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新民黨
組織架構
黨徽
口號
議員
文章
最新活動
政策倡議
新聞中心
立法會事務
影片集
青年委員會
加入新民黨
黨員 / 「新民之友」
職位空缺
聯絡我們
葉劉淑儀網站
容海恩網站
黎棟國網站
陳家珮網站
  • 文章
《毒舌大狀》為何在內地大受歡迎?  
  文章     2023 年 3 月 29 日
《毒舌大狀》成績突出,不但打破本地港產片票房紀錄,內地票房亦火速突破一億,並穩站單日票房冠軍,據聞內地影星胡歌亦包場觀看。 我認為此電影在內地受歡迎有許多原因。其一是反映內地觀眾對廣東文化,尤其是香港文化的喜愛,從內地各大影視平台討論話題不斷、網民在微博推薦此片時,特別提到「一定要看粵語版」可想而知。過去傳統賣座的港產片種,例如功夫片及警匪片等早已沉寂多時,律政題材電影對於內地觀眾頗為新鮮,電影中描述香港法律制度、法庭上控辯雙方針鋒相對、盤問證人的過程、香港大律師的生活、上流社會如何把玩法律制度,最後主控官竟然良心發現等元素,令到整齣電影非常有張力及戲劇性,難怪內地電影網站對電影評分甚高(2 月底新浪網評分9.3 分、豆瓣網站8分)。 電影眾多場口中,對我來說最震撼的是林涼水大律師在其律師樓被人上門無理索償,他被打至頭破血流的一幕。這一幕亦反映主角生活潦倒,與社團中人來往甚密。其實英國傳統的大律師身分高尚,並不會主動接洽生意,一般要由事務律師轉介案件,不過現實中不少初出茅廬,或名聲一般的大律師,聞說其收入只是一般。 綜合而言,《毒舌大狀》無論編導及各人演出均十分出色,加上集合天時、地利、人和,因而創下票房奇蹟,實在可喜可賀。我當然樂見香港電影有此佳績,另一方面亦替香港演員感到自豪。正如不少網民所說,不論是剛奪得奧斯卡影后、與香港甚有淵源的楊紫瓊,抑或在香港娛樂圈浸淫多年的黃子華,均是六十歲或以上的演員,可見不論年齡,只要肯努力,憑實力做出成績,一樣可以大放異彩。 《毒舌大狀》為何在內地大受歡迎?(撰文: 葉劉淑儀,原文刊載於明報) https://news.mingpao.com/pns/作家專欄/columnist/20230318/s00193/1679074584851
《財政預算案》接納新民黨建議  
  文章     2023 年 2 月 23 日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日(2月22日)發表題為「穩中躍進、共拓繁榮新願景」的2023/24年度《財政預算案》,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表示歡迎與支持。新民黨認為是次《財政預算案》做到了「穩中躍進」,有大力投資未來,著重吸引人才與資金投資香港,帶動經濟活力,同時關顧廣大市民,提出多項支援市民的措施。 《財政預算案》接納了多項新民黨的建議(詳見附表),包括: 新民黨將敦促特區政府盡快落實及推進上述措施。此外,我們將繼續爭取其他建議,包括資助市民採用輔助生殖技術服務、提供「新生嬰兒現金資助」、設立聘用外傭免稅額、增加關愛隊資助等等,為廣大市民謀福祉。
本屆港府開局理想 挑戰未完  
  文章     2023 年 1 月 19 日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去年7月1日上任,轉眼半年過,其「以結果為目標」的主張深入民心,團結特區政府領導班子,為香港進行了大量工作,包括抗疫、通關、搶人才、出藍圖、加快建屋等,事事「提速、提效、提量」,算是開局不錯。比起前任,李家超無疑更擅於溝通和表達,其務實貼地的作風不知不覺間獲得市民大眾認同。 疫情肆虐3年,香港一直採取非常嚴謹的抗疫措施,經濟、就業、生活都大受影響;到李家超上任,市民要求復常的聲音日益強烈,如何在抗疫及復常之間取得平衡,成為李家超的首要挑戰。 穩步通關復常 重返國際舞台 這半年間,李家超以穩定有序的步伐,逐步放寬入境及防疫措施,逐步對外開放,首先於去年9月26日放寬入境限制至「0+3」,即入境人士毋須隔離檢疫,只須3天醫學監察;上月下旬到北京述職回港後,他宣布取得中央政府同意,兩地將有序實施免隔離全面通關,並隨即成立「通關事務協調組」與內地部門協調;市民翹首以待的通關終於在本月8日成真,我們從新聞報道看到市民衝着過關,與3年沒見的親人激動擁抱,便知道這是2023年的好開始。 