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新民黨
組織架構
黨徽
口號
議員
文章
最新活動
政策倡議
新聞中心
立法會事務
影片集
青年委員會
加入新民黨
黨員 / 「新民之友」
職位空缺
聯絡我們
葉劉淑儀網站
容海恩網站
黎棟國網站
陳家珮網站
  • 立法會事務
就「審議勞福局建議開設首長級職位」發言  
  立法會事務     2023 年 3 月 23 日
立法會人事編制小組委員會在3月22日審議勞福局建議開設首長級職位的人才服務窗口總監。我發言提問和官員的答覆: 黎棟國議員: 我的提問題針對人才服務窗口非公務員總監一職。文件中提到該總監職位將代表特區政府外出工作,我有數個問題: 第一, 局方預計招聘有關非公務員總監一職需時多久? 第二, 會否請獵頭公司協助招聘? 第三, 局方認為市場上是否有充分的合適人選供應? 人才服務窗口現已開始運作,整體招攬人才計劃正如火如荼,局長何時找到合適的人選是否會直接影響人才窗口全面開展工作?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 孫玉菡: 這個非公務員職位將由財委會批准後6個月後開始工作。局方正爭取於6個月內能夠招聘相關職位人手。全港正面對「搶人手」的問題,局方認為市場上對於相關合適人手的供應不會太充裕。 因相關職位要求求職人具有:豐富銷售經驗;豐富市場推廣經驗;及本地及海外營運能力。局方正積極留意,並有信心將找到合適的人選,讓受聘人盡快進駐並帶領人才服務窗口。 黎棟國議員: 財委會批出相關職位,最遲6個月後開始計算3年。若然局方在招聘計劃上有延誤,例如需時9個月才找到合適人選;或受聘人要延遲3個月才能入職,局方與受聘人的合約便不可簽訂3年,可能會變了2年半或更少。 這個情況會否影響局方與受聘人簽訂的合約期限?或簽訂的合約超出財委會所批准的3年期限?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 孫玉菡: 局方已對招聘所需時間作評估,有信心於6個月內能夠招聘相關總監職位。相關準備事項現已籌備,但需要先待財委會批准後,才可正式招聘。在此,局方已訂立KPI,招聘所需時間為期6個月。 黎棟國議員: 局方與受聘人簽訂合同時,會否在合同中加入相關職位需要達到的職效指標?或是只跟受聘人簡單提及一般的工作範疇? 以下為我的一些看法:局方現打算招聘一名首長級薪級第 4 點的非公務員,該位非公務員將加入人才服務窗口代表特區政府工作外出尋找人才。我對相關人士有極大的期望,局方會否考慮將績效指標加入受聘人的合同中?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 孫玉菡: 會積極考慮議員的意見。這個總監職位相對高級,局方亦對受聘人有相當大的期望,局方不會以一張簡單合同與受聘人簽訂,將會謹慎考慮受聘人的能力達到局方期望才與其簽訂。 本局會考慮黎議員的建議,用某種形式落實。 黎棟國議員: 就有關人才服務窗口總監問題,職責說明第三項提到設立一個人才群集資料庫。有關的資料庫是否由局方內部人員營運,或是外判?若由內部員工處理,局方計劃打算安排多少人手?甚麼職級去處理這個資料庫?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副祕書長 關婉儀: 就有關資料庫,坊間有不少大數據平台,例如LinkedIn,可通過付費服務取得不同行業、工種、技能的人力數據。局方在人才服務窗口總監下會設立一個專組,除了支援亦會做數據分析的工作。本局亦會藉著與不同商會的聯絡、外訪,以及通過17個海外辦事處定期收集分析及數據。局方會將有關數據整合,並作為內部的資料庫,在制定宣傳及推廣計劃時適當作運用。 黎棟國議員: 職責一項提及需協助人才來港定居、支援,以及簽證上的問題。局方已開發虛擬平台窗口,這讓我回想起「1823」的平台。「1823」平台有類似服務提供,雖然服務對象不同,但媒體經常報道有關「1823」的服務範圍太廣,而「1823」服務人員收到問題後,可能會不了解問題的答案。現在設立人才窗口,局方會用什麼方法培訓相關工作人員,妥善並迅速處理有關問題,為提問人提供有效的服務?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 孫玉菡: 首先就議員的問題提供一個大方向。現時人才服務窗口工作人員數目僅30-40人,但窗口服務對象人數數以萬計,甚至未來數以十萬計。大量的服務對象由30-40人去處理是不現實,但我們看見「窗口」會出現槓桿作用。