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黨於去年10 月10 日至今年2 月15 日,委託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學院針對青少年國民身分認同,以及到內地實習、工作和定居等意願進行調查和研究,透過問卷訪問了11 間中學的所有中四至中五級學生, 共1279人,當中78.7%在香港出生、20.2%在內地出生。
是次研究有不少重要意義。第一是以往大部分民調都是針對18 歲或以上人士,只針對中學生的着實不多,令該方面的研究一直存在着「想當然」的情况與問題。
亦因為這樣,此研究正正就打破了坊間就年輕人對國家的看法與批評。此外,在針對青少年國民身分認同的幾條主要問題中, 所呈現的「三極化」現象(下文詳述),對於了解香港青少年對國家的觀感的一系列取態,具有相當的普遍意義,使之更具參考價值。最後,研究亦發現內地出生與香港出生的學生的取向存在明顯差異,內地出生學生的國民身分認同感整體保持高位,基本上不存在國民身分認同問題。
基本對接趨勢良好
儘管沒有其他世代的數據可供比較,但研究發現時下香港青少年與內地對接程度比外界想像中高,與上幾代人不可同日而語。當中95.1%曾到訪大陸、85%懂得閱讀簡體字、65.8%有使用微信或擁有微信帳戶、46.3%一個月多次或每天使用中國大陸網站、28.1%一個月多次或每天使用淘寶或其他中國大陸購物網站購物、46.7%曾乘搭內地高鐵,其程度很可能領先其他世代,反映出內地電子媒體、應用程式滲透率高,青少年到訪內地日益頻繁; 再加上校內內地出生同學的影響,令青少年更容易受到耳濡目染,接受並使用內地人常用的應用程式、網站及文化產品等。整體上青少年與內地對接的趨勢良好。
正如教大香港研究學院總監呂大樂指出,社會普遍認為香港年輕人是基於對內地缺乏認知、不了解國家發展,因而對國家產生抗拒情緒。然而研究反映年輕人與內地接觸的程度較外界想像為高,亦非拒絕接觸,令外界在香港青少年對國家有意見或批評時,便一口咬定為「與國家接觸不足所致」的說法不攻自破。
「三極化」:接觸後的認知固化
這一點令我們更能深入思考針對青少年國民身分認同的主要問題中,所呈現出的「三極化」現象。首先要說明一下所謂「三極化」是什麼: 在「香港人身分與中國人身分可以相容嗎?」、「中國未來有幾大可能會成為世界強國?」,及「願意到中國大陸實習╱工作╱定居嗎?」這幾條問題中,均呈現出「一半半」(5 分)為最多或第二多人選擇的選項,大幅拋離其他比分(10 分表示非常可能╱願意,0 分表示完全不可能╱不願意,5分代表一半半;圖1 至3)。在中間凸起的同時,選擇0 分(完全不可能╱不願意)和10 分(非常可能╱願意)的被訪者也相對地多, 形成了「三極化」畫面。
這模式反映出年輕人在對內地及國家發展已有一定了解的情况下,有相當數目的學生在身分認同方面已發展出明顯取態或好惡。這當然與香港社會近年來經歷了眾多社會運動事件,社會存在着強烈意見和分化有關。不過可幸的是,青年在身分認同上沒有想像中負面, 那一大群選擇「一半半」(5 分)的學生,並不代表他們在身分認同上持一個「沒所謂」的態度,而是他們在接觸大陸後抱持着一種觀望和猶豫態度。
從積極角度來看,這群年輕人在適當的政策與安排下,國家與特區政府是有望可影響他們取態,增強其國民身分認同,將他們爭取過來。然而研究亦顯示,認為應推行國民教育及讓初中中史科成為獨立必修科的學生只有15.4%和19.9%。可見以推行該兩個科目作為增強國民身分認同的主要手段, 將難以收效。同時亦可藉此推斷,學生對其他增強其國民身分認同的政治與行政手段,也將同感抗拒,甚至可能會激化他們的態度。因此當局切忌操之過急,亦不應期望一步到位,須充分掌握學生和家長反應。
香港與內地出生學生的明顯分野
上文也提到,香港出生與內地出生的學生的取向存在明顯差異,內地出生學生的國民身分認同感整體保持高位,基本上不存在身分認同問題。因此實際上各界更須針對與重視的是香港出生學生的取向。以下是差異比較大的題目:
●香港人身分與中國人身分可以相容(香港:29.4%;內地:58%)
●中國未來可能會成為世界強國(香港:53.4%;內地:75.5%)
●願意到中國大陸實習╱工作╱定居( 香港: 25% ╱19.4% ╱13.9% ; 內地:59.7%╱53.5%╱55.8%)
●應該推行國民教育(香港:10%;內地:36.7%)
●應該讓初中中史科成為獨立必修科(香港:17.4%;內地:30%)
毫無疑問,除了香港出生的學生認為中國未來可能會成為世界強國這方面的比率比較樂觀之外,其他比率都令人擔憂,亦不是一朝一夕可扭轉。研究對於這些方面所得出的初步結論是,青少年受到在學校及社會的持續影響, 與內地接軌的進展與趨勢良好,往後在日常生活層面上與內地接軌的問題不大。此外國家日益強大,青少年對國家前景抱有信心則令他們更樂於到內地實習、工作及定居。因此只要上述兩方面大趨勢得以保持,青少年國民身分認同及與內地對接程度應可穩步增長。至於其他方面則須倚賴社會多透過對話加強與年輕人溝通,以及對年輕人對國家的觀感與批評作進一步反思和理解了。
正視港人與中國人身分的不相容性
最後,研究在不同角度均顯示港人身分與中國人身分有一定的內在不相容性,例如有31.5%的內地出生被訪者認為港人身分與中國人身分只有一半半相容;即使相信中國未來可能會成為世界強國,但認為港人身分與中國人身分不相容的亦達19.4%, 「一半半」則為30%。顯示出不少對國家抱有良好願景的年輕人,對於港人身分與中國人身分能否相容,還是抱有一定疑問。這一點不容忽視。
這內在不相容性同時揭示香港青少年「人心回歸工程」的關鍵很可能是要令兩者相容,而非單憑加大融合到內地的力度便可以克服的。這一點是國家、當局及各界必須承認及正視的。為此中央、特區政府及香港各界必須認清令兩者相容的困難性,同時照顧青少年感受,在促進國民身分認同的時候對症下藥、靈活應對,否則有可能會弄巧反拙,影響香港青少年人心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