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新民黨
組織架構
黨徽
口號
議員
文章
最新活動
政策倡議
新聞中心
立法會事務
影片集
青年委員會
加入新民黨
黨員 / 「新民之友」
職位空缺
聯絡我們
葉劉淑儀網站
容海恩網站
黎棟國網站
陳家珮網站
  • 最新消息
找出優勢為港定位 講好香港故事  
  文章     2022 年 8 月 11 日
行政長官李家超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我們要向世界講好香港故事,令港人有身份認同感及國際認同感。我自然十分同意,我認為「香港故事」要從歷史開始,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今年七一的「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6屆政府就職典禮」發表的重要講話中,開宗明義讚揚香港在「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作出的貢獻。 習近平說:「有史以來,香港同胞始終同祖國風雨同舟、血脈相連」,「回歸祖國後,香港在國家改革開放的壯闊洪流中,敢為天下先,敢做弄潮兒,發揮連接祖國內地同世界各地的重要橋樑和窗口作用,為祖國創造經濟長期平穩快速發展的奇迹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這是對香港作出了很高的評價,肯定了香港的歷史地位。 而對於目前及未來的香港,習主席固然強調了一國兩制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這樣的好制度,沒有任何理由改變,必須長期堅持」;此外,他要求香港「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對接國家發展戰略,繼續保持高度自由開放、同國際規則順暢銜接的優勢」,以能「在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新格局中發揮重要功能」,這是對香港有很高的期望,也是很高的要求。 中國崛起 讓世界邁向多極 所謂的新格局,是指世界百年未有的大變局,而這個大變局的緣起,其實就是中國的崛起。中國崛起讓世界從單極(unipolar world)邁向多極(multipolar world),再不是美國一個超級大國說了算。回顧這個國際新秩序的演化過程,英退美進,香港的角色轉變,後來演變至置身中美夾縫。 舉例說,中國是在2001年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的,在那之前,美國根據「The Jackson-Vanik Amendment to the Trade Act of 1974」,針對非市場經濟體(Non-Market Economies),每年覆檢中國的人權情況,決定是否保留中國的最惠國待遇(Most-Favoured-Nation,MFN Treatment)。 當時的港英政府明白,若中國的最惠國待遇不獲延續而影響出口,香港的轉口貿易也會受影響,所以港英政府主動派高官前往美國華盛頓進行游說,反映當時香港具備獨特優勢,也有向外講好香港故事的能力。當時我是副工商司,負責支援高官的游說工作,不過我記得末代港督彭定康不斷提醒我們「不要為中國講說話」(don't be apologists for China),只推銷香港便可以,英方心態可見一斑。 港須保持清醒 防美「打香港牌」遏華 後來,英國自知國力日衰,愈來愈依賴美國作為戰略同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為了遏制中國,不斷利用香港作為打擊中國的前沿陣地。美國先後通過《美國--香港政策法1992》(United States-Hong Kong Policy Act 1992)、《2019香港人權及民主法案》(Hong Kong Human Rights and Democracy Act of 2019)以及《香港自治法2020》(Hong Kong Autonomy Act 2020)來「監察」香港,高舉香港打壓人權、民主、自由的旗幟,不斷打「香港牌」,企圖打擊中國。 