局方正構思平台的實質運作模式。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副祕書長 關婉儀: 人才服務窗口已有實際的服務工作經驗。開發平台初期人手不足,本局通過人才服務窗口的外判支援商聘請一個一至兩人的特定小組,負責每日監察人才服務窗口內的查詢。該小組會將有關解答提交予本局審批,通過審批後才容許發放。 另外,對於員工的培訓是重要的。局方在聘請工作人員時會考慮工作人員的背景及相關工作經驗。第二,本局會提供充足的資料,包括可能會詢問的問題,讓工作人員查閱,而相關工作人員的回覆答案亦需經本局審批後才能對外發放。在經過不斷的審批後,人才服務窗口的大概答案框架已訂立。外判支援商的特定小組在3日內已處理99%的回覆查詢,其餘有關技術性問題,如申請編號/進度將轉介予入境事務處。現行關於支援服務方面的效率亦相當不錯。
就《改善兒童和青少年精神健康》議案發言  
  立法會事務     2023 年 3 月 16 日
主席,感謝陳沛良議員提出的議案。 我們上個月就郭玲麗議員所提出的 「推動香港輔導專業發展,以改善市民精神及心理健康」議案也進行了一場辯論。 精神健康問題不但對個人生活造成重大困擾,也不免影響到家庭和睦、社會穩定以至經濟發展。研究指,全球約有10%的人口有精神健康的隱憂。這比例確實不低,故此改善市民精神健康,早已經成為各地政府必須面對的課題。香港作為國際都會,除了關注如何提升本港競爭力、各種提量、提速、提效、提質之外,亦要持續為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提供更好的服務。 今日的議案重點在於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醫管局的兒童和青少年精神科服務個案由2011至2012年度的18,900宗,上升至2021至2022年度首三季的42,700宗,升幅驚人。 數字大幅上升,固然是大眾對問題的認知及關注比以往多,及診斷方法日益進步有關;但無可否認,社會環境對兒童及青少年造成的壓力亦有很大關係。就如上星期,有小學二年級學生與媽媽申訴返學辛苦的片段流出,引起大眾議論。我估計這類情況並非個別例子。固本清源,政府應由親職教育及校本教育入手,致力為小朋友提供一個充滿關愛及有利成長的環境。 其次,正視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的確有助及早預防、識別或介入。愈早介入,愈大機會取得積極正面的成果。 我很高興見到當局於及早介入方面並無停濟不前,例如2020年推行的「幼稚園/幼稚園暨幼兒中心第一層支援服務試驗計劃」即將恆常化而規模亦有所擴展,我期待當局在這方面持續改進。 另外,參考外國例子,不少地方都有為青年而設的精神健康支援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務如輔導、心理治療及普通科診症等。雖然全港都約有30間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並於2019年起將服務對象擴展至15歲以下的中學生。可惜,當局對這類中心的推廣或宣傳欠缺力度,市民仍未知道中心的存在及了解其提供的服務;第二,服務對象過為廣泛,欠集中,難以令青少年主動求助。我建議當局參考外地的做法,設立以青少年為服務對象的精神健康中心,加強社區精神健康服務的力度。 最後,我亦留意到,這些中心亦有提供遠程醫療服務,青年人可以透過視像通話與精神科醫生聯絡。我一向關注遠程醫療服務的發展,上個月亦就此提出了一項口頭質詢,當時所得的答覆是醫管局會逐漸將遙距診症應用於合適的臨床服務,其中包括專科門診服務。我希望醫管局會考慮將遠程醫療服務推廣至合適的精神健康服務對象。
就「改善市民精神及心理健康,推動香港輔導專業發展」議案發言  
  立法會事務     2023 年 2 月 10 日
