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新民黨
組織架構
黨徽
口號
議員
文章
最新活動
政策倡議
新聞中心
立法會事務
影片集
青年委員會
加入新民黨
黨員 / 「新民之友」
職位空缺
聯絡我們
葉劉淑儀網站
容海恩網站
黎棟國網站
陳家珮網站
  • 新民黨與華潤創業 舉辦青年研討會 分享大灣區發展機遇

    新民黨與華潤創業昨天(7日)舉辦慶祝香港回歸廿五周年——大灣區青年研討會暨第二期「潤創青春」青年分享會,邀請行政會議召集人、立法會議員暨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女士、華潤集團助理總經理、華潤創業董事長及首席執行官陳鷹先生為特別嘉賓;立法會議員暨新民黨副主席容海恩女士、立法會議員暨華潤集團粵港澳大灣區首席戰略官李浩然博士為主講嘉賓,向香港及大灣區青年、新民黨黨員、華潤及華創港深兩地青年分享大灣區的發展機遇。 分享會於下午二時三十分開始,先由行政會議召集人、立法會議員暨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女士致辭,葉太歡迎及感謝華潤集團推動及促成今天的研討會,她表示大灣區擁有龐大經濟實力,成為本港或全國經濟增長引擎,透過發展戰略對接令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大灣區龐大的資源可以協助香港解決就業、居住和經濟發展等問題。特區政府推出多項計劃協助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創業、就業。大灣區有很多創科基地,具備優厚條件讓青年創業和發展。 華潤集團助理總經理、華潤創業董事長及首席執行官陳鷹先生表示希望青年人更好地把握時代機遇,積極融入大灣區,砥礪拼搏,不負昭華。以青春之我、建設青春之香港、貢獻青春之國家。 立法會議員暨新民黨副主席容海恩女士主講分享,她分享有關大灣區專業發展方向的議題,鼓勵香港律師接受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從而了解內地法律及發展方向。她同時希望更多企業可以聘用香港律師去實習和工作。 立法會議員暨華潤集團粵港澳大灣區首席戰略官李浩然博士則表示在高新發展方面,香港的大學需要降低教授門檻及IP的處理,改善企業基金投向,特區政府則需要在風險高、投資大的方向上做出正確引導。一直以來,香港的大學在科研成果方面都有一定優勢,李浩然博士希望特區政府能成為科研成果到產業化之間的良好橋樑。 兩位講者分享後,再由香港與深圳兩地青年互動發問,兩位講者細心回應,研討會發問者眾,反映昨天參與的香港與深圳青年都期望增進對大灣區發展的了解。

    了解更多
  • 新民黨 譴責美國眾議長佩洛西竄訪台灣

    就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昨晚(2日)降落台北松山機場,竄訪中國台灣地區,並於今天(3日)與蔡英文會面,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嚴重衝擊中美關係政治基礎,侵犯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影響台海局勢穩定,新民黨對此堅決反對並強烈譴責。 佩洛西與美國國會代表團此等行為,為「台獨」分子撐腰打氣,其行為支持台灣當局偏離「九二共識」,企圖「以台制華」,玩火者必自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憲制秩序的最重要組成部分,《憲法》序言列明:「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神聖領土的一部分。完成統一祖國的大業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神聖職責。」 台灣乃我國不可分割的部分,美方政客一意孤行竄訪中國台灣,是試圖挑戰國家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此等行為註定失敗。 新民黨強烈譴責佩洛西此等公然挑釁行為,及美方推卸責任,嚴重傷害中美關係。新民黨全力支持和配合中央與特區政府採取的一切必要措施。

