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會成員
行政會議召集人
葉劉淑儀
立法會議員
葉劉淑儀
黎棟國
容海恩
陳家珮
李梓敬
何敬康
區議員
南區區議員
何沅蔚
黃雨程
灣仔區議員
李文龍
孫道弘
東區區議員
郭浩景博士
劉聖雪
盧曉楓博士
屯門區議員
甘文鋒
鄺珉樀
蘇嘉雯
荃灣區議員
張文嘉博士
沙田區議員
潘國山
王惠成
林宇星
姚嘉俊
夏劍琨
張柏源
梁家瑋
梁家輝
陳敏娟
廖子聰博士
羅伊琳
大埔區議員
陳建君
西貢區議員
陳志豪
陳健浚
譚竹君
|
|
拓展中東市場 發掘金融新商機
文章
由特區政府及香港貿發局合辦的第18屆亞洲金融論壇本月13日至14日舉行,主題為「啟動增長新引擎」,匯聚逾百位全球政商領袖,吸引數以千計金融和商界翹楚參與。今年金融市場面對的不確定性較去年更高,香港正好藉今次盛事發揮「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聯通世界的橋樑角色,展示香港獨特優勢,締造商機。
作為本港今年首個大型金融活動,亞洲金融論壇除了吸引全球頂尖企業與領袖、促進資本與機遇的高效對接、協助業界人士於新一年搶佔先機外,更推動盛事經濟、說好香港故事。今年講者陣容鼎盛,包括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資深副行長林毅夫教授、世界經濟論壇人工智能理事會聯席主席斯圖爾特·羅素教授、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及阿里巴巴集團主席蔡崇信,以及來自安盛、花旗集團、Federated Hermes、滙豐銀行、聯想、春華資本等領袖代表,展現香港國際金融和商貿中心的魅力。
今屆還新增「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專場」,中東演講嘉賓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GCC)秘書長H.E. Jasem Mohamed AlBudaiwi聯同其他中東地區及本地講者在論壇深入探討如何促進海灣阿拉伯國家與香港之間的金融合作和投資。事實上,中東市場過往一直被港商忽視,但隨着歐美等傳統市場受疫情等因素影響,導致需求亦減弱。加上近年「一帶一路」建設成果顯現,中國與中東的經貿往來加深,今天中東市場對港商來說愈來愈值得重視,今次論壇則正好讓本港業界探討如何在這中東龐大市場發掘商機。
隨着特朗普上台,市場的不確定性將較往年增加,利率走勢及地緣政治等不明朗因素難免帶來挑戰。然而,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優勢則會更為突出,例如香港得到中央政府支持鞏固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香港與國際規則高度接軌、簡單低稅制,加上香港金融界對內地和國際金融市場的深入了解,香港對國際投資者仍充滿吸引力和機制,是環球資金分散投資的「超級增值人」。除此之外,香港作為連接中國內地與國際市場的「超級聯繫人」,在協助內地企業「走出去」,以及將海外投資者引進中國市場方面仍有獨特優勢。
正如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在論壇致辭時所說,香港是全球主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具有高度開放的商業環境、發達的金融市場體系、完善的金融基礎設施、巨大的人才優勢、健全的法律體系和國際化的金融監管體系。近年來人民銀行同相關部門推動實施債券通、滬深港通、跨境理財通、互換通,與香港金管局簽署貨幣互換等一系列務實舉措,支持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取得長遠進步,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提供了新動能。亞洲金融論壇等金融盛事是向世界說好香港故事的重要舞台。透過舉辦國際級活動,香港向全球彰顯其在連接全球市場、創造價值以及引領創新方面的領導地位,同時創造更深層次的合作機遇,加大與不同市場的合作,絕對有助進一步鞏固和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
|
HK’s most valuable asset: Uniting people
文章
This week, Hong Kong is hosting the 18th Asian Financial Forum (AFF), a marquee event jointly organized by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government and the Hong Kong Trade Development Council. Themed “Powering the Next Growth Engine”, the forum has brought together over 100 global policymakers, business leaders, financial experts and investors, entrepreneurs, tech giants and economists, attracting an audience of more than 3,600 industry heavyweights. Against a backdrop of global uncertainty, this forum isn’t just another conference — it’s a timely reminder of Hong Kong’s enduring role as a bridge between East and West, a superconnector with the power to forge new opportunities in an increasingly fragmented world.