換句話說,在如此複雜的國際局勢下,香港一方面要時刻保持清醒,避免落入西方陣營的圈套,變成危害國家安全的戰略基地;另一方面亦要主動把握「背靠祖國、聯通世界」這得天獨厚的顯著優勢,繼續保持「高度自由開放、同國際規則順暢銜接」,繼續發揮「連接祖國內地同世界各地的重要橋樑和窗口作用」,因此更要積極地面向世界,講好香港故事,這是香港必須承擔的使命。 重新定位 準確展示香港現況 香港和國家的利益是一致的,香港好則國家好,因此怎樣講好香港故事非常重要。 首先,「講好香港故事」不等於「只講好的香港故事」,我們要誠實地、真誠地、準確地、全面地向世界展示香港的整體現況,包括卓越成就,也包括如何克服困難挑戰,如此才能讓香港故事更立體、更具說服力。 第二,要根據香港現況重新定位,釐定香港在國家裏扮演的角色、在國際上佔據甚麼位置,定出信息,精準出擊。 尋找軟硬實力 重塑形象 第三,我們要找出香港的硬實力和軟實力,重塑香港的形象。 這裏讓我想起,其實香港有很長的海外宣傳歷史,回歸前的港英政府也經常向外推銷香港,例如90年代香港影視圈的黃金時期,我便曾跟隨政府代表團,聯同天王巨星張國榮及港姐楊婉儀,到日本推廣香港,包括香港的電影成就。我還記得駐東京經貿辦事處有位日本女職員是張國榮影迷,當天她在辦事處等了老半天,就是為了見偶像一面呢!巨星、港姐、電影,這些都是香港當時的軟實力。 來到今天,香港已回歸祖國25年,挺過黑暴、捱過疫情,新一屆政府要在開局之初把握時機,找出香港的優勢所在,為香港定位,重塑形象,精準出擊,這樣才能講好香港故事,讓香港繼續在國際間發光發亮。
探望過渡性房屋單位住戶  
  文章     2022 年 8 月 10 日
香港房屋嚴重短缺已是老掉大牙的問題,申請「上樓」的公屋輪候冊長年有人滿之患,截至2022年3月,輪候冊上有約十四萬宗申請,平均輪候時間已逾六年!社會上有二十多萬人擠住環境十分差的劏房,生活條件惡劣。雖然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明言香港要「告別劏房」,但是覓地、造地、建屋並非一時三刻的事,香港要長遠地解決住屋問題,特區政府任重道遠。 上屆政府於2018年起推動發展過渡性房屋,當時的運輸及房屋局成立了「過渡性房屋專責小組」,向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成功爭取撥款五十億元(2020 年 3 月 6 日),設立「支援非政府機構推行過渡性房屋項目的資助計劃」(下稱「資助計劃」),期望透過社會上非政府機構的力量,集腋成裘,某程度上加快增加房屋供應,至少能幫助一些基層市民改善居住環境。根據立法會文件 CB(1)319/2022(05)號,「資助計劃」先後三次獲得立法會通過撥款,除了首次撥款五十億元,第二次(2021 年4月28日)及第三次(2022年5月4日)分別撥款三十三億元,即合共一百一十六億元,整體目標是在未來數年內提供二萬個過渡性房屋單位。 二萬個過渡性房屋單位,說多不多,說少不少。截至2022年5月,「資助計劃」合共批出四十個項目予多個非政府機構籌建及營運,合共提供大約一萬七千個單位。當中,新民黨及聚賢薈亦履行社會責任,負責堅尼地城北街及厚和街的項目,翻新十六個空置住宅單位,以相對低廉的租金,租予合資格的低收入家庭入住。 上星期,我便到北街及厚和街探望已入住的家庭,了解他們目前的生活情況。 年屆七十五歲的陳先生,身患腎病,需要每天自行洗腎三次,身體頗為虛弱。他訴說之前住的劏房只有九十呎,只能容納四位成年人企立,洗腎相當困難。現在我們安排他們與另一家庭共住在同一樓層,有共用的客廳及廚廁,地方比以前的劏房闊落,窗明几淨,而且有足夠的空間洗腎,養病、休息的心情也會好一點。 以往擠住北角劏房的鄧先生一家四口,如今入住了厚和街的單位。現在他們這個家,面積與公屋單位相若,光猛闊落,小朋友有地方做功課、溫習,生活環境得到改善,而且小朋友生性活潑,他們喜歡走上走落,經常到辦事處玩耍,和職員打成一片。看見小朋友的笑臉,我也感到十分欣慰。鄧家已經輪候公屋多年,希望他們早日獲編公屋,讓小朋友有長遠而安定的發展。 新民黨及聚賢薈在北街及厚和街的項目只有十六個過渡性房屋單位,對於萬千基層家庭而言,連杯水車薪都說不上,但是我們不會就此停下來,我們正在籌辦另一個過渡性房屋項目,希望幫助更多低收入家庭改善居住環境。特區政府更加不能慢下來,行政長官李家超已成立「土地房屋供應統籌組」及「公營房屋項目行動工作組」,期望兩個小組快點拿出成績來,為房屋供應「提速、提效、提量」。
