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新民黨
組織架構
黨徽
口號
議員
文章
最新活動
政策倡議
新聞中心
立法會事務
影片集
青年委員會
加入新民黨
黨員 / 「新民之友」
職位空缺
聯絡我們
葉劉淑儀網站
容海恩網站
黎棟國網站
陳家珮網站
  • 政策倡議
新民黨 回應《管制即棄膠餐具》意見書  
  政策倡議     2021 年 9 月 9 日
歐盟及其他歐洲國家 加拿大 中國 新增成本將轉嫁消費者 建立認證標籤 加強宣傳教育 避免替代物料的棄置量急增 新民黨 2021年9月 1環境保護署.”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2019年的統計數字”. 2020年12月. 3環境保護署.”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2019年的統計數字”. 2020年12月. 5European Commission. “Single-Use Plastics.” Accessed September 6, 2021. 7FRANCE 24. “France to Phase OUT Single-Use Plastics Starting January 1.” France 24. France 24, December 31, 2019. 9ACT Government. “Single-Use Plastics.” YourSay ACT. Accessed September 6, 2021. 11 Australian Marine Conservation Society. “Which Australian States Are Banning Single-Use Plastics?” August 31, 2021. 13Mo, Chuiyan. “Single-Use Plastics Regul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 Overview.” Compliance Gate, December 23, 2020. 15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 Accessed September 6, 2021.
政府就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實施情況的公眾諮詢  
  政策倡議     2021 年 4 月 12 日
2「劏房」租務管制研究工作小組報告, 4OECD Family Database: 6成報,2018年9月9日,”近期多宗嚴重虐兒案均重判”。 7香港申訴專員公署,2019年10月22日, “有關辨識和通報懷疑虐待兒童個案的機制”。 8香港01,2018年5月8日, “官方報告揭10年近萬童受虐 社署欠醫管局近半個案”。 9Australian Institute of Health and Welfare :
新民黨 回應「電話智能卡實名登記制度」公眾諮詢  
  政策倡議     2021 年 4 月 12 日
表一、部分可能受影響的業務:     2香港01,2020年5月14日,” 15宗騙案呃5千萬 長者中電騙失2,500萬積蓄 警拘3男涉洗黑錢” 3香港01,2019年10月14日,”遙控土製炸彈 警車旁爆炸 警:裝置與恐襲雷同” 4截至2020年1月 5GSMA, March 2020, “Access to Mobile Services and Proof of Identity 2020: The Undisputed Linkages”, pp.8, 24-29. 6Department of Broadband, Communications and the Digital Economy. February 2013, “Regulation Impact Statement: Proposed Changes to Identity Verification Requirements for Prepaid Mobile Services” 7Federal Register of Legislation, “Telecommunications (Service Provider – Identity Checks for Prepaid Mobile Carriage Services) Determination 2017” 8Comparitech, 9 January 2020, “Which governments impose SIM-card registration laws to collect data on their citizens?”: 10GSMA, November 2013, “The Mandatory Registration of Prepaid SIM Card Users”, p.27. 