As the city’s first major financial event of the year, it has become a tradition that the AFF sets the tone for Hong Kong’s business calendar. For global financiers, it’s a chance to connect with key players, seize opportunities, and position themselves ahead of the curve. For Hong Kong, it’s something even more profound: a stage to showcase its unique strengths, tell its story to the world, and reassert its relevance in a competitive global economy.
This year’s lineup delivered on that promise. Among the speakers were Lin Yifu, former chief economist and senior vice-president of the World Bank, AI expert Stuart Russell and other high-profile figures like Kai-Fu Lee, chairman and CEO of Sinovation Ventures, and Joseph Tsai, chairman of Alibaba. Representatives from global powerhouses such as AXA, Citigroup, HSBC, and Lenovo added further weight to the event. Their presence underscores one thing: Hong Kong is not just a financial hub; it remains a place where commerce, innovation, and influence converge.
But the AFF didn’t stop at reinforcing Hong Kong’s longstanding ties with the West. This year, the forum introduced a new session, focusing on the Gulf Cooperation Council (GCC) countries. The session features GCC Secretary-General Jasem Mohamed AlBudaiwi, alongside other Middle Eastern and Hong Kong speakers, with the aim of exploring untapped opportunities between the Gulf and Asia’s financial capital.
For years, the Middle East has been a blind spot for many Hong Kong businesses, often overshadowed by traditional Western markets. But times are chang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shook the global economy, dampening demand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Meanwhile,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 a cornerstone of China’s foreign policy — has deepened economic ti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Gulf states. The Middle East, with its wealth and growing appetite for diversification, is no longer a distant market; it’s a frontier of immense potential. This year’s AFF served as a wake-up call for Hong Kong to capitalize on the Gulf’s rising significance.
Hong Kong has always been a city of resilience, reinvention and ambition. And in a world that seems increasingly divided, its ability to bring people together — to connect, to collaborate and to create — may just be its most valuable asset of all
Of course, none of this is happening in a vacuum. The world is entering a more uncertain era. Interest rate hikes, geopolitical tensions and economic nationalism are challenging 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 But Hong Kong’s resilience has always been its ability to adapt to change. In fact, these very disruptions may well amplify its unique position.
Consider this: Hong Kong is the world’s largest offshore renminbi hub, a role it plays with the full backing of Beijing. Its regulatory system aligns seamlessly with global standards, and its low-tax regime remains a magnet for foreign investors. But Hong Kong’s true edge lies in its dual identity. It understands the Chinese mainland’s market like no other global city, while offering international investors an accessible, familiar and sophisticated gateway into the mainland. In turn, it helps mainland businesses “go global”, acting as a launchpad for their international ambitions.
This dual role — as a superconnector and a super value-creator — is more crucial now than ever. As Western markets become more fragmented and inward-looking, Hong Kong’s ability to bridge divides and unlock synergies will only grow in importance.
But Hong Kong’s success isn’t just about facilitating transactions; it’s about something bigger — telling its story. Events like the AFF are not merely gatherings of the financial elite; they are a stage where Hong Kong reaffirms its place in the world. Through dialogues, partnerships and high-profile collaborations, the city demonstrates its capability to lead, innovate and create value.
The stakes are high. Hong Kong’s reputation as 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 has been tested in recent years, amid geopolitical headwinds and shifting global dynamics. But the AFF is a reminder that its core strengths remain intact. By hosting global leaders and fostering collaboration, it sends a clear message: Hong Kong is not retreating. It is doubling down on its role as a global connector, a place where ideas meet capital, and where East meets West.
Yet, to fully realize its potential, Hong Kong must continue to look outward. The focus on the Middle East is a promising start, but there are other underexplored markets — such as Africa and Latin America — that hold untapped opportunities. Hong Kong’s future lies not in resting on its laurels but in embracing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and expansion that has always defined its rise.