新民黨與華潤創業 舉辦青年研討會 分享大灣區發展機遇  
  新聞稿,焦點     2022 年 8 月 8 日
新民黨與華潤創業昨天(7日)舉辦慶祝香港回歸廿五周年——大灣區青年研討會暨第二期「潤創青春」青年分享會,邀請行政會議召集人、立法會議員暨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女士、華潤集團助理總經理、華潤創業董事長及首席執行官陳鷹先生為特別嘉賓;立法會議員暨新民黨副主席容海恩女士、立法會議員暨華潤集團粵港澳大灣區首席戰略官李浩然博士為主講嘉賓,向香港及大灣區青年、新民黨黨員、華潤及華創港深兩地青年分享大灣區的發展機遇。 分享會於下午二時三十分開始,先由行政會議召集人、立法會議員暨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女士致辭,葉太歡迎及感謝華潤集團推動及促成今天的研討會,她表示大灣區擁有龐大經濟實力,成為本港或全國經濟增長引擎,透過發展戰略對接令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大灣區龐大的資源可以協助香港解決就業、居住和經濟發展等問題。特區政府推出多項計劃協助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創業、就業。大灣區有很多創科基地,具備優厚條件讓青年創業和發展。 華潤集團助理總經理、華潤創業董事長及首席執行官陳鷹先生表示希望青年人更好地把握時代機遇,積極融入大灣區,砥礪拼搏,不負昭華。以青春之我、建設青春之香港、貢獻青春之國家。 立法會議員暨新民黨副主席容海恩女士主講分享,她分享有關大灣區專業發展方向的議題,鼓勵香港律師接受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從而了解內地法律及發展方向。她同時希望更多企業可以聘用香港律師去實習和工作。 立法會議員暨華潤集團粵港澳大灣區首席戰略官李浩然博士則表示在高新發展方面,香港的大學需要降低教授門檻及IP的處理,改善企業基金投向,特區政府則需要在風險高、投資大的方向上做出正確引導。一直以來,香港的大學在科研成果方面都有一定優勢,李浩然博士希望特區政府能成為科研成果到產業化之間的良好橋樑。 兩位講者分享後,再由香港與深圳兩地青年互動發問,兩位講者細心回應,研討會發問者眾,反映昨天參與的香港與深圳青年都期望增進對大灣區發展的了解。
新民黨 譴責美國眾議長佩洛西竄訪台灣  
  新聞稿,焦點     2022 年 8 月 3 日
就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昨晚(2日)降落台北松山機場,竄訪中國台灣地區,並於今天(3日)與蔡英文會面,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嚴重衝擊中美關係政治基礎,侵犯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影響台海局勢穩定,新民黨對此堅決反對並強烈譴責。 佩洛西與美國國會代表團此等行為,為「台獨」分子撐腰打氣,其行為支持台灣當局偏離「九二共識」,企圖「以台制華」,玩火者必自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憲制秩序的最重要組成部分,《憲法》序言列明:「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神聖領土的一部分。完成統一祖國的大業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神聖職責。」 台灣乃我國不可分割的部分,美方政客一意孤行竄訪中國台灣,是試圖挑戰國家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此等行為註定失敗。 新民黨強烈譴責佩洛西此等公然挑釁行為,及美方推卸責任,嚴重傷害中美關係。新民黨全力支持和配合中央與特區政府採取的一切必要措施。
