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新民黨
組織架構
黨徽
口號
議員
文章
最新活動
政策倡議
新聞中心
立法會事務
影片集
青年委員會
加入新民黨
黨員 / 「新民之友」
職位空缺
學生暑期實習計劃
聯絡我們
葉劉淑儀網站
容海恩網站
黎棟國網站
陳家珮網站
何敬康網站
  • 新聞稿,焦點
  • 新民黨 會見行政長官 就2018施政報告提出建議

新民黨 會見行政長官 就2018施政報告提出建議

日期︰2018 年 8 月 1 日

政府現正展開 2018 年施政報告公眾諮詢,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女士、副主席容海恩女士,及副主席潘國山先生,今天(1 日)與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會面,就施政報告提出建議,涉及土地房屋、教育、醫療、長者福利、交通、社區等多方面範疇,合共四十三項建議。

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女士表示:「新民黨今天與行政長官會面,提出對今年施政報告的建議,當然我們認為最重要的範疇,首要是土地房屋,新民黨認為政府要為房屋定位。今時今日,香港在房價高企及土地房屋嚴重短缺的情況下,房屋應該要『去商品化』。政府的首要任務應該是照顧市民最基本的需要,就是有足夠及市民可以負擔的房屋供應。」

「在土地供應方面,我們原則上不反對填海,但知道政府在本港填海遇到很大困難,例如在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提出的十八項選項中,東大嶼都會是很宏大的構思,雖然能提供約 1,000 公頃土地,但造價可能達 5,000 億港元,非常昂貴,需時很長,因此我們建議政府應考慮仿傚澳門,向中央政府申請在香港以外的水域填海。以澳門為例,成立特區時沒有自己的水域,每次填海皆向中央政府申請,直至 2015 年 12 月國務院通過新行政區域圖,明確澳門水域範圍及調整陸地界線,管轄面積因而增加近三倍。我們建議最好在大嶼山以西位置填海,長遠甚至可以填海達 1,000 公頃,這樣填海造地可以很快,成本又低,又不受本港很多程序的約束。建議可以將葵涌貨櫃碼頭搬出去,葵涌原有 300 公頃貨櫃碼頭及後勤用地可以釋放出來用來建屋或其他用途。」

葉太表示:「有見樓價不斷攀升,在土地供應未趕上之前,政府應考慮推出物業『限購令』,香港永久居民優先購買,這樣可以控制需求,降低市場期望,減少市場以為香港土地短缺,房價只升不跌的期望。」

「另外,新民黨原則上不反對以公私營合作方式,釋放新界土地的潛力,過往亦曾有成功的例子。但我們認為公私營合作應由政府主導,根據政府的規劃主導,有必要就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土地,以公眾利益為先。我們反對成立獨立組織負責公私營合作的審批,因為所謂獨立人士並非公職人員,不受法律規管,而涉及運用巨大公權,風險很大,可能有利益輸送的嫌疑,應該避免。」

葉太補充:「新民黨認為要進一步完善鐵路網絡,港島區應盡快興建南港島線(西段),因城規會已同意重建華富邨,薄扶林將來會增加 10 萬人口,很需要鐵路通過華富邨、香港仔及數碼港。我們希望港鐵克服困難,將杏花邨延至小西灣。至於新界就需要興建荃屯鐵路。至於東涌東新市鎮,於 2022 年預算有很多人口遷至,因此我們促請盡快興建東涌東站。另外,我們不反對馬料水填海,希望政府憑馬料水填海或將來規劃新發展區,可以預先興建好鐵路及其他網絡配套,以疏導新界東西目前已相當擠塞的鐵路或其他公路。」

副主席容海恩女士關注長者福利、醫療、交通及科技等範疇。她表示,「在地區聽到很多市民反映,希望可以增加長者$2 乘車優惠,因此爭取有關優惠措施年齡限制下降至 63 歲,甚至 60 歲,方便長者利用公共交通出行,提升生活質素。」

她又認為,科技可改善市民生活。「香港各區交通擠塞問題嚴重,政府欠缺改善問題的措施,我們建議善用科技,改善交通擠塞,讓市民出行更方便。」另外,作為法律界專業人士,容海恩女士關注法庭的科技及數據運用,「例如家事法庭,如果可做好大數據分析,可以幫到單身家庭,爭取贍養費,但政府在此方面數據比較缺乏,我們建議善用科技大數據,開放不同政策局的數據,改善市民的生活。」

副主席潘國山先生關注新界東地區的醫療服務,「我們希望政府完善或加強夜診服務,例如沙田,醫院的夜診服務只到晚上 9 時。威爾斯醫院目前是新界東聯網主要的公立醫院,緊急的救護服務、急症室及夜診服務均非常欠缺。因此希望加強如圓洲角診所的夜診服務。長遠而言,建議政府把當區夜診服務延長至晚上 12 時,未來甚至增至 24 小時服務。」


新民黨 就 2018-2019 年度施政報告提出建議

行政長官去年公布首份施政報告,聚焦改善民生,在教育、勞工及福利等投放大量新資源,措施取得初步成果,回應了社會部分訴求。雖然本屆特區政府開局大致平穩,行政立法關係稍為緩和,但香港最深層的結構性問題,包括土地房屋嚴重短缺、財富分配不均、產業結構單一及青年人國家意識薄弱等,仍有待處理。這些問題觸及社會的深層次矛盾,對管治團隊將會是重大考驗。

