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我們
背景
組織及成員
名字及徽號
聯絡我們
活動
最新活動
過去活動
文章
報章專欄
專題探究
實習生報告
消息
最新消息
新聞稿
電子快訊
研究及倡議
研究報告
意見書
加入我們
匯賢之友
招聘
葉劉淑儀網站
  • 意見書
匯賢智庫提交《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議書》  
  新聞稿,焦點,研究報告,意見書,大灣區     2017 年 10 月 10 日
2017年10月10日(星期二) 匯賢智庫 提交《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議書》 促進大灣區要素流通 為港人開拓發展空間 隨著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先生於今年三月在全國人大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推動中國內地及港澳特區的深化合作,匯賢智庫於八月舉辦了十場聚焦討論小組會議,參與人次共二百一十五人,交流及討論大灣區的發展優勢、不同界別的關注及期望等,綜合撰寫成《大灣區發展建議書》,歸納了本港各界對大灣區的期望、在大灣區發展所遇到的困難,今天(10日)已呈交予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先生及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先生。 聚焦討論小組會議 匯集業界對大灣區發展意見 過去十多年,各界一直探索港澳及珠三角城市的新合作模式。儘管珠三角區域的經濟合作隨著CEPA等安排有所進展,但由於香港、澳門、廣東分屬不同制度,一些有關人才、資金、信息、貨物流通的問題仍未解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列入今年總理匯報的中央政府工作報告,目標應該是逐步打破這些障礙,形成更開放、更創新、一體化的市場和宜居區域,發揮龐大的經濟能量,令香港、澳門及區內九個城市一同受惠。 今年八月,匯賢智庫舉辦了十場聚焦討論小組會議,邀請金融、科技、法律、會計、建築測量、創意文化、工商(包括本地商會、外國商會及中小企)、旅遊、運輸物流及航運業界人士參與討論,參與人次共二百一十五人,並邀得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參與調研。九月,匯賢智庫訪問了多位官員及業界代表,以深入了解目前大灣區發展狀況及探討各種建議的可行性。 匯賢智庫今天呈交的《大灣區發展建議書》,歸納了本港各界對大灣區的期望、在大灣區發展所遇到的困難,並提出相應建議,主要建議如下: 1. 成立「大灣區投資基金」:撥出外匯儲備基金部分(如土地基金)和業界合作,成立「大灣區投資基金」,投資於大灣區中地價尚低但具發展潛力的土地,或收購面臨倒閉廠商的土地並爭取以補地價改變用途,建設港人產業或生活園區。 2. 促進人才、資金、信息流動:在自貿區引進「兩本帳」或容許合資格跨境企業設跨境現金管理處;內地方面,為從事特定行業的企業或個人提供較低稅率(企業16.5%、個人15%);香港方面,對於符合條件的外來企業(如在河套區從事人工智能等特定科技業務、為本地人創造指定數目職位)予以較具彈性的來港工作簽證安排;根據《網絡安全法》第三十七條爭取機制容許合法內地運營商把部分資料存放在香港的數據中心。 3. 設立副總理級協調機制:設立副總理級領導主持的中央協調機制,協調大灣區各地方政府以及中央各相關部委,以確保政策落實。 4. 設機制跟進區內融合進度:特區政府應就各行業發展以及推動人才、資金、信息、貨物流動,安排相關政策局成立專責小組,與業界緊密聯繫,經行政長官將意見上達至中央。 5. 加強中小企支援:加強駐粵辦資源和人手,增設「中小企支援處」,加強對中小企的支援,協助中小企與各市不同部門溝通,積極支持中小企在內地提升生產力及拓展市場,協助廠商整合資源進行升級轉型。 6. 推動港人在大灣區生活工作便利化:爭取專業服務、旅遊、物流等界別在執業、營業方面享國民待遇;建設大灣區港人生活園區,鼓勵香港醫療、安老、教育服務大灣區;放寬公共服務金居港規定。 