多謝主席。 我發言支持郭玲麗議員的議案。 自殺是香港正面對的嚴重問題。根據死因裁判庭釋出的數字及在傳媒報導中得到的數字,由2012年至2021年,香港平均每年有200人自殺;而青少年自殺則每年平均有13人。當然,自殺原因有很多——有些人因身患抑鬱症而無法控制自我,也有許多人因感情糾紛、金錢糾紛、生意失敗、疫情等原因而選擇自殺。我尤其關注學童自殺。我手上的資料顯示,青少年自殺中的最年輕個案為12歲;較大年齡的也有。12歲也選擇自殺,非常可悲。 對於如何處理學生及青少年自殺問題,我不認同調配更多精神科醫生(psychiatrist)或臨床心理學家(clinical psychologist)到學校是最有效的方法——這些學生及青少年真的是身患疾病嗎?有病才需要看psychiatrist(精神科醫生),對吧盧醫生?如果一個人精神深受困擾,不一定要服藥治療。說到臨床心理學家,其實臨床心理學家在美國非常普遍,許多人每逢遇到情緒問題、感情問題也會向「shrink」(俚語,指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生)傾訴,花費金錢,向別人傾吐心事;尤其是在缺乏家庭支持的美國社會。 但眾所周知,在香港,臨床心理學家求過於供。能調配多少到學校呢?所以我反而同意郭玲麗議員所說,學校的輔導主任非常重要;這些學生輔導人員(student guidance personnel)非常重要。曾有學生輔導人員與我會面,並向我吐苦水。政府增加了社工的資源——中學「一校兩社工」、小學「一校一社工」、兩個幼稚園一個社工。我當時也詢問有關政府官員,為何幼童也需要社工?有關官員回覆指,其實是幼稚園學生的家長需要社工。 我認為最有效方法是在學校內設輔導主任。去年五月,跑馬地一所名校有兩位分別13歲和16歲的女生身穿校服跳樓。據報導,兩名女生為情侶關係,有感情問題。是因為她們受到歧視所以自殺?雖然不知局長以前就讀男校或男女校,但我本人是女校出身。我相信局長也明白,無論是女校或男校,都有學生在青春期時期發展同性愛侶的關係;長大後可能有所改變但在在學時期的確時有發生。這些學生並非身患疾病,不應予以譴責或歧視。如有專業輔導人員向這些學生提供輔導,甚至輔導學生的父母和同學,可能就不會釀成這些悲劇。 我也有擔任不少青年人、大學生的師友。有些同學向我反映因為父母經常責備他們而深受困擾——說他們「沒用、沒出色、若無法從大學畢業就不要讀、無法賺錢就不要讀」等。這些問題無法由精神科醫生或臨床心理學家處理。學校應加強輔導的資源。向我投訴的輔導人員表示,自從政府決定在學校內增加社工,由於由政府出資,學校就集中資源聘請社工;變相聘請輔導主任的資源減少並嚴重不足。這一點需要留意。 另外,盧局長提到「一個專業、一個規管」——其實這個議題已研究多年,記得早在林太上任擔任行政長官時已開始研究,推出「認可醫療專業註冊先導計劃」,並由前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楊永強負責領導,至今已五到六年。但臨床心理學家專業資格究竟為何?至今仍未見答案。希望局長敦促「認可醫療專業註冊先導計劃」的認證機構儘快向政府提交報告,向我們交代應如何規管臨床心理學家。 主席,我謹此發言支持郭議員的議案。
就「全面檢視、完善本港牙科服務制度及人手需要」議案發言  
  立法會事務     2023 年 1 月 15 日
主席,我發言感謝陳恒鑌議員提出「全面檢視、完善本港牙科服務制度及人手需要」議案。除了對陳穎欣議員提出的修正案稍有保留外,我支持多名議員的修正案;我稍後會再作解釋。 的確,牙齒毛病比大病更慘。眾所周知,牙科服務非常重要。加上香港正面對人口老化問題,導致長者對牙齒護理服務的需求更加迫切。聽畢多名議員及局長的發言後,感覺上難有能快速解決問題的方案。香港的牙醫及牙齒衞生員嚴重短缺。正如多位立法會同事曾指出,香港人口700多萬,但目前只有2651名牙醫及497名牙齒衞生員。根據政府最新的人力資源推算報告,牙醫的短缺要到2045年才能解決。訓練一名牙醫及牙齒衞生員分別需時六年及兩年,證明牙科服務的人手短缺問題並非短期內能得到解決。就算政府增撥資源,也需要足夠土地及教授人員才能解決問題。最近,我得知香港大學醫學院計劃於薄扶林興建新的實驗室及教育設施,該計劃涉及綠化地的改劃,並受到當區居民的反對——就算有資源,增加校舍及學位名額並非易事。 我對陳穎欣議員提出短期內推出牙科醫療券的建議稍有保留。首先,現時,長者醫療券亦適用於牙科服務。第二,政府現時的經常性開支龐大。過去五年,三大開支範疇為社會福利、教育及衛生服務。自2017-18年度,三個範疇的開支成雙倍增長;這三個範疇的開支佔政府整體經常性開支約六成。其中,用於衛生服務的開支更上升超過四成。財政儲備方面,儲備已由2018年超過一萬億的高峰下降至現時不足八千億。為審慎理財及保持香港政府的財政穩健,我不贊成再隨便推出各類醫療券或其他福利設施,進一步增加政府的經常性開支。 為短期內增加牙科服務的供應,應從人手著手。自由黨提出的輸入牙醫建議相信是短期內的最佳解決辦法。記得從前香港仍未有牙科學院的時候,除了英聯邦的牙醫,還有很多來自菲律賓的牙醫在香港執業,為許多香港市民提供牙科服務。既然本地資源緊拙,應考慮放寬有關規定,多加輸入內地及海外合資格的牙醫,增加醫管局及私營牙科服務的人手。 我發言支持原議案及多位議員提出的修正案;然而,我對陳穎欣議員提出的修正案有所保留。