11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13GSMA, March 2020, “Access to Mobile Services and Proof of Identity 2020: The Undisputed Linkages” 14Privacy International, 9 January 2019, “101: SIM Card Registration”: 附件一    紀錄及儲存Capture and Store  紀錄及分享Capture and Share  紀錄及驗證Capture and Validate       電訊商只須紀錄客戶資料,並儲存一段時間    電訊商要將客戶資料與政府或監管機構分享    電訊商須透過政府或監管機構的中央平台,驗證客戶所提供的資料         佔81%    佔6%    佔12%        阿富汗、亞美尼亞、澳洲 、阿塞拜疆、不丹、文萊達魯薩蘭國、柬埔寨、斐濟、格魯吉亞、印度、伊朗、伊拉克、日本、約旦、哈薩克斯坦、北韓、南韓、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老撾、黎巴嫩、澳門、北馬其頓、馬爾代夫、蒙古、緬甸、尼泊爾、阿曼、巴勒斯坦、巴布亞新幾內亞、卡塔爾、新加坡、斯里蘭卡、敘利亞、台灣、塔吉克斯坦、東帝汶、湯加、土耳其、土庫曼斯坦、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烏茲別克斯坦、越南、安哥拉、奧地利、白俄羅斯、比利時、保加利亞、塞浦路斯、法國、德國、希臘、盧森堡、摩納哥、黑山、挪威、俄羅斯、斯洛伐克、西班牙、斯瓦爾巴特群島、瑞士、烏克蘭、安提瓜和巴布達、阿根廷、巴哈馬、巴巴多斯、伯利茲、玻利維亞、巴西、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古巴、多米尼加、薩爾瓦多、法屬圭亞那、格林納達、危地馬拉、圭亞那、海地、洪都拉斯、牙買加、巴拿馬、巴拉圭、聖基茨和尼維斯、聖盧西亞、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蘇里南、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烏拉圭、委內瑞拉、安哥拉、博茨瓦納、布基納法索法索、喀麥隆、中非共和國、乍得、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科特迪瓦、赤道幾內亞、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加蓬、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紹、利比里亞、利比亞、馬達加斯加、馬拉維、馬里、毛里塔尼亞、毛里求斯、摩洛哥、莫桑比克、尼日爾、盧旺達、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塞舌爾、塞拉利昂、索馬里、南非、南蘇丹、蘇丹、斯威士蘭、多哥、津巴布韋    泰國、意大利、科索沃、聖馬力諾、阿爾及利亞、貝寧、布隆迪、岡比亞、尼日利亞、突尼斯    巴林、孟加拉、 中國內地、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阿爾巴尼亞、匈牙利、波蘭、多米尼加共和國、厄瓜多爾、秘魯、埃及、肯尼亞、塞內加爾、坦桑尼亞、烏干達、贊比亞     18 根據GSMA於2020年3月時的分類
新民黨 《食物內有害物質規例》(第132AF章)的建議修訂公眾諮詢 意見書  
  政策倡議     2021 年 4 月 12 日
     建議最高含量      嬰兒配方奶粉、後續配方奶粉和用於嬰幼兒特殊醫療目的的食品 (粉狀)  50μg/kg      嬰兒配方奶粉、後續配方奶粉和用於嬰幼兒特殊醫療目的的食品 (液態)  6.0μg/kg   飲食業界 考慮規管嬰兒奶粉中的氯丙二醇 考慮實施兩個階段的寬限期 2消費者委員會,59款蛋糕高糖或高脂 工業生產反式脂肪含量要留神,2020年12月15日, 4消費者委員會,2020年8月17日, “嬰兒奶粉大檢測 9款驗出污染物及基因致癌物:https://www.consumer.org.hk/ws_chi/choice/526/infant-formula.html 5《消除工業生產的反式 脂肪酸一攬子行動方案》: 7WHO, 4 July 2012, “UN strengthems regulations on melamine, seafood, melons, dried figs and labelling”: 9根據食安中心的監察,自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所檢測的300多個食用油脂樣本,約99%能符合5微克/公斤的擬議標準 10食物安全中心Facebook,2020年8月17日:
新民黨 回應《2021年收入(印花稅)條例草案》  
  政策倡議     2021 年 4 月 12 日
1 2021至22年度財政預算案: 3 稅務局2019-20年報:
新民黨 回應《水務設施條例》(第102章)修訂建議公眾諮詢  
  政策倡議     2021 年 2 月 3 日
14. 新民黨曾就本港的失水情況向發展局提問。根據該局的回覆,2015至17年間,水務署共處理24,088宗食水管滲漏或爆裂的投訴報告,當中有2,845宗(11.81%)涉及私人食水管,另有21,243宗(88.19%)涉及政府食水管7。 15. 根據《條例》,用戶或代理人有責任保管和保養其內部供水系統。倘若發生水管滲漏或爆裂,水務署會發出「維修通知書」。若用戶或代理人未能在指定的維修限期前完成維修,水務署會在發出「截水通知書」七天後進行截水。2013至15年間,因私人地段內食水管滲漏或爆裂而被水務署截斷或暫停供水的個案,共有519宗,平均每次持續3日8。 16. 事實上,出現水管爆裂時,通常難以迅速地界定責任屬於哪一方,因而產生爭拗。有報道指,上水有鄉村的食水管爆裂,但水務署以漏水位置屬私人業權範圍為由拒絕維修,並指會要求業主修理。最後署方發現該水管屬公共喉管,才作維修9。 例子—沙田廣源商場 新民黨曾在沙田廣源商場跟進水管滲漏的個案。當時,鹹水從樓梯及花槽滲出,令花槽因長期受淹浸而出現裂痕。雖然涉事滲漏水管處於領展的商場範圍內,惟水務署及後發現閘掣分別處於屋邨的公共地方及水務署的管轄範圍,更花了半年時間才能與領展協調出維修方案及安排承辦商進行維修工程,情況極不理想,居民也難以接受。 2020年2月 1即飲用水含鉛量每公升10微克 2立法會, “審核2020-21年度開支預算”,105頁: 4發展局,2017年3月29日, “立法會參考資料摘要 - 《2017年水務設施(修訂)條例草案》”: 6申訴專員公署,2018年3月, “水務署對政府水管的修護和危機處理” 8立法會十六題,2016年1月27日, “私人土地上食水管的保養和維修”: 12包括:在建築物內更換不多於3米的喉管或裝置,在個別住宅單位內更換和修理喉管或裝置 13申訴專員公署,2018年4月17日, “水務署對政府水管的修護和危機處理”: 15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參考資料摘要,2019年1月10日, “《2019 年水務設施(水務設施規例)(修訂)條例草案》”:
新民黨對《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諮詢文件》和新高中學制考試制度的意見  
  政策倡議     2019 年 10 月 15 日
14.新民黨認同載列於二零零零年教統會《終身學習全人發展─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議》及二零零一課程發展議會《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的學校課程目標,協助同學達致全人發展,並明白終身學習的重要性是學校教育的本義。其次,良好的學校教育除了要求同學學習課本中的「硬知識」外,更重視向同學傳授畢生受用的「軟知識」,例如正確的價值觀、待人接物的態度、國家身分認同等。因此,我們樂見專責小組今年六月發表的《諮詢文件》仍然毋忘課程改革的初心,繼續肩負致力推動香港中小學課程朝正確方向發展的重任。 15.新民黨留意到,近年愈來愈多家長對本地教育制度失去信心,甚至對本地中小學課程避之則吉,紛紛送子女入讀直資學校或國際學校4、5、6。其次,多個新高中核心和選修科目﹙例如:通識教育科7、應用學習、綜合和組合科目等8﹚的課程內容、考評方式、認受性及修讀人數等,自二零零九年推行以來一直備受爭議。早前更有報章報導,因學業成績欠佳、所讀學系與自己志趣不合、無法適應大學生活等理由而自行退學的本地大學生人數有上升趨勢9。 16.新民黨認為,上述現象反映教統會及教統局起初提出改革本港中小學課程時的本意雖好,惟改革在實際執行層面上逐漸「變了形、走了樣」。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隨着新高中學制實施近十年,種種問題已然浮現。因受大學收生機制所限,同學選科時仍受「文理分流」的框架限制,做不到真正的文理互通;生涯規劃教育成效不彰,學生缺乏多元升學就業出路;中學生的數理基礎愈趨薄弱,難以銜接大學及專上院校課程。因此,我們認同專責小組有必要盡快全面檢討本港中小學課程。 17.專責小組於《諮詢文件》提出「全人發展」、「價值觀教育」、「創造空間和照顧學生多樣性」、「應用學習」、「大學收生」及「STEM教育」六個優化課程方向,新民黨大致同意上述六個範疇均存在改革的空間,惟對個別建議有保留,我們的詳細回應和建議如下─ 20.新民黨認同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是全人發展中相當關鍵的一環,協助學生認識和欣賞中華文化有助培養他們的國民身分認同及對國家的責任感。香港推行國民教育多年,惟港人的國民身分認同感屢創新低10,其中青年人對國家的自豪感更持續偏低11,反映本港國民教育未見成效。專責小組建議,學校應繼續根據學校本身的願景和使命,規劃校本價值觀教育,而教育局則應在不改變校本政策的前提下,更新相關指引及編製更多教學示例,並為校長和教師提供所需的專業培訓。 21.新民黨認為,教育局在尊重校本政策的前提下,仍有必要更積極地規劃本港中小學的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並闡明對不同範疇的價值觀教育的短、中、長期教學目標。教育局自二零一八/一九學年開始落實中國歷史在初中成為獨立必修科,冀讓所有中學生均能有系統地學習中國歷史,從而更全面地了解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當局應向學校發出明確指引,如何具體地將國民教育的元素融入中國歷史科課程的不同單元中,再訂出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習目標,並定期檢討及更新相關課程指引。 22.《諮詢文件》建議,於高小與初中階段盡早開展生涯規劃教育,協助學生早日了解自己的興趣、能力、需要和志向,及早為日後選科、升學和就業作好規劃,也讓家長和學校可適時為學生提供升學和就業輔導。新民黨認為,同學每每需要經歷不同的學習經歷,在不同成長階段慢慢摸索,方可真正認請自己的志趣,所以提早開展生涯規劃教育的方向正確。不過,我們認為不宜過早於高小階段開展生涯規劃教育,因為小學生普遍對生涯規劃的概念模糊,他們在小學階段應專注打好中文、英文及數學基礎,自由發展多元潛能,故留待初中階段才開展更為合適。 23.現時大部分學校推行生涯規劃教育,只依賴由非政府組織提供的學生升學及就業輔導服務,個別學校或會邀請傑出校友回母校分享升學和就業心得,致使不同學校的生涯規劃教育質素良莠不齊。新民黨建議,教育局加強統籌全港中學的生涯規劃教育課程,例如定期檢討並更新相關教材指引,以確保不同機構和學校提供的生涯規劃教育服務水準。 24.此外,本港不少大專生在畢業後會投考政務主任或行政主任等熱門公務員職系,反映他們對投身公務員行列的意欲極高12。因此,新民黨認為,政府有需要也有條件在生涯規劃教育中發揮更積極角色,例如由教育局牽頭,聯同公務員事務局統籌一個涵蓋不同公務員職系的生涯規劃計劃,安排不同政府部門的年青公務員分批定期到訪各區中小學,向學生介紹他們的日常工作、入職條件、晉升前景等,增加學生接觸和了解各公務員職系的機會,使他們作好升學及就業準備。核心科目四變三通識科保留獨立專題探究 25.