At its best, the AFF is more than just a financial forum; it’s a vision of what Hong Kong can be. A city that doesn’t just connect markets, but creates value. A city that doesn’t just adapt to change, but leads it. And a city that doesn’t just tell its story, but invites the world to be a part of it.
Hong Kong has always been a city of resilience, reinvention and ambition. And in a world that seems increasingly divided, its ability to bring people together — to connect, to collaborate and to create — may just be its most valuable asset of all.
|
|
誘騙境外工作猖獗 港人必須提高警覺
文章
內地男演員王星被誘騙至泰國拍戲,隨後遭電騙集團控制在緬甸的事件引發了香港及內地社會的廣泛關注。事件突顯詐騙集團的狡猾手法,香港警方和保安局迅速發表聲明,近來被誘騙到東南亞國家且遭禁錮從事非法工作的情況出現死灰復燃的趨勢,保安局表示高度關注並已成立專責小組,呼籲市民對來自境外的工作機會保持高度警覺。
隨著數字招聘平台的普及,境外詐騙集團利用科技手段進行各種誘騙。他們常以「高薪厚職」、「免學歷或工作經驗」、「包機票食宿」等吸引求職者,設下求職陷阱。市民因渴望更好的工作機會或想「搵快錢」而上當,這使得詐騙行為愈演愈烈。警方強調,求職者應時刻保持警覺,仔細核實來歷不明的招聘信息,以避免成為詐騙的受害者。
王星事件加劇了公眾的擔憂。根據保安局的數據,截至上月31日,當局共接獲26宗求助,其中13人已安全返回香港,另有多名港人懷疑人身自由仍受限制。這些事件不僅突顯了詐騙集團的手法愈加狡猾,也讓社會對個人安全的問題更加敏感。
為了加強打擊販運人口活動,特區政府早在2010年便成立了由保安局領導的「跨部門打擊販運人口工作小組」。該小組涵蓋香港海關、律政司、入境事務處、勞工處、警務處和社會福利署,負責監察本港販運人口的整體情況並制定打擊策略。販運人口的定義涉及剝削目的的各種手段,如威脅、暴力和欺詐,顯示出問題的複雜性和嚴重性。執筆時得悉保安局副局長卓孝業將帶隊前往泰國,進一步跟進港人懷疑被誘騙到東南亞國家的求助個案,反映特區政府反應快、有擔當,期望事件盡快有進展。
泰國一直是港人喜愛的旅遊目的地。然而,隨著誘騙手段愈加猖獗,前往該地區旅遊或工作的時候必須格外謹慎。建議出行時啟用定位分享功能,以便朋友和家人隨時了解你的動向。此外,對於陌生人的邀約和言辭,應保持高度懷疑。
如在外的香港居民需要協助,請致電或透過WhatsApp聯繫求助熱線(852)1868,或使用「入境處流動應用程式」以網絡數據撥打1868熱線。
|
|
新民黨 提交2025/26年度《財政預算案》建議書
新聞稿,焦點
特區政府正就2025/26年度《財政預算案》展開公眾諮詢。新民黨主席暨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女士、新民黨常務副主席暨立法會議員黎棟國先生、新民黨副主席暨立法會議員容海恩女士、新民黨執委暨立法會議員陳家珮女士、新民黨中委暨立法會議員李梓敬先生、新民黨中委暨立法會議員何敬康先生、新民黨副主席暨沙田區議員潘國山先生、新民黨中委暨東區區議員盧曉楓先生及新民黨中委暨屯門區議員甘文鋒先生 ,今日(15日)會見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先生,提交《財政預算案》建議書(詳見附件),共提出16項建議,涵蓋刺激經濟及公共財政管理兩方面。