在「一國兩制」下,香港是國家不可分離的一部分,國家與香港唇齒相依。在中美貿易戰的陰霾下,行政長官有責任確保香港能繼續發揮自身優勢,為國家應對國際形勢的轉變出一分力;另一方面需全面準確落實國家憲法及《基本法》,處理好國歌法、維護國家尊嚴、提高香港人(特別是年輕人)的國民身份認同等,確保「一國兩制」得到成功實踐。

新民黨期望行政長官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明確的施政方針,逐步解決積累以久的社會問題。就此,新民黨就《2018-2019 年度施政報告》,在以下八大範疇提出訴求,希望有助解決迫在眉睫的民生問題:

A. 加強土地房屋供應 四大方向著手

行政長官於 6 月 29 日宣布推出六項房屋政策新措施,包括空置稅、居屋定價與市價脫勾及啟德用地發展公屋等,但房價仍持續升溫。正如特首指出,真正處理本港的房屋問題,始終需由土地供應入手。然而,自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公眾諮詢活動展開以來,各方批評不絕,例如諮詢時間過長,挑起社會矛盾,官員凌駕諮詢結果等,削弱了「土地大辯論」的公信力。

治理香港土地房屋問題,必須靠政府展現出魄力與決心,提出全盤的政策規劃,由需求、供應、期望管理及流動性四大方面著手,特別要放棄高地價政策,長遠才有望令樓價重回合理水平。

政府必須為房屋清晰定位,鑑於現時房屋土地短缺嚴重及樓價高企,應盡量做到去商品化,以滿足市民基本住屋需要為首要任務。

新民黨提出以下建議,期望政府大刀闊斧地增加土地供應。

I. 長期措施

1. 於本港水域外 物色更多填海地點

  • 長遠而言,政府必須以創新及大膽的思維開拓土地。澳門政府近年大力增加土地,為建設新城區填海 350 公頃。為了配合相關工程,澳門政府於 2015 年獲國務院通過新的行政區域圖,將澳門水域擴大,海陸總管轄面積增加近三倍,有利澳門日後以填海增闢土地。鑑於適合近岸填海地點有限,政府應仿效澳門做法1,向中央政府提請於本港水域外,物色適合地點,進行大型填海工程,以大幅增加土地供應。為配合大灣區及港珠澳大橋發展佈局,我們認為於大嶼山以西一帶較為合適,物色策略性地點的工作則應交由政府負責。

2. 以填海增加土地供應

  • 填海一直是香港土地的主要來源。但 2001 至 2015 年間,以填海增加的土地只有 690 公頃,較 1985 至 2000 年間下跌八成2,造成今日土地供應嚴重滯後的惡果。新民黨認為,要保持穩定的土地供應,填海是最有效的選項。雖然規劃中的東大嶼都會能提供約 1,000 公頃土地,但連同道路等基建,人工島的造價可能達 5,000 億港元,成本太過高昂。政府應考慮在其他配套完善的地點填海,例如將軍澳及佛堂洲一帶,連同復修堆填區及 137 區等,可釋放近 700 公頃土地,值得當局研究。

II. 中期措施

3. 發展新界祖堂地

  • 新界現時約有 2000 公頃祖堂地,包括村界外的鄉村式發展地帶、棕地及農地等,約佔新界土地三分之一,是重要的土地來源。但祖堂地的業權極為分散3,而原居民合法傳統權益受《基本法》第 40 條保障,必須謹慎處理。政府應以尊重原居民合法權益為前提,積極與鄉議局進行磋商,以公平互惠的方式,釋放新界祖堂地潛力,同時促進城鄉共融。

4.研究收回迪士尼二期用

  • 地政府預留了大嶼山竹篙灣一幅 60 公頃土地,作興建樂園第二期之用。鑑於樂園吸引力下降,入場人次已由 2014 年的高峰,逐漸回落至 620 萬人次4。迪士尼的認購權將於 2020 年屆滿,政府應盡早與樂園商討擴建第二期的機會及條件。若發展條件過為苛刻,政府應研究收回土地。

III. 短期措施

5. 發展屯門轉乘站及毗鄰土地

  • 屯門巴士轉乘站位處屯門公路及青山公路附近,地理位置優越,適合發展成新界西的交通樞紐。粗略估算,轉乘站上蓋連同毗鄰政府土地,合共可釋出約 8 公頃土地。新民黨建議將轉乘站一帶打造成綜合交通樞紐,上蓋則發展房屋及商業設施,釋放土地潛力。

IV. 房屋措施

6. 港人限購令

  • 在土地供應未趕上之前,政府應控制需求,減低市場期望。我們建議政府修改法例,效法某些內地省市實施「限購令」,限制境外人士買樓,即只讓香港永久性居民購買住房,以壓抑需求及市場的期望。法例可設立日落條款,以便政府按樓市實際情況作調整及檢討。