7. 為本地青年開闢發展空間:推動大灣區實習計劃,鼓勵在大灣區設有業務的香港大型企業提供實習機會;增加文化體育交流,例如舉辦跨境單車賽、支持劇團跨境演出。 報告全文可於此詳覽: http://savantas.org/asset/upload/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白皮書.pdf -完- 傳媒聯絡: 霍詠詩 (Nancy Fok) 傳訊總監 電話:2115 9860 / 傳真:3100 0087 Email: nancy.fok@npp.org.hk 李儀雯 (Emma Li) 高級傳訊主任 電話:2115 9751 / 3100 0079(總機) Email: emma.li@npp.org.hk
有關「全港性系統評估」的意見  
  意見書,教育     2015 年 11 月 30 日
教育事務委員會 2015 年 11 月 29 日特別會議 有關「全港性系統評估」的意見 全港性系統評估(TSA)令學生、家長、老師以及學校承受沉重壓力,已 經是不爭的事實。雖然教育局一再強調這是一個低風險的評估,並且在 去年宣布將 TSA 從小學的「表現評量」中剔除,亦不會再向個別小學 發放其學生在中、英、數三科達到基本能力水平的學生人數及達標率, 但是學校操練學生的情況並沒有改善。 不少家長希望叫停 TSA,可以理解。同時,教育當局的確需要數據了解全港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的表現,評估整個教育系統的質素。我們應該找出問題所在。根據各方報導,學校似乎仍然因為 TSA 成績而受到教育局和辦學團體的壓力。此外,該測試原意是了解學生是否達到基本能力 水平,但測試內容越來越深,題型越來越刁鑽,偏離原意,到了不操練 難以應付的地步。因此,教育局有必要從概念以至執行層面釐清 TSA 的用途。 芬蘭教育部門也每年進行全國學習成果評估測驗,不過是抽樣進行,每間學校可能隔數年才參與一次,而且成績是用來檢討國家的核心課程能否達到預期目標,而不是用來做排名或者「懲罰」表現較弱的學校和學 生。全港性系統評估如果在試題設計、數據運用等方面施行得當,還是 有保留的價值,但是必須作出大幅度的改革,例如:調整試題的程度和 題型;取消小六 TSA,與中一學前學科測驗合併;進行抽樣評估;最重 要的是確保 TSA 成績不會向學校施壓的工具,令 TSA 變回一個低風險、 低壓力的教育系統質素評估機制。 匯賢智庫政策研究中心 2015 年 11 月 26 日  
《新學制檢討及前瞻》意見書  
  意見書,教育     2015 年 2 月 28 日
匯賢智庫於徵詢各教育團體的意見、參考海外教育體系及研究本港新高中學制及文憑試之現況後認為,新高中學制雖然初衷良好,然而於實行時出現諸多問題,包括未能有效提供多元升學就業出路、未能打破「文理分流」以及個別科目的設計和實施情況不理想等。優良高中教育制度的建設對香港未來發展可謂至關重要,局方應盡早對症下藥,使家長重拾對本港教育體系的信心,讓本港學生能夠維持優勢,應對未來挑戰。 行政摘要 匯賢智庫於徵詢各教育團體的意見、參考海外教育體系及研究本港新高中學制及文憑試之現況後認為,新高中學制雖然初衷良好,然而於實行時出現諸多問題: 第一,新高中學制基本上以升讀大學為目標,乙類應用學習科目乏人問津,未能有效提供多元升學就業出路。 第二,新學制未能打破「文理分流」,反而令人文學科邊緣化。新學制並無要求學生選科時須涵蓋各學習領域,學生只有2-3個選修科目,各選修科目的報讀人數比例下降,人文學科更首當其衝,大大縮窄中學生的知識面。 第三,個別科目的設計和實施情況不理想。通識科未能借助學術理論和典籍,學生缺乏知識理論基礎,遊談無根;其公開試又側重本地政治議題,未能充分反映課程架構和宗旨。此外,企會財內容過於龐雜,中文科將文言文投閒置散,以及學生數學基礎薄弱等亦是社會上討論已久的問題。 有鑒於上述問題,匯賢智庫提交一系列建議。就短中期而言,局方應繼續精簡校本評核,以及微調、優化個別科目。例如通識科,政府應考慮: 1. 引入建議閱讀篇章,借鏡不同學派的理論,提高課程的知識含量; 2. 接受通識科教科書送審,確保教材質素,保證課本水平達基本學術要求;及 3. 