    了解更多
  • 新民黨 第十二次周年會員大會順利舉行

    新民黨今天(2日)傍晚舉行第十二次周年會員大會,通過上次會員大會會議記錄;接納及通過2021至2022年度主席報告、秘書報告及司庫報告;接納廖添誠先生及傅曉琳女士辭任中央委員,及由會員大會通過委任兩位中央委員郭浩景先生及林梓鴻先生。 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女士在會上發布主席報告,她感謝各位黨員在過去十一年來對新民黨的愛護,上月舉行的十一周年黨慶在各位的支持下圓滿完成。她表示:「過去一年稱得上是新民黨豐收的一年,在完善選舉制度下,我們派出了六位候選人,參加第七屆立法會換屆選舉,最終取得五個議席,分別由常務副主席黎棟國、副主席容海恩及中委陳家珮,以高票在選舉委員會界別當選,李梓敬和我則在地區直選高票勝出。這結果令新民黨在立法會的議席由二變五,大幅增加了150%!」 「新一屆立法會已展開工作半年,我們五位議員分別參加了不同的委員會,例如我曾出任『研究政府架構重組方案及相關事宜小組委員會』主席;又第七度擔任『人事編制小組委員會』主席;及出任「改革扶貧政策和策略小組委員會」主席。黎棟國議員則是『保安事務委員會』副主席。容海恩議員及陳家珮議員則分別是『司法及法律事務委員會』副主席及『食物安全及環境衛生務委員會』副主席。」 新一屆特區政府上任,葉太對獲得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委任為行政會議召集人,感到十分榮幸。新民黨又為新一屆政府輸出人才,包括三位年輕活躍的黨員——廖添誠博士(Dr. Marcus Liu)獲委任為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政助,傅曉琳(Sammi Fu)獲委任為勞工及福利局政助,與及創黨黨員陳閱川(Alfred Chan)獲委任為運輸及物流局政助,葉太替三位年輕黨員感到高興,稱他們的委任反映新民黨有能力栽培不同類型的人才,這也是新民黨多年來堅持承擔的責任。 為了提高年輕黨員的議政論政能力,新民黨持續舉辦多元化的講座、交流會、中英政策培訓班,要求他們探討議題、演講、寫作,並輪流在新設的網絡頻道「新民大講場」做主持。而在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今年「七一」發表重要講話後,新民黨隨即在7月3日舉辦了「回歸祖國25周年黨員研討會」,由葉太、常務副主席黎棟國與副主席容海恩主講,一起學習習主席的講話精神,增加大家對「四個必須」和「四個希望」的了解。 另外,在抗疫及地區工作方面,新民黨也從未停步,在今年初第五波疫情最嚴峻的時候,新民黨總動員抗疫,籌集抗疫物資,分派給安老院、學校、保安員、清潔工及市民,也有參加各區的物資包全民包裝日,多個議員辦事處、地區辦事處及義工隊獲得前民政事務局的嘉許。 新民黨也有多位成員獲授勳,包括中委羅卓堅及新民之友黃卓健授勳「太平紳士」;中委梁家輝及黨員曾潤財獲授「榮譽勳章」;中委何志誠獲得「行政長官社區服務獎」;盧騰光、孔永業、陳健浚、崔添偉、張柏源、譚竹君、夏劍琨、楊家浚及海怡義工黎太則獲得「民政事務局局長嘉許」。葉太代表新民黨恭喜多位成員取得殊榮。 新民黨常務副主席黎棟國先生也向各出席黨友發言,稱在葉太領導與各黨員支持下,新民黨繼續成長,期望各黨友多多支持新民黨各項工作,並就社區關注的議題多發聲。 新民黨副主席容海恩女士也感謝各黨友支持新民黨的工作,她希望各位多加給予我們意見,推動改善政府施政及民生工作,希望未來讓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與促進大灣區發展。 新民黨副主席潘國山先生稱新民黨與公民力量結盟以來,成績有目共睹,各位團隊成員也為社區服務堅持不懈,得到市民認同。未來希望各位多多支援新民黨的工作及服務,提升十八區關愛隊的力量。 新民黨副主席韓世灝博士認為新民黨工作得到眾多商界人士的表揚及社會認同,期待未來新民黨發展得更壯大。 葉太在主席報告總結:「新民黨正積極擴充服務範圍,目前我們有黨員932人,新民之友36,355人,並設有25個議員辦事處、地區辦事處,例如常務副主席黎棟國的勵德邨辦事處已於7月18日開幕,副主席容海恩的將軍澳辦事處則於7月27日開幕,我和陳家珮的置富聯合辦事處亦在昨日(8月1日)開幕。未來,新民黨將堅定支持準確落實『一國兩制』的路線,繼續吸納及培訓有潛質的年輕政治人才,爭取擴充議會議席,讓大家能在不同的崗位為香港市民服務。」

    了解更多
be an insider
立即登記成為新民之友!

新民之友好處一

Lorem Ipsum is simply dummy text of the printing and typesetting let. Lorem Ipsum has been the industry.

新民之友好處二

Lorem Ipsum is simply dummy text of the printing and typesetting let. Lorem Ipsum has been the industry.

新民之友好處三

Lorem Ipsum is simply dummy text of the printing and typesetting let. Lorem Ipsum has been the industry.

2016-2020年工作報告
青年委員會
新民黨文章
立法會事務
影片集

最新資訊

Lorem Ipsum is simply dummy text of the printing and typesetting let. Lorem Ipsum has been the industry.