新民黨 第十二次周年會員大會順利舉行  
  新聞稿,焦點     2022 年 8 月 2 日
新民黨今天(2日)傍晚舉行第十二次周年會員大會,通過上次會員大會會議記錄;接納及通過2021至2022年度主席報告、秘書報告及司庫報告;接納廖添誠先生及傅曉琳女士辭任中央委員,及由會員大會通過委任兩位中央委員郭浩景先生及林梓鴻先生。 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女士在會上發布主席報告,她感謝各位黨員在過去十一年來對新民黨的愛護,上月舉行的十一周年黨慶在各位的支持下圓滿完成。她表示:「過去一年稱得上是新民黨豐收的一年,在完善選舉制度下,我們派出了六位候選人,參加第七屆立法會換屆選舉,最終取得五個議席,分別由常務副主席黎棟國、副主席容海恩及中委陳家珮,以高票在選舉委員會界別當選,李梓敬和我則在地區直選高票勝出。這結果令新民黨在立法會的議席由二變五,大幅增加了150%!」 「新一屆立法會已展開工作半年,我們五位議員分別參加了不同的委員會,例如我曾出任『研究政府架構重組方案及相關事宜小組委員會』主席;又第七度擔任『人事編制小組委員會』主席;及出任「改革扶貧政策和策略小組委員會」主席。黎棟國議員則是『保安事務委員會』副主席。容海恩議員及陳家珮議員則分別是『司法及法律事務委員會』副主席及『食物安全及環境衛生務委員會』副主席。」 新一屆特區政府上任,葉太對獲得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委任為行政會議召集人,感到十分榮幸。新民黨又為新一屆政府輸出人才,包括三位年輕活躍的黨員——廖添誠博士(Dr. Marcus Liu)獲委任為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政助,傅曉琳(Sammi Fu)獲委任為勞工及福利局政助,與及創黨黨員陳閱川(Alfred Chan)獲委任為運輸及物流局政助,葉太替三位年輕黨員感到高興,稱他們的委任反映新民黨有能力栽培不同類型的人才,這也是新民黨多年來堅持承擔的責任。 為了提高年輕黨員的議政論政能力,新民黨持續舉辦多元化的講座、交流會、中英政策培訓班,要求他們探討議題、演講、寫作,並輪流在新設的網絡頻道「新民大講場」做主持。而在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今年「七一」發表重要講話後,新民黨隨即在7月3日舉辦了「回歸祖國25周年黨員研討會」,由葉太、常務副主席黎棟國與副主席容海恩主講,一起學習習主席的講話精神,增加大家對「四個必須」和「四個希望」的了解。 另外,在抗疫及地區工作方面,新民黨也從未停步,在今年初第五波疫情最嚴峻的時候,新民黨總動員抗疫,籌集抗疫物資,分派給安老院、學校、保安員、清潔工及市民,也有參加各區的物資包全民包裝日,多個議員辦事處、地區辦事處及義工隊獲得前民政事務局的嘉許。 新民黨也有多位成員獲授勳,包括中委羅卓堅及新民之友黃卓健授勳「太平紳士」;中委梁家輝及黨員曾潤財獲授「榮譽勳章」;中委何志誠獲得「行政長官社區服務獎」;盧騰光、孔永業、陳健浚、崔添偉、張柏源、譚竹君、夏劍琨、楊家浚及海怡義工黎太則獲得「民政事務局局長嘉許」。葉太代表新民黨恭喜多位成員取得殊榮。 新民黨常務副主席黎棟國先生也向各出席黨友發言,稱在葉太領導與各黨員支持下,新民黨繼續成長,期望各黨友多多支持新民黨各項工作,並就社區關注的議題多發聲。 新民黨副主席容海恩女士也感謝各黨友支持新民黨的工作,她希望各位多加給予我們意見,推動改善政府施政及民生工作,希望未來讓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與促進大灣區發展。 