從擬題制度上著手,確保試卷內容如實反映課程的均衡設計,公平對待六大單元,同時亦應加強數據分析題的比重,鼓勵學生應用不同方面的能力。 長遠而言,為從根本解決目前學制的問題,當局有必要考慮作較大改動。匯賢智庫建議以「中+英+數+ 3大必修範疇」取代「4科必修+2科選修」。簡言之,在中、英、數必修科以外,設三大必修範疇——「人文及文化」、「科學及科技」、「社會及商業」,學生須在每一個範疇至少選讀一科。基本架構如下: 學生可因應能力和升學就業需要,在其中一個必修範疇多選一科。預計學生一般共修讀 6-7科。當局須確保學校有足夠教師及其他教學資源以提供足夠數量的科目供學生選讀,以真正實踐「跨學科學習」的精神。 最後,當局亦應加強初中至高中的生涯規劃教育,還須強化職業教育體系,推動業界參與課程設計,同時設法增加升學銜接機會,以加強多元教育途徑的吸引力。 總而言之,優良高中教育制度的建設對香港未來發展可謂至關重要,局方應盡早對症下藥,使家長重拾對本港教育體系的信心,讓本港學生能夠維持優勢,應對未來挑戰。 意見書全文請見:http://www.savantas.org/wp-content/uploads/2015/03/Savantas-Submission-on-NSS-Reform_r6.pdf    
向立法會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提交的意見書  
  意見書,科技創新     2014 年 5 月 19 日
匯賢智庫支持在香港設立統一的資訊及通訊科技專業認可架構。此舉有助提升資訊及通訊科技人員的專業地位,令社會更重視這個行業,吸引更多年青人修讀有關學科及投身這個行業。就此,我們提出以下意見。 我們同意架構按以下原則制訂: 1.    自願性質:我們理解到有人擔心強制性的資格架構會影響有志投資訊及通訊科技專業者的入行機會,也有中小企擔心會影響人力資源供應,提高聘用成本;因此我們同意計劃以自願性質進行。 2.    對專業資格計劃予以認可:鑑於香港及國際已有各類相關的專業資格計劃,架構以專業資格計劃為認可對象,既可以為從業員和企業提供一個劃一的參考準則,同時又可避免與現有的資格計劃在資源上重疊,符合成本效益,並能維持多元化的資歷認可途徑,適合不同人士的需要。 3.    與本地和國際有關架構保持一致:我們期望當局以這個原則為基礎,積極推動架構與國際及國內的相關資格架構互認,令合資格的從業員和服務供應商得到更廣泛的認受。 我們還有一些意見供 貴委員會考慮: 1.    鑑於科技發展迅速,架構內容須與時並進,我們建議設立定期(如每三年)檢討和更新架構內容的機制。 2.    成立架構後,需要向公眾推廣,以達到提升資訊及通訊科技專業形象的目的。 3.    架構落實初期尚待推廣,因此頒授機構在成立初期確實難以自負盈虧,故同意政府提供首三年的營運開支。其後視乎情況,政府可能需要繼續承擔部分營運開支。  資訊及通訊科技專業認可架構值得推行,政府宜廣泛徵詢不同持份者,完善架構的設計和運作安排,爭取業界和社會的支持,以確保架構成功落實,有效達到設立架構的目的。 2014年5月14日
「2014數碼21資訊科技策略」意見書  
  意見書,科技創新     2013 年 12 月 4 日
相較於過去的數碼21策略,2014數碼21資訊科技策略「智慧香港、智優生活」文件提出了較多的具體建議。四個策略重點——「善用科技,提升潛能」,「激勵創新,成就未來」,「發揮優勢,拓展產業」,「貫通資訊,利便市民」方向合理,唯在數碼保安、私隱保障等方面未有詳細討論。現就部分建議措施提出意見。 1   善用科技,提升潛能 數碼身分:數碼證書應用潛力大,可惜使用率偏低,主要原因包括要每年繳費(即使有效期為三年也不可以一次過繳付),使用程序複雜,必須使用數碼證書的服務有限(不少政府部門如稅務局採用了不需電子證書的身分確認方法)。數碼21諮詢文件建議提供免費數碼證書予全港市民,並指會考慮引入更多需要使用數碼證書的服務,方向正確。除此之外,我們認為要在使用者角度著眼,在不影響數碼證書的保安效能下,盡量簡化使用方法,並且需要加強公眾教育,協助市民了解數碼證書的功用和用法。特別當考慮將某些政府網上服務改為必需電子證書時,應盡量顧及對長者等弱勢社群的影響。 擴展WiFi網絡:文件建議把政府免費提供的公共WiFi服務擴展至更多休憩地點,理論上為市民和遊客帶來更大的便利。