《諮詢文件》建議,維持高中課程四個核心科目的安排不變,但在不影響課程完整性的前提下,可縮減高中階段四個核心科目的課程和評估,以釋放空間,容許師生採用更深入的教與學模式。新民黨大致上認同專責小組改革中國語文及英國語文科的建議,其中加入更多典籍閱讀元素,有助擴闊學生的閱讀面和培養他們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長遠可提高學生整體的語文水平。 26.新民黨認為進一步簡化兩科校本評核的建議可取,但對修訂或刪減中國語文科文憑試聆聽和說話部分的建議頗有保留。雖說粵語是大多數香港學生的母語,但讀、寫、聽、說是學習語文的基礎13,其中聽和說是反映學生溝通能力的重要指標14。倘若當局一刀切取消聆聽和說話卷,恐會破壞中國語文課程的完整性,故我們建議當局先考慮優化兩卷的設計,例如修訂題型及減少題數,讓師生能逐步調適。 27.專責小組建議當局直接向學校傳達:在數學科﹙必修部分﹚基礎課題表現良好的學生,已可在文憑試考獲最高第四級成績,同屬必修部分課程的非基礎課題則是為滿足在數學方面興趣較大或能力較高學生的需要而設的訊息。其次,專責小組也建議學校容許學生選擇是否進行獨立專題探究,而且學生單藉公開試﹙只作答試卷﹚已足以在文憑試考獲最高第四級成績,從而為學生釋放空間,參與更多全方位學習活動,修讀更多選修科目和發展個人興趣。 28.新民黨明白,上述針對數學科及通識教育科的課程改革建議,是為照顧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讓同學更自由地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內容和考評方式。不過,我們憂慮此建議會將能力較高和較低的同學間的學習差異愈拉愈遠,因為成績較好或學習資源豐富的同學不會受此措施影響,他們仍會繼續進行獨立專題探究,以求最佳成績。再者,部分學業成績中游的學生未必能準確判斷自己應否或能否完成額外的延伸學習部分,最終可能做出錯誤的決定,影響日後的升學選擇,最終扭曲了建議的原意。 29.新民黨認為,通識教育科課程為人詬病多年,源於該科欠缺經教育局統一審批的教科書,坊間及校本教材不時被指立場偏頗15、16,而且該科的課程架構鬆散,無助培養學生明辨性思考能力。其次,通識教育科涵蓋六個單元,每個單元均牽涉既多且廣的本地或國際議題。學生為應付文憑試,除了要完成被指「課時及評估方面不合比例」的獨立專題探究外,更需在三年內囫圇吞棗地學習所有單元的內容外,結果難免「吃力不討好」,令他們對不同議題的理解和分析流於泛泛。 30.通識教育科「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及「能源科技與環境」等單元的教學內容與其他初中必修科目﹙例如:中國歷史科、地理、科學等﹚的內容時有重疊,令該科列作必修科的必要性成疑。再者,現時大學均已要求學生修畢指定學分的通識教育基礎課程,這類課程多由研讀典籍和深入的導修課組成17,課程架構明顯較中學的通識教育科嚴謹,真正有助拓闊同學的知識基礎,訓練他們明辨性思考的能力。 31.因此,新民黨認為,與其透過讓同學自行選擇是否進行獨立專題探究,以減輕同學的學習壓力,不如將通識教育科改為選修科,並把單元數量由六個減至三至四個,為同學創造足夠空間,深入掌握各單元的基礎概念,以及了解不同持份者的意見,繼而建立實在且論據充分的論點,做到真正的明辨性思考。透過減少通識教育科的單元數量,既可直接紓緩現時課時不足的問題,也可騰出更多課時讓同學在課堂上,與同儕交流各自進行獨立專題探究時遇到的疑難,一方面為同儕學習提供理想的互動平台,促進學習效能;另一方面讓老師能更全面地了解不同學生的探究進度,適時指導進度各異的學生。「3322」標準只作大學收生參考指標 32.專責小組建議維持大學「3322」成績的「一般入學要求」,並鼓勵大學推出全新的「校長推薦2.0直接錄取計劃」,旨在提高現行大學收生機制的靈活性,以錄取在其他範疇展現才華和能力但未能完全符合「一般入學要求」的學生。新民黨歡迎大學循「校長推薦2.0直接錄取計劃」更靈活地擇優而錄,惟認為專責小組的建議「治標不治本」,對提高增加具備不同才能之學生入讀本地資助大學機會的成效不大。 33.雖然「校長推薦2.0直接錄取計劃」可稍為提高大學收生機制的彈性,但畢竟名額只有兩個,只有極少數在非學術範疇才能出眾的學生可以受惠,至於對個別選修科或學術範疇有濃厚興趣,並在該科考獲佳績的學生始終無法受惠。新民黨認為,如維持「3322」大學入學門檻,部分學生即使在選修科目表現優異,依然可能因在側重考核學生語文能力的個別核心科目中表現未達標而無法升讀大學。 34.香港大學前校長徐立之教授也曾將本港STEM人才「斷纜」的現象歸咎於「3322」大學收生門檻18,並提出大學長遠應取消「3322」最低入大學門檻,以減低學生壓力19。新民黨認同徐教授的建議,大學可放寬「3322」收生門檻,給予不同學系更大的自由度,鼓勵其按各自的實際收生情況考慮錄取在指定選修科目考獲佳績,但核心科目成績未達「3322」門檻的學生,讓他們有機會入讀心儀的學系一展所長,盡可能避免暴殄人才的可能性。清晰界定應用學習科目的定位 35.《諮詢文件》建議,將涵蓋創意學習、媒體及傳意、商業、管理及法律,服務、應用科學、工程及生產六個學習範疇的學習科目推廣為有價值的高中選修科目,透過將此類科目定位為可與文憑試甲類科目的學習發揮相輔相成,鼓勵更多具有良好學業能力的同學選修。新民黨認同應用學習科目固然有其存在價值,對配合當局推行生涯規劃教育,照顧同學多樣性,支援同學多元出路等均非常重要。不過,我們對於專責小組的建議有一定保留。 36.新民黨留意到,現時本港學業成績優異的中學生大多有意在大專院校主修醫學、法律、金融或商業等學科,由於大學目前對應用學習科目的認受程度不一,更甚少有學系將此類科目列為指定科目,故在高中階段選修應用學習科目對他們日後報讀心儀學系沒直接幫助。因此我們認為,《諮詢文件》建議當局以成績優異同學為目標受眾的推廣工作的成效將不甚理想。 37.