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我們
背景
組織及成員
名字及徽號
聯絡我們
活動
最新活動
過去活動
文章
報章專欄
專題探究
實習生報告
消息
最新消息
新聞稿
電子快訊
研究及倡議
研究報告
意見書
加入我們
匯賢之友
招聘
葉劉淑儀網站
  • 研究報告
匯賢智庫提交《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議書》  
  新聞稿,焦點,研究報告,意見書,大灣區     2017 年 10 月 10 日
2017年10月10日(星期二) 匯賢智庫 提交《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議書》 促進大灣區要素流通 為港人開拓發展空間 隨著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先生於今年三月在全國人大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推動中國內地及港澳特區的深化合作,匯賢智庫於八月舉辦了十場聚焦討論小組會議,參與人次共二百一十五人,交流及討論大灣區的發展優勢、不同界別的關注及期望等,綜合撰寫成《大灣區發展建議書》,歸納了本港各界對大灣區的期望、在大灣區發展所遇到的困難,今天(10日)已呈交予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先生及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先生。 聚焦討論小組會議 匯集業界對大灣區發展意見 過去十多年,各界一直探索港澳及珠三角城市的新合作模式。儘管珠三角區域的經濟合作隨著CEPA等安排有所進展,但由於香港、澳門、廣東分屬不同制度,一些有關人才、資金、信息、貨物流通的問題仍未解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列入今年總理匯報的中央政府工作報告,目標應該是逐步打破這些障礙,形成更開放、更創新、一體化的市場和宜居區域,發揮龐大的經濟能量,令香港、澳門及區內九個城市一同受惠。 今年八月,匯賢智庫舉辦了十場聚焦討論小組會議,邀請金融、科技、法律、會計、建築測量、創意文化、工商(包括本地商會、外國商會及中小企)、旅遊、運輸物流及航運業界人士參與討論,參與人次共二百一十五人,並邀得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參與調研。九月,匯賢智庫訪問了多位官員及業界代表,以深入了解目前大灣區發展狀況及探討各種建議的可行性。 匯賢智庫今天呈交的《大灣區發展建議書》,歸納了本港各界對大灣區的期望、在大灣區發展所遇到的困難,並提出相應建議,主要建議如下: 1. 成立「大灣區投資基金」:撥出外匯儲備基金部分(如土地基金)和業界合作,成立「大灣區投資基金」,投資於大灣區中地價尚低但具發展潛力的土地,或收購面臨倒閉廠商的土地並爭取以補地價改變用途,建設港人產業或生活園區。 2. 促進人才、資金、信息流動:在自貿區引進「兩本帳」或容許合資格跨境企業設跨境現金管理處;內地方面,為從事特定行業的企業或個人提供較低稅率(企業16.5%、個人15%);香港方面,對於符合條件的外來企業(如在河套區從事人工智能等特定科技業務、為本地人創造指定數目職位)予以較具彈性的來港工作簽證安排;根據《網絡安全法》第三十七條爭取機制容許合法內地運營商把部分資料存放在香港的數據中心。 3. 設立副總理級協調機制:設立副總理級領導主持的中央協調機制,協調大灣區各地方政府以及中央各相關部委,以確保政策落實。 4. 設機制跟進區內融合進度:特區政府應就各行業發展以及推動人才、資金、信息、貨物流動,安排相關政策局成立專責小組,與業界緊密聯繫,經行政長官將意見上達至中央。 5. 加強中小企支援:加強駐粵辦資源和人手,增設「中小企支援處」,加強對中小企的支援,協助中小企與各市不同部門溝通,積極支持中小企在內地提升生產力及拓展市場,協助廠商整合資源進行升級轉型。 6. 推動港人在大灣區生活工作便利化:爭取專業服務、旅遊、物流等界別在執業、營業方面享國民待遇;建設大灣區港人生活園區,鼓勵香港醫療、安老、教育服務大灣區;放寬公共服務金居港規定。 7. 為本地青年開闢發展空間:推動大灣區實習計劃,鼓勵在大灣區設有業務的香港大型企業提供實習機會;增加文化體育交流,例如舉辦跨境單車賽、支持劇團跨境演出。 報告全文可於此詳覽: http://savantas.org/asset/upload/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白皮書.pdf -完- 傳媒聯絡: 霍詠詩 (Nancy Fok) 傳訊總監 電話:2115 9860 / 傳真:3100 0087 Email: nancy.fok@npp.org.hk 李儀雯 (Emma Li) 高級傳訊主任 電話:2115 9751 / 3100 0079(總機) Email: emma.li@npp.org.hk
《香港長遠競爭力研究》報告  
  研究報告     2017 年 4 月 6 日