目前,公共WiFi服務的涵蓋範圍已相當廣泛,有業界人士指出,繼續擴展或涉及相當的基建成本,應考慮成本效益問題。作為一份策略文件,應該全盤考量WiFi及3G/4G網絡可以如何互相補足。另外,推廣WiFi 使用的同時,有必要增強公眾對安全使用WiFi的認識。   為學校提供WiFi:我們歡迎這項建議。進行網上學習,基礎配套固然重要,但也需要適切的電子裝置、電子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因此需要教育局、學校、教師、教育學者、教材供應者之間緊密合作。 程式編製納入基礎教育: 2      激勵創新,成就未來 文件提出加強促進技術轉移,並支援業界進行下游研發、應用資訊科來優化產品及服務,是正確的方向,有待明確的措施。鼓勵中小企使用雲端服務,一方面能提高企業生產力,另一方面可從需求方拉動資訊科技的發展,也值得推動。當然,推廣雲端服務應用的同時,也要向中小企推廣資訊保安的重要性。 3      發展優勢,拓展產業 我們認同支援初創企業、培育資訊及通訊科技人才、制訂資訊及通訊科技專業人員認可架構、加強與內地合作等方向。與此同時,我們認為若要有效促進產業發展,必需有整全的產業發展策略,培育本地企業的同時,也要有針對性地提供誘因吸引國際先進資訊科技企業來港開展業務。 4      貫通服務,利便市民 政府服務:不同文獻將電子政府的發展分成不同階段(通常是四至五個階段),聯合國的「全球電子政府調查」(UN Global E-government Survey)採用的模型分為:emerging presence (新興),enhanced presence (強化)、transactional presence (交易) 和connected presence (連結) 四個階段。數碼21諮詢文件述及「跨平台政府服務」和「資訊貫通和雙向的電子服務」,屬於第三個階段transactional presence,無疑能為市民帶來便利。最高階段connected presence的特點是政府透過資訊科技和網上平台在決策過程中與市民溝通。這個層面最為複雜,各個地方的政府仍在摸索,新技術和媒體的出現亦會增添變數,但終究是香港政府需要探討的一個面向。 智慧城市基建設施:以感應器技術搜集城市內各種資料,好處是讓政府可以透過大數據分析了解市民所需,提供更好的服務。不過,文件建議「政府部門盡量使用感應器,以深入了解本港市內各方面的活動」,亦可能會引起市民關於私隱的憂慮。我們認為進行前必須和市民有充份的溝通。 5    結語 要達成「智慧香港、智優生活」的願景,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例如推動電子證書、貫通政府資訊、優化電子服務等,都需要政府跨部門合作。在培育人才、推動產業等方面,更加涉及教育政策和產業政策的方針。總括而言,我們歡迎文件的方向,希望政府能夠加強各政府部門之間以及政府和社會各界之間的協作,以落實策略。 匯賢智庫政策研究中心 2013年11月28日 UN Public Administration Programme. 2010. Web Measure. http://unpan3.un.org/egovkb/egovernment_overview/webmeasure.htm  (2013年11月21日擷取)

關於我們

「匯賢智庫」是由一群曾在或仍在美國留學或工作,卻心繫香港的港人所創辦。


Copyrights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

聯絡我們

灣仔譚臣道23號壬子商業大廈23樓
+852-2115-9999
enquiry@savantas.org

網頁導航

首頁

關於我們

  背景

  組織及成員

  名字及徽號

  聯絡我們

活動

  最新活動

  過去活動

文章

  報章專欄

  專題探究

  實習生報告

消息

  最新消息

  新聞稿

  電子快訊

研究及倡議

  研究報告

  意見書

加入我們

  匯賢之友

  招聘

葉劉淑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