新民黨認為,當局應鼓勵更多大學學系對文憑試甲類科目和應用學習科目「一視同仁」,提高其認受性20,藉以提高同學選修此類科目的誘因。有見及此,當局應更明確區分文憑試甲類科目與應用學習科目的定位,透過更針對性的推廣活動,鼓勵在初中階段已對非學術型的實踐學習或職專教育萌生興趣的同學選修應用學習科目。當局也應適時檢討有關課程,並適度整合或刪減選修退修率持績偏高、學生人數及教學回饋持續偏低的科目,提高本港中學職專教育的課程水平。確保STEM教育資源用得其所 38.專責小組認為,STEM教育背後的理念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包括但不只局限於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四個學科的知識﹚,建立以科技為主導的二十一世紀能力。因此,《諮詢文件》強調,所有學生均應該獲得STEM教育,接受STEM教育絕不應是少數科學或數理能力較佳學生的專利。新民黨認同此STEM教育理念,在資訊科技主導全球經濟發展的二十一世紀,掌握STEM思維和技能無容置疑有助提高青年人的競爭力。 39.新民黨認為,縱然STEM教育不只涵蓋數理和工程的知識,但中小學生擁有良好數理基礎無疑是推動普及STEM教育的三寸之轄。礙於目前STEM並非一個獨立科目,我們建議教育局向全港中小學提供更清晰的課程框架和指引,鼓勵學校透過設計多元化的教學活動,提高學生對數理科目的興趣,並由淺入深地將STEM概念逐步融入校本數學、科學及資訊科技課程,既助學生從小打好STEM基礎,也裝備他們應付日新月異的創新科技發展。 40.《諮詢文件》建議,中小學均宜委派教師擔任STEM統籌人員,並由教育局負責提供全面培訓,協助學校制訂校本STEM教育政策。新民黨同意有必要提升校長和前線教師的專業能力,協助他們設計和推行STEM學習活動,並善用「全方位學習津貼」等資源,採購合適的教材或師資有保證的課程,以提升STEM教育教學表現。此外,專責小組建議在全港各區設立地區STEM資源中心,為個別有需要的學校提供支援。新民黨不反對當局增撥STEM教育資源,惟認為當局必須制訂一套客觀和透明的績效指標,定期評估增撥資源是否有助提高教學效益,以確保資源用得其所。 總結 41.總體而言,新民黨認為專責小組未能準確為本港中小學課程的積弊把脈,《諮詢文件》提出的多項建議或是過於空泛,缺乏具體細節;或是搔不着癢處,未有對症下藥,實難以回應「全人發展」、「照顧學生的多樣性」、「多元出路」及「STEM教育」四大範疇的改革需求。我們促請當局深思:改革以考試為主導的教育制度、更積極參與統籌生涯規劃教育、清晰界定職專教育的定位、通識科改成選修科、取消「3322」大學收生最低門檻、引入STEM教育資源衡工量值機制等建議的可行性,大刀闊斧地制訂真正有助學生達至多元和全人發展的課程。 二零一九年七月 1 3 5國際學校本地生比例續增至25%6所學校人數佔逾半,頭條日報,2019年4月11日, 7新通識課本錯漏多觀點被質疑預設立場,星島日報,2018年7月9日, 9八大千三學生退學人數比率創九年新高,星島日報,2019年2月28日, 11港大民研「港人」身分認同感創08年以來新高,頭條日報,2018年6月19日, 13葉聖陶(1980)。聽、說、讀、寫都重要。《語文學習》,1980,(7) 14區婉儀(2014)。《由聽說能力至話語能力》, 16齡記通識書偏頗網民憂荼毒學生,文匯報,2017年9月8日, 18徐立之對大學門檻維持「3322」感失望,頭條日報,2019年7月9日, 20八大改計分應用學習認受增,文匯報,2017年11月7日, 2 4禁蒙面首3日被拘者55%學生整體未滿16歲被捕佔比3%飈至一成,明報2019年10月9日
新民黨 就可持續發展委員會「長遠減碳策略公眾參與」的回應  
  政策倡議     2019 年 9 月 20 日
6.根據環保署的最新數據,本港2017年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較2016年微跌約2.46%。其中,發電是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源,佔整體排放量的65.4%,其次為運輸,佔17.8%,而廢棄物則佔6.9%1。人均碳排放量亦由2016年的5.7公噸減至2017年的5.5公噸2。雖然數據有輕微改善,但與環境局在2017年初訂下的目標,即2020年及2030年的人均碳排放量,分別要少於4.5公噸及約3.3-3.8公噸的目標3,相距甚遠。 7. 既然發電和運輸是本港首兩大的溫室氣體排放源,長遠減碳策略必須對這兩個範疇提出針對性的措施。 8. 根據政府的政策,當局在1997年已決定不再興建新的燃煤發電機組,並透過改變發電燃料的組合比例,逐步以較低碳排放及零排放的燃料,取代燃煤發電。環境局的數據顯示,在2020年左右,天然氣將滿足全港50%的電力需求,而煤和其他非化石燃料各佔25%4。另外,當局亦透過上網電價計劃,推動發展可再生能源,又透過稅務優惠、能源效益標籤計劃、綠色建築認証等措施,鼓勵節能。 9. 運輸方面,根據機電工程署2017年運輸界別能源消耗的燃料類別統計,有81%車輛使用油及煤產品、15%使用煤氣及石油氣、4%使用電力。為了減排,政府一直採取鐵路為主,其他公共交通工具為輔的策略。除了規劃新的鐵路支線外,當局透過使用新型車輛、環保渡輪和柴油電動船,並在新市鎮和新發展區營造單車友善的環境等等,減少碳排放。 方案一 17. 由於可再生能源的供電量隨環境因素而波動,即使以專屬線路接駁,本港的電力公司仍需覓地建立本地儲能設施,以確保供電穩定性。由於本港土地供應短缺,尋找適合地點建立儲能設施的難度不容忽視。 18. 我們亦留意到,由於內地各省市現時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殷切,香港在尋找零碳能源時將有一定難度,採購時的價格亦會被推高,令電力成本上升。 方案二 19. 基於技術上的限制,落實方案二需建立新的電網。