新民黨副主席潘國山先生稱新民黨與公民力量結盟以來,成績有目共睹,各位團隊成員也為社區服務堅持不懈,得到市民認同。未來希望各位多多支援新民黨的工作及服務,提升十八區關愛隊的力量。 新民黨副主席韓世灝博士認為新民黨工作得到眾多商界人士的表揚及社會認同,期待未來新民黨發展得更壯大。 葉太在主席報告總結:「新民黨正積極擴充服務範圍,目前我們有黨員932人,新民之友36,355人,並設有25個議員辦事處、地區辦事處,例如常務副主席黎棟國的勵德邨辦事處已於7月18日開幕,副主席容海恩的將軍澳辦事處則於7月27日開幕,我和陳家珮的置富聯合辦事處亦在昨日(8月1日)開幕。未來,新民黨將堅定支持準確落實『一國兩制』的路線,繼續吸納及培訓有潛質的年輕政治人才,爭取擴充議會議席,讓大家能在不同的崗位為香港市民服務。」
葉劉淑儀議員.陳家珮議員 聯合辦事處正式開幕  
  新聞稿,焦點     2022 年 8 月 1 日
為進一步開拓港島南區的議員辦事處服務,位於南區置富花園的「葉劉淑儀議員.陳家珮議員聯合辦事處」,今天(1日)開幕並正式啟用。新民黨主席、行政會議召集人暨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女士、立法會議員陳家珮女士、運輸及物流局副局長廖振新先生、中聯辦港島工作部副部長王卉先生,與南區民政事務專員鄭港涌先生,於下午三時出席辦事處的開幕儀式。 運輸及物流局副局長廖振新先生也在開幕儀式上致辭,除了恭喜葉太與陳家珮議員在置富花園開設辦事處,也感激葉太「割愛」為運輸及物流局輸出人才,推薦原議員助理陳閱川為其政治助理。廖副局長表示葉太曾於十多年前在置富花園開設匯賢智庫的第一個辦事處,今天在此地再設議員辦事處更添意義。而新民黨發展多年以來,今天有五位立法會議員,培養出多位後起之秀,包括陳家珮議員,多年來不斷服務地區,廖副局長稱對陳家珮的工作表示肯定,也支持她參選。他認為陳家珮在選委會界別順利當選,也沒有忘記街坊,開設地區辦事處服務,對她致以祝賀及鼓掌。 廖副局長更引用中央領導人的重要講話,提醒特區政府要加強治理能力,做好基層基礎,他表示將來會與地區有實力、愛國愛港的人士與政黨多加合作,包括新民黨,做好地區事務。最後他祝賀葉太與陳家珮成立辦事處,期望將來更好服務街坊,讓愛國愛港陣營及新民黨地區力量繼續壯大,服務國家與香港。 南區民政事務專員鄭港涌先生表示很榮幸出席葉太與陳家珮議員辦事處開幕。他稱新民黨在葉太帶領之下,以民為本,關注民生,辦事處成立後,更好地連繫置富與薄扶林花園一帶街坊。加上葉太對南區民生政策非常熟悉及關注,為市民在不同範疇出謀獻策。陳家珮之前擔任南區區議員期間,也擔任多個職務,在地區民生事項提出很多意見,令居民生活更舒適。對於南區的地區發展,葉太和陳家珮也十分關注,如港鐵南港島綫西段發展、躍動港島南計劃、氣候變化之下屋邨管理工作等,鄭專員對兩位議員一直以來為南區居民做的工作表示感謝。
鄧飛立法會議員.容海恩立法會議員聯合辦事處 正式開幕  
  新聞稿,焦點     2022 年 7 月 27 日
籌備多時、提供議員辦事處服務的「鄧飛立法會議員.容海恩立法會議員聯合辦事處」今天(27日)正式開幕啟用,主力服務西貢及將軍澳區的居民。辦事處位於將軍澳寶林邨寶寧樓3樓,鄧飛議員本身是將軍澳一所中學的校長,容海恩議員則曾是新界東地區直選議員,二人均熟悉將軍澳區,特此設立聯合辦事處,冀與地區組織攜手合作,共同建立社區網絡,積極為街坊謀求福祉。 教聯會副主席暨立法會議員鄧飛先生、新民黨副主席暨立法會議員容海恩女士、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先生、行政會議召集人、立法會議員暨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女士、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女士、中聯辦社工部副部長張昭先生、中聯辦教育科技部副部長徐凱先生、中聯辦新界工作部副部長葉虎先生、教聯會會長黃均瑜先生、教聯會主席黃錦良先生擔任開幕禮主禮嘉賓,此外亦邀得數名立法會議員與多名地區友好出席支持,場面熱鬧。