  • 文章
  • 新聞稿
  • 立法會事務
找出優勢為港定位 講好香港故事  
  文章  
行政長官李家超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我們要向世界講好香港故事,令港人有身份認同感及國際認同感。我自然十分同意,我認為「香港故事」要從歷史開始,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今年七一的「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6屆政府就職典禮」發表的重要講話中,開宗明義讚揚香港在「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作出的貢獻。 習近平說:「有史以來,香港同胞始終同祖國風雨同舟、血脈相連」,「回歸祖國後,香港在國家改革開放的壯闊洪流中,敢為天下先,敢做弄潮兒,發揮連接祖國內地同世界各地的重要橋樑和窗口作用,為祖國創造經濟長期平穩快速發展的奇迹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這是對香港作出了很高的評價,肯定了香港的歷史地位。 而對於目前及未來的香港,習主席固然強調了一國兩制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這樣的好制度,沒有任何理由改變,必須長期堅持」;此外,他要求香港「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對接國家發展戰略,繼續保持高度自由開放、同國際規則順暢銜接的優勢」,以能「在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新格局中發揮重要功能」,這是對香港有很高的期望,也是很高的要求。 中國崛起 讓世界邁向多極 所謂的新格局,是指世界百年未有的大變局,而這個大變局的緣起,其實就是中國的崛起。中國崛起讓世界從單極(unipolar world)邁向多極(multipolar world),再不是美國一個超級大國說了算。回顧這個國際新秩序的演化過程,英退美進,香港的角色轉變,後來演變至置身中美夾縫。 舉例說,中國是在2001年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的,在那之前,美國根據「The Jackson-Vanik Amendment to the Trade Act of 1974」,針對非市場經濟體(Non-Market Economies),每年覆檢中國的人權情況,決定是否保留中國的最惠國待遇(Most-Favoured-Nation,MFN Treatment)。 當時的港英政府明白,若中國的最惠國待遇不獲延續而影響出口,香港的轉口貿易也會受影響,所以港英政府主動派高官前往美國華盛頓進行游說,反映當時香港具備獨特優勢,也有向外講好香港故事的能力。當時我是副工商司,負責支援高官的游說工作,不過我記得末代港督彭定康不斷提醒我們「不要為中國講說話」(don't be apologists for China),只推銷香港便可以,英方心態可見一斑。 港須保持清醒 防美「打香港牌」遏華 後來,英國自知國力日衰,愈來愈依賴美國作為戰略同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為了遏制中國,不斷利用香港作為打擊中國的前沿陣地。美國先後通過《美國--香港政策法1992》(United States-Hong Kong Policy Act 1992)、《2019香港人權及民主法案》(Hong Kong Human Rights and Democracy Act of 2019)以及《香港自治法2020》(Hong Kong Autonomy Act 2020)來「監察」香港,高舉香港打壓人權、民主、自由的旗幟,不斷打「香港牌」,企圖打擊中國。 換句話說,在如此複雜的國際局勢下,香港一方面要時刻保持清醒,避免落入西方陣營的圈套,變成危害國家安全的戰略基地;另一方面亦要主動把握「背靠祖國、聯通世界」這得天獨厚的顯著優勢,繼續保持「高度自由開放、同國際規則順暢銜接」,繼續發揮「連接祖國內地同世界各地的重要橋樑和窗口作用」,因此更要積極地面向世界,講好香港故事,這是香港必須承擔的使命。 重新定位 準確展示香港現況 香港和國家的利益是一致的,香港好則國家好,因此怎樣講好香港故事非常重要。 首先,「講好香港故事」不等於「只講好的香港故事」,我們要誠實地、真誠地、準確地、全面地向世界展示香港的整體現況,包括卓越成就,也包括如何克服困難挑戰,如此才能讓香港故事更立體、更具說服力。 第二,要根據香港現況重新定位,釐定香港在國家裏扮演的角色、在國際上佔據甚麼位置,定出信息,精準出擊。 尋找軟硬實力 重塑形象 第三,我們要找出香港的硬實力和軟實力,重塑香港的形象。 這裏讓我想起,其實香港有很長的海外宣傳歷史,回歸前的港英政府也經常向外推銷香港,例如90年代香港影視圈的黃金時期,我便曾跟隨政府代表團,聯同天王巨星張國榮及港姐楊婉儀,到日本推廣香港,包括香港的電影成就。我還記得駐東京經貿辦事處有位日本女職員是張國榮影迷,當天她在辦事處等了老半天,就是為了見偶像一面呢!巨星、港姐、電影,這些都是香港當時的軟實力。 來到今天,香港已回歸祖國25年,挺過黑暴、捱過疫情,新一屆政府要在開局之初把握時機,找出香港的優勢所在,為香港定位,重塑形象,精準出擊,這樣才能講好香港故事,讓香港繼續在國際間發光發亮。