據中電的回應指出,興建新電網存在數個有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20. 首先,本港的電力公司能否確保接駁廣東電網後,穩定性仍保持在99.999%的水平,是極重要的考慮因素。 21. 其次,興建新電網需要由內地相關部門配合,例如進行收地以興建架空電纜,因此能否落實方案很大程度取決於特區政府能否與鄰近城市取得共識。 22. 同時,當局於2014年就《未來發電燃料組合》諮詢公眾,當時大部份市民對內地網電的穩定性有一定保留。當局必須向公眾詳細解釋重新建議輸入內地網電的理據。 23. 早於2015年,新民黨已要求政府就從內地引入更多可再生能源及核電的利弊,進行研究及分析,並公布相關數據,確保公眾對相關議題有充份及全面的討論。我們對於當局至今仍未有具體建議表示失望。 24. 公眾參與文件指出,若希望在2030年後實現更長遠更高的減碳目標,區域合將作發揮關鍵作用。 25. 新民黨認為,依賴區域合作以減少碳排放,變相將本港減碳的責任轉嫁廣東省及內地其他省市,做法並不理想。我們認為應以本地的減排措施作優先,在評估其成效後,再考慮區域合作的方向。 26. 政府在兩電的《管制計劃協議》中,引入「上網電價計劃」,鼓勵民間投資興建小規模分散式電網,再將產生到的電力,賣給兩電,而兩電每年可獲最多0.05%額外回報,及對接駁個案數量提供額外0.0025%接駁獎勵。 27. 我們認同計劃的原意,但認為有改善的空間。根據環境局本年初在立法會就議員質詢的回應,自2018年10月計劃開始至同年底,短短三個月內,中電已接獲1,400宗申請,反應踴躍。雖然中電沒有拒絕任何申請,但以當時所批准的約160宗申請中,全部個案所批出的發電容量皆較其申請為低,高達37%個案的申請發電容量減幅超過70%。局長解釋,因部份申請系統所在地點在現存電網覆蓋範圍外、只設有基本供電設施,相關供電容量未能支援其申請的電力容量,或預期在接駁後,會令電壓提升,影響供電的穩定性,因而要調整發電容量7。 28. 另一方面,對於一般市民而言,太陽能板的安裝和保養成本高,也要符合屋宇署的相關法例,可能減低市民參與的意欲。 29. 根據理工大學一項有關發展太陽能光伏發電的可行政性硏究,本港有超過23萬棟樓宇適合安裝光伏太陽能系統,每年可生產達46.74億度電,相等於香港全年總用電量的10.7%,每年可減少排放300萬公噸溫室氣體8,証明太陽能發電在本港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30. 我們認為,「上網電價計劃」有檢討的需要,例如考慮以提高兩電在計劃中的額外回報方式,鼓勵兩電增加鋪設新電網和提升現有電網的電力容量的投資。同時,亦可考慮成立跨部門的諮詢及申請平台,為市民提供技術和意見支援,並考慮放寬在小型屋宇或層數較少的樓宇天台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不高於2.5米的限制,以便吸納民間的資源,促進計劃的成效。 43. 新民黨重申,政府要盡其應有責任,制訂清晰的減碳目標及政策方向。政府應盡快提出具體的政策措施,讓社會深入討論,同時加強與持分者的溝通,減少不同界別之間的分歧。 44. 另外,在考慮區域合作之前,政府應盡力探討本地可發展的可再生能源,希望鼓勵更多香港市民為未來一代著想,共同肩負減少碳排放的責任,以應對全球暖化。 2019年9月 1按排放源劃分的香港溫室氣體排放量: 3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30+: 6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2018年11月26日的會議: 9 2019至20財政年度,財政預算案,第165段: 11明周文化,2017年10月27日,“綠色建築評核制度未普及九成申請者是大發展商”。
新民黨 就香港法律改革委員會「導致或任由兒童或易受傷害成年人死亡或受到嚴重傷 害個案」諮詢的回應  
  政策倡議     2019 年 8 月 16 日
4. 現時,除了謀殺和誤殺罪外,當局主要引用《侵害人身罪條例》(第212章)((下稱《條例》)或《精神健康條例》(第136章)1來處理受虐待或忽略的兒童及易受傷害成年人的罪行。 5.兒童或易受傷害成人(例如長者等)受虐或忽略照顧引致死亡或嚴重受傷的個案,在香港並不罕見。根據兒童死亡個案檢討委員會的數據,在2006至2015年間,本港有48名兒童因遭父母或親屬襲擊致死的個案2;而按社會福利署(下稱「社署」)的數字,2017年共錄得947宗虐兒個案3,情況極不理想。 6.雖然社署未有易受傷害成人因受虐或忽略照顧引致死亡或嚴重受傷的統計數字,但按該署的其他統計資料,自2013年起,每年有數百宗長者受虐待的新呈報個案4,情況不容忽視。 7. 在處理這些案件時,執法部門遇到不少困難。首先,由於受害人是兒童及易受傷害成年人,他們可能因為年紀太輕、太害怕、精神有缺損,甚至已經死亡,而無法作供,難以親身指證犯案者。其次,疑犯亦可能保持緘默,不肯合作,又或是向知情的家人施壓,使他們保持緘默,袖手旁觀;亦有可能出現家庭成員之間互相指控,意圖推卸責任等情況。再者,由於受害人有可能長期受虐,身體上有多處傷口,醫護人員可能難以判斷致死的損傷。在這些情況下,不論執法人員,還是醫護人員,也難以在無合理疑點下證明是哪方責任,為避免司法不公,只能釋放疑犯,或改控「疏忽照顧」等較輕的罪名。 8. 近年判刑最重的案例,是一名事發時只有7歲的女童因被疏忽照顧和虐待,令腦部永久受創,變成植物人。其母被控忽略兒童罪及妨礙司法公正罪,合共判囚15年3個月,其父則因妨礙司法公正罪,被判囚4年半。主審法官明言,父親知道女兒明顯病重,卻配合太太向警方提假證供,完全罔顧女兒的福祉5。 9.《條例》第27條「對所看管兒童或少年人虐待或忽略」的最高罰則為監禁10年,曾被法官批評為不足以反映案件的嚴重性,並要求檢討6。 15. 擬議的草案中,包含了不少法律詞彙,為了使公眾對這些詞彙有更清晰的理解,我們建議法改會多作解釋– 16. 