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向兩名議員獻上祝賀,讚揚他們是完善選舉制度的參與者和實現者,令「愛國者治港」原則得以在新一屆立法會全面貫徹,為行政立法機關的良性互動建立穩固基礎。特區政府主要官員上任不足一個月,已馬不停蹄與議員保持溝通,如早前由行政長官李家超提議舉辦的首場立法會「前廳交流會」已順利舉行,期望兩名議員透過聯合辦事處徵集更多市民意見,並憑藉自身背景,向特區政府提出專業意見,讓特區政府能夠在制訂政策時更切合地區需要。 教聯會會長黃均瑜表示,鄧飛議員自今年1月宣誓履職以來,已積極在多區籌辦和開設辦事處,對於他是次與容海恩議員合作,開辦將軍澳辦事處感到高興。寄望他們未來與教育界攜手,為「一國兩制」的行穩致遠而努力。
政黨及傳媒人入局  
  文章     2022 年 7 月 26 日
特區政府在周五(7月22日)公布了一批副局長及政治助理的委任名單,傳媒隨即把人選分類,發現有八人有政黨背景,五人有傳媒背景。大家會有這觀察並不為奇,因為普遍認為政黨或議員長年在地區工作,與市民打交道,可說是站在民生最前線,往往能比特區政府更準確地掌握民意,了解市民的真正需要;至於記者則普遍給人反應快、觸覺敏銳的感覺。挑選這兩類人士加入,反映特區政府銳意讓今後施政更加貼地,也立志加強政策解說工作,這當然是好事,畢竟上屆政府就是以施政離地、解說工作強差人意而遭詬病。 此外,今屆特區政府委任的問責官員名單,也反映了「主要官員問責制度」由首位行政長官董建華在2002年實施以來,這二十年來的演變。回顧問責制的初心,是董建華希望建立與他同心同德的班子,做到「民情在心,民意在握」、「為市民和社會提供更優質的公共服務」(2002年4月17日,政府新聞稿)。後來因為政治環境變得複雜,局長工作異常繁重,第二任行政長官曾蔭權於2008年推行「擴大問責制」,增設了副局長及政治助理。 不過,雖然人手是多了,但是早期問責制的實施效果並不理想,例如局長與副局長權責不清,副局長沒足夠權力指揮下屬,也有副局長遭指責「不熟書」等等。政助發揮的效能更低,他們彷彿隱了形,完全沒有知名度,記得曾經有傳媒考考立法會議員認得哪些政助,結果發現議員都認不到誰是誰,這反映當時的政助並沒做好政黨及議員聯繫的工作;加上政助的入職資格沒客觀標準,薪酬卻可高達十萬(局長的25%-35%),因此遭受很大非議。據知後來梁振英上場一度計劃再擴大問責制,欲聘請更多年輕人出任政助,不過當時政治氣氛轉差,計劃無疾而終。至於上屆林鄭月娥政府的問責官員表現如何,特區政府的整體管治水平如何,相信大家記憶猶新。 來到由李家超擔任行政長官的這一屆政府,問責官員的人選多元化,除了有熟知政府運作的政務官、專業職系官員及紀律部隊,也有不同範疇的學者和專家,加上立法會議員、政黨精英及傳媒人士,牌面是有實力又有活力。 這大半個月來,新一屆政府處理問題的手法、速度和宣傳形式也有亮點,已可看出和上屆政府的分別,官員的舉手投足也漸漸受傳媒注意,這是好的開始。所謂路遙知馬力,期望官員有韌刀,施政有效能,問責制能回到初心。
特區政府三大人才來源  
  文章     2022 年 7 月 26 日
新一任行政長官李家超上任二十多天,其管治班子逐漸成形,除了已在7月1日宣誓的六位正副司長及十五位政策局局長外,近日特區政府陸續公布大部分副局長及政治助理的人選。從目前已公布的名單看來,特區政府的政治人才來源至少有三方面。 問責制吸納政府以外專才 回首當年,在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推出「主要官員問責制度」之前,政府的主要官員全部是政務官,直至他在2000年《施政報告》首次提出問責制,並且於2002年正式實施,便開始引進政府以外的專才,例如梁錦松、廖秀冬、周一嶽、李國章及楊永強等等,這些專才都是業界翹楚,這是開拓人才來源的第一步。 2007年,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發表《進一步發展政治委任制度報告書》,建議擴大問責制,設立副局長及局長政治助理,並於2008年正式推行,職位一下子增多,特區政府對外來人才的需求增加,這是開拓人才來源的第二步。