探望過渡性房屋單位住戶  
  文章  
香港房屋嚴重短缺已是老掉大牙的問題,申請「上樓」的公屋輪候冊長年有人滿之患,截至2022年3月,輪候冊上有約十四萬宗申請,平均輪候時間已逾六年!社會上有二十多萬人擠住環境十分差的劏房,生活條件惡劣。雖然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明言香港要「告別劏房」,但是覓地、造地、建屋並非一時三刻的事,香港要長遠地解決住屋問題,特區政府任重道遠。 上屆政府於2018年起推動發展過渡性房屋,當時的運輸及房屋局成立了「過渡性房屋專責小組」,向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成功爭取撥款五十億元(2020 年 3 月 6 日),設立「支援非政府機構推行過渡性房屋項目的資助計劃」(下稱「資助計劃」),期望透過社會上非政府機構的力量,集腋成裘,某程度上加快增加房屋供應,至少能幫助一些基層市民改善居住環境。根據立法會文件 CB(1)319/2022(05)號,「資助計劃」先後三次獲得立法會通過撥款,除了首次撥款五十億元,第二次(2021 年4月28日)及第三次(2022年5月4日)分別撥款三十三億元,即合共一百一十六億元,整體目標是在未來數年內提供二萬個過渡性房屋單位。 二萬個過渡性房屋單位,說多不多,說少不少。截至2022年5月,「資助計劃」合共批出四十個項目予多個非政府機構籌建及營運,合共提供大約一萬七千個單位。當中,新民黨及聚賢薈亦履行社會責任,負責堅尼地城北街及厚和街的項目,翻新十六個空置住宅單位,以相對低廉的租金,租予合資格的低收入家庭入住。 上星期,我便到北街及厚和街探望已入住的家庭,了解他們目前的生活情況。 年屆七十五歲的陳先生,身患腎病,需要每天自行洗腎三次,身體頗為虛弱。他訴說之前住的劏房只有九十呎,只能容納四位成年人企立,洗腎相當困難。現在我們安排他們與另一家庭共住在同一樓層,有共用的客廳及廚廁,地方比以前的劏房闊落,窗明几淨,而且有足夠的空間洗腎,養病、休息的心情也會好一點。 以往擠住北角劏房的鄧先生一家四口,如今入住了厚和街的單位。現在他們這個家,面積與公屋單位相若,光猛闊落,小朋友有地方做功課、溫習,生活環境得到改善,而且小朋友生性活潑,他們喜歡走上走落,經常到辦事處玩耍,和職員打成一片。看見小朋友的笑臉,我也感到十分欣慰。鄧家已經輪候公屋多年,希望他們早日獲編公屋,讓小朋友有長遠而安定的發展。 新民黨及聚賢薈在北街及厚和街的項目只有十六個過渡性房屋單位,對於萬千基層家庭而言,連杯水車薪都說不上,但是我們不會就此停下來,我們正在籌辦另一個過渡性房屋項目,希望幫助更多低收入家庭改善居住環境。特區政府更加不能慢下來,行政長官李家超已成立「土地房屋供應統籌組」及「公營房屋項目行動工作組」,期望兩個小組快點拿出成績來,為房屋供應「提速、提效、提量」。
政黨及傳媒人入局  
  文章  
特區政府在周五(7月22日)公布了一批副局長及政治助理的委任名單,傳媒隨即把人選分類,發現有八人有政黨背景,五人有傳媒背景。大家會有這觀察並不為奇,因為普遍認為政黨或議員長年在地區工作,與市民打交道,可說是站在民生最前線,往往能比特區政府更準確地掌握民意,了解市民的真正需要;至於記者則普遍給人反應快、觸覺敏銳的感覺。挑選這兩類人士加入,反映特區政府銳意讓今後施政更加貼地,也立志加強政策解說工作,這當然是好事,畢竟上屆政府就是以施政離地、解說工作強差人意而遭詬病。 此外,今屆特區政府委任的問責官員名單,也反映了「主要官員問責制度」由首位行政長官董建華在2002年實施以來,這二十年來的演變。回顧問責制的初心,是董建華希望建立與他同心同德的班子,做到「民情在心,民意在握」、「為市民和社會提供更優質的公共服務」(2002年4月17日,政府新聞稿)。後來因為政治環境變得複雜,局長工作異常繁重,第二任行政長官曾蔭權於2008年推行「擴大問責制」,增設了副局長及政治助理。 不過,雖然人手是多了,但是早期問責制的實施效果並不理想,例如局長與副局長權責不清,副局長沒足夠權力指揮下屬,也有副局長遭指責「不熟書」等等。政助發揮的效能更低,他們彷彿隱了形,完全沒有知名度,記得曾經有傳媒考考立法會議員認得哪些政助,結果發現議員都認不到誰是誰,這反映當時的政助並沒做好政黨及議員聯繫的工作;加上政助的入職資格沒客觀標準,薪酬卻可高達十萬(局長的25%-35%),因此遭受很大非議。據知後來梁振英上場一度計劃再擴大問責制,欲聘請更多年輕人出任政助,不過當時政治氣氛轉差,計劃無疾而終。至於上屆林鄭月娥政府的問責官員表現如何,特區政府的整體管治水平如何,相信大家記憶猶新。 來到由李家超擔任行政長官的這一屆政府,問責官員的人選多元化,除了有熟知政府運作的政務官、專業職系官員及紀律部隊,也有不同範疇的學者和專家,加上立法會議員、政黨精英及傳媒人士,牌面是有實力又有活力。 這大半個月來,新一屆政府處理問題的手法、速度和宣傳形式也有亮點,已可看出和上屆政府的分別,官員的舉手投足也漸漸受傳媒注意,這是好的開始。所謂路遙知馬力,期望官員有韌刀,施政有效能,問責制能回到初心。