聯通世界方面,這段期間香港陸續復辦國際大型活動,例如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國際傳播高端論壇、Citi China Investor Conference 2022,以及香港國際7人欖球賽、香港單車節、香港玩具展等,反映香港就如李家超所說,已重返國際舞台中心。 搶人才搶企業 添競爭力 人口外流、人才流失是香港面對的另一重要問題。根據特區政府的統計,2020年第二季至2022年第二季,香港有14萬人口淨移出,當中大部分是25至39歲的年輕人口,估計包括大量專業人士,因此李家超上任後,一直強調會「搶人才、搶企業」,並在《施政報告》承諾推出相關政策。 上月23日,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及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舉行了「搶人才、搶企業」記者會,公布各項計劃詳情,包括設立「人才服務窗口」綫上平台及實體辦公室、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取消「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年度配額,以及優化現有的人才入境計劃、簡化審批程序等。 至於「搶企業」方面,則包括成立「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及「招商引才專組」,界定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數據科學、金融科技、先進製造、新材料及新能源科技等為「策略性產業」,「引進辦」將制定目標企業名單,並主動爭取企業來港。 這些都是好的政策,期望能盡快達到成效,提高香港的競爭力;同時,特區政府須加強培育及留住本地人才。 接連推3大藍圖 描畫未來 在李家超帶領下,各個政策局積極配合,在2022年末推出3大藍圖,描畫未來,誠意可嘉: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推出《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提出完善創科生態圈、豐富創投融資渠道、充實創科人才資源、深化與內地創科合作等8大重點策略; 民政及青年事務局推出《青年發展藍圖》,羅列逾160項推動青年發展的措施,並將設立「青年專員」,統籌青年工作; 醫務衞生局推出《基層醫療健康藍圖》,強化基層醫療健康體系,整合資源、規劃人手,建立社區基層醫療系統。 此外,還有老大難的房屋問題。房屋局積極推進「簡約公屋」,目標是在5年內興建3萬個簡約公屋單位,以增加整體公屋供應量,希望壓縮公屋綜合輪候時間至4年半;不過,簡約公屋的興建成本比傳統公屋貴而引起爭議,特區政府要謹慎行事。 落實「4個必須」 真正考驗 綜上而論,李家超與各司局長在政策範疇上的努力有目共睹;但是,我認為更大的挑戰在更高層次方面,就是如何達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去年「七一」講話中提出的「4個必須」和「4個希望」。 「4個必須」指必須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必須堅持中央全面管治權和保障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權相統一、必須落實「愛國者治港」、必須保持香港的獨特地位和優勢;「4個希望」則是着力提高治理水平、不斷增強發展動能、切實排解民生憂難、共同維護和諧穩定。 一國兩制是史無前例的創舉,包容香港這個城市在龐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內,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本身就充滿矛盾。作為一個14億人口的國家,中國的發展格局素來不是完全開放;相對地,香港則是高度開放的國際城市,好處是與國際社會接軌,壞處就是外國不好的東西也進來了,例如西方的極端自由主義及個人主義,甚至有外部勢力利用香港的開放來對付中國等。 換句話說,香港如何能在政治、經濟、人心各方面,更好地與國家融合,提高港人的國民身份認同,既要維持香港的國際地位及獨特優勢,不讓香港變成一個普通的內地城市,同時要抵抗西方的抹黑及侵蝕,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做到前中聯辦主任駱惠寧所說的,一方面「團結奮鬥」,另一方面「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才能讓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當中難度之高,是行政長官李家超的真正考驗。