7. 設立劏房租金管制

  • 劏房租金不斷攀升,且水電費沒有監管,住戶安全情況亦令人憂慮。我們建議政府考慮為劏房訂立新的條例,為劏房設定義,管制劏房租金,減輕基層家庭的住屋負擔,並確保結構安全。

8. 政府規劃主導公私營合作

  • 新民黨原則上不反對以公私營合作方式,釋放新界土地的潛力。然而,開發土地牽涉龐大利益,過程應由政府規劃主導,並以公眾利益為先。我們反對成立獨立組織負責公私營合作的審批,避免引起利益輸送或繞過法例的嫌疑。我們認為,作為領導者,政府應行使其權力,確保所有公私營合作項目符合現有法例及法定程序,包括必須經由地政署及城市規劃委員會批核,有必要時則收回土地以進行發展。

9. 延長新居屋限售年期

  • 房委會已通過新居屋的折扣率,將大幅由七折調高至五二折,但限售年期只有五年。轉售限制過為寬鬆,新居屋單位能在短時間流出私人市場,或會淪為投資炒賣的工具。新民黨認為,新居屋應以解決市民居住需要為目標,因此建議政府考慮回復 1999 年前的做法,將轉讓限制期設為十年,確保公共資源得到善用。

B. 提升教育質素 關顧弱勢學童

I. 優化「一校一社工」政策

早前,教育局宣布會由 2018/19 學年起在公立及津貼小學推行「一校一社工」政策。但此政策忽略了非社工或非教席輔導人員以及輔導教師的專業角色,既有違局方希望為小學生提供全方位輔導服務的政策原意,亦可能影響學生輔導服務的整體穩定性。

10. 推出優先聘請現職輔導人員指引

  • 「一校一社工」的政策原意是增加小學的輔導資源,而非將非社工的學生輔導教師或非教席的學生輔導人員逐漸邊緣化。局方應向學校發出指引,積極建議校方優先聘用現職輔導人員,以確保小學輔導服務的延續性及穩定性在三年過渡期結束後不受影響。

11. 訂明學生輔導教師及學校輔導員的專業資格要求

  • 新民黨建議局方考慮統一以「學校輔導員」取締現時的「學生輔導人員」職銜,以提高獲本地註冊團體認可資歷的學校輔導員的認受性。局方亦應在相關指引中詳細訂明學生輔導老師及學校輔導員的入職條件和學歷要求,從而保證學生輔導服務的質素。

12. 推行小學輔導「1 + 1 + 1」模式

  • 優質的學生輔導服務由行為情緒輔導、課程改革及社福機構等專業環環相扣,故三個不同專業必須相輔相成才能為學童提供最全面的輔導服務。長遠而言,新民黨支持每校最少設一名常額註冊社工、一名常額學生輔導教師及一名常額學校輔導員。

II. 提升資助及自資專上教育質量

專上教育對提高本港人力資源質素,及維持長遠競爭力極為關鍵。政府於 2000 年提出普及高等教育的願景後,市面上自資學士、高級文憑、副學位、學士學位銜接課程如雨後春筍。可惜政府多年來未有全面監管相關課程的定位、質素保證及資歷認受性,導致高教界流弊叢生。

13. 增加資助學士及副學士銜接學士學位

  • 資助大學提供的首年學士學位學額在過去 20 年間只增加 500 個,而市面上為副學士畢業生而設的銜接學位也相當不足。為應付本港現時及未來對臨床心理學家、醫護人員及輔助醫療人員等專業人手的龐大需求,新民黨建議政府逐步增加相關學科的資助學士及副學士銜接學士學位。

14. 加強監管自資專上課程質素

  • 根據《專上學院條例》第 320 章,現時自資專上課程質素主要經由「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評審。不過現行的評審機制遭質疑只是「紙上審批」,坊間良莠不齊的自資專上課程泛濫,政府應盡快檢討並修訂監管架構,確保學生能夠修讀優質的自資專上課程。

15. 支持培養文理基礎學科人才

  • 近年選修高中數學科延伸單元的學生人數遞減,報讀文理基礎學科的大學生人數亦連年下降,有大學去年更通過取消天文、數學/物理作為主修科。新民黨建議政府增撥資源,例如設立獎學金吸引更多學生修讀文理基礎學科,以及鼓勵大專院校保留此類收生人數偏低的學科。

III. 加強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

政府對本港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 (SEN) 的支援一直為人詬病,對患有專注不足/過度活躍症、自閉症、溝通困難、讀寫障礙等學生更近乎「零支援」。不少 SEN 學生因此錯過 6 至 9 歲的「治療黃金期」,令其家長、教師以至學校均長期承受極大心理和經濟壓力。

16. 加快推動公私營合作

  • 政府應透過直接撥款,資助目前正在輪候衞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或公立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診治的患者,前往私家診所或醫院進行評估,務求將輪候診治時間縮短至 6 個月內,讓患者能及早獲確診並接受更適切的治療服務。

17. 加強學校專業支援及教師培訓

  • 新民黨支持將特殊教育統籌主任 (SENCo) 職位恆常化,教育局應確保統籌主任已接受專業的特殊教育培訓,同時建議校方適度調整統籌主任的教學工作,讓統籌主任可專責做好課堂支援的角色。局方也應增撥資源培訓幼稚園及中小學教師,助他們及早識別與支援 SEN 學生。