在全球化及科技革命的浪潮下,全球所有的國家和經濟體深諳不進則退的道理,無不力求進步,提升自身競爭力,避免淘汰。香港同樣需要在此洪流中保持自身優勢,精益求精。為此,匯賢智庫特意委託嶺南大學潘蘇通滬港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及何濼生教授就香港長遠競爭力展開長達兩年的研究。 歡迎點入以下鏈結下載報告撮要、完整版本及後記:
2016年香港與深圳《全球創業觀察》報告  
  研究報告     2017 年 2 月 16 日
匯賢智庫以研究夥伴的身份與香港中文大學創業研究中心、香港大學、香港浸會大學以及深圳市社會科學院合作進行的2016年香港與深圳的《全球創業觀察》報告終於完成。對上一份聚焦於香港和深圳的《全球創業觀察》報告在2009年出版。七年過去,兩地創業環境已和當年大有不同。 《全球創業觀察》年度報告乃最具權威的國際創業調查,與世界銀行的《經商容易度指數》和《政治穩定指數》以及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競爭力報告》等享負盛名的學術研究指數齊頭並肩。《全球創業觀察》的研究結果常用於學術研究、企業和政府部門,以制訂有效促進創意、知識轉移和經濟活動的政策。今年的《全球創業觀察》研究涵蓋全球六十六個經濟體。 今次研究發現香港及深圳的創科環境對比七年前大有進步。香港和深圳各有所長:香港的新創企業傾向以新產品為主,深圳的新創企業則專注於新科技;香港的新創企業大多土生土長而面向國際市場,深圳的新創企業則來自全國,市場亦以內地為主。兩地如能互相合作,互補不足,必定能在全球的創科浪潮中鶴立雞群。 報告詳細內容可於以下網址下載: https://entrepreneurship.bschool.cuhk.edu.hk/gem_hk/gem2016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回顧與前瞻  
  研究報告,科技創新     2011 年 1 月 26 日
在各個世界主要金融中心的排名表上,香港都名列前茅。這個位置有多鞏固?哪些因素可以幫助香港維持頂級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Louis Pauly 教授受匯賢智庫委託進行研究,探討當前香港在過去成功的基礎上強化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時,會面臨甚麼挑戰。 報告全文: 連結至英文版本
「從學校到職場」研究報告  
  研究報告     2011 年 1 月 25 日
現在越來越多青少年獲得專上學歷,但是就業情況往往未如理想。究竟年青人對工作有何期望?而他們在畢業後的就業情況又如何?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年從校園過渡至職場的狀況,以及評估教育對協助青年適應職場的作用。 摘要 不同年代的青年都要面對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但近期社會對「80後」、「90後」青年的關注,使這個議題成為焦點。現今越來越多青年獲得專上學歷,但是就業情況往往未如理想。因此,匯賢智庫進行「從學校到職場」研究計劃,以了解青年從校園過渡至職場的狀況,以及教育對協助青年適應職場的作用。 是項研究由匯賢智庫委託圓思顧問有限公司進行,包括文獻回顧、定量調查、深入訪問,以及分析海外經驗。定量調查以街頭訪問形式於2010年7月至8月進行,成功完成415份問卷,對象為年齡15至24歲的香港居民。深入訪談對象則包括青年、僱主及教育機構代表。 研究有以下主要發現: 一、青年普遍未能從事理想行業,大學畢業生對工作狀況滿意度偏低 研究發現,46.1%受訪青年表示滿意目前工作,但亦有36.8%表示不滿。當中以大學畢業生對工作的滿意度特別低,只有26.7%感到滿意,為各學歷組別中最低。 不少青年未能從事理想行業。最受被訪者歡迎的行業為金融及保險業、個人服務業和政府及公共行政,不過僅16.7%對金融及保險業有興趣的在職青年能在該行業工作,政府及公共行政亦只有20%。住宿餐飲業和零售業的受歡迎程度相對較低,但卻提供較高入行機會,66.7%對住宿餐飲業有興趣的在職青年能在該行業工作。 二、職業教育吸引力較弱 調查亦訪問青年對學術教育及職業教育的看法。雖然有41.1%受訪者不認同學術課程比職業課程更能應用於工作,而且普遍認同職業課程較有助認識行業運作和工作要求,但是,大部份受訪者始終認為修讀學術課程者較易升學(58.9%)及求職(47.1%),而且比職業導向教育重要 (50%)。不過,研究發現入職較久的青年及曾失業的青年較偏向認同職業教育課程的作用,可能因為他們發現於一般學校所學的有所不足。此外,有受訪僱主指出,聘請僱員時,重視學歷水平多於課程種類,不覺得高級文憑和副學士有重大分別。 三、青年不了解僱主要求 受訪青年認為僱主聘請員工的最主要要求為:學歷高、有工作經驗和語文能力好。但受訪僱主指出,學歷要求因工種而異,工作態度同樣重要,但這項要求卻是受訪青年較忽視的。 報告建議: 一、加強人力資源統籌 香港青年學歷不斷提升,高薪酬、高技術要求的工作增幅有限,出現人力資源錯配。綜觀英國、新加坡等地,負責經濟的政策局在人力資源培訓上有較積極的參與。