夏寶龍主任重要講話值得特區政府及各界深思  
  文章     2023 年 1 月 13 日
全國港澳研究會今早舉行「保證香港國安法準確實施」研討會,港澳辦主任夏寶龍發表視像致辭,我認為其重要講話值得各界深思,也非常值得特區政府參考。 他指出中央對香港國家安全事務,擁有完整立法權、執法權及司法權。而《港區國安法》最大特點是中央及香港特區的「雙執行機制」,中央授權特區承擔維護國家安全的主要責任;中央就負責處理特區難以解決的問題,亦承擔「最後兜底」責任。《港區國安法》具有凌駕性,其他法例有不一致應該修改。行政、立法及司法機關亦有責任維護國家安全,特區其他機構亦應該配合國安委工作。 早前人大常委會對《國安法》第14及47條作出解釋,清晰規範特區解決問題的方式及路徑,將具體問題交予維護國家安全委員會作判斷及決定。由此可見中央政府充分信任、支持及尊重特區,西方某些國家所謂[干預]是徹頭徹尾別有用心的無稽之談。
村代表選舉結果  
  文章     2023 年 1 月 9 日
2023年鄉郊代表選舉投票已於1月8日舉行,新民黨前青年委員會副主席廖子聰參選競逐沙田區「烏溪沙及長徑」原居民代表,並成功當選。 廖子聰於2015年加入新民黨,曾代表新民黨參與區議會選舉,並擔任第三及第四屆新民黨青年委員會副主席,積極推動青年發展及參與社區工作。 本人於投票日當天亦到烏溪沙為廖子聰打氣,見到子聰與居民打成一片,深受愛戴。在此祝賀廖子聰當選原居民代表,期望子聰發揮其專長及經驗,為居民服務、為居民發聲! 而新民黨社區發展主任陳家正亦參選屯門區掃管笏居民代表選舉,最終只以30多票之微惜敗,可說雖敗猶榮。 陳家正2019年加入新民黨,亦代表新民黨參與區議會選舉,至今仍致力於地區工作,為市民服務。 雖然結果不盡相同,本人仍十分高興黨內年輕人決心為社區貢獻自己力量,利用自己時間服務居民,希望各位年輕人把握機遇,發展所長。
眾議院鬧劇暴露美式民主弱點  
  文章     2023 年 1 月 9 日
風水輪流轉,所謂「美麗的風景線」,再一次從香港移師到美國,不單舉世觸目,簡直貽笑大方。 美國國會山莊騷亂剛過了兩周年(2021年1月6日),當日暴力場面歷歷在目;兩年後,眾議院則發生十五輪投票才能選出議長的鬧劇(2023年1月7日),破了1923年九輪投票的紀錄,只輸了給一百六十四年前、1859年的四十四輪投票。 這次事件讓人回想起「郭榮鏗騎劫內會」。猶記得2019年末,立法會內會要選出新一屆正副主席,反對派出動二十二名議員角逐主席,對抗建制派議員李慧琼。當時由反對派議員郭榮鏗主持會議,他和其他反對派議員扭盡六壬,以各種手段拉布,開了十六次會議都沒有選出正副主席,藉以癱瘓內會,讓立法會停擺,犠牲市民福祉。直至半年後的2020年5月,立法會主席梁君彥委任時任財委會主席陳健波主持選舉,內會才終於在第十八次會議(2020年5月18日)成功選出主席。 在那空鑽的半年,至少有十四條法案沒有處理,四條法案拖延審議,三條法案等待恢復二讀辯論,對民生福祉有重大影響。還有多次會議期間議員搗亂、抗議,引爆肢體衝突,連累保安員受傷,甚至有議員爬牆等荒唐場面,都是立法會的黑歷史。 當時美國還在說三道四,時任國務卿蓬佩奧指控建制派「不符合程序」云云,估計蓬佩奧也沒預到,三年後,眾議院會發生「選不到主席」翻版事件,暴露共和黨內鬨惡鬥,暴露美式民主的扭曲醜惡。 其實共和黨好不容易才在中期選舉(2022年11月8日)中,以些微差異取得眾議院控制權(共和黨贏得222席、民主黨取得213席),本應把握機會團結一致,一舉拿下眾議院議長寶座。議長的最低當選門檻是過半數的218票,共和黨有222席,理論上能勝出選舉,可惜黨內派系各懷鬼胎,極右保守派不肯支持加州眾議員麥卡錫(Kevin McCarthy),讓他在首輪投票只取得203票,比民主黨對手傑佛瑞斯(Hakeem Jeffries)的212票還少了九票。