加上往後梁振英及林鄭月娥兩屆政府的班子,除了業界專才和學者,例如楊偉雄、張炳良、陳茂波、黃錦星、蔡若蓮,也吸納有政黨背景的人士或議員,例如蘇錦樑、劉江華、羅致光。 此外,政治助理的主要工作是協助局長做好政治聯繫,包括與政黨及立法會議員聯絡、游說及拉票等工作,對於政策知識的專業要求不高,讓資歷較淺的年輕人也有機會加入政府歷練。 政府內部拔尖 來到今屆的李家超政府,我們看看正副司局長及政助的名單,不難看出特區政府的人才來源分布。 首先是拔尖,即是從政府內部的公務員團隊中精挑優秀人才,擢升局長或副局長,這些人才可以是政務官,也可以是專業職系或紀律部隊,他們的優點是有豐富的公共行政經驗,熟悉政府運作,了解不同政策的發展,可保障政策的延續性。例如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和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楊何蓓茵都是十分資深的政務官,在上屆政府出任常任秘書長;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房屋局局長何永賢則本身是勞工處處長及建築署署長;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則曾出任土木工程拓展署署長及發展局常秘;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更是自八十年代加入前環境保護處任職環境保護主任,逐步晋升至局長。 剛公布的副局長名單亦有廖振新、卓孝業、戴尚誠及劉震等多位公務員。這些正副局長都是政府內部的優秀人才,願意擔任問責官員,繼續為市民服務,是有承擔的表現。 從外吸納議員 第二個人才來源是政黨及議會。律政司副司長張國鈞、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兩位均是資深立法會議員,他們有多年群眾工作經驗,對民生事務有敏銳觸角,非常了解市民的想法,換句話說是非常貼地。張國鈞本身是律師,其法律背景非常適合律政司的工作。剛公布的政助名單亦有傅曉琳和蕭嘉怡兩位前區議員,這些具備地區工作經驗的人選能協助特區政府掌握市民的想法。 擢升政治助理 第三是擢升政治助理。除了今屆有張曼莉及施俊輝由政助升為副局長,過往也有陳岳鵬、陳百里及徐英偉等例子。 回歸前,是由資深政務官擔當類似副局長的工作的,俗稱「大寶」,首長級D4級官員屬senior deputy,D3級的則屬junior deputy。概念上,我不認為副局單純是政助的直升位,但是時移世易,我們亦不能以當日「大寶」的標準來要求今天的副局長或政助,而從名單看來,特區政府把年輕政助看成值得培育的對象,他們在政策局浸淫一兩屆,累積經驗、擴闊視野,適當時候便有機會更上一層樓。 其實政府管治班子或編制不斷膨脹屬全球現象。猶記得1994年,我代表香港到東京,出席日本加盟「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三十周年與非成員經濟體的特別對話。當時他們的外務省只有一位外務大臣,是國會議員。時至今日,日本政府的編制也不斷發展,例如外務省便設有兩位外務副大臣、三位外務大臣政務官、一位外務事務次官等等。皇太子妃雅子的父親小和田恆,1955年進入外務省後,於1989年晋升為外務事務次官,1991年至1993年間出任外務副大臣。其他省的情況也一樣,歷年來編制擴大,以擴大人才庫。 英國政府也一樣,為了讓人才向上流動,設置了很多細部門,開設很多 Junior Minister 的職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2006年開設的 The Department for Levelling Up, Housing and Communities,於是有Minister of Levelling Up,目前由保守黨的 Gregory David Clark 出任。 應加強吸納不同類型人才 雖然目前這個班子並未百分百齊人,尚餘少量空缺,相信稍後會有公布。我期望除了上述討論的人才來源,未來特區政府應吸納更多不同類型的人才,把他們配置在適當的崗位,以提升特區政府的管治水平及整體工作表現。
