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認識黎棟國
文章
立法會事務
新民黨網站
葉劉淑儀網站
容海恩網站
陳家珮網站
  • 新聞稿,焦點
  • 新民黨 回應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

新民黨 回應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

日期︰2021 年 12 月 30 日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就國安公署於12月29日拘捕《立場新聞》七名相關人士而發表聲明,指控中央及特區政府逼害自由及獨立媒體,並要求特區政府立即釋放該七名被捕人士,新民黨強烈反對其聲明,並有以下回應。

根據警方的聲明,該七名人士涉嫌觸犯《刑事罪行條例》,警方國安處依法將之拘捕。布林肯要求特區政府立即釋放被捕人士,其要求屬粗暴干預香港的獨立司法程序。

第二,警方國安處高級警司李桂華已指出,該七名人士被拘捕的原因,是《立場新聞》涉嫌發布二十一篇煽動性文章,挑起市民對特區政府及有關當局的仇恨,涉嫌觸犯《刑事罪行條例》第九條及第十條「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因此,新民黨認為與新聞自由無關。

第三,警方亦已明確指出,是次拘捕行動並非針對新聞工作,新民黨質疑布林肯在聲明中提及「新聞並非煽動」(Journalism is not sedition),並指控中央及特區政府逼害自由及獨立媒體,並不合理。