不過傑佛瑞斯也沒達到當選門檻,於是展開了之後的投票輪迴,拖延了議員宣誓及各個委員會的工作。 更吊詭的是,在之後的第九、第十及第十一輪投票中,因為共和黨有人改投黨內其他候選人,麥卡錫的得票變得更少,只有200票。而最荒謬的,則是有共和黨人投票給不是眾議院議員的前總統特朗普!這算不算是蓬佩奧口中的「不符合程序」呢。可憐麥卡錫要奮戰的對手不是民主黨,而是自己的黨友,政治利益作籌碼,在麥卡錫作出不少讓步和承諾後,終於在第十五輪投票,因為有六名共和黨人投了「出席票」(類似棄權票),使當選門檻下調至215票,麥卡錫才能以216票,僅僅以一票跨過門檻當選。 麥卡錫的當選過程一殼眼淚,據報他所作出的退讓承諾中,竟包括「一名議員便可動議罷免議長」,簡直把自己推向弱勢議長的局面,未來也要揸頸就命,注定荆棘滿途。而對美國的政治生態而言,這次鬧劇進一步暴露美式民主已扭曲到極致,派系利益凌駕人民福祉,可以寫入黑歷史,迷戀美式民主政治的人要好好反思。
中國成功通過元首外交與世界有效對話  
  文章     2023 年 1 月 8 日
習近平主席暌違外交場合近3年後,於去年11月中旬強勢重臨國際舞台,在巴厘島展開「魅力外交攻勢」,分別與澳洲、新西蘭、新加坡、日本、韓國、法國、意大利、荷蘭、南非的元首進行了雙邊會談。其中意義最重大的會談,莫過於二十國集團峰會期間長達三個半小時的中美首腦會晤。   自從美國搬出「中國威脅論」、指控中國「密謀」取代美國稱霸全球後,中美關係一直未能回暖。儘管美國政客在台灣問題上一再挑釁中國,美國對華實施高科技出口管制,美國國防官員更不時對中國發出戰爭叫囂,但中國還是採取果斷行動防止兩國關係進一步惡化。   習近平主席在中美會談中強調: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關係政治基礎中的基礎,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他又向拜登保證,中國從來不尋求改變現有國際秩序,不干涉美國內政,無意挑戰和取代美國。習近平主席又指出,中美雙方需要本着對歷史、對世界、對人民負責的態度,探討新時期兩國正確相處之道。拜登事後形容是次對話開誠布公,強調美國不尋求衝突,並以負責任的態度,管控中美競爭、確保溝通渠道暢通。他還透露將委派國務卿布林肯訪華。   外國對中國有新的正面的看法   首腦當面會談,讓中德關係得以改善。德國總理朔爾茨在去年11月初訪華後以「全球化轉折點:如何在多極時代避免新冷戰」為題發表文章,闡述了他的世界觀和德國的全新對華策略。朔爾茨認為,時移世易,各國需要在一個多極的世界共謀合作。新興大國崛起,並不一定會令世界分裂成兩個互相對壘的陣營。無疑,中國日益強盛,但這不應成為被孤立和遏制的理由。如今美國打着意識形態旗號,不斷拉攏各國打壓中國,朔爾茨的務實主張確實來得合時,為世界各國的對華關係注入正能量。   首腦當面會談,對中澳關係起積極作用。雖然中國是澳洲最大的貿易夥伴,但在前總理莫里森執政期間,澳洲政府在新冠病毒源頭和所謂的新疆「人權問題」上不斷詆毀中國,導致兩國關係急速惡化。目前中澳關係仍然存在不少摩擦,包括美澳加強軍事聯盟,澳洲視中國與所羅門群島的交往為「戰略競爭」,以及澳洲限制對華出口鋰金屬和中國在澳洲的鋰礦投資。然而,在習近平主席與澳洲總理阿爾巴內塞在巴厘島會晤後,澳洲兌現了恢復對話的承諾。澳洲外交部長黃英賢上月訪問了北京,與時任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會面後,表示會晤起積極作用,在穩定兩國關係的過程中邁出了一步。   二十國集團峰會後,多位世界領導人先後訪華或正預備訪華。其中,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於去年11月下旬訪問北京後發表聲明稱,「以聯合國憲章為核心的國際秩序符合歐盟和中國的共同利益」。這與美國倡導的「自由國際秩序」絕然不同。米歇爾還表示,歐盟準備重啟中斷了3年的歐中人權對話。持續的對話交流依然是管控分歧、求同存異的最佳方法。   國家對外經貿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去年最成功的一次外交活動,莫過於習近平主席7年來首度訪問沙特阿拉伯,出席三場峰會,與沙特國王薩勒曼和王儲穆罕默德會晤,舉行了首次中阿首腦峰會,以及與「海灣合作委員會」進行會談。