就中部水域人工島研究出席發展事務委員特別會議  
  立法會事務     2023 年 1 月 2 日
日前(12月29日),發展局就中部水域人工島研究向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作階段性匯報,並介紹局方現時就填海範圍、概括土地用途、運輸基建、及可能融資選項四方面所提出的初步建議。 由於研究關乎一項大規模基建項目,涉及到發展規劃、財政支出等重要議題,因此我雖非事務委員會委員,亦列席會議、聽取報告。 按照現時規劃,政府將於交椅洲北面、西面、及南面的三個水域進行填海工程並興建三個人工島。位於南面的人工島落成後將會用作發展第三個核心商業區(CBD),規劃上希望能打造一個集工作、居住、休閒娛樂於一身的商業區。在提供商業空間及便捷交通網絡之外,亦會預留土地作房屋、文化、創意藝術、時尚娛樂、熱門城市運動和日常生活相關設施,以及大量公共空間。 同時,有七個社區按照「15分鐘生活圈」的規劃概念均勻分佈於三個人工島上。各個人工島亦會規劃一套藍綠網絡,為市民提供多樣的康樂及運動機會,並創造多元化的動植物棲息地,提升生物多樣性。交通方面,各個人工島將由一套環保集體運輸系統連接。每個島上配有完整的行人及單車徑網絡,以及電動車及其他新能源汽車(例如氫能車)的支援設施。 整體而言,方案以「繁榮多元」、「綠色宜居」及「前瞻創新」作為目標,願景十分美好,但我對現行規劃仍然抱有幾點疑問。 我首先向局方反映了坪洲居民對工程項目的憂慮。由於填海位置鄰近坪洲,有當地居民擔心工程會影響附近環境、阻礙居民出入,希望政府屆時能加建橋樑、隧道等設施以便利市民。 另外,局方對項目的財政估算似乎過於粗疏和樂觀。發展局參考最新的建築成本和賣地價格後,估計項目總造價約5,800億元、賣地收入約7,500億元。但這些數字終究只是歷史數據(historic data),並不能有效反映未來通脹、建築成本、及勞工薪酬的變化趨勢。須知道香港未來將推展像北部都會區等多個大規模基建項目,本地的建築成本、人工價格勢必會上升。作為一個時間跨度長達20年的大型基建項目,理應在成本預測階段加入未來20年的通脹預測、或有事項(contingency)等參數才能得出一個較為準確的預期成本。 同時,我亦質疑局方從何得出7,500億元賣地收入這一數字。賣地價格的高低取決於需求、而需求的多寡則建基於經濟和人口的增長。在尚未清楚政府經濟師對未來經濟增長的預測、未來人口的變化趨勢、及政府會否推行新的人口政策的情況下,我認為現時局方對賣地收入的估算實在過於樂觀。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李慧琼議員於會上發言時重申:世界現時正處於百年未有的大變局當中,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因此,我們更應增強憂患意思,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 而其他議員同事對於方案亦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陳月明議員擔心政府現時的財政狀況能否同時負擔北部都會區和人工島工程所衍生的龐大費用。洪雯議員則認為現時各行各業的工作模式都有重大改變:很多公司都容許員工居家工作、金融行業亦朝著去中心化和著重虛擬資產的方向發展。因此對實體辦公室的需求在未來將會降低,似乎並無發展第三個CBD的迫切性。鑒於現時有不少大學缺少宿位及教學設施,她建議落成後的人工島應用於發展大學城。亦有議員同事希望局方能適當調整公私營房屋七三比的比例。 簡而言之,我認為特區政府在正式推行項目時需向議員提供更準確的數據:在發展局調研的基礎上應加入未來經濟增長預測、人口趨勢預測、及地緣政治的風險評估,才能向立法會申請撥款。
議會發言 |就《2021年施政報告》致謝議案發言  
  立法會事務     2022 年 2 月 20 日