新民黨與華潤創業 舉辦青年研討會 分享大灣區發展機遇  
  新聞稿,焦點  
新民黨與華潤創業昨天(7日)舉辦慶祝香港回歸廿五周年——大灣區青年研討會暨第二期「潤創青春」青年分享會,邀請行政會議召集人、立法會議員暨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女士、華潤集團助理總經理、華潤創業董事長及首席執行官陳鷹先生為特別嘉賓;立法會議員暨新民黨副主席容海恩女士、立法會議員暨華潤集團粵港澳大灣區首席戰略官李浩然博士為主講嘉賓,向香港及大灣區青年、新民黨黨員、華潤及華創港深兩地青年分享大灣區的發展機遇。 分享會於下午二時三十分開始,先由行政會議召集人、立法會議員暨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女士致辭,葉太歡迎及感謝華潤集團推動及促成今天的研討會,她表示大灣區擁有龐大經濟實力,成為本港或全國經濟增長引擎,透過發展戰略對接令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大灣區龐大的資源可以協助香港解決就業、居住和經濟發展等問題。特區政府推出多項計劃協助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創業、就業。大灣區有很多創科基地,具備優厚條件讓青年創業和發展。 華潤集團助理總經理、華潤創業董事長及首席執行官陳鷹先生表示希望青年人更好地把握時代機遇,積極融入大灣區,砥礪拼搏,不負昭華。以青春之我、建設青春之香港、貢獻青春之國家。 立法會議員暨新民黨副主席容海恩女士主講分享,她分享有關大灣區專業發展方向的議題,鼓勵香港律師接受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從而了解內地法律及發展方向。她同時希望更多企業可以聘用香港律師去實習和工作。 立法會議員暨華潤集團粵港澳大灣區首席戰略官李浩然博士則表示在高新發展方面,香港的大學需要降低教授門檻及IP的處理,改善企業基金投向,特區政府則需要在風險高、投資大的方向上做出正確引導。一直以來,香港的大學在科研成果方面都有一定優勢,李浩然博士希望特區政府能成為科研成果到產業化之間的良好橋樑。 兩位講者分享後,再由香港與深圳兩地青年互動發問,兩位講者細心回應,研討會發問者眾,反映昨天參與的香港與深圳青年都期望增進對大灣區發展的了解。
新民黨 譴責美國眾議長佩洛西竄訪台灣  
  新聞稿,焦點  
就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昨晚(2日)降落台北松山機場,竄訪中國台灣地區,並於今天(3日)與蔡英文會面,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嚴重衝擊中美關係政治基礎,侵犯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影響台海局勢穩定,新民黨對此堅決反對並強烈譴責。 佩洛西與美國國會代表團此等行為,為「台獨」分子撐腰打氣,其行為支持台灣當局偏離「九二共識」,企圖「以台制華」,玩火者必自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憲制秩序的最重要組成部分,《憲法》序言列明:「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神聖領土的一部分。完成統一祖國的大業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神聖職責。」 台灣乃我國不可分割的部分,美方政客一意孤行竄訪中國台灣,是試圖挑戰國家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此等行為註定失敗。 新民黨強烈譴責佩洛西此等公然挑釁行為,及美方推卸責任,嚴重傷害中美關係。新民黨全力支持和配合中央與特區政府採取的一切必要措施。
新民黨 第十二次周年會員大會順利舉行  
  新聞稿,焦點  