中沙兩國在探索以人民幣結算石油交易、加強數字貨幣交易和結算、共同開發新的綠色可再生能源、推進海上貿易和物流等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雖然中國與主要經貿夥伴成功恢復對話,但世界仍然危機四伏:俄烏衝突未見止息;新冠疫情持續對全球公共衞生構成重大風險;全球經濟似要陷入衰退。正當中國準備迎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華之際,美國通過「2023財年國防授權法案」,向台灣提供高達100億美元的「安全援助」,此舉是故意在台灣問題上挑戰中國。此外,美國也在加快對台售武。可以預見,中美關係荊棘滿途。正因如此,兩國更應共同努力防止關係進一步惡化,以免為兩國人民和全世界帶來災難性後果。 (原文刊載於《中國日報香港版》評論版,此為文匯報中譯文章))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精神分享會 葉劉淑儀發言  
  文章     2022 年 11 月 17 日
昨天(16/11)我參加了由行政長官主持的「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精神分享會」。是次分享會誠邀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先作權威性分享,接著由行政長官邀請了四位出席人士:包括律政司司長林定國、內地及政制事務局局長曾國衞、本人以及民建聯主席李慧琼議員逐一分享。 駱主任及行政長官的發言內容,已分別上載至相關官方網頁及社交媒體。駱主任於會上指出,「一國兩制」論述於歷次黨代會報告中分量最重,充分體現「一國兩制」於國家有著重要地位,是推動香港由治及興新局面的行動指南。面對國家新征程與香港新階段相交匯的時代背景,香港應增強歷史主動,奮進國家新征程,搶抓香港新機遇,不斷書寫自身發展和貢獻國家的新篇章。 此外駱主任也提醒我們要精讀原文,用心研究二十大導讀。除了報告全文外,二十大也有許多有趣的導讀材料,例如檔案夾內的「通識卡」,以簡單標題概括內文精要,例如「四個全面」、「五位一體」、「兩大奇蹟」等等,這些資訊對於向外解說非常有幫助,讓廣大市民更容易明白二十大報告的精髓。 至於我的演辭內容全文如下,在此與大家分享。 感謝行政長官,也感謝駱惠寧主任權威性的分享及對香港的鼓勵。習近平總書記的「二十大」報告具有很強的開創性,又有延續性,我認為是一份具有歷史高度的劃時代報告。「二十大」報告含蘊豐富,我在這裡略談幾個重點。 第一,報告奠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地位。 習總書記在報告開首,開宗明義,回顧中國共產黨過去五年的工作以及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中華民族在總書記的領導下,迎來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成功攻堅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這是驕人的成就。 來到「二十大」,習總書記在過去領導人提出的「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等理論基礎上,再深刻推進,奠定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地位,對國家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長遠發展都有深遠影響。 第二,報告強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性。 我認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總書記領導下,有兩大特色: (一)、正如總書記說,「必須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即是要從社會的實際情況出發,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解讀、思考、研判、解決國家面對的問題。 (二)、「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點非常重要,因為中華文化五千年,本來就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例如「天下為公、民為邦本」、「任人唯才」、「親仁善鄰」等等中華價值觀,與馬克斯主義融合後,便成為十四億人民,當然包括香港人,行事為人的最高標準。 這個制度上的成就我覺得非常重要,因為回顧國家的近代歷史,自晚清以來,我國受列強侵略,喪權辱國,過去很多思想家也在尋找新的制度、新的方向。在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鬥下,終於為未來發展,找到一套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斯社會主義制度,結合了中國社會實際情況和文化傳統,紥根中國超過七十年,開闢國家富強繁榮的康莊大道,是非常輝煌的成就。 此時此刻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時代新境界,是有特別意義的。因為有西方國家利用意識形態來分裂世界,把西方民主制度與其他的制度對立,這是不科學的,也不符合西方標榜的多元共融的價值。美國有美式民主,中國有中國特色的民主,都符合各自的國情。總書記提出的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建基於我國的國情及歷史文化,能為人民謀幸福,讓我們感到自豪。 這個制度革新,提高制度自信及文化自信,對於全國,以至香港未來政制的發展,有重大的啟示作用。 未來國家以及香港的發展將往哪個方向走?總書記為我們點出了明路,就是「科教興國」。 經濟方面,要尋求高質量發展,而非純粹高速度的發展,即是要利用科技及創新推動高檔次的發展。在教育方面,總書記提醒我們,教育在於立德。他指出,「育人的根本在於立德」,在於「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我們也應該走這條路。香港教育制度過往長期忽略「立德樹人」的概念,因此總書記的報告內容對於香港的教育發展有重要指導作用。 最後,感謝總書記高度肯定「一國兩制」的優點及獨特的功能,特別是在中央為香港撥亂反正,落實全面管治權及「愛國者治國」的原則後,我們更有自信,希望能為民族復興及國家的和平統一作更多貢獻。
樹木管理宜速改革 杜絕塌樹悲劇  
  文章     2022 年 11 月 15 日
樹木問題困擾香港十多年,久不久便發生塌樹傷人甚至奪命意外,每次都會引起社會一番討論,但是樹木管理工作至今未有大改善。第一宗令社會震驚的塌樹壓死人事件發生於2008年,赤柱大街上一棵古樹「刺桐」,在颱風「鸚鵡」襲港後數天突然倒塌,約一噸重的樹幹壓死一名19歲準港大女生,轟動全港。 當時發展局的解決方案,是成立一個新的辦公室。記得當時我當選立法會議員不久,時任發展局副秘書長(工務)丁葉燕薇來游說我支持開位,計劃在發展局(工務科)開設新的「綠化、園境及樹木管理組」,即要開設一個「綠化、園境及樹木管理組主管」職位(首長級第二級)、一個「樹木管理辦事處總監」職位(首長級第一級),以及一個「總園境師」職位(首長級第一級)(立法會人事編制委員會討論文件EC(2009-10)12),當時她一再強調「強化政策局」便可解決問題,但我認為加人開位只是官僚的因循做法,並不認同建議,後來「樹木管理辦事處」(樹木辦)於2010年設立。 上月8日大埔梧桐寨枯樹壓死64歲村代表,正是政出多門之禍。據報道指,村民屢次致電「1823」反映村裏有危樹,但是地政總署沒有積極行動,加上外判商延誤,慘劇終於發生;此外,一位村代表稱,他曾致電樹木辦求助,樹木辦竟聲稱不負責處理有關問題,若所說屬實,簡直荒謬,不單反映樹木辦沒有發揮協調溝通的功能,亦反映多年來的樹木管理工作根本沒有改善。 針對上述問題,要有效改善樹木管理,我認為首先要建立樹木管理專業職系,把有樹藝師資格、有實戰護樹經驗的人員整合起來,撥入樹木辦,專注樹木管理工作,如此既可改善政出多門的問題,也可讓人員累積經驗、有晉升階梯,未來甚至可以在內部培養樹木專家,升任樹木辦總監。 第二,有見過去官員對於香港的整體樹量、樹種沒有準確掌握,我認為應該做一次全港性樹木統計及檢查,或至少要重點檢查林村、廣場、碼頭等高危點。 以目前樹木辦的規模資源,難以推進這工作,我建議邀請廣東省合作,皆因香港與廣東省均屬華南地區,氣候、土壤、環境等條件相似,我們可邀請廣東省大學的樹木專家、教授團隊來港,進行一次地氈式樹木檢查,找出病樹枯樹危樹,交樹木辦處理,盡快醫治病樹、移除枯樹危樹,更可指導優化未來的樹木規劃,提高香港樹木管理的水平。 塌樹壓死人的事件一宗也嫌多,過去已失去多條人命,若特區政府再不正視問題及徹底改革,未來悲劇只會不斷重演。