新民黨與財政司司長會面後會見傳媒,公布提交的各項建議細節。
新民黨主席暨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表示:「新民黨在刺激經濟方面的建議,分為盡快刺激香港消費及長遠建立新產業兩方面。要建立新產業,需要大量資金投放及長時間,不能即時見效,以香港目前的經濟模式,最容易帶動本地消費的是刺激股市及樓市。刺激股市方面,很高興看到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最近表示,由2月開始會推出一千億人民幣貿易融資流動資金方案支持香港,是非常好的消息,有六大加強互聯互通的建議,這些措施是垂直式閉環管理。新民黨建議設立『IPO通』,研究容許兩地投資者有限度相互買賣兩地首次公開招股(IPO)的股份,當中應設較低額度及加入一定限制,以管控相關風險,例如只開放集資10 億港元或以上的首次公開招股,並設立內地認購比例限額,如不超過發行量的 20%,將有助『A股』來港上市,及有助內地企業透過香港的資本市場來國際化。」
葉太指出,2024 年全年錄得超過 4.75 萬宗一、二手私人住宅買賣登記,當中有近25%的買家姓名為「普通話拼音」人士,他們平均購買的房產約為一千萬,新民黨建議特區政府與中央政府商討,在設有一定額度及封閉管道下,以「地產通」形式,便利內地投資者及企業在香港購置物業,對本港樓市有即時刺激作用,同時鼓勵地產商再次買地或補地價,增加特區政府庫房收入。
公共財政管理方面,葉太強調:「本港財赤非常嚴重,連同發債及不同基金回撥,財赤超過二千億,近五年中,有四年亦超過千億,可以成為結構性財赤,對香港的金融穩定性不利,因此新民黨希望財政司司長採取果斷措施,特區政府應大刀闊斧考慮以削減5%經常開支為目標,直至收支平衡。特區政府擁有19萬公務員的龐大編制,認為有空間可以削減。同時,我們建議今年凍結公務員薪酬,當公務員加薪3%時,開支已達87億元,若公務員凍薪,能夠節省很龐大的開支。另外,公務員編制為19萬,但數年來實際人數約為17萬,即是招聘有困難,我們建議押後招聘六個月,相信能節省不少開支。」
新民黨常務副主席暨立法會議員黎棟國表示,為政府收入「開源」方面,新民黨建議政府提高違反交通規例的罰款,如超速駕駛及不遵守交通燈號等;違反交通規例有機會造成相當嚴重的後果,增加罰款既有阻嚇作用,同時可為政府庫房增加收入。環顧周邊地區、同等經濟發達程度的地區,香港的相關罰款屬於非常低的水平,有空間調整。
黎棟國議員強調新民黨並不贊成特區政府增加必要的民生收費,然而政府收入之中有部分不屬必須的民生收費,特區政府可考慮以「用者自付」原則收回更多成本。他續指,自從屯門—赤鱲角隧道開通後,青馬大橋亦不收費,然而營運開支及維修保養費用仍然高昂,隨着「易通行」的使用,已不需使用收費亭,在這個大前提下,特區政府可考慮恢復收取這方面的費用。差餉方面,他認為可依照2022/23年度《財政預算案》提出引入住宅物業累進差餉的思路,檢視調整其他樓宇差餉徵收率的可行性。
新民黨副主席暨立法會議員容海恩表示,新民黨希望透過人工智能提升經濟效益。香港在去年推出逾 200 項盛事,但是有不少地區活動未有包含在內,建議透過人工智能數據庫,特區政府建立一站式資訊平台,提供「盛事日表」,更新每日盛事的最新資訊,並配合 18 區區議會,提供地區活動資訊,帶動地區經濟。容海恩議員期望特區政府支持中小企發展,建議特區政府整合現有工具,例如利用商湯科技的人工智能大數據,透過人工智能進一步提升平台效能,以及「盛事經濟」、「地區經濟」所帶來的商機和經濟效益。
新民黨執委暨立法會議員陳家珮指出,香港正努力向2035年的碳中和目標邁進,環顧全球碳交易帶來不少新商機,建議參考內地「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CCER)的做法,考慮由特區政府發行類似的碳信用額及相關產品,例如已推出的「可再生能源證書」,在形成節能減碳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協同效應之外,為特區政府帶來額外收入。