新民黨今天(2日)傍晚舉行第十二次周年會員大會,通過上次會員大會會議記錄;接納及通過2021至2022年度主席報告、秘書報告及司庫報告;接納廖添誠先生及傅曉琳女士辭任中央委員,及由會員大會通過委任兩位中央委員郭浩景先生及林梓鴻先生。 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女士在會上發布主席報告,她感謝各位黨員在過去十一年來對新民黨的愛護,上月舉行的十一周年黨慶在各位的支持下圓滿完成。她表示:「過去一年稱得上是新民黨豐收的一年,在完善選舉制度下,我們派出了六位候選人,參加第七屆立法會換屆選舉,最終取得五個議席,分別由常務副主席黎棟國、副主席容海恩及中委陳家珮,以高票在選舉委員會界別當選,李梓敬和我則在地區直選高票勝出。這結果令新民黨在立法會的議席由二變五,大幅增加了150%!」 「新一屆立法會已展開工作半年,我們五位議員分別參加了不同的委員會,例如我曾出任『研究政府架構重組方案及相關事宜小組委員會』主席;又第七度擔任『人事編制小組委員會』主席;及出任「改革扶貧政策和策略小組委員會」主席。黎棟國議員則是『保安事務委員會』副主席。容海恩議員及陳家珮議員則分別是『司法及法律事務委員會』副主席及『食物安全及環境衛生務委員會』副主席。」 新一屆特區政府上任,葉太對獲得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委任為行政會議召集人,感到十分榮幸。新民黨又為新一屆政府輸出人才,包括三位年輕活躍的黨員——廖添誠博士(Dr. Marcus Liu)獲委任為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政助,傅曉琳(Sammi Fu)獲委任為勞工及福利局政助,與及創黨黨員陳閱川(Alfred Chan)獲委任為運輸及物流局政助,葉太替三位年輕黨員感到高興,稱他們的委任反映新民黨有能力栽培不同類型的人才,這也是新民黨多年來堅持承擔的責任。 為了提高年輕黨員的議政論政能力,新民黨持續舉辦多元化的講座、交流會、中英政策培訓班,要求他們探討議題、演講、寫作,並輪流在新設的網絡頻道「新民大講場」做主持。而在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今年「七一」發表重要講話後,新民黨隨即在7月3日舉辦了「回歸祖國25周年黨員研討會」,由葉太、常務副主席黎棟國與副主席容海恩主講,一起學習習主席的講話精神,增加大家對「四個必須」和「四個希望」的了解。 另外,在抗疫及地區工作方面,新民黨也從未停步,在今年初第五波疫情最嚴峻的時候,新民黨總動員抗疫,籌集抗疫物資,分派給安老院、學校、保安員、清潔工及市民,也有參加各區的物資包全民包裝日,多個議員辦事處、地區辦事處及義工隊獲得前民政事務局的嘉許。 新民黨也有多位成員獲授勳,包括中委羅卓堅及新民之友黃卓健授勳「太平紳士」;中委梁家輝及黨員曾潤財獲授「榮譽勳章」;中委何志誠獲得「行政長官社區服務獎」;盧騰光、孔永業、陳健浚、崔添偉、張柏源、譚竹君、夏劍琨、楊家浚及海怡義工黎太則獲得「民政事務局局長嘉許」。葉太代表新民黨恭喜多位成員取得殊榮。 新民黨常務副主席黎棟國先生也向各出席黨友發言,稱在葉太領導與各黨員支持下,新民黨繼續成長,期望各黨友多多支持新民黨各項工作,並就社區關注的議題多發聲。 新民黨副主席容海恩女士也感謝各黨友支持新民黨的工作,她希望各位多加給予我們意見,推動改善政府施政及民生工作,希望未來讓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與促進大灣區發展。 新民黨副主席潘國山先生稱新民黨與公民力量結盟以來,成績有目共睹,各位團隊成員也為社區服務堅持不懈,得到市民認同。未來希望各位多多支援新民黨的工作及服務,提升十八區關愛隊的力量。 新民黨副主席韓世灝博士認為新民黨工作得到眾多商界人士的表揚及社會認同,期待未來新民黨發展得更壯大。 葉太在主席報告總結:「新民黨正積極擴充服務範圍,目前我們有黨員932人,新民之友36,355人,並設有25個議員辦事處、地區辦事處,例如常務副主席黎棟國的勵德邨辦事處已於7月18日開幕,副主席容海恩的將軍澳辦事處則於7月27日開幕,我和陳家珮的置富聯合辦事處亦在昨日(8月1日)開幕。未來,新民黨將堅定支持準確落實『一國兩制』的路線,繼續吸納及培訓有潛質的年輕政治人才,爭取擴充議會議席,讓大家能在不同的崗位為香港市民服務。」
議會發言 |就《2021年施政報告》致謝議案發言  
  立法會事務  
在《施政報告》中,行政長官在持續改善民生有關市區更新方面,接納了市建局在「油旺地區研究」所提出的建議,包括涵蓋整個油麻地和旺角舊區的市區更新概念藍圖,以及「轉移地積比」和「街道整合」等新規劃工具。長遠而言,油旺並不是全港唯一需要更新的地區,市區老化的情况,早已經由旺角、油麻地、深水埗這些較早開發的地區,蔓延至港九多個地區及新市鎮。因為好多舊區的樓宇及城市環境都出現嚴重的「雙老化」問題,非常需要透過更新,才可改善居民的生活。因此,本人非常樂見這具前瞻性的建議得到政府支持,亦好期望未來可以透過民、官、商的協作,加快舊區更新步伐。巿區老化的情況涉及全港,所以需要加快改善,期望政府、樓宇業主同發展業界,都能夠把握舊區更新的新機遇,隨住發展潛力的增加及新規劃工具的應用,投放更多資源,結合公私營力量,加快舊區更新,締造「雙贏」局面,令巿民生活居住環境變得更美好。 