更多元化、專業化,有助推動政府政策。」李梓敬議員總結。

另外,李議員也要求政府提出的十八區社區關愛隊組成能盡快及具體落實,及互委會解散後的地區行政安排,優化基層治理模式,強化家庭議會的功能。

新民黨中委關注金融、貿易及青年政策

新民黨中央委員羅卓堅先生也出席今天與行政長官的會議,他關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設「商品通」,透過香港的交易市場幫助內地商品市場邁向國際化,並促進人民幣國際化。在經濟及金融發展方面,促請政府活化創業板,提升合資格的中小企上市集資的機會。他也關注虛擬資產的發展,推動金融創新。

新民黨中央委員盧曉楓博士則促請當局鞏固及提升香港全球食品交易中心地位。他稱原材料經香港製造或加工的食品,質素有保證,而且食物安全方面信譽良好,深受內地消費者歡迎。在貿易方面,每年大量肉類、水產及水果由全球各地經香港入口,再轉銷內地,是國家糧食入口其中一個重要途徑。他提到2020年,內地進口肉類產品達九百多萬噸。

他表示香港在航運物流上擁有優勢,有潛力成為大灣區食品貿易中心,甚至是亞太區的食品貿易中心。全國過萬間中小企,現時正積極投資大灣區食品進出口行業,以達到引入優質食品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為提升香港全球食品交易中心地位,建議構建一個綜合食品流通交易中心,有智能化的物流倉儲基礎建設、自動化食品加工及中央廚房、「一地兩檢」的食品流通監管體系,既與國際接軌,也銜接內地進出口及市場監管準則的綠色通道,集合大宗商品競價及期貨交易、批發直銷以及跨境電商的交易平台,以及香港優質產品品牌輸出的營銷中心,並成為城市景觀及消費熱點。