新民黨中委暨立法會議員李梓敬指出,為推動盛事經濟及旅遊業,特區政府推出不同計劃,包括文化藝術盛事基金、「M」品牌等資助不同盛事來港舉辦;然而近年我們留意到這些基金資助的活動出現不少爭議,讓市民有所質疑;有鑑於此,新民黨建議在「文化藝術盛事基金」的審批引入「經濟效益」作為績效指標之一,以確保政府資助的盛事真正能夠為香港帶來正面經濟收益。
新民黨中委暨立法會議員何敬康說,每年都有很多重大國際會議在港舉行,每次都有國際知名的金融專家、管理層來港,以及數千人出席參與,對香港與國際接軌及引進新商機有非常大的幫助。何敬康議員表示,過往數年香港流失了不少重要會議至鄰近地區,新民黨希望未來特區政府可主動游說業界,讓過往未曾來港舉辦及流失了的盛事可以來港舉行,增進香港的國家優勢及振興旅遊酒店業。何敬康議員建議特區政府與中央政府商討,研究在 2027 年,由香港聯同大灣區城市舉辦首屆「一帶一路」運動會,貢獻「一帶一路」建設,增加與「一帶一路」成員國的聯繫,同時增進香港舉辦大型盛事的經驗,提高旅遊及運動產業的經濟效益。
新民黨中委暨東區區議員盧曉楓博士建議打造香港成為食品貿易中心。食品是全球貿易的重要支柱,亦是各個發達經濟體的重要貿易品類,香港加上內地市場,已是全球最大的食品消費國,特別是生鮮食品,在水產類、水果類和牛肉類已分別超過200億美元年進口量,以榴槤為例,已由2019年的16億美元進口量,增至去年的70億。盧曉楓博士認為,香港作為全球重要的航空樞紐,香港國際機場亦為全球首個獲得國際航空運輸協會鮮活貨物運輸(IATA CEIV Fresh)認證的合作夥伴機場,香港在這方面有優勢,新民黨希望特區政府進一步支持業界,發展香港成鮮活食品貿易中心,連同內地供應商、海外生產源頭聚集在香港,並發展供應鏈、加工中心,將相關產業鎖定在香港。
|
|
新民黨 「Talk With Experts」講座 探討香港如何成為全球人工智能中心
新聞稿,焦點
新民黨一向積極鼓勵黨員了解新環境、新產業,助他們掌握香港以至國際的最新動向,並提出更多具前瞻性的政策倡議,新民黨早前開拓「Talk With Experts」講座系列,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及業界翹楚作分享,第二場周三(11日)晚上舉行,主題為「Building a Global AI Hub: Strategies for Hong Kong's Future」,由Mr. Neil Tan主講,他是諮詢顧問公司Tsunami Advisors的管理合夥人,致力促進金融科技、人工智能、數字資產及Web3企業在亞太地區發展、擴張和規模化,近百名新民黨成員出席,並踴躍提出不同角度的問題。
Mr. Neil Tan從人工智能的發展歷史開始介紹,然後到每個階段的發展、對社會和倫理的影響,不同類型的人工智能、其特定應用;以及香港作為全球人工智能中心的潛力,如何面對新加坡和深圳等國家地區的競爭等。
對於打造香港成為全球人工智能中心,Mr. Neil Tan認為重點不是人工智能的技術本身,而是香港如何交付實際成果;他認為,香港目前於人工智能方面的政策仍然處於早期階段,並非所有行業均有具體政策,他期望特區政府港能訂下政策方針,讓企業和機構採納不同元素的人工智能;同時要立法形成「護欄」,以推動人工智能在港發展。
Mr. Neil Tan又指出,擁有多所優秀大學是香港的主要優勢之一。矽谷之所以是領跑者,便是受惠於大學的發展。目前,部分香港的大學已開始關注人工智能的發展,他強調要成為全球人工智能中心,大學是香港必須運用的關鍵優勢,香港需要積極鼓勵開發。
隨着人工智能逐步取代不少工序甚至工種,在場有年輕人關注人工智能對未來人類社會就業的影響,向Mr. Neil Tan提問他對於年輕人的建議,年輕人應學習甚麼,特別是在人工智能領域上的知識,以計劃未來職業發展。