相對而言,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在人力資源統籌方面的角色較不明顯。現存教育統籌委員會以教育界人士為主,故研究報告建議新增委員會,由熟悉香港教育及經濟發展的人士組成,協調教育、經濟及人力資源政策的制定。 二、加強職業教育課程的吸引力 在香港,學生往往認為選讀職業課程會降低升讀大學的機會。此外,不少受訪僱主表示著重學歷水平多於課程種類,令職業課程學生在求職時未見明顯優勢。因此,一些青年雖較適合修讀職業課程,卻繼續選讀學術課程。報告建議從以下兩方面加強職業教育課程的吸引力: 加強職業課程的實用性,鼓勵商界直接參與課程設計,加強應用學習課程及文憑/高級文憑課程等的實地培訓成分,令完成職業課程的畢業生能夠迅速投入崗位,提升其就業競爭力。 增加職業課程畢業生的升學機會及轉軌(即返回學術教育體系)彈性,例如為25歲以下在職青年提供升讀正規課程(最高至學士課程)的輔導及資助。 三、加強一般中學的職涯教育及輔導 即使是修讀學術課程的學生,也有需要及早了解職場狀況,作好心理準備。研究訪問了提供實習計劃的中學,以及曾於文憑課程中實習的青年,都指出實習所學的硬技能不一定能應用於日後工作,但是有助青年體驗工作環境,調整對工作的期望。有中學職業輔導老師指出,不少學生在實習後態度改善,自信提升,而且更深刻地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因此,政府可考慮增加對學校職業輔導的支援,促進商界和教育機構合作,提供「工作影子計劃」等學習經歷。 下載:「從學校到職場」研究報告簡報
「本地電視、電影對香港人身分認同及文化價值影響」研究報告  
  研究報告     2011 年 1 月 20 日
作為最普遍的大眾媒體,影視節目在香港文化中有著重要的位置。因此,匯賢智庫和圓思在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期間,進行問卷調查及聚焦小組研究,探討它們對於塑造香港人身分的重要性,並透過研究市民對這些影視作品的看法,理解現今港人的身分認同及價值觀。 摘要 背景 匯賢智庫和圓思在 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期間,進行問卷調查及聚焦小組研究,探討本地電視節目(尤其是電視劇)及電影對於塑造香港人身分的重要性,並透過研究市民對這些主流媒介作品的看法,理解現今港人的身分認同及價值觀。 調查結果 整體而言,電視和電影仍然是港人的主要娛樂。本地電視、電影或多或少反映一些獅子山精神(如「力求上進」、「靈活變通」、「刻苦耐勞」)。雖然大眾仍認同這些價值,但電視、電影的人物和劇情往往不能引起大部分觀眾的身分共鳴,無助於鞏固港人的身分認同和價值觀。 電視劇方面,劇情往往因循過往公式,以權力財富鬥爭和辦公室生活為主題,其實現今觀眾(尤其年輕一代)感興趣的題材不止於此。此外,劇情和人物設定未能貼近社會現實,令觀眾難以代入。 電影方面,觀眾則認為不少本地電影為迎合內地市場,減少了本地元素。近年電影加入更多「中國元素」,但由於內容較為表面(如古裝片不重歷史實情,時裝片對內地社會狀況亦欠深入描述),未能增強國民身分認同。 建議 總括來說,電視和電影製作著重娛樂性,加上創作環境的限制,較少深入具體地描述社會具體狀況,削弱了教育和傳遞信息的功能。面對日益多元化的社會,電視和電影製作應與時並進,尋求多元化的發展。為促進電視和電影發揮娛樂以外的作用,我們有以下的政策建議: 規定電視台播放更多不同類型的節目,如紀錄片。 鼓勵電視製播分離,為電視節目製作引入競爭。 支持獨立電影發展,提供放映渠道。 加強人文教育及推廣文藝活動。 <下載完整報告>  
「創新科技研究計劃」報告  
  研究報告,創新科技,教育     2009 年 9 月 26 日
匯賢智庫於 2008 年 1 月開始「創新科技研究計劃」,並得到創新科技基金資助。這項大型的科技創新活動研究,旨在提高香港的競爭力。此研究由倫敦國王學院國際商務及比較管理學講師 Douglas B. Fuller 博士,及其帶領的十四名國際學者合作進行。 研究觸及多個跨界別議題,包括:區域創新、知識產權管理、人力資源發展、大學與產業的連繫、創投及公共研究資金。項目也探討了香港於生物科技、環保科技、資訊科技服務、新娛樂媒體、集成電路設計及一般製造業研發的創新潛力。 下載: 第2章 —– 第4章 —– 第6章 —– 第8章 —– 第10章 —– 第12章 —–

關於我們

「匯賢智庫」是由一群曾在或仍在美國留學或工作,卻心繫香港的港人所創辦。


Copyrights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

聯絡我們

灣仔譚臣道23號壬子商業大廈23樓
+852-2115-9999
enquiry@savantas.org

網頁導航

首頁

關於我們

  背景

  組織及成員

  名字及徽號

  聯絡我們

活動

  最新活動

  過去活動

文章

  報章專欄

  專題探究

  實習生報告

消息

  最新消息

  新聞稿

  電子快訊

研究及倡議

  研究報告

  意見書

加入我們

  匯賢之友

  招聘

葉劉淑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