新民黨中央委員何敬康先生今天也與行政長官會面,他關注反修例事件的入獄青年更生的前路,促請當局為相關青年提供更多支援,讓他們重投社會。



新民黨就2022年施政報告提出建議完整內容下載

新民黨2022年施政報告十大建議重點

NPP's Policy Address submission

夏寶龍主任重要講話值得特區政府及各界深思  
  文章  
全國港澳研究會今早舉行「保證香港國安法準確實施」研討會,港澳辦主任夏寶龍發表視像致辭,我認為其重要講話值得各界深思,也非常值得特區政府參考。 他指出中央對香港國家安全事務,擁有完整立法權、執法權及司法權。而《港區國安法》最大特點是中央及香港特區的「雙執行機制」,中央授權特區承擔維護國家安全的主要責任;中央就負責處理特區難以解決的問題,亦承擔「最後兜底」責任。《港區國安法》具有凌駕性,其他法例有不一致應該修改。行政、立法及司法機關亦有責任維護國家安全,特區其他機構亦應該配合國安委工作。 早前人大常委會對《國安法》第14及47條作出解釋,清晰規範特區解決問題的方式及路徑,將具體問題交予維護國家安全委員會作判斷及決定。由此可見中央政府充分信任、支持及尊重特區,西方某些國家所謂[干預]是徹頭徹尾別有用心的無稽之談。
村代表選舉結果  
  文章  
2023年鄉郊代表選舉投票已於1月8日舉行,新民黨前青年委員會副主席廖子聰參選競逐沙田區「烏溪沙及長徑」原居民代表,並成功當選。 廖子聰於2015年加入新民黨,曾代表新民黨參與區議會選舉,並擔任第三及第四屆新民黨青年委員會副主席,積極推動青年發展及參與社區工作。 本人於投票日當天亦到烏溪沙為廖子聰打氣,見到子聰與居民打成一片,深受愛戴。在此祝賀廖子聰當選原居民代表,期望子聰發揮其專長及經驗,為居民服務、為居民發聲! 而新民黨社區發展主任陳家正亦參選屯門區掃管笏居民代表選舉,最終只以30多票之微惜敗,可說雖敗猶榮。 陳家正2019年加入新民黨,亦代表新民黨參與區議會選舉,至今仍致力於地區工作,為市民服務。 雖然結果不盡相同,本人仍十分高興黨內年輕人決心為社區貢獻自己力量,利用自己時間服務居民,希望各位年輕人把握機遇,發展所長。
眾議院鬧劇暴露美式民主弱點  
  文章  
風水輪流轉,所謂「美麗的風景線」,再一次從香港移師到美國,不單舉世觸目,簡直貽笑大方。 美國國會山莊騷亂剛過了兩周年(2021年1月6日),當日暴力場面歷歷在目;兩年後,眾議院則發生十五輪投票才能選出議長的鬧劇(2023年1月7日),破了1923年九輪投票的紀錄,只輸了給一百六十四年前、1859年的四十四輪投票。 這次事件讓人回想起「郭榮鏗騎劫內會」。猶記得2019年末,立法會內會要選出新一屆正副主席,反對派出動二十二名議員角逐主席,對抗建制派議員李慧琼。當時由反對派議員郭榮鏗主持會議,他和其他反對派議員扭盡六壬,以各種手段拉布,開了十六次會議都沒有選出正副主席,藉以癱瘓內會,讓立法會停擺,犠牲市民福祉。直至半年後的2020年5月,立法會主席梁君彥委任時任財委會主席陳健波主持選舉,內會才終於在第十八次會議(2020年5月18日)成功選出主席。 在那空鑽的半年,至少有十四條法案沒有處理,四條法案拖延審議,三條法案等待恢復二讀辯論,對民生福祉有重大影響。還有多次會議期間議員搗亂、抗議,引爆肢體衝突,連累保安員受傷,甚至有議員爬牆等荒唐場面,都是立法會的黑歷史。 當時美國還在說三道四,時任國務卿蓬佩奧指控建制派「不符合程序」云云,估計蓬佩奧也沒預到,三年後,眾議院會發生「選不到主席」翻版事件,暴露共和黨內鬨惡鬥,暴露美式民主的扭曲醜惡。 其實共和黨好不容易才在中期選舉(2022年11月8日)中,以些微差異取得眾議院控制權(共和黨贏得222席、民主黨取得213席),本應把握機會團結一致,一舉拿下眾議院議長寶座。議長的最低當選門檻是過半數的218票,共和黨有222席,理論上能勝出選舉,可惜黨內派系各懷鬼胎,極右保守派不肯支持加州眾議員麥卡錫(Kevin McCarthy),讓他在首輪投票只取得203票,比民主黨對手傑佛瑞斯(Hakeem Jeffries)的212票還少了九票。不過傑佛瑞斯也沒達到當選門檻,於是展開了之後的投票輪迴,拖延了議員宣誓及各個委員會的工作。 更吊詭的是,在之後的第九、第十及第十一輪投票中,因為共和黨有人改投黨內其他候選人,麥卡錫的得票變得更少,只有200票。而最荒謬的,則是有共和黨人投票給不是眾議院議員的前總統特朗普!這算不算是蓬佩奧口中的「不符合程序」呢。可憐麥卡錫要奮戰的對手不是民主黨,而是自己的黨友,政治利益作籌碼,在麥卡錫作出不少讓步和承諾後,終於在第十五輪投票,因為有六名共和黨人投了「出席票」(類似棄權票),使當選門檻下調至215票,麥卡錫才能以216票,僅僅以一票跨過門檻當選。 麥卡錫的當選過程一殼眼淚,據報他所作出的退讓承諾中,竟包括「一名議員便可動議罷免議長」,簡直把自己推向弱勢議長的局面,未來也要揸頸就命,注定荆棘滿途。而對美國的政治生態而言,這次鬧劇進一步暴露美式民主已扭曲到極致,派系利益凌駕人民福祉,可以寫入黑歷史,迷戀美式民主政治的人要好好反思。

關於我們

現任新民黨常務副主席,前保安局局長。


Copyrights NPP. All Right Reserved.

聯絡我們

香港灣仔軒尼詩道139號中國海外大廈11樓D-F室
+852-3100-0079
info@npp.org.hk
地區辦事處及更多資訊

網頁導航

首頁

認識黎棟國

文章

立法會事務

新民黨網站

葉劉淑儀網站

容海恩網站

陳家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