Mr. Neil Tan表示,最終每個人都會擔心這個問題──「如何使用人工智能」,例如網絡安全專家都在討論,他們目前進行網絡安全工作時,也需要人工智能,但該如何運用人工智能來對抗人工智能?Mr. Neil Tan強烈建議大家學習更多有關人工智能的產品和技術,以及如何使用,但要留意專注於自己真正喜愛的領域,例如無論你從事人力資源,還是金融、資訊科技,都應專注發掘自己專業範疇的人工智能應用。
|
|
新民黨 歡迎新局長任命安排
新聞稿,焦點
對於國務院在今早(5日)公布,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的提名和建議,決定任命陳美寶為運輸及物流局局長、羅淑佩為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並免去林世雄的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楊潤雄的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職務;新民黨表示歡迎。
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表示:「我們對於羅淑佩女士及陳美寶女士的任命,表示歡迎。一直以來,兩位女士的表現均十分出色,對所屬政策範疇非常熟悉,而且工作積極主動,具有擔當。我們認為由她倆擔任新的職位是好消息。」
「現在本屆政府已經運作了兩年半,即是仍有兩年半的任期,需要完成的工作有很多。例如文體旅局要籌辦全國運動會、要確保啟德體育園順利開幕。此外,特區政府推出了《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旅遊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羅淑佩女士過去擔任運輸署署長、房屋局常任秘書長兼房屋署署長期間,表現主動積極,具備創新思維,尤其在打擊富戶方面成效顯著,我們認為她相當適合擔任文體旅局局長。陳美寶女士曾擔任運輸署長,並在物流局擔任常秘,處理過很多鐵路工程,現在運輸及物流局面臨許多挑戰,香港需要成立航運港口發展局、擴大航空網絡等等。兩位年輕有幹勁的官員的任命是非常合適的。作為女性,我本人非常高興看到她們的成就。」葉太續道。
「同時,我們感謝兩位卸任局長楊潤雄和林世雄。在過去兩年半裡,他倆做了大量辛勤的工作,我們感謝他們的貢獻。」葉太總結。
|
|
立法會財務委員會:跟進天文台新天氣雷達網絡配合大灣區氣象發展情況
立法會事務
上星期立法會財務委員會通過了涉款5,500萬港元的天文台相控陣天氣雷達網絡承擔額,當中包括購置3台相控陣天氣雷達,以及建立1個覆蓋全港的相控陣天氣雷達網絡。會上我跟進了相關雷達網絡如何配合大灣區氣象發展,例如政府如何推動香港與大灣區在氣象數據方面的合作,因是次撥款中末有涵蓋相關氣象研究費用,故促請政府交代新雷達網絡與大灣區氣象合作發展、促進低空經濟等方面的詳情。
環境及生態局副局長黃淑嫻回應時指,是次撥款主要用於購置3台雷達費用,當中可以與大灣區交換數據資料,能支援相關工作。至於低空經濟方面,雷達的掃描範圍可低至數百米的低空空域,可幫助監察低空天氣狀況,為無人機、低空飛行器提供氣象資訊,確保低空飛行安全。
而鑑於無人機發展日漸普及,我亦有跟進政府如何向市民提供雷達所掃描的低空氣象資訊。就此,香港天文台台長陳栢緯解釋,雷達所得的相關資料會上載到天文台網頁、手機應用程式上,開放予市民及業界使用。
|
|
立法會大會:支持「應對人口老齡化,打造『適老化』經濟體系議案
立法會事務
我在立法會大會上發言支持「應對人口老齡化,打造『適老化』經濟體系」議案。
香港正面臨人口老齡化,預計到了2046年將有36%人口為65歲或上長者,對養老保障體系帶來壓力,同時帶來勞動力減少、消費結構改變等一系列經濟社會轉型問題。就此,我認為香港必須做好超前謀劃和戰略部署,當中發展銀髮經濟是關鍵舉措,可借鑒內地經驗大力培育養老產業,圍繞老年群體多層次、多樣化需求,加快發展醫養結合、文旅康養、養老金融、智慧養老等新業態新模式。