「易受傷害人士」:按法改會建議,「易受傷害人士」指「16歲或以上而符合以下說明的人:該人保護自己免遭非法作為對待或忽略的能力,因任何原因(包括但不限於身體或精神殘疾、疾病或衰弱)而顯著受損」。我們認為,此定義可能沒有考慮到因受傷或病患,而短暫地成為易受傷害的人士,建議法改會考慮進一步釐清定義。 17. 「嚴重傷害」:我們注意到,英國及新西蘭對「嚴重傷害」一詞,皆有詳細的描述,讓法例更為清晰。法改會在諮詢文件中解釋,為了避免南澳洲因為「嚴重傷害」的定義問題,令法院在判案時遇到困難,而建議在是次修例中,不定義「嚴重傷害」一詞,並交由法官及陪審團在個別案件中作出裁斷,以保留靈活性。 18. 我們理解法改會的出發點,但同時希望指出,南澳洲政府在2018年修訂其法例(CriminalLawConsolidation(ChildrenandVulnerableAdults)AmendmentBill2018)時,只刪除了「嚴重」一詞7,但仍對「傷害」一詞保留了一個較廣義的定義,即身體或精神傷害,並包括對某兒童或易受傷害成年人的身體、精神或情緒上的福祉或發展造成的損害(不論是暫時性的或是永久性的)8。 19. 我們憂慮,在缺乏定義的情況下,即使公眾知悉懷疑個案,也可能對受害人是否已受到「嚴重傷害」及應否舉報,存有疑問,不利法例的推行。我們認為,法改會最低限度應說明「嚴重傷害」是指除了一般人理解對身體上的傷害之外,是否還包括精神上、情緒上,或因不同原因而受剝削的情況(例如被迫長時間工作),以平衡法院解釋法例的空間和公眾理解法例的需要。 20. 「照顧責任」:我們注意到,法改會在解釋誰負有「照顧責任」時,提出採用與受害人有「頻密接觸」的「同一住戶的成員」為基礎,並解釋不會排除在適當個案中,對例如家庭傭工或護老院職員控以有關罪行,因為他們可被理解為對受害人負有照顧責任及╱或與受害人是同一住戶的成員。 21. 由此,我們關注,除了家庭傭工或護老院職員之外,兄弟姊妹、其他親人、學校老師、補習老師、保母等,與受害人同樣有頻密接觸的人,亦有可能被理解為負有「照顧責任」,法改會有必要針對「照顧責任」適用範圍作解說。 22. 「沒有採取步驟保護當事人」:法改會提出「沒有保護」罪的其中一個定罪元素,在於負有「照顧責任」的人是否本來可以,而且應該試圖保護受害人,但卻沒有採取行動。至於甚麼行為會被視為保護當事人的步驟,法改會則沒有說明。 23. 就此,法改會在立法會的司法事務委員會上,多次強調只要這些步驟合理便可,並指出法例要保留靈活性9。我們認為,即使不將合理步驟寫進法例,也應該嘗試多以過往的案例,或者指引說明,讓公眾更清楚其責任。 24. 我們亦關注,被告人可能受制於其他因素,例如:護老院職員因其受僱的身份,或同住的其他家庭成員因同樣受虐及╱或受壓,難以挺身而出;甚至被告人因年紀太輕10,不懂處理而誤墮法網。 25.法改會建議的「沒有保護罪」只涵蓋家居及院舍照顧兩類情况,可能不夠全面。在上文提到的女童受虐變成植物人一案中,其班主任在作供時承認先後兩次發現女童受傷,但卻沒有報警或通報教育局11。而在另一宗女童遭虐待死亡個案中,女童的老師被揭發在事發四個月前已留意到女童身上有傷痕,拍照及撰寫報告後,交予校長及校監,但卻未有通報教育局及警方12。我們認為,學校老師是與學生有「頻密接觸」的人,過往的案例亦證明他們大可能留意到不尋常的情況,法改會應適當地考慮「沒有保護」罪的涵蓋範圍。 26. 另外,雖然教育局在兩宗案件後,已更新了《學校行政手冊》內,有關識別虐兒的指引,但始終未有要求學校強制舉報。我們認為,當局應考慮全面檢討指引,研究落實強制舉報。 2019年8月 1只適用於受害人為精神病院病人的案件。 2ChildFatalityReviewPanel(May2019),ForthReport(forchilddeathcasesinHongKongin2014and2015),Chart8.6.3. 5星島日報,2018年6月30日,“林林母重囚15年法官直斥冷血兇殘父妨礙司法判監四年半”。 6同上。 7Government of South Australia, Changes to child protection laws: 92019年5月27日,立法會司法事務委員會會議。 10根據《少年犯條例》(第266章)第3條,只有10歲以下兒童有「不能犯罪」的推定。10歲以上的人士皆負有刑事責任。 11文匯報,2018年6月30日,“老師兩見負傷幼園未報警無通報”。 12明報,2018年3月28日,“傳真社:幼園早悉臨臨滿身傷痕校長稱未發現傷痕被指曾簽傷勢報告”。
新民黨就「提升香港動物福利建議」諮詢文件的回應  
  政策倡議     2019 年 7 月 31 日
8. 《條例》自1935年11月起生效,是保障動物權益、遏止虐待動物的重要法例。《條例》就殘酷對待動物,包括虐待、疏忽照顧、不適當地運送、打鬥、動物進口等行為訂定刑罰,並列出獲授權人士在逮捕、檢取、進入和搜查的權力等。一經簡易程序定罪,最高罰款20萬元及監禁3年。 9. 現時的《條例》是以1911年的英國動物保護法(ProtectionofAnimalsAct1911)作藍本,自1935年生效至今已超過80年。當局分別在1950年、1979年及2006年對《條例》作出修訂,但皆以加重罰則為目的,並沒有對內容作出檢討。 10. 當局在立法會食物安全及環境衛生事務委員會5月份的會議中提到,由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期間,每年大約有300宗涉嫌殘酷對待動物的懷疑個案。經調查後,涉及刑事成份而成功檢控的個案共有47宗。 11. 可見,虐待動物雖然是嚴重罪行,但卻時有發生,例如早前有狗隻被主人虐待,雙耳被剪、左眼插傷及雙腳韌帶斷裂1;也有狗場場主被懷疑假借收養動物來斂財,並無妥善照顧所收養的動物,令場內有至少36隻貓狗遭餓死,餘下的則非常瘦弱,危在旦夕2。我們認為,這些殘酷虐待動物的行為,實在令人難以接受,新民黨予以譴責。 12. 