在《施政報告》中,行政長官在持續改善民生有關市區更新方面,接納了市建局在「油旺地區研究」所提出的建議,包括涵蓋整個油麻地和旺角舊區的市區更新概念藍圖,以及「轉移地積比」和「街道整合」等新規劃工具。長遠而言,油旺並不是全港唯一需要更新的地區,市區老化的情况,早已經由旺角、油麻地、深水埗這些較早開發的地區,蔓延至港九多個地區及新市鎮。因為好多舊區的樓宇及城市環境都出現嚴重的「雙老化」問題,非常需要透過更新,才可改善居民的生活。因此,本人非常樂見這具前瞻性的建議得到政府支持,亦好期望未來可以透過民、官、商的協作,加快舊區更新步伐。巿區老化的情況涉及全港,所以需要加快改善,期望政府、樓宇業主同發展業界,都能夠把握舊區更新的新機遇,隨住發展潛力的增加及新規劃工具的應用,投放更多資源,結合公私營力量,加快舊區更新,締造「雙贏」局面,令巿民生活居住環境變得更美好。 同時,亦留意到《施政報告》有好大的篇幅在推動有關「邁向 2050年前碳中和」,而在整體方向上本人當然非常支持,亦都好樂見環境局透過成立新的氣候變化與碳中和辦公室,加強統籌及推動深度減碳工作,令更多青年人都可以積極參與。除此之外,都希望政府能夠善用現有資源,例如利用 OPark 的承載力,進一步加強社區廚餘回收的收集工作,推動更好的綠色社區發展。 此外,特別希望建議一下有關保護兒童方面,為了避免再有「童樂居」虐兒悲劇事件再次發生,除了必須要加強照顧者的培訓之外,都留意到按現時提供幼兒服務的照顧者比例並不理想,0-2歲幼兒的照顧者比例是一個照顧六個,可見是有非常急切的需要培訓更多照顧者,希望政府可以研究政策提供更多資源,在現時就業市場不樂觀的環境底下,吸納更多有意投身幼兒照顧、有心有力的從業員,相信如果政策得到改善,同時亦有效提升婦女就業率。本人支持議案。謹此陳辭。感謝主席。
就《2021年施政報告》致謝議案發言  
  立法會事務     2022 年 2 月 19 日
多謝代理主席,雖然我只得兩分鐘時間,但我亦都想講一講「一國兩制」如何行穩致遠。 對政府內部來說,改組是必然的。其實政府改組,我們新民黨在2011年6月,即11年前已經提出。後來梁振英先生出任特首,當時他也差不多採納我們的意見,推出大規模政府改組。相信對代理主席你都記得,當時因得不到「反對派」的支持,便胎死腹中,直至2015年年尾,梁先生才推出創科局。分拆運房局已經在立法會有了共識,我相信我們亦同意成立文化體育及旅遊局。至於其他的調整,下屆無論哪位人士出任特首,只要拿出來討論的話,都不會有很大的問題,沒有所謂越俎代庖的問題。 我想講一下「一國兩制」如何行穩致遠。看一看這兩年來特區政府抗疫的表現,我覺得很多特區官員真的要克服他們心理上的障礙,就是他們對內地制度的拒抗。對內地的一些做法,覺得香港人是不會接受,或者是對於一些西方理念,例如保障人權自由及私隱等一知半解,令到我們沒有真正與內地接軌,促進香港融入國家的發展大局。根據「一國兩制」的概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我們說的是大局,是大方向,當然不是說內地的一切我們都「照抄」過來,很多東西我們亦不能「照抄」,但如果我們不跟國家的大方向一起走,「兩制」是十分困難維持下去。所以我覺得特區政府未來的官員一定要打破心理上的一些障礙,不要害怕市民不接受,要發揮領導的功能,要勇於改革及創新,才可以配合全球及國家的大趨勢。時間有限,多謝代理主席,我謹此發言。
就致謝議案的發言  
  立法會事務     2022 年 2 月 17 日
多謝主席,我亦要再次多謝主席,知道我們十分希望就疫情辯論,便將施政報告的辯論環節調整,讓我們在第一個環節可以就現時的疫情提出意見。 一如既往,我十分支持行政長官的施政報告。我要趁這個機會多謝前線的醫護、紀律部隊及在高危的崗位上負責清潔、保安及物流運輸界的工作人員,我對他們表示崇高的敬意,亦感謝他們在過去的兩年來為廣大市民抵抗疫情所作出了的無私貢獻及犧牲。這次的疫情的影響性的而且確是前所未有,比起當年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嚴重得多。2020年1月23日出現第一宗新冠狀病毒個案的時候,當時沒有人會估計這個疫情會持續兩年,亦估計不到對本港的社會經濟民生帶來這麼大的傷害。因此,第一個給我們的教訓,就是我們除了要做好手上的工作外,正如習主席所提點,要將抗疫做到目前「壓倒一切的任務」之外,我相信特區政府不會十分清閑,但將來特區政府都要撥一些資源來想想香港未來的發展。據說,新加坡政府有一個committee on the future,為未來籌劃的委員會,讓我們看看這個世界未來會有什麼大趨勢及挑戰,我們才可以未雨綢繆。 目前的疫情如何嚴峻,很多位同事都已經講過,我亦不想再複述,只不過本人作為一位母親,見到有年幼兒童去世,感覺到十分傷感。特別當我知道每一位母親懷孕懷胎十月,照顧了三四年的小孩子離去,一定是十分傷心。我對所有喪失親友的市民,表示最深切的慰問。 