18. 增撥資源達致「零輪候」

  • 若要有效縮短輪候時間,政府長遠必須解決兒童精神科醫生及醫護人手不足的問題,例如透過增撥資源增聘及培訓更多兒童精神科醫生人手,同時加強支援非牟利機構,以確保學童在 6 至 9 歲內得到適切的治療,並以提供「零輪候」時間的評估、診斷及治療服務為目標。

IV. 檢討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特區政府自 2009 年推行「334」新高中學制,冀摒棄傳統文理分科,遂將通識教育科與中英數並列為必修科。惟自推行通識科以來,課程設計、教材、師資、考評形式、評卷準則、認受性等方面均爭議不斷。局方理應及時深入檢討通識科,急謀撥亂反正之策。

19. 通識科轉為選修科

  • 在新高中學制下,學生需在四科必修科考得 3322 才達到入讀大學的最低門檻,學生往往要投放大量時間應付通識科,變相令他們選修其他心儀科目的空間減少。然而,通識科的認受性成疑,不論本地或海外院校都鮮有將其列為學系的指定收生要求,故應將該科轉為選修科。

20. 引入閱讀學術理論與典籍

  • 由於文憑試通識科試題經常涉及政治議題,老師教學時難免側重與政治相關的單元,故學生難藉通識科做到「文理兼備」。新民黨建議在通識課程引入閱讀學術理論及指定經典篇章,讓學生能夠在穩固的理論基礎下展開討論,並作有深度的分析,以掌握真正的明辨性思考。

21. 改革考評重點及題型

  • 通識六大單元本已既深且廣,再加上課時有限,學生往往要依賴「貼題」及操練題型應試,根本無助訓練學生的明辨性思維。再者,現時通識試題以考核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為主,有違該科冀提高學生統計及數據分析能力的原意,所以考評局應提高數據分析題目所佔的比重。

C. 改善公營醫療質素 推動基層醫療

隨著人口老化,公營醫療系統已不勝負荷,新界東西聯網內的醫院,急症室及內科病床長期爆滿,專科門診新症輪候時間動輒數個月至一年。

為了減輕公立醫院的壓力,去年施政報告提出加強基層醫療及疾病預防,但具體措施仍未落實,追不上基層及長者對醫療服務的需求。

22. 檢討前線醫護人手比例 增設常額職位

  • 政府於進行醫療人力規劃時,未有充分考慮人口老化為醫療系統帶來的額外需求。新民黨認為有必要檢討包括醫生、護士、物理治療師及藥劑師等的人手比例,增聘常額前線醫護人員,並按人口轉變調撥資源。

23. 拓展基層醫療 增加夜診服務

  • 去年施政報告建議以葵青為試點,設立地區康健中心,社會反應正面。但地區康健中心籌備需時,預計 2019 年中才能投入服務。鑑於市民對基層醫療的需求殷切,我們要求當局盡快將計劃擴展至其他人口老化嚴重的地區,並在地區康健中心加入職業治療師、臨床心理學家及兒童精神科醫護人員等,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童及家長提供一站式支援。短期內則增加普通科門診診所的夜診服務,減輕公營醫院的壓力。

24. 增設公私營合作眼科服務

  • 醫管局轄下七個醫院聯網的眼科新症,輪候時間最長已達 164 周5,病人需等候逾三年才能接受診治,延誤治療有可能令病情惡化。政府以往推出以公私營合作,加快進行白內障手術,經驗十分成功。新民黨建議增加眼科公私營協作計劃的名額, 研究擴展至適合的眼科新症,縮減病人的輪候時間,同時促進公營及私營醫療系統的平衡。

25. 發展智慧醫療

  • 我們留意到人工智能在病症診斷方面的應用發展迅速,遙距問診及影像診斷等技術亦日趨成熟6,相信有助改善本港醫療人手短缺的問題。我們建議政府撥款推出先導計劃,設立以社區為本的智慧醫療中心,以人工智能協助醫護人員進行基本的病徵辨識及遙距診斷,希望長遠擴大應用範圍,打破醫療人手不足的限制。

D. 優化長者福利 加強居家安老

26. 擴大$2 元乘車優惠

  • 「政府長者及合資格殘疾人士公共交通票價優惠計劃」(俗稱「$2 元乘車優惠」)推出以來,廣受長者歡迎。我們認為政府應考慮將合資格年齡下降至 63 歲,其後逐步下調至 60 歲,鼓勵長者持續融入社

27. 建立私營社區安老網絡

  • 理工大學「居家安老計劃」於 2017 年進行研究,發現只要長者於社區內獲適切護理及支援,例如改善家居環境、痛症預防、監測健康狀況及營養水平等,有效減低入住醫院及安老院舍的需要。鑑於現時的社區照顧服務嚴重不足,政府應撥款設立「居家安老基金」,資助地區志願團體及社會企業拓展私營社區安老網絡,為長者提供家居護理及照顧服務。