事實上,目前有超過10條與動物有關的法例,部份也和《條例》一樣,實行數十年也未有修訂,而且這些條例並非從動物福祉的角度出發,只以保障公眾及公共衛生為前提。如果要反映「動物福利」的概念,這些法例應否一併檢討,甚至整合?社會大眾又是否對動物實行更多方面的保障,有充分的準備? 13. 按現行機制,動物福利分別由三個政府部門負責。漁護署負責監管動物的權益,香港警務處(下稱「警方」)負責執法。兩者均會就《條例》進行調查及檢控,而食環署則在處理動物屍體方面提供協助。 14. 警方自2011年10月推出「動物守護計劃」,透過與漁護署、食環署、愛護動物協會、香港獸醫學會及其他關注動物組織之間的合作,從教育、宣傳、情報收集及調查四方面打擊虐待動物3。 15. 另外,愛護動物協會亦設有專責調查虐待動物個案的部門,提供調查、救援及巡查等工作,並會配合執法人員,協助將虐待動物者繩之於法。據統計,愛護動物協會每年平均收到逾700個要求調查懷疑虐待動物的個案4。 16. 雖然警方已於全港所有設有刑事調查隊的22個警區設立調查隊,並透過「動物守護計劃」專責處理虐待動物案件,但設立正規的動物警察隊伍編制,仍是不少愛護動物團體、議員和公眾人士的訴求5、6。 21. 義工或因而負上刑責—局方表示,引入謹慎責任後,餵飼放養動物(例如地盤及店舖的貓)的主要餵飼者要履行妥善照顧動物責任。有意見擔心,餵飼流浪動物的義工同樣會被視為對該動物負有責任的人。如該動物沒有得到適當的照顧,義工會被視為違反謹慎責任11,誤墮法網。 22. 檢控配套不足—有法律界人士表示,當局如要控告對動物負有責任的人沒有合理地向動物提供某些事物,而導致動物受苦的話,要由獸醫作專家證人,惟坊間願意作辯方證人的專家不足,警方也未必有足夠的相關知識處理,漁護署亦可在未經主人同意下銷毀動物屍體。這些情況皆有可能令對動物負有責任的人失去公平審訊的機會,故有意見認為當局應先完善現行檢控機制及配套後才修例12。 對諮詢內容的回應 23. 認同部份諮詢內容—我們原則上同意把殘酷對待動物列入公訴程序罪行,並加強執法。 24. 提高罰則的作用有限—我們關注,《條例》自2006年修訂罰則以後,虐待動物的案件數字並沒有回落。按2012至2018年的數據顯示,2013年相關案件達到171宗,雖然之後兩年有所減少,但2015年以後,又有增加的趨勢。 25. 按現時的罰則,即最高罰款20萬及監禁3年,已較不少海外司法管轄區重,例如日本、美國加洲、新加坡等。但過往經《條例》定罪的案件當中,最重的判刑只是監禁16個月。我們憂慮,即使今次修訂再次加重刑罰,也只代表一個象徵式的數字,沒有實際意義,未能提升阻嚇力及遏止殘酷對待動物的情況。 26. 增設實務守則的影響—雖然漁護署就屠宰魚類、海鮮或禽畜的實務守則仍在草擬中,暫未公佈細節,但表示其方向是以電擊方式將動物電暈才宰殺。 27. 對此,業界已表明反對,有意見認為魚類、海鮮或禽畜要活劏才理想,否則會破壞品質,消費者難以接受;也有意見擔心街市魚檔多積水,用電撃會對魚販構成危險13,我們認為當局的政策要顧及業界的實際情況。 28. 全面執行對業界運作及食物成本的影響—參考歐盟及英國的經驗,屠宰魚類、海鮮或禽畜的守則繁多而複雜。以歐盟為例,單是對不同魚類也有不同的電暈及屠宰方法14;英國則對被屠宰動物的種類、重量、方法、每日屠宰上限,皆設有嚴格的指引15。我們關注,如果香港落實類似的實務守則,將會無可避免地影響業界的日常運作、成本和供應,最終會令食物價格上漲,增加消費者的負擔。 29. 對科研機構的影響—本地科硏機構會以動物作實驗,這些事宜也受《動物(實驗管制)條例》(第340章)規管。我們關注,動物實務守則會否對現有的硏究構成影響。 30. 提高社會對動物福利的意識—從過往的案例顯示,很多受虐待的動物在案件被揭發時,已嚴重受傷,甚至死亡。如果執法部門可以及早介入,便可以減輕動物所承受的痛苦,避免犧牲無辜的生命。因此,我們認同賦予政府人員更大的執法權力。 38. 新民黨贊同推廣愛護和保護動物的政策,但當局應同時考慮本地社會的文化、習慣和風氣,並建議透過更多宣傳和資源投入,向公眾宣揚保護動物的訊息。 2019年7月 1經濟日報,2019年5月17日,”網上領養唐狗女男文員疑施虐被捕”。 2星島日報,2019年4月29日,“「貓狗煉獄」發現36屍倖存110隻逾半命危疑受虐三四月無人餵飼餓死”。 3香港警務處,動物守護計劃: 5立法會,“有關動物福利及殘酷對待動物事宜小組委員會報告”: 9SeeArticle32oftheAnimalandWelfareAct(2006): 11明報,2019年5月5日,“修訂動物法從刑罰出發,動物真的受益嗎?”。 12蘋果日報,2019年5月12日,“大律師:應先完善檢控配套”。 13信報財經新聞,2019年4月29日,“當局擬引電擊劏海鮮降痛楚檔販稱荒謬” 14EuropeanFoodSafetyAuthority,“FishWelfare”: 16東方日報,2019年4月27日,“全球最重刑政府擬修例虐畜可囚10年罰200萬” 17立法會財委會審核2018-19年度開支預算管制人員的答覆,123-125頁。

關於我們

新民黨以「親近民心,革故求新」為口號,一方面強調兼聽則明,親近民心的重要。另一方面更標誌我們決心和廣大市民一起改革社會弊端,運用中西文化資源及香港人本身的優良拼勁,開創香港歷史光輝的一頁!


Copyrights NPP. All Right Reserved.

聯絡我們

香港灣仔軒尼詩道139號中國海外大廈11樓D-F室
+852-3100-0079
info@npp.org.hk
地區辦事處及更多資訊

網頁導航

首頁

關於新民黨

  組織架構

  黨徽

  口號

  議員

文章

最新活動

政策倡議

新聞中心

立法會事務

影片集

青年委員會

加入新民黨

  黨員 / 「新民之友」

  職位空缺

聯絡我們

葉劉淑儀網站

容海恩網站

黎棟國網站

陳家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