我很高興知道在國家主席的指令之下,中央政府高度重視香港的疫情,由港澳辦統籌,韓正副總理領導,廣東省連同深圳會全力支援我們,來彌補我們資源上的不足。眾所周知,我們的檢測能力不足、隔離設施不足及運送人手不足,導致我們日常必需的食物供應不足,令市民恐慌。我相信有了中央的大力支持,這些瓶頸都可以陸續迎刃而解,但需要的是時間,所以希望政府可以讓市民知道在這個艱難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有心理準備,要打一場持久戰。大家可以看看武漢用這麼果斷的措施,「封城」都需要七十六日,我相信香港是無可能出現在武漢及西安的「封城」,但需要大規模的檢測,在五個專班的支持下,相信我們會採納更果斷、更進取,英文來說更「aggressive」 的措施,但都需要時間。希望政府可以告訴市民,要有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要萬眾一心,才可以克服這個危機。 我亦想講一講在哪一方可以有改進,除了沒有預先做好準備外,其實香港做得相當不錯。去年,我們有幾十天的「清零」,不知道是否當時有一點自滿,沒有留意到世界上出現了另一種病毒株omicron,在南非開始快速擴散。在今次抗疫的過程中,政府最令人垢病的,最需要改善的,有好多同事已提及,我的黨友容海恩議員、簡慧敏議員及邱達根議員已提及,「安心出行」沒有即時定位追蹤功能,是非常令人遺憾。我已經多次指出我不明白為何我們的科技創新局局長還不斷強調「安心出行」沒有追蹤功能,好像十分害怕市民不接受沒有保障私隱。其實最近個人私隱專員已經在立法會,非常明確地解釋如果我們為了保障公共衛生去蒐集個人資料,純粹為了這個目的,是完全不會違反《個人資料(私隱)條例》。為何特區政府的主要官員,他對於基本人權及法律都不認識。我覺得「安心出行」當然比不上內地的「健康碼」或新加坡的智能手機系統。新加坡的智能手機收過採用藍牙功能,而得知市民接觸過什麼人。不懂得使用智能手機的人長者,他們亦獲派發一個wearable token,即是在手上佩戴的一個追蹤器,讓他們可以追縱病毒的傳播。我記得在2003年時,特區政府動用警察及CID協助追查病毒傳播,但今天仍然都動用10,000名紀律部隊,用人手追查病毒傳播,是否十分落後,事倍功半?我們應該大量使用大數據,剛才亦有同事提及,林醫生亦已說過,因為我們的醫療系統都是使用大數據。當然現在不能即時解決,但長遠而言,必須要使用此科技,特別國家給了我們一個國際創科中心的地位,自詡有很多科技發展的潛力,應該要多用大數據,將來政府要看一看如何彌補這個缺陷。由於我們繼續使用人手追蹤是沒有太大作用,政府應該將這些追蹤人手解散,調配他們到其他真正有用的工作崗位。 此外,我亦十分同意,很多同事已提及,政府人員當然十分努力,我亦知道很多部門呼籲他們已退休的同事回來幫忙,亦有很多退休人員一早已經出來幫忙。例如我們黨的執委譚榮邦先生,前郵政署署長,他亦在call centre,幫助政府致電佩戴手環的市民,他都是分毫不取的幫助了半年。他幫助的時候,亦見到有很多七八十歲的舊同事,遠遠在大埔開車出來幫忙。除動用政府熟悉的退休公務員外,其實社區有大量有心人士,希望將來民政署可以扮演一個更強的統籌角色。雖然在社區上協助防疫是高危的,有風險的,但在適當的保護下,我相信每一個地區都有不少政黨、非政府機構及社團,願意出來幫忙,不論打電話、分配防疫物資抑或分派快速測試包,他們都十分願意,未必需要收取很多金錢。所以我希望將來政府可以善用民間資源,大規模地動員,如果我們再遇到這樣的疫情,資源可以用得更好。 我還想講一下對經濟的傷害。去年,當Omicron還未襲港時,香港已經因為執行「外防輸入」的措施,在金融方面我已經聽到我們已經失去很多生意。有些外國投資者因為香港出入太不方便,據說有些family office已經搬往新加坡。當然剛才有同事提及用郵輪做隔離,但其實這些郵輪已經全部離開香港:一間已經清盤, 而另一間已前往新加坡。很多外商及外國投資者因難以忍受香港這些不方便的出入措施,表示如果香港在六月仍未開放,他們便會撤離香港。我十分同意我們的同事孫東先生所言,如果香港沒有了國際特色,沒有了國際網絡,香港對國家還有什麼功能及價值呢?所以我們非常有需要盡快克服這疫情,恢復本地居民及國際的投資者對香港的信心,讓我們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及國際商貿中心的地位不會受到永久的傷害。我聽到很多市民向我說,不論是外籍市民或本地居民,其實香港人是十分有耐性,只要排隊檢測的人龍短一些,他們也十分願意排隊,甚至在寒風中,他們亦樂意排隊。