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致謝議案的發言
立法會事務
2022 年 2 月 17 日
多謝主席,我亦要再次多謝主席,知道我們十分希望就疫情辯論,便將施政報告的辯論環節調整,讓我們在第一個環節可以就現時的疫情提出意見。
一如既往,我十分支持行政長官的施政報告。我要趁這個機會多謝前線的醫護、紀律部隊及在高危的崗位上負責清潔、保安及物流運輸界的工作人員,我對他們表示崇高的敬意,亦感謝他們在過去的兩年來為廣大市民抵抗疫情所作出了的無私貢獻及犧牲。這次的疫情的影響性的而且確是前所未有,比起當年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嚴重得多。2020年1月23日出現第一宗新冠狀病毒個案的時候,當時沒有人會估計這個疫情會持續兩年,亦估計不到對本港的社會經濟民生帶來這麼大的傷害。因此,第一個給我們的教訓,就是我們除了要做好手上的工作外,正如習主席所提點,要將抗疫做到目前「壓倒一切的任務」之外,我相信特區政府不會十分清閑,但將來特區政府都要撥一些資源來想想香港未來的發展。據說,新加坡政府有一個committee on the future,為未來籌劃的委員會,讓我們看看這個世界未來會有什麼大趨勢及挑戰,我們才可以未雨綢繆。
目前的疫情如何嚴峻,很多位同事都已經講過,我亦不想再複述,只不過本人作為一位母親,見到有年幼兒童去世,感覺到十分傷感。特別當我知道每一位母親懷孕懷胎十月,照顧了三四年的小孩子離去,一定是十分傷心。我對所有喪失親友的市民,表示最深切的慰問。
我很高興知道在國家主席的指令之下,中央政府高度重視香港的疫情,由港澳辦統籌,韓正副總理領導,廣東省連同深圳會全力支援我們,來彌補我們資源上的不足。眾所周知,我們的檢測能力不足、隔離設施不足及運送人手不足,導致我們日常必需的食物供應不足,令市民恐慌。我相信有了中央的大力支持,這些瓶頸都可以陸續迎刃而解,但需要的是時間,所以希望政府可以讓市民知道在這個艱難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有心理準備,要打一場持久戰。大家可以看看武漢用這麼果斷的措施,「封城」都需要七十六日,我相信香港是無可能出現在武漢及西安的「封城」,但需要大規模的檢測,在五個專班的支持下,相信我們會採納更果斷、更進取,英文來說更「aggressive」 的措施,但都需要時間。希望政府可以告訴市民,要有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要萬眾一心,才可以克服這個危機。
我亦想講一講在哪一方可以有改進,除了沒有預先做好準備外,其實香港做得相當不錯。去年,我們有幾十天的「清零」,不知道是否當時有一點自滿,沒有留意到世界上出現了另一種病毒株omicron,在南非開始快速擴散。在今次抗疫的過程中,政府最令人垢病的,最需要改善的,有好多同事已提及,我的黨友容海恩議員、簡慧敏議員及邱達根議員已提及,「安心出行」沒有即時定位追蹤功能,是非常令人遺憾。我已經多次指出我不明白為何我們的科技創新局局長還不斷強調「安心出行」沒有追蹤功能,好像十分害怕市民不接受沒有保障私隱。其實最近個人私隱專員已經在立法會,非常明確地解釋如果我們為了保障公共衛生去蒐集個人資料,純粹為了這個目的,是完全不會違反《個人資料(私隱)條例》。為何特區政府的主要官員,他對於基本人權及法律都不認識。我覺得「安心出行」當然比不上內地的「健康碼」或新加坡的智能手機系統。新加坡的智能手機收過採用藍牙功能,而得知市民接觸過什麼人。不懂得使用智能手機的人長者,他們亦獲派發一個wearable token,即是在手上佩戴的一個追蹤器,讓他們可以追縱病毒的傳播。我記得在2003年時,特區政府動用警察及CID協助追查病毒傳播,但今天仍然都動用10,000名紀律部隊,用人手追查病毒傳播,是否十分落後,事倍功半?我們應該大量使用大數據,剛才亦有同事提及,林醫生亦已說過,因為我們的醫療系統都是使用大數據。當然現在不能即時解決,但長遠而言,必須要使用此科技,特別國家給了我們一個國際創科中心的地位,自詡有很多科技發展的潛力,應該要多用大數據,將來政府要看一看如何彌補這個缺陷。由於我們繼續使用人手追蹤是沒有太大作用,政府應該將這些追蹤人手解散,調配他們到其他真正有用的工作崗位。
此外,我亦十分同意,很多同事已提及,政府人員當然十分努力,我亦知道很多部門呼籲他們已退休的同事回來幫忙,亦有很多退休人員一早已經出來幫忙。例如我們黨的執委譚榮邦先生,前郵政署署長,他亦在call centre,幫助政府致電佩戴手環的市民,他都是分毫不取的幫助了半年。他幫助的時候,亦見到有很多七八十歲的舊同事,遠遠在大埔開車出來幫忙。除動用政府熟悉的退休公務員外,其實社區有大量有心人士,希望將來民政署可以扮演一個更強的統籌角色。雖然在社區上協助防疫是高危的,有風險的,但在適當的保護下,我相信每一個地區都有不少政黨、非政府機構及社團,願意出來幫忙,不論打電話、分配防疫物資抑或分派快速測試包,他們都十分願意,未必需要收取很多金錢。所以我希望將來政府可以善用民間資源,大規模地動員,如果我們再遇到這樣的疫情,資源可以用得更好。
我還想講一下對經濟的傷害。去年,當Omicron還未襲港時,香港已經因為執行「外防輸入」的措施,在金融方面我已經聽到我們已經失去很多生意。有些外國投資者因為香港出入太不方便,據說有些family office已經搬往新加坡。當然剛才有同事提及用郵輪做隔離,但其實這些郵輪已經全部離開香港:一間已經清盤, 而另一間已前往新加坡。很多外商及外國投資者因難以忍受香港這些不方便的出入措施,表示如果香港在六月仍未開放,他們便會撤離香港。我十分同意我們的同事孫東先生所言,如果香港沒有了國際特色,沒有了國際網絡,香港對國家還有什麼功能及價值呢?所以我們非常有需要盡快克服這疫情,恢復本地居民及國際的投資者對香港的信心,讓我們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及國際商貿中心的地位不會受到永久的傷害。我聽到很多市民向我說,不論是外籍市民或本地居民,其實香港人是十分有耐性,只要排隊檢測的人龍短一些,他們也十分願意排隊,甚至在寒風中,他們亦樂意排隊。我們是一個十分文明的社會,市民絕大部份都是理性的,但很多人認為他們作出這麼多的犧牲,忍受了兩年,何時才可以走出疫情?現時在國家大力支持之下,我希望政府可以給我們一個路線圖及時間表,或者是有國家的專家幫助下,可以提供一些數據,預測會有多少確診人數、溫和症狀人士、入院人士數目、需要醫療設施人數及需要多久才可以克服疫情,讓我們有希望。因此,我們需要三部曲:第一,何時重開經濟;第二,何時「通關」,重開我們與內地的聯繫,不論是因humanitarian reason人道理由,抑或是商務理由都非常重要;第三,恢復與國際社會的的來往,這樣香港才可以真正有效地落實「一國兩制」,恢復香港對國家的價值,亦恢復港人與國際投資者的信心。
我謹此陳詞,多謝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