同時,亦留意到《施政報告》有好大的篇幅在推動有關「邁向 2050年前碳中和」,而在整體方向上本人當然非常支持,亦都好樂見環境局透過成立新的氣候變化與碳中和辦公室,加強統籌及推動深度減碳工作,令更多青年人都可以積極參與。除此之外,都希望政府能夠善用現有資源,例如利用 OPark 的承載力,進一步加強社區廚餘回收的收集工作,推動更好的綠色社區發展。 此外,特別希望建議一下有關保護兒童方面,為了避免再有「童樂居」虐兒悲劇事件再次發生,除了必須要加強照顧者的培訓之外,都留意到按現時提供幼兒服務的照顧者比例並不理想,0-2歲幼兒的照顧者比例是一個照顧六個,可見是有非常急切的需要培訓更多照顧者,希望政府可以研究政策提供更多資源,在現時就業市場不樂觀的環境底下,吸納更多有意投身幼兒照顧、有心有力的從業員,相信如果政策得到改善,同時亦有效提升婦女就業率。本人支持議案。謹此陳辭。感謝主席。
就《2021年施政報告》致謝議案發言  
  立法會事務  
多謝代理主席,雖然我只得兩分鐘時間,但我亦都想講一講「一國兩制」如何行穩致遠。 對政府內部來說,改組是必然的。其實政府改組,我們新民黨在2011年6月,即11年前已經提出。後來梁振英先生出任特首,當時他也差不多採納我們的意見,推出大規模政府改組。相信對代理主席你都記得,當時因得不到「反對派」的支持,便胎死腹中,直至2015年年尾,梁先生才推出創科局。分拆運房局已經在立法會有了共識,我相信我們亦同意成立文化體育及旅遊局。至於其他的調整,下屆無論哪位人士出任特首,只要拿出來討論的話,都不會有很大的問題,沒有所謂越俎代庖的問題。 我想講一下「一國兩制」如何行穩致遠。看一看這兩年來特區政府抗疫的表現,我覺得很多特區官員真的要克服他們心理上的障礙,就是他們對內地制度的拒抗。對內地的一些做法,覺得香港人是不會接受,或者是對於一些西方理念,例如保障人權自由及私隱等一知半解,令到我們沒有真正與內地接軌,促進香港融入國家的發展大局。根據「一國兩制」的概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我們說的是大局,是大方向,當然不是說內地的一切我們都「照抄」過來,很多東西我們亦不能「照抄」,但如果我們不跟國家的大方向一起走,「兩制」是十分困難維持下去。所以我覺得特區政府未來的官員一定要打破心理上的一些障礙,不要害怕市民不接受,要發揮領導的功能,要勇於改革及創新,才可以配合全球及國家的大趨勢。時間有限,多謝代理主席,我謹此發言。
就致謝議案的發言  
  立法會事務  
多謝主席,我亦要再次多謝主席,知道我們十分希望就疫情辯論,便將施政報告的辯論環節調整,讓我們在第一個環節可以就現時的疫情提出意見。 一如既往,我十分支持行政長官的施政報告。我要趁這個機會多謝前線的醫護、紀律部隊及在高危的崗位上負責清潔、保安及物流運輸界的工作人員,我對他們表示崇高的敬意,亦感謝他們在過去的兩年來為廣大市民抵抗疫情所作出了的無私貢獻及犧牲。這次的疫情的影響性的而且確是前所未有,比起當年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嚴重得多。2020年1月23日出現第一宗新冠狀病毒個案的時候,當時沒有人會估計這個疫情會持續兩年,亦估計不到對本港的社會經濟民生帶來這麼大的傷害。因此,第一個給我們的教訓,就是我們除了要做好手上的工作外,正如習主席所提點,要將抗疫做到目前「壓倒一切的任務」之外,我相信特區政府不會十分清閑,但將來特區政府都要撥一些資源來想想香港未來的發展。據說,新加坡政府有一個committee on the future,為未來籌劃的委員會,讓我們看看這個世界未來會有什麼大趨勢及挑戰,我們才可以未雨綢繆。 目前的疫情如何嚴峻,很多位同事都已經講過,我亦不想再複述,只不過本人作為一位母親,見到有年幼兒童去世,感覺到十分傷感。特別當我知道每一位母親懷孕懷胎十月,照顧了三四年的小孩子離去,一定是十分傷心。我對所有喪失親友的市民,表示最深切的慰問。 我很高興知道在國家主席的指令之下,中央政府高度重視香港的疫情,由港澳辦統籌,韓正副總理領導,廣東省連同深圳會全力支援我們,來彌補我們資源上的不足。眾所周知,我們的檢測能力不足、隔離設施不足及運送人手不足,導致我們日常必需的食物供應不足,令市民恐慌。我相信有了中央的大力支持,這些瓶頸都可以陸續迎刃而解,但需要的是時間,所以希望政府可以讓市民知道在這個艱難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有心理準備,要打一場持久戰。大家可以看看武漢用這麼果斷的措施,「封城」都需要七十六日,我相信香港是無可能出現在武漢及西安的「封城」,但需要大規模的檢測,在五個專班的支持下,相信我們會採納更果斷、更進取,英文來說更「aggressive」 的措施,但都需要時間。希望政府可以告訴市民,要有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要萬眾一心,才可以克服這個危機。 我亦想講一講在哪一方可以有改進,除了沒有預先做好準備外,其實香港做得相當不錯。去年,我們有幾十天的「清零」,不知道是否當時有一點自滿,沒有留意到世界上出現了另一種病毒株omicron,在南非開始快速擴散。