我們是一個十分文明的社會,市民絕大部份都是理性的,但很多人認為他們作出這麼多的犧牲,忍受了兩年,何時才可以走出疫情?現時在國家大力支持之下,我希望政府可以給我們一個路線圖及時間表,或者是有國家的專家幫助下,可以提供一些數據,預測會有多少確診人數、溫和症狀人士、入院人士數目、需要醫療設施人數及需要多久才可以克服疫情,讓我們有希望。因此,我們需要三部曲:第一,何時重開經濟;第二,何時「通關」,重開我們與內地的聯繫,不論是因humanitarian reason人道理由,抑或是商務理由都非常重要;第三,恢復與國際社會的的來往,這樣香港才可以真正有效地落實「一國兩制」,恢復香港對國家的價值,亦恢復港人與國際投資者的信心。 我謹此陳詞,多謝主席。
立法會《施政報告》議案發言:更新「安心出行」 落實「動態清零」  
  立法會事務     2022 年 2 月 16 日
今日立法會開展一連三日的《2021年施政報告》議案辯論,第一個議題便是「走出疫境」。近日香港疫情惡化,國家主席習近平亦表示高度關注,以及親切關懷香港市民,並表明會向香港提供支援,讓香港盡快控疫,確保香港市民生命安好和身體健康,確保香港社會大局穩定。在此我很感謝中央政府對香港的支持,亦很感謝特區政府願意接納議員的意見。 「動態清零」是要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早處理」,惟現時第一個難關是政府宣傳不足,導致不少家長仍猶疑應否讓子女接種疫苗;第二個難關是絕大部份疫苗中心均已全數爆滿,昨日政府開放予三歲幼兒登記疫苗注射後,我自己已從速為長女登記,但很多預約時段已排至3月。我認為政府應進一步加強宣傳,呼籲更多家長讓子女接種疫苗,同時開設更多疫苗中心,以及覓地興建更多隔離營和醫療設施,全面保障市民健康。 此外,「安心出行」欠缺追蹤功能已被批評多時,我早前已多次建議政府必須落實實名制和加入追蹤功能。事實上政府可引用《個人資料(私隱)條例》第 59(2)條,作為強制規定「安心出行」實行實名制,以及加入定位追蹤功能的充分法理基礎,加上個人資料私隱專員於 2 月 10 日已表示「安心出行」加入跟蹤功能時不涉嫌侵犯私隱,相信已足以處理市民所擔心的私隱問題,因此政府應盡快更新「安心出行」,加入追蹤,全面抗疫。 內地14億人口的防疫記錄已清楚證明「健康碼」是行之有效的防控機制,澳門已一早採用「健康碼」防控機制,結果亦非常成功,因此香港的防疫抗疫政策必須與內地接軌,同樣採用「健康碼」防控機制。最後我希望社會各界能夠團結一致,對抗疫情,攜手撥開陰霾,再見晴天!
支持《2021年施政報告致謝議案》  
  立法會事務     2022 年 2 月 16 日
今天(16日)下午,我在立法會大會上發言,支持《2021年施政報告致謝議案》,並向特區政府提出多項抗疫建議: 主席:我發言支持致謝議案。 首先我要向全港抗疫人員,特別是前線醫護、各紀律部隊、緊密接觸者追蹤、物資供應和各方支援人員致敬。你們都是逆行者,默默耕耘為市民服務。 兩年多的抗疫歷程,香港幾經起伏,克服了四波病毒侵襲,亦爭取了一段清零的日子。可惜,好景不常,Omicron來襲,海嘯式極速把我們的防線攻破,染疫市民幾何級數上升,每天數以千計。圍封爆疫的大廈,長長的強制檢測人龍,醫院床位不足,隔離檢疫設施爆滿,染疫市民長時間被迫滯留在家等候送院,一人染疫,全家感染。長者、家長帶着兒童四圍「撲針打」,香港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情況使人極為憂慮。 抗疫兩年,特區政府先前累積的抗疫經驗,已無法有效應對,必須大刀闊斧,改弦易轍,用盡所有資源和人力,針對性全方位多條腿走路,包括在檢測、收治、隔離、醫療物資、日常用品、其他鮮活蔬菜物資供港等方面做工夫。特區政府與中央政府、廣東省政府成立五個「專班」是十分正面的消息,全港市民都期盼特區政府在中央和廣東省支援下,能夠立竿見影地有效逐步壓抑和戰勝疫情。 主席,要處理好當前嚴峻形勢,特區政府更應盡快疏理和優化抗疫措施。我提出以下幾點請政府考慮: 一、除了要盡速安排已訂購的一億套快速檢測包運到香港,有計劃有序派發至為重要。政府要發動包括政團、地區不社團體等各方力量,及時分發給感染人士家庭,強檢大廈居民、老人院、高危行業從業員和群組等,最後做到派送全港家庭。此外,雖然政府已在電視台播放怎樣做自我快速測試宣傳片,但覆蓋率和市民認知率仍有不足,政府要透過地區組織網絡、社交媒體廣告,加大宣傳力度,清晰教曉市民怎樣做快速檢測和解讀結果。 