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改善兒童和青少年精神健康》議案發言
立法會事務
2023 年 3 月 16 日
主席,感謝陳沛良議員提出的議案。
我們上個月就郭玲麗議員所提出的 「推動香港輔導專業發展,以改善市民精神及心理健康」議案也進行了一場辯論。
精神健康問題不但對個人生活造成重大困擾,也不免影響到家庭和睦、社會穩定以至經濟發展。研究指,全球約有10%的人口有精神健康的隱憂。這比例確實不低,故此改善市民精神健康,早已經成為各地政府必須面對的課題。香港作為國際都會,除了關注如何提升本港競爭力、各種提量、提速、提效、提質之外,亦要持續為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提供更好的服務。
今日的議案重點在於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醫管局的兒童和青少年精神科服務個案由2011至2012年度的18,900宗,上升至2021至2022年度首三季的42,700宗,升幅驚人。
數字大幅上升,固然是大眾對問題的認知及關注比以往多,及診斷方法日益進步有關;但無可否認,社會環境對兒童及青少年造成的壓力亦有很大關係。就如上星期,有小學二年級學生與媽媽申訴返學辛苦的片段流出,引起大眾議論。我估計這類情況並非個別例子。固本清源,政府應由親職教育及校本教育入手,致力為小朋友提供一個充滿關愛及有利成長的環境。
其次,正視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的確有助及早預防、識別或介入。愈早介入,愈大機會取得積極正面的成果。
我很高興見到當局於及早介入方面並無停濟不前,例如2020年推行的「幼稚園/幼稚園暨幼兒中心第一層支援服務試驗計劃」即將恆常化而規模亦有所擴展,我期待當局在這方面持續改進。
另外,參考外國例子,不少地方都有為青年而設的精神健康支援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務如輔導、心理治療及普通科診症等。雖然全港都約有30間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並於2019年起將服務對象擴展至15歲以下的中學生。可惜,當局對這類中心的推廣或宣傳欠缺力度,市民仍未知道中心的存在及了解其提供的服務;第二,服務對象過為廣泛,欠集中,難以令青少年主動求助。我建議當局參考外地的做法,設立以青少年為服務對象的精神健康中心,加強社區精神健康服務的力度。
最後,我亦留意到,這些中心亦有提供遠程醫療服務,青年人可以透過視像通話與精神科醫生聯絡。我一向關注遠程醫療服務的發展,上個月亦就此提出了一項口頭質詢,當時所得的答覆是醫管局會逐漸將遙距診症應用於合適的臨床服務,其中包括專科門診服務。我希望醫管局會考慮將遠程醫療服務推廣至合適的精神健康服務對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