28. 加強本地護理人才培訓

  • 本地護理行業長期面對人手短缺問題,隨著香港人口老化日益嚴重,護理行業需要補充大量新力軍,以應付持續增加的服務需求。所以,政府應增撥資源,改善照顧人員及護理員的薪酬待遇,藉此吸引更多勞動力,尤其是年輕人加入護理行業。同時建議設立監管機制,確保本地護理業的服務質素。此外,政府應檢討現有護理行業的資歷架構,透過增加資歷級別,協助業界提升專業水平,以及增加晉升機會。有必要時應考慮輸入外地勞工,補充本地勞動市場的不足。

29. 解決長者住屋需要

  • 由房協推出的「長者安居樂」住屋計劃,備受長者歡迎,輪候入住的長者人數遠多於單位供應量,尤其是中產長者的需求更為殷切。根據房協資料顯示,現時房協兩個長者房屋項目的入住率達 100%,平均輪候時間為 5 年。希望政府能夠制訂長者房屋政策和措施,包括向房協增撥資源,針對不同階層長者的需要,擴大長者住屋計劃的覆蓋面,協助更多長者解決住屋問題,將有助推動居家安老。

30. 設立長者社區服務站

  • 現時政府為長者提供多項生活津貼,包括俗稱「生果金」的高齡津貼、普通長者生活津貼、高額長者生活津貼、長者申請綜援,以及「廣東計劃」和「福建計劃」;鑑於長者福利項目繁多,不少長者都未能清晰掌握各項福利的詳情和細節。有見及此,政府應整合各項長者福利措施,簡化申請程序及改善資訊發放。新民黨建議政府設立社區服務站,以流動服務站或推廣車的形式,宣傳及協助長者申請有關服務。

31. 優化長者自住物業基金

  • 政府於 2008 年推出「長者維修自住物業基金」,合資格的長者業主可獲 40,000 元津貼,為物業進行維修保養。不少合資格長者居於戶數較少的舊樓,需攤分的維修費用高昂,動輒超過十萬元7。我們建議政府調高資助金額一倍至 80,000 元,協助長者改善樓宇安全。

E. 全方位監察領展

新民黨一直非常關注領展問題,並循多角度作出跟進,包括:多次到受影響地區實地考察、在立法會向政府索取相關法律文件、翻查及研究受影響商場的地契,並要求政府各部門,例如運房局、地政總署和房屋署,依法跟進。

新民黨認為房委會在監察領展及其新買家上屬責無旁貸。儘管政府已將相關的商場及設施出售,但房委會的責任和義務並未轉授予領展。現時《房屋條例》規定房委會須履行管理屋邨的責任,地契條款亦指明業主需提供基本設施及確保良好管理。新民黨已搜集相關居屋及公屋商場、街市及停車場的資料(詳見附件一),就涉嫌違契問題繼續與政府各部門跟進。

32. 增撥資源 加強巡查工作

  • 新民黨要求政府嚴格執行《房屋條例》第 4 (2e)條中「在顧及租戶、擁有人或佔用人的權益、福利及舒適下,管理任何房屋和任何附屬於房屋的處所、構築物及場地,以及任何公用部分」的規定。透過增撥資源及增聘人手,打擊及跟進各區涉嫌違反地契的個案,確保區內社區設施獲妥善管理。

33. 履行《買賣協議》責任 保障居民權益

  • 早前有傳媒披露,領展及其拆售物業的新業主未有按比例攤分居屋屋苑的維修及工程費用,揭示政府監察不力,令人憂慮有類似違反公契的情況,有否於租置屋邨發生。我們促請房委會履行《買賣協議》中訂明的責任,並為居屋及租置屋邨的法團提供物業管理上的協助,避免居民蒙受財政損失。

F. 優化交通系統 紓緩交通擠塞

34. 分拆運房局

  • 運輸及房屋屬市民最關注的範疇,對民生有最直接的影響。相關工作過為繁重,由運輸及房屋局同時負責兩個範疇,實在難以兼顧。新民黨建議分拆運輸及房屋局,一方面成立運輸及工務局,以管理交通運輸及相關的基建工程,另一方面回復回歸前的做法,成立房屋局,專責處理房屋問題,以增加房屋供應及改善居住環境。

35. 加強監管鐵路工程

  • 近年本港相繼發生多宗鐵路發展項目的工程事故,工程出現嚴重超支和延誤,亦令部分市民對本港鐵路安全失去信心。政府有責任妥善監管各項鐵路工程的進行。我們促請政府加強鐵路工程監管的角色,包括在路政署增聘具鐵路工程及相關專業的人手,以便在工程各個環節和施工階段,政府都有足夠的專業人員進行監管,避免同類的鐵路工程事故再次發生,同時提高整體鐵路的安全水平。

36. 改善鐵路服務延誤應變措施

  • 鑑於港鐵東鐵線及將軍澳線延誤事故頻繁,政府應完善現有鐵路緊急事故的應變措施,加強港鐵、公共交通工具及政府部門間的溝通,提高事故處理的整體效率,減少對市民造成的影響。

37. 改善交通規劃 紓緩交通擠塞

  • 本港交通擠塞問題嚴重,政府應制訂長遠的城市道路及交通規劃,優化公共交通佈局,確保香港能維持便捷、多元及可持續的發展。因應《公共交通策略研究》報告提出的 67 項措施,制訂具體落實時間表,目標是要解決塞車問題,減少對市民造成的困擾。