二、現時,快速檢測陽性的市民只可以請家人到派發點索取深喉唾液樽再檢測確認的安排要改善,因為樽仔「一樽難求」。政府要制定機制確保他們的親友可以適時取到樽仔,在人手許可下,送樽仔上門。 三、很高興醫管局開設了七間指定診所,一星期七天應診,但每天名額只有一千,今天已有投訴指電話長期「打唔通」。政府應該適時增加名額和延長服務時間,直至供求平衡為止。政府已公布會安排的士專隊,專責接載只有輕微病徵的感染市民到指定診所就診。但我必須指出,這個安排必須建基在政府能夠對相關司機提供足夠個人保護裝備,擋隔車廂前後座的保護設施和載客後車廂消毒程序的線上或視頻培訓,切勿只單單發出一紙書面指引了事。政府亦要考慮感染市民用現金支付車資會帶來的交义感染風險,作出妥善安排和向参與運送的士司機供現金鼓勵。我理解鄰近的城市有類似安排,業界同政府可以参考。 四、目前隔離設施不足,加建需時,落成速度及床位數量都追不上Omicron的傳播速度。建議政府加大力度,如果和酒店業協商成效不彰,便要馬上行使香港法例第599章《預防及控制疾病條例》的權力,徵用適合的酒店和其他場所作隔離治療之用。 五、個人資料私隱專員鍾麗玲女士已在2月10日的立法會政制事務委員會會議上,清楚說明「安心出行」加入追蹤功能並不違反《個人資料(私隱)條例》,不涉侵犯個人私隱,特區政府應該放下包袱,果斷地在「安心出行」加入追蹤功能,從而達致「及早發現、快速處理」的目標。 六、公立醫院收治患者已超負荷,政府要拿出更有效率方案,發動佔全港一半的私人執業醫護力量,分流和減低公營醫療的壓力。 七、外傭在假日超過二人聚集的問題極普遍,要馬上正視及制止。單憑執法部隊勸喻效果不彰,政府應在假日邀請相關領使館代表一同落地解說,並果斷執法開罰單,以收實際效果。 八、打疫苗最有效、最實際。很多長者、兒童都行動起來去打針,但無論疫苗接種中心或私家診所都爆滿,輪候需時。今天的情况已經倒轉來,變成「想打針卻無得打」。我亦留意到政府的宣傳仍然說派出外展隊去學校打針,但學校已經停課,外展到校接種計劃變成空中樓閣,政府應該安排接種中心加班加點,並充分利用轉化各區學校禮堂為接種點,若果人手不足,便要尋求外援。 最後一點,期望財政司司長在2月23日宣布的《財政預算案》,大破慳囊,要使就使,推出全面紓困措施,精準支援受疫情重創的各行各業,特別是向低收入的零散工友、手停口停的基層市民、自由工作者派救急錢,救黎民於水火,莫讓市民累積更深的怨懟。 主席,在這抗疫臨界點的時候,國家主席習近平作出了三個「一切」及兩個「確保」的指示,即「把盡快穩控疫情作為當前壓倒一切的任務」、「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和資源」及「採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確保香港市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及「確保香港社會大局穩定」。 我由衷感謝中央再次展現對香港的關懷,聯同廣東省政府及深圳市政府,與特區政府召開了「第二次內地與香港新冠肺炎疫情專題交流會」,承諾全力支援香港的抗疫工作,確保鮮活食物、蔬菜及生活必需品的供應,亦成立了多個「專班」(專家小組),針對性地加快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個案追蹤、建設檢疫設施、提供醫療物資等等。既然有國家的支援,特區政府必須領導香港人團結一致,發揮獅子山下精神,不分你我,共負責任,凝聚最大力量,以最大的公約数,盡快擊退疫情。 本人謹此陳辭,多謝主席。

關於我們

新民黨以「親近民心,革故求新」為口號,一方面強調兼聽則明,親近民心的重要。另一方面更標誌我們決心和廣大市民一起改革社會弊端,運用中西文化資源及香港人本身的優良拼勁,開創香港歷史光輝的一頁!


Copyrights NPP. All Right Reserved.

聯絡我們

香港灣仔軒尼詩道139號中國海外大廈11樓D-F室
+852-3100-0079
info@npp.org.hk
地區辦事處及更多資訊

網頁導航

首頁

關於新民黨

  組織架構

  黨徽

  口號

  議員

文章

最新活動

政策倡議

新聞中心

立法會事務

影片集

青年委員會

加入新民黨

  黨員 / 「新民之友」

  職位空缺

聯絡我們

葉劉淑儀網站

容海恩網站

黎棟國網站

陳家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