新民黨強烈抗議及反對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的言論,並且要求布林肯收回聲明。

探望過渡性房屋單位住戶  
  文章  
香港房屋嚴重短缺已是老掉大牙的問題,申請「上樓」的公屋輪候冊長年有人滿之患,截至2022年3月,輪候冊上有約十四萬宗申請,平均輪候時間已逾六年!社會上有二十多萬人擠住環境十分差的劏房,生活條件惡劣。雖然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明言香港要「告別劏房」,但是覓地、造地、建屋並非一時三刻的事,香港要長遠地解決住屋問題,特區政府任重道遠。 上屆政府於2018年起推動發展過渡性房屋,當時的運輸及房屋局成立了「過渡性房屋專責小組」,向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成功爭取撥款五十億元(2020 年 3 月 6 日),設立「支援非政府機構推行過渡性房屋項目的資助計劃」(下稱「資助計劃」),期望透過社會上非政府機構的力量,集腋成裘,某程度上加快增加房屋供應,至少能幫助一些基層市民改善居住環境。根據立法會文件 CB(1)319/2022(05)號,「資助計劃」先後三次獲得立法會通過撥款,除了首次撥款五十億元,第二次(2021 年4月28日)及第三次(2022年5月4日)分別撥款三十三億元,即合共一百一十六億元,整體目標是在未來數年內提供二萬個過渡性房屋單位。 二萬個過渡性房屋單位,說多不多,說少不少。截至2022年5月,「資助計劃」合共批出四十個項目予多個非政府機構籌建及營運,合共提供大約一萬七千個單位。當中,新民黨及聚賢薈亦履行社會責任,負責堅尼地城北街及厚和街的項目,翻新十六個空置住宅單位,以相對低廉的租金,租予合資格的低收入家庭入住。 上星期,我便到北街及厚和街探望已入住的家庭,了解他們目前的生活情況。 年屆七十五歲的陳先生,身患腎病,需要每天自行洗腎三次,身體頗為虛弱。他訴說之前住的劏房只有九十呎,只能容納四位成年人企立,洗腎相當困難。現在我們安排他們與另一家庭共住在同一樓層,有共用的客廳及廚廁,地方比以前的劏房闊落,窗明几淨,而且有足夠的空間洗腎,養病、休息的心情也會好一點。 以往擠住北角劏房的鄧先生一家四口,如今入住了厚和街的單位。現在他們這個家,面積與公屋單位相若,光猛闊落,小朋友有地方做功課、溫習,生活環境得到改善,而且小朋友生性活潑,他們喜歡走上走落,經常到辦事處玩耍,和職員打成一片。看見小朋友的笑臉,我也感到十分欣慰。鄧家已經輪候公屋多年,希望他們早日獲編公屋,讓小朋友有長遠而安定的發展。 新民黨及聚賢薈在北街及厚和街的項目只有十六個過渡性房屋單位,對於萬千基層家庭而言,連杯水車薪都說不上,但是我們不會就此停下來,我們正在籌辦另一個過渡性房屋項目,希望幫助更多低收入家庭改善居住環境。特區政府更加不能慢下來,行政長官李家超已成立「土地房屋供應統籌組」及「公營房屋項目行動工作組」,期望兩個小組快點拿出成績來,為房屋供應「提速、提效、提量」。
政黨及傳媒人入局  
  文章  
特區政府在周五(7月22日)公布了一批副局長及政治助理的委任名單,傳媒隨即把人選分類,發現有八人有政黨背景,五人有傳媒背景。大家會有這觀察並不為奇,因為普遍認為政黨或議員長年在地區工作,與市民打交道,可說是站在民生最前線,往往能比特區政府更準確地掌握民意,了解市民的真正需要;至於記者則普遍給人反應快、觸覺敏銳的感覺。挑選這兩類人士加入,反映特區政府銳意讓今後施政更加貼地,也立志加強政策解說工作,這當然是好事,畢竟上屆政府就是以施政離地、解說工作強差人意而遭詬病。 此外,今屆特區政府委任的問責官員名單,也反映了「主要官員問責制度」由首位行政長官董建華在2002年實施以來,這二十年來的演變。回顧問責制的初心,是董建華希望建立與他同心同德的班子,做到「民情在心,民意在握」、「為市民和社會提供更優質的公共服務」(2002年4月17日,政府新聞稿)。後來因為政治環境變得複雜,局長工作異常繁重,第二任行政長官曾蔭權於2008年推行「擴大問責制」,增設了副局長及政治助理。 不過,雖然人手是多了,但是早期問責制的實施效果並不理想,例如局長與副局長權責不清,副局長沒足夠權力指揮下屬,也有副局長遭指責「不熟書」等等。政助發揮的效能更低,他們彷彿隱了形,完全沒有知名度,記得曾經有傳媒考考立法會議員認得哪些政助,結果發現議員都認不到誰是誰,這反映當時的政助並沒做好政黨及議員聯繫的工作;加上政助的入職資格沒客觀標準,薪酬卻可高達十萬(局長的25%-35%),因此遭受很大非議。據知後來梁振英上場一度計劃再擴大問責制,欲聘請更多年輕人出任政助,不過當時政治氣氛轉差,計劃無疾而終。至於上屆林鄭月娥政府的問責官員表現如何,特區政府的整體管治水平如何,相信大家記憶猶新。 來到由李家超擔任行政長官的這一屆政府,問責官員的人選多元化,除了有熟知政府運作的政務官、專業職系官員及紀律部隊,也有不同範疇的學者和專家,加上立法會議員、政黨精英及傳媒人士,牌面是有實力又有活力。 這大半個月來,新一屆政府處理問題的手法、速度和宣傳形式也有亮點,已可看出和上屆政府的分別,官員的舉手投足也漸漸受傳媒注意,這是好的開始。所謂路遙知馬力,期望官員有韌刀,施政有效能,問責制能回到初心。
易帥後的抗疫工作  
  文章  
論「七一」前後香港在抗疫上的最大分別,大抵就是易了帥,改由新上任的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坐鎮,給市民指揮若定的感覺。從傳媒報道所見,盧局長馬不停蹄到處視察,會見傳媒,解答提問,亦適時更新一些抗疫措施,以應對不斷變化的疫情,包括取消航班熔斷機制;決定從7月15日起,居家隔離人士必須佩戴電子手環及不能離開隔離地點;又表示正研究推出「紅黃碼」,「紅碼」識別確診人士,「黃碼」識別入境檢疫者,這些都是正確的方向。 另一個例子是深圳灣口岸的特別核酸檢測安排。港人陸路北上需經深圳灣口岸,離境前要做特別核酸檢測。特區政府成功爭取內地增加「健康驛站」名額、新設「人文關懷通關名額」、延長旅檢通關時間後,圖經深圳灣口岸北上的港人便大大增加,人一多便出亂子,包括大排長龍,市民要苦等六個小時才取得特別核酸檢測結果,又有人檢測陽性後獲告知要「自己想辦法離開」,於是他自行拆掉手帶後便乘車離去,這些亂狀當然遭傳媒大肆報道。 7月10日,盧局長親自到深圳灣口岸視察,了解情況。我認為他首先做對的,是在鏡頭前向市民致歉,讓市民感受到他的誠意,「條氣都順啲」。之後盧局長隨即著手改善安排,包括在四日後(14日)便推出了網上預約系統,這效率讓人想起幾個月前拖拖拉拉「推極唔出」的快測陽性申報平台(2019冠狀病毒快速抗原測試陽性結果人士申報系統),今次這「速」真是「提」得讓人感歎! 推出了網上預約系統,市民根據預約時段到達深圳灣口岸,便可進行特別核酸檢測,,屠龍工夫到位,大大減低口岸現場聚集的人流,自然有利抗疫。此外,若在現場特別核酸檢測結果陽性的市民,再也不能偷雞自行回家,而是會即時獲發隔離令,移送往社區隔離設施。這些安排可謂撥亂反正,讓深圳灣口岸回復正常有序的運作。 解說工作方面,盧局長的表現亦不俗。例如針對與內地通關,盧局長明言現階段向內地要求完全免檢疫通關,「並不合理」,反而應「採取與內地標準一致的核酸檢測安排」,逐步「增加過境的方便程度及人數」,他亦說正在研究「兩地一檢」,這些說法務實易明,相信市民較易接受。 相對地,盧局長沒有輕視抗疫的難度,面對近日持續上升的單日確診數字,盧局長明言預算疫情至9月會達高峰,抗疫工作「不能躺平」,需留意病人住院數字及醫療系統承擔能力,同時承諾不會讓疫情失控。新一屆政府上任半個月,這位新的抗疫主帥做了不少工作,期望他和特區政府持之有恆,達成習主席的第三個希望──「切實排解民生憂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關於我們

現任新民黨常務副主席,前保安局局長。


Copyrights NPP. All Right Reserved.

聯絡我們

香港灣仔軒尼詩道139號中國海外大廈11樓D-F室
+852-3100-0079
info@npp.org.hk
地區辦事處及更多資訊

網頁導航

首頁

認識黎棟國

文章

立法會事務

新民黨網站

葉劉淑儀網站

容海恩網站

陳家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