38. 完善鐵路網絡

  • 隨著市區重建及新市鎮發展,有需要隨最新發展優化鐵路網絡規劃,紓緩路面交通擠塞。新民黨要求政府盡快交代南港島線(西段)、屯門南延線、東九龍線的興建時間表及制訂小西灣站方案,並要求政府與港鐵重新研究興建荃灣至屯門鐵路(荃屯鐵路)的可行性,以減輕西鐵線的負荷。同時我們促請政府盡快興建東涌東站,以應付東涌新市鎮發展帶來的人口。

G. 完善社區規劃 提高市民生活質素

39. 全面完善和活化現有公眾街市

  • 行政長官在 2017 年《施政報告》已表明,政府會大力投放資源活化現有公眾街市,包括加快安裝冷氣。然而,需要進行改善工程的公眾街市為數不少,業界擔憂去年財政預算案增撥的 20 億元不敷應用。新民黨建議政府全面檢視現有公眾街市的設施,在諮詢區議會後,盡快為「公眾街市現代化計劃」制訂推行時間表,並為受影響商戶提供適切協助。

40. 改善無障礙通道規劃

  • 無障礙設施對長者及殘疾人士日常生活極為重要。政府已推出「路路通行動計劃」及「人人暢道通行計劃」,然而在地區層面上,無障礙設施落實進度緩慢。以北角寶馬山行人通道系統為例,因當局的諮詢工作未及全面,項目遲遲無法落實。興建無障礙設施涉及多個政府部門8,也包括港鐵及領展等私人業權人。政府應整合相關工作,交由一個部門負責統籌,以提高效率。

41. 善用科技防治蚊患

  • 近年本港多區的蚊患均有惡化趨勢,新界東居民受到的影響和困擾尤其嚴重。防治蚊患,政府責無旁貸,然而食環署過往推行的滅蚊工作成效成疑,建議政府參考外國經驗,投放更多資源及善用科技,例如參考新加坡,引入微型機械人,深入坑渠等較隱蔽的蚊患源頭噴灑殺蟲劑,從源頭加強滅蚊,既減低蚊患的潛在風險,亦減少大範圍使用蚊油對其他生物的影響。

H. 改善公務員宿舍和退休公屋編配

  • 42. 新民黨支持改良「公務員公共房屋配額計劃」,並向政府爭取為退休公務員增撥退休公屋,讓退休同事早享安居之樂,有助加快宿舍流轉。我們同時建議將長期空置而空間寛廣的高級公務員宿舍重新分間成多個單位,供現職同事入住。

I. 發展科技法庭 改善司法機構的效率

  • 43. 香港法院近年已逐步引入和應用更多創新科技,加快審訊過程,例如科技法庭提供視像會議、多媒體提證功能、文件記錄與證物處理系統服務,以及傳譯服務等,尤其適用於涉案人數眾多的審訊。不過,香港科技法庭的發展步伐仍然較慢,明顯落後於不少國家和地區。例如澳洲新南威爾士州最高法院的科技法庭發展已經相當成熟,法庭內律師枱上已備妥視頻、電腦接駁位,具高度技術設備水平;法庭內亦設有直播電視,可讓未能親身出庭的被告或證人透過直播即時作供,有助加快處理個案。此外,現時多個國家和地區均已使用網上或電子法庭,包括英國、澳洲、加拿大、荷蘭、土耳其及杭州,他們的經驗都值得香港參考,政府應為司法機構投放更多資源,就推動科技法庭發展進行研究,並制訂全面的發展策略和時間表,以及加強法庭內的硬件配套設施,目標是要提升司法機構處理個案的整體效率。


1 本港的行政區域界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 221 號制訂,

http://www.basiclaw.gov.hk/gb/basiclawtext/images/basiclawtext_doc11.pdf

2 於 1985 至 2000 年間,以填海方式獲得土地達三千公頃

3 香港約有 7,300 個「祖/堂」及 13,000 名「祖/堂」司理,根據《新界條例》第 15 條,司理作為代理人,在管理祖堂地上有一定權力,但涉及土地買賣時,實質決定權一概在持有有關土地的『祖/堂』成員。

4 主題樂園公司有兩次續期權利,首次自動續期 5 年至 2025 年;若樂園入場人次達 800 萬水平,則可再續 5 年,延至 2030 年,

http://gia.info.gov.hk/general/201806/13/P2018061300519_285995_1_1528871326109.pdf