新民黨 恭賀三位黨員晋身政治助理  
  新聞稿,焦點     2022 年 7 月 22 日
今日,特區政府宣布委任新一批副局長和政治助理,新民黨三位年輕黨員傅曉琳(Sammi Fu)、廖添誠博士(Dr. Marcus Liu)及陳閱川(Alfred Chan)獲委任為政治助理。新民黨表示非常欣喜,對他們致以熱烈恭賀,並有信心三人加入特區政府後能有效協助所屬政策局推展工作。 新民黨創黨以來一直致力培育年輕政治人才,而這三位年輕人各擅勝場,加入新民黨後分別在不同的崗位服務,累積經驗,到今天獲得特區政府賞識,反映新民黨有能力培育不同類型的人才,期望他們能把握機遇,發揮自身優勢,協助局長工作,未來政途無可限量。 獲委任為勞工及福利局政助的傅曉琳,本身是專業會計師及稅務師,於2014年加入新民黨後一直紥根東涌,並於2015年當選為東涌區議員。除了地區工作,傅曉琳出任不少公職,包括香港房屋委員會財務小組委員、公民教育委員會委員及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委員等等,她亦是政協青年聯會社會事務委員會主任、香港現代治理能力與戰略思維培訓班學員及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常務副主任,亦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選舉委員會(第四界別)委員及新民黨中委。 新民黨認為傅曉琳的履歷多元化,她投身地區工作多年,持續與特區政府不同部門打交道,對於政府運作有一定認識,擅於溝通協調等工作,有充足經驗履行政治助理的工作。 廖添誠博士獲委任為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政助。廖添誠博士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經濟學博士,是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高級公共管理碩士香港政務人才項目(EMPA)畢業生,同時是餐飲集團 Lof 10 的創辦人。廖添誠博士本身是大學講師,一直有志服務香港、回饋社會,先後於2016、2019、2020及2021年投身區議會及立法會選舉,新民黨認為廖添誠博士擁有經濟學背景、餐飲營商觸角及選舉經驗,非常全面,他於2021年立法會選舉論壇的表現有目共睹,定能協助局長迅速掌握社會變化,推進工作。 第三位獲委任為政治助理的新民黨黨員是陳閱川,他獲委任為運輸及物流局政助。陳閱川畢業於香港大學,是雙主修藝術及哲學「一級榮譽」文學士,畢業後於2009年起加入葉劉淑儀立法會議員辦事處至今,為葉太的高級議員助理。陳閱川對立法會事務及不同政府部門有深刻了解,專門協助葉太處理人事編制委員會的工作,同時專門跟進交通範疇事務,新民黨認為陳閱川豐富的立法會工作經驗能有效加強局長與立法會議員、政黨的溝通。

關於我們

新民黨以「親近民心,革故求新」為口號,一方面強調兼聽則明,親近民心的重要。另一方面更標誌我們決心和廣大市民一起改革社會弊端,運用中西文化資源及香港人本身的優良拼勁,開創香港歷史光輝的一頁!


Copyrights NPP. All Right Reserved.

聯絡我們

香港灣仔軒尼詩道139號中國海外大廈11樓D-F室
+852-3100-0079
info@npp.org.hk
地區辦事處及更多資訊

網頁導航

首頁

關於新民黨

  組織架構

  黨徽

  口號

  議員

文章

最新活動

政策倡議

新聞中心

立法會事務

影片集

青年委員會

加入新民黨

  黨員 / 「新民之友」

  職位空缺

聯絡我們

葉劉淑儀網站

容海恩網站

黎棟國網站

陳家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