萬磅變三千……虛報的人禍  
  文章     2022 年 11 月 14 日
說香港是演唱會之都,相信沒人會反對,從張國榮、譚詠麟,到「四大天王」,還有無數海外巨星樂隊,香港辦過的演唱會不計其數,享譽國際,全是盛宴,數十年來鮮有發生大型嚴重事故,直至今年 7月28日的 MIRROR 演唱會(第四場),巨型LED屏幕從天而降砸傷兩名舞蹈員,全港震驚!其中李啟言(阿MO)傷勢嚴重,一度危殆,至今仍然留醫。這場事故不單砸碎了粉絲的心,更砸碎了香港的金漆招牌。 這次事故性質嚴重,影響深遠,特區政府必須嚴肅跟進。事實上,特區政府反應很快,事發後立即成立「調查 MIRROR 演唱會事故工作小組」,警方也隨即進行刑事調查。三個多月後的 11月11日,特區政府向全港市民公開調查結果。這次行動佈局周密,首先是預告即將交待調查報告,警方隨即展開拘捕行動,拘捕了製作總承辦商藝能 工程及負責舞台機械裝置的分判商協興隆共五名人士,指他們涉嫌欺詐,然後再召開記者會,警方交待刑事調查進度,局方則公開「工作小組」的調查報告。 這份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導的跨部門「2022年7月28日香港體育館 MIRROR演唱會事故調查報告」足有二十四頁,共分五個部分,從技術角度詳細分析了鋼索斷裂使巨型LED屏幕墮下的原因。報告指「承辦商和分判商並未完全遵照香港體育館『租用條款』的規定。MIRROR演唱會事故的主因是 LED屏幕的安裝工程未符安全標準,而引致這情況的原因包括所安裝的鋼索狀況不理想;負荷數據有問題,以致懸吊鋼索的安全系數不足;裝置設計考量不周;以及 LED屏幕的懸吊系統組裝不理想。」 而警方公開的調查結果則更讓人震驚,藝能工程竟然虛報多項裝置的重量,特別是出事的LED屏幕的真實重量足有9852磅,近萬磅的屏幕卻只申報為3600磅,相差達 2.7倍,就是那消失了的六千磅改變了阿MO的一生!另外有八組喇叭的實際重量是12240磅,但申報只有1600磅,足足相差7.7倍!實在匪夷所思!警方指有理由相信承辦商是為了盡快得到演出許可而虛報數據,換句話說,這次事故是人禍而非意外,必須追究,犯法的公司及人士必須承擔刑責。 還有一點值得留意,勞工及福利局長孫玉菡在記者會中說,特區政府認為舞蹈員是以僱員身分演出,不是自僱人士,但是聘用舞蹈員的舞蹈公司沒有為舞蹈員購買保險,亦沒有在規定時間內呈報工傷,特區政府也會跟進。孫局長這個說法將會改變業內一些約定俗成的陋習,撥亂反正,影響深遠。 事故的真相浮出水面,說白了,就是各間公司為了賺 MIRROR的快錢,漠視舞台安全,漠視表演者的生命安全,不惜違規違法,難怪有舞蹈員怒斥「越知越心寒」!經過今次事故,業界必須深刻反省,歌星明星、舞蹈員演奏者,所有踏足台板的表現者,都是行業資產,更是人命,必須予以尊重及保護。今後這些大型表演活動必須遵循更高的安全標準進行。最後,誠心祝願阿MO 復康理想,希望 MIRROR 走出陰霾,再展舞台風采!

關於我們

新民黨以「親近民心,革故求新」為口號,一方面強調兼聽則明,親近民心的重要。另一方面更標誌我們決心和廣大市民一起改革社會弊端,運用中西文化資源及香港人本身的優良拼勁,開創香港歷史光輝的一頁!


Copyrights NPP. All Right Reserved.

聯絡我們

香港灣仔軒尼詩道139號中國海外大廈11樓D-F室
+852-3100-0079
info@npp.org.hk
地區辦事處及更多資訊

網頁導航

首頁

關於新民黨

  組織架構

  黨徽

  口號

  議員

文章

最新活動

政策倡議

新聞中心

立法會事務

影片集

青年委員會

加入新民黨

  黨員 / 「新民之友」

  職位空缺

聯絡我們

葉劉淑儀網站

容海恩網站

黎棟國網站

陳家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