5 九龍東眼科穩定新症的輪候時間達 164 星期。醫院管理局,專科門診穩定新症輪候時間,2017 年 7 月 1 日 至 2018 年 6 月 30 日,

https://www.ha.org.hk/haho/ho/sopc/dw_wait_ls.pdf

6 10 Promising AI Applications in Health Care ,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0 May 2018,

https://hbr.org/2018/05/10-promising-ai-applications-in-health-care

7 市建局,樓宇復修資訊通,樓宇復修工程費用參考,

http://www.buildingrehab.org.hk/OwnersCorner/Cost-Reference.aspx

8 無障礙設施的規劃及興建牽涉發展局、運輸及房屋局、勞工及福利局及民政事務局

下載附件一圍繞領展轄下及已拆售物業的問題一覽表

  • 文章
  • 新聞稿
  • 立法會事務
GTC 2024 金融IT啟示錄  
  文章,青年委員會  
GTC 2024全球技術峰會揭示了NVIDIA在尖端AI技術產品與應用方案的成就,對香港金融資訊科技專業人士產生了深邃的啟迪與激勵。NVIDIA的Blackwell GPU系列產品及其相關技術突破,尤其在高性能計算、AI模型訓練與部署上取得了重大進展,為香港金融市場的各個環節提供了嶄新的應用可能性。在離岸人民幣業務、跨境投資結算等核心領域,金融IT人員能夠借鑒並迅速應用這些先進技術,實現流程優化,大幅提升效率並降低風險。 面對全球金融市場對於數據安全和能源效率的嚴峻挑戰,香港金融IT人必須善用最新的高效能硬件,實現金融科技應用的綠色轉型。透過雲計算、邊緣計算技術,金融機構能夠大幅提高數據處理速度,同時減少能源消耗,確保在實現金融服務全面數字化之際,充分考慮到環保與永續發展的訴求。金融數據中心通過採用高效能GPU進行運算,不僅能夠大幅度縮短風險評估與投資決策的時間,還能在保證數據安全的前提下,降低運營成本,提高市場響應速度。 在資產及財富管理業務領域,金融IT人員必須緊跟全球趨勢,部署利用AI驅動的智能投顧、量化投資策略以及精密的風險管理工具,以迎合市場對智能化、定制化金融服務日益增長的需求。結合香港政府推出的「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等政策,金融IT專業人士需設計並執行具有吸引力的數字化平台和解決方案,進一步吸引全球資本投資香港,鞏固香港在全球資產配置網絡中的核心地位。 伴随國家對香港的大力支持,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度融合,金融IT人需要勇於探索,積極運用AI技術投身於大灣區內的跨境金融、科技創新以及知識產權貿易等多元化業務。我們可以通過應用AI技術優化跨境理財通、債券通等現有金融通道,提高資金流動效率,並借助AI的強大風險辨識能力,加固金融市場的韌性,提升市場競爭力。 GTC 2024所呈現的技術趨勢清晰表明,香港金融IT人要想在全球激烈競爭中保持優勢,必須緊隨技術潮流,將AI技術無縫整合至傳統金融業務流程,並積極倡導和打造綠色、可持續、以創新為核心驅動力的金融生態體系。隨著香港在區塊鏈、數據安全、金融科技標準等方面的不斷突破,金融IT人將在推動香港金融市場實現多元化、國際化發展的道路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未來的歲月中,金融IT人員的技術實力和創新生產力將成為衡量香港在全球金融版圖中能否持續保持領先地位的重要指標。他們不僅需要進一步提升金融科技的自主研發能力,還要積極應對數據跨境流動、數據安全法規和國際標準等問題,確保香港在全球金融市場的技術應用與創新上始終走在前列。同時,藉着與內地及國際伙伴深化合作,共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全球金融科技和數字經濟的重要樞紐,將進一步彰顯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獨特魅力和持久價值。
樓市回復市場運作 利長治久安  
  文章  
今年在世界經濟仍充滿不確定性的大背景下,跨國公司和經濟界人士格外關注中國經濟。於周日(24日)至周一(25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4年年會,吸引了110多位世界500強企業首腦、國際組織高層官員及外國學者參加。 本屆論壇的主題是「持續發展的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在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指出,這個主題既是對長期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狀況的客觀描述,也充分體現了各界對中國經濟行穩致遠、高品質發展的關注和期許。李強表示,當前國際環境發生深刻變化,世界經濟發展面臨許多嚴峻挑戰。「中國將以務實有效的行動推動高品質發展,為世界經濟復甦和穩定發展注入更多確定性和正能量。」 論壇每年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舉辦,已成為跨國公司和國際機構觀察中國經濟的一個重要視窗,今年來華參加論壇的嘉賓比去年又有大幅度增長,折射出世界各國看好中國經濟及在華投資。 李強總理的主旨演講,令人看到中國對外開放的決心堅定不移,中國經濟確定性令人信服,搭乘「中國快車」的時機不容錯過,再次給世界經濟注入「中國信心」。 香港作為與內地聯繫最為緊密的經濟體,也可以在從中獲得發展的正能量。 李強指出,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如何「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今年兩會期間參加江蘇代表團討論時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最近一段時間,中央媒體圍繞「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發表多篇評論,闡述其中深意。 「因地制宜」意味着各地必須形成符合當地發展實際的產業圖譜,按圖索驥、揚長避短,根據產業鏈供應鏈配套情況去規劃、設計新質生產力發展。由此,各地的「打法」必然不同。本次論壇期間,參會的部分外國企業家造訪了北京、上海等地,已開始與當地對接,探討擴大在華投資。 德國拜耳集團首席執行官安德森(Bill Anderson)表示,去年在北京設立了亦莊開放創新中心,在上海設立了Co.Lab共創平台,今年還將在上海成立一個新的健康消費品創新中心。 