中國銀髮經濟規模預計在2050年可達49.9萬億元人民幣,香港應把握相關機遇,打造在全球具備影響力的養老服務業。同時充分發揮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獨特優勢,善用成熟資本市場,完善養老金融政策,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流向銀髮產業,並做好粵港澳大灣區養老服務合作,以及加大智慧養老、康復輔助、老年食品等領域研發投入,推動銀髮經濟。
人力資源方面,目前香港60歲以上勞動人口參與率僅30%,低於其他發達經濟體,而隨健康水平提高和教育普及,不少長者知識豐富、閱歷深厚、經驗獨到,是寶貴的人力資本,故此我建議完善現有人才政策,鼓勵銀髮族重返職場。
最後,我建議高度重視老年健康,除了做好預防工作,亦要配合中醫中藥做好抗衰老工作,加強全生命週期的慢病預防,推進社區醫養結合,和發展以老人照護為重點的專業服務。此外,香港亦要做好生命科技,如幹細胞、基因治療等前沿技術研發,不斷探索逆齡科技、延緩衰老、提高老年生活品質的新途徑,將健康長壽打造成香港品牌。
|
|
就關於基本人權的司法覆核案件向律政司司長作口頭質詢
立法會事務
我:多謝主席。《基本法》第三章訂明了包括基本人權在內一系列香港居民享有的各項基本權利。另一方面,終審法院於2016年就“希慎興業有限公司及其他人訴城市規劃委員會”一案,確立了衡量基本人權的四部曲相稱原則測試,而終審法院於去年在“Nick Infinger及李亦豪訴香港房屋委員會”兩案中,再次確認上述測試。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過去5年,就政府涉嫌過度限制基本人權而入稟法院的司法覆核案件宗數、當中政府勝訴和敗訴的宗數及其所佔百分比,以及政府所招致的法律費用為何(分項列出);政府就該等敗訴案件所需支付的訟費分別為何;及
二、過去有否出現政府經考慮上述測試後認為勝算不高但仍堅持上訴的案件;如有,政府堅持上訴所考慮的因素為何;政府未來會如何要求有關官員就該等案件敗訴問責?
律政司司長:
主席,多謝葉議員的提問。律政司審視了相關的紀錄,在剔除與免遣返聲請有關的司法覆核案件後,總結出在過去五年入稟的司法覆核案件中,合共有61宗涉及申請人聲稱政府過度限制基本人權的案件在以上61宗案件中,有14宗(23%)尚等待原訟法庭的判決,有42宗(69%)的案件,屬原訟法庭或上級法庭裁定政府勝訴或裁定政府沒有對基本權利施加不相稱或過度的限制,或申請人撤回其司法覆核申請的案件。有五宗(8%)案件,屬政府被法庭裁定因過度限制基本權利而敗訴,或因政府妥協而和解的案件。
政府就上述案件所招致的法律費用,主要包括處理有關案件的律政司內的員工開支、代表政府一方的外聘大律師(如有的話)的費用,及支付申請人訟費的開支(如適用)。我們沒有備存律政司的員工處理該等案件招致的法律費用數據。根據現有資料,政府需要在上述案件中向代表政府一方的外聘大律師支付的費用按年平均約為港幣3,890,000元,而向申請人支付的訟費按年平均約為港幣119,000元。
一般而言,政府在司法覆核案件獲判勝訴時會獲判訟費,這些訟費由申請人支付,並不一定全數由公帑支付。當政府就個別案件獲法庭判給訟費時,該訟費包括(i)律政司的員工開支(包括專業費用),及(ii)外間法律服務的費用(例如外聘大律師的費用)。在上述61宗案件中,政府合共獲判訟費約為港幣4,150,000元。至於以上提及的五宗結果不利於政府的案件中,政府需要向代表政府一方的外聘大律師支付的費用及向申請人支付的訟費合共約為港幣922,000元。
終審法院確立的「相稱性測試」原則是一個十分複雜的法律概念,目的是判斷不論是行政決定、政策還是法律條文對於人權自由施加的限制是否合理。相關評估涉及四個步驟:(i)施加限制的目的是甚麼?是否一個正當合理的目的;(ii)若然是的話,該措施是否與該目的有邏輯關連;(iii)該措施是否達致該目的之合符比例、不過度方法;以及(iv)該措施所帶來的社會利益,是否與保護個人權利取得合理平衡。在個別案件如何適當運用「相稱性測試」,常常出現極大爭議,並非是非黑即白的簡單法律問題。