在今次抗疫的過程中,政府最令人垢病的,最需要改善的,有好多同事已提及,我的黨友容海恩議員、簡慧敏議員及邱達根議員已提及,「安心出行」沒有即時定位追蹤功能,是非常令人遺憾。我已經多次指出我不明白為何我們的科技創新局局長還不斷強調「安心出行」沒有追蹤功能,好像十分害怕市民不接受沒有保障私隱。其實最近個人私隱專員已經在立法會,非常明確地解釋如果我們為了保障公共衛生去蒐集個人資料,純粹為了這個目的,是完全不會違反《個人資料(私隱)條例》。為何特區政府的主要官員,他對於基本人權及法律都不認識。我覺得「安心出行」當然比不上內地的「健康碼」或新加坡的智能手機系統。新加坡的智能手機收過採用藍牙功能,而得知市民接觸過什麼人。不懂得使用智能手機的人長者,他們亦獲派發一個wearable token,即是在手上佩戴的一個追蹤器,讓他們可以追縱病毒的傳播。我記得在2003年時,特區政府動用警察及CID協助追查病毒傳播,但今天仍然都動用10,000名紀律部隊,用人手追查病毒傳播,是否十分落後,事倍功半?我們應該大量使用大數據,剛才亦有同事提及,林醫生亦已說過,因為我們的醫療系統都是使用大數據。當然現在不能即時解決,但長遠而言,必須要使用此科技,特別國家給了我們一個國際創科中心的地位,自詡有很多科技發展的潛力,應該要多用大數據,將來政府要看一看如何彌補這個缺陷。由於我們繼續使用人手追蹤是沒有太大作用,政府應該將這些追蹤人手解散,調配他們到其他真正有用的工作崗位。 此外,我亦十分同意,很多同事已提及,政府人員當然十分努力,我亦知道很多部門呼籲他們已退休的同事回來幫忙,亦有很多退休人員一早已經出來幫忙。例如我們黨的執委譚榮邦先生,前郵政署署長,他亦在call centre,幫助政府致電佩戴手環的市民,他都是分毫不取的幫助了半年。他幫助的時候,亦見到有很多七八十歲的舊同事,遠遠在大埔開車出來幫忙。除動用政府熟悉的退休公務員外,其實社區有大量有心人士,希望將來民政署可以扮演一個更強的統籌角色。雖然在社區上協助防疫是高危的,有風險的,但在適當的保護下,我相信每一個地區都有不少政黨、非政府機構及社團,願意出來幫忙,不論打電話、分配防疫物資抑或分派快速測試包,他們都十分願意,未必需要收取很多金錢。所以我希望將來政府可以善用民間資源,大規模地動員,如果我們再遇到這樣的疫情,資源可以用得更好。 我還想講一下對經濟的傷害。去年,當Omicron還未襲港時,香港已經因為執行「外防輸入」的措施,在金融方面我已經聽到我們已經失去很多生意。有些外國投資者因為香港出入太不方便,據說有些family office已經搬往新加坡。當然剛才有同事提及用郵輪做隔離,但其實這些郵輪已經全部離開香港:一間已經清盤, 而另一間已前往新加坡。很多外商及外國投資者因難以忍受香港這些不方便的出入措施,表示如果香港在六月仍未開放,他們便會撤離香港。我十分同意我們的同事孫東先生所言,如果香港沒有了國際特色,沒有了國際網絡,香港對國家還有什麼功能及價值呢?所以我們非常有需要盡快克服這疫情,恢復本地居民及國際的投資者對香港的信心,讓我們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及國際商貿中心的地位不會受到永久的傷害。我聽到很多市民向我說,不論是外籍市民或本地居民,其實香港人是十分有耐性,只要排隊檢測的人龍短一些,他們也十分願意排隊,甚至在寒風中,他們亦樂意排隊。我們是一個十分文明的社會,市民絕大部份都是理性的,但很多人認為他們作出這麼多的犧牲,忍受了兩年,何時才可以走出疫情?現時在國家大力支持之下,我希望政府可以給我們一個路線圖及時間表,或者是有國家的專家幫助下,可以提供一些數據,預測會有多少確診人數、溫和症狀人士、入院人士數目、需要醫療設施人數及需要多久才可以克服疫情,讓我們有希望。因此,我們需要三部曲:第一,何時重開經濟;第二,何時「通關」,重開我們與內地的聯繫,不論是因humanitarian reason人道理由,抑或是商務理由都非常重要;第三,恢復與國際社會的的來往,這樣香港才可以真正有效地落實「一國兩制」,恢復香港對國家的價值,亦恢復港人與國際投資者的信心。 我謹此陳詞,多謝主席。

關於我們

新民黨以「親近民心,革故求新」為口號,一方面強調兼聽則明,親近民心的重要。另一方面更標誌我們決心和廣大市民一起改革社會弊端,運用中西文化資源及香港人本身的優良拼勁,開創香港歷史光輝的一頁!


Copyrights NPP. All Right Reserved.

聯絡我們

香港灣仔軒尼詩道139號中國海外大廈11樓D-F室
+852-3100-0079
info@npp.org.hk
地區辦事處及更多資訊

網頁導航

首頁

關於新民黨

  組織架構

  黨徽

  口號

  議員

文章

最新活動

政策倡議

新聞中心

立法會事務

影片集

青年委員會

加入新民黨

  黨員 / 「新民之友」

  職位空缺

聯絡我們

葉劉淑儀網站

容海恩網站

黎棟國網站

陳家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