每當面對涉及基本人權的司法覆核,律政司必先與相關政策局詳細了解受覆核的決定、政策或法律條文的背景和目的等,經仔細研究法律後才向相關政策局提供法律意見;遇到重大議題時,政府亦會經常徵詢外聘獨立本地或海外大律師的意見。
每一個訴訟的決定及策略,都是在相關政策局諮詢律政司,並經考慮一籃子因素後所作出的決定。準確評估訴訟結果本身已是相當困難;更重要是,勝算只是其中一個,但不是唯一的考慮因素,特別是要顧及整體公眾利益,例如假若司法覆核成功可能所帶來的政治、社會、經濟、以至對運用和分配有限及寶貴公共資源的深遠影響等。
政府所作出的每一個決定、制定的每一項政策(包括經行政會議通過的),由政府提出經立法會通過的每一條法例,都是事先已經過審慎考慮,亦真誠相信是符合基本人權自由。故此,當遇到司法覆核時,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政府,一般而言,有必要據理力爭,向法庭、市民大眾清楚說明政府的立場。
當然,有一些個案較具挑戰性,但仍有充份理由政府需要在法律程序上堅持到底。首先,就重大議題,必須通過上訴程序,才能取得一個對該爭議具終局性和權威性的定斷。更關鍵是,訴訟最重要除了是結果外,是判決的理由。即使假若法庭最終判政府敗訴,極為重要是必須了解法庭的判決是基於甚麼原因;這對於政府的下一步工作十分重要,政府必須先理解及釐清法庭為何認為某一決定、政策、或法律條文不符合人權要求,才能重新作出決定、制定新政策、或提出立法或修法建議,這是一個負責任政府必需做的事情,否則亦難以向社會大眾、行政會議以及立法會作充分解說。
事實上,即使在過去一些涉及基本人權案件,法庭最終判政府敗訴,但法庭亦從未批評政府濫用法律程序或表現不合理、浪費資源或時間。
在未來,政府在作出任何決定、制定任何政策、提出任何立法建議時,都必然會致力確保符合《基本法》保障的基本人權自由。
多謝主席。
我:主席,我很高興能聽到律政司總結出過去五年入稟的司法覆核案件中,合共有61宗涉及申請人聲稱政府過度限制基本人權的案件。在這61宗案件中,只有五宗(8%)案件,屬政府被法庭裁定因過度限制基本權利而敗訴,或因政府妥協而和解的案件。根據現有資料,政府需要在上述案件中向代表政府一方的外聘大律師支付的費用按年平均約為數百萬港幣,而非數億。當然,我對此感到疑惑。以去年為例,“Nick Infinger及李亦豪訴香港房屋委員會”兩案中聘用的三組律師,包括御用大律師(King’s Counsel)及資深大律師(Senior Counsel)。我知道政府未必會透露此案的律師費用,但若費用按年平均只需數百萬,確實讓我感到意外。因此,我向政府質詢,正如司長剛才提及,一些較複雜的個案以及重大議題必須經過上訴程序,才能取得對該爭議具終局性和權威性的定斷。另外,我注意到最近兩年,司法覆核個案有所下跌,不知是否因為未能申請法律援助。若上訴人因未能申請法律援助,而不能透過司法制度取得終局權威的客觀定斷,律政司是否會擔心這會削弱司法覆核制度呢?
律政司司長:
多謝主席。就著葉議員的提問,數字的下跌歸因於多種原因,雖然我未有詳細分析原因,但我要重申,法律援助制度並不在律政司的職責範圍之內。根據現行的法援制度,除經濟原因外,還需證明案件具有和可爭辯性。事實上,這並不是一個高門檻,目的是確保香港市民在合理理據下,充分利用法律程序來解決一些法律問題的權利。根據《基本法》,這是享有“access to court”的權利,我相信這個權利現今並未有減少。因此,我不認為因為一些數字上的變化,會削弱香港市民享受享受“access to court”的權利。如今,我們有些較高的法治水平,任何有合理理據的爭議,都應該享有公平的權利,由法庭作出獨立的裁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