美國蘋果公司(Apple)CEO庫克(Tim Cook)面對記者追問時興奮地說:「我愛中國,也愛中國人。」顯然,庫克的「愛」不是無緣無故的,他從「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嗅到了發展機遇。 在西門子(Siemens)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博樂仁(Roland Busch)看來,新質生產力涉及高科技、高質量和高效率,與西門子的戰略完全一致,他說:「我們相信數字化技術、人工智慧技術是西門子正確的技術部署,可以真正支援中國培育新質生產力。」 的確,在世界經濟增長乏力、新舊動能轉化艱難的背景下,李強關於「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闡述,令外國企業家看到了「中國號」經濟巨輪轉型升級的動力和潛力,也從看到了自己的機會所在。許多企業家表示,他們的企業在中國或增資擴產。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對香港同樣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焦點。香港的優勢是現代服務業,香港應該發揮金融、貿易、航運、國際仲裁、產權交易等方面的優勢,與內地省份對接,為內地布局的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提供服務。同時,香港應利用好自己的科研優勢,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一方面布局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另一方面,按照「人工智慧+」的思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李強指出,今天的中國經濟已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合。「我們將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進一步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着力提升政務服務效能,依法保護各類企業合法權益,穩步推進制度型開放,不斷以更高水準的開放鏈接世界。」 李強講話展現出大國風範,體現出中國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的決心。環顧當今世界,美西方的政客以意識形態劃綫,把經濟問題政治化,試圖隔斷與中國的聯繫。這是嚴重違背經濟常識的做法,不可能成功。 事實上,許多跨國公司的老闆是清醒的。從此次參加中國經濟發展高層論壇的嘉賓來看,蘋果、西門子、拜耳、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等跨國企業的老闆悉數到場,這正是「用腳投票」,做出了投資中國的選擇。 制度型開放是最根本的開放,也是最具有穩定性、連續性的開放之舉。在一些國家政客忙着與中國「脫鈎斷鏈」、構築「小院高牆」的時候,中國卻把開放的大門愈開愈大,並按照國際標準修訂自己的制度,「鋪路搭橋」鏈接世界,這不僅是為了中國利益,也是為了在華投資者的利益,更是為推動經濟全球化做貢獻。李強關於「制度型開放」的闡述,受到了與會嘉賓的普遍歡迎。 內地推進「制度型開放」,同樣有利於香港經濟發展。香港熟悉並遵守國際貿易規則、規制,是公認的「自由港」。隨着內地的「制度型開放」深入推進,更有利於香港當好內地市場與國際市場之間的「超級聯絡人」,外資經香港進入內地,內地企業經香港走向海外,今後會變得愈來愈順暢。 綜觀李強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演講,可以用「大」、「新」、「通」3個字來概括。「大」是中國市場規模大、潛力大;「新」是中國創新有活力、有動力;「通」是中國下決心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堅定不移地鏈接世界、通達全球。這正是人們看好中國經濟前景的原因。 行政長官李家超多次表示,香港擁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特殊優勢,要當好「超級聯絡人」和「超級增值人」,他就任以來,主動走出去說好「香港故事」、「中國故事」,已經引來中東、東盟的企業到香港投資。相信在國家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進行曲」中,香港必能成為參與者、受益者、貢獻者。
西電東送:連接未來的能源之路  
  文章,青年委員會  
現代社會對電力的需求日益增長,特別是隨著人工智能和AI大模型的快速發展,電力已成為支撐科技進步和生活便利的重要基礎設施。據美國媒體報道,此前引爆全球人工智能產業浪潮的ChatGPT,每天的耗電量已超過50萬千瓦時。近期馬斯克(Elon Musk)也在採訪中提出,未來人工智能發展的限制可能會在於電力供應不足。電力作為一項重要的資源,在未來有重大的價值意義,對於中國發展人工智能產業來說,安全穩定和可持續的電力來源尤其重要,可以借助於西電東送的國家能源戰略支持發展。 第一,西電東送的背景。西電東送是指將西部地區的清潔能源通過特高壓輸電線路輸送到東部地區,滿足東部地區的電力需求。其目標是實現能源的跨區域調配,促進能源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由於我國能源資源分佈不均,西部地區擁有豐富的清潔能源資源,而東部地區則是經濟發達地區,對電力需求量大。因此,實現能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實現西電東送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西電東送的現況。近年來,西電東送的重點工程不斷推進,如南方電網超高壓公司在輸電技術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打造出一批具有影響力的重點工程:實現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在世界上正式商業應用的雲廣特高壓直流輸電示範工程;我國首個超高壓、長距離、大容量的海南聯網工程;重點攻克高海拔、高地震烈度疊加世界性技術難題的滇西北直流工程,以及世界首個特高壓柔性直流工程——烏東德電站送電廣東廣西特高壓多端直流工程,在國際上率先攻克±800千伏特高壓混合多端柔性直流輸電關鍵技術,創造了十幾項世界第一,實現理論突破、技術創新、裝備創造,引領世界特高壓輸電技術進入柔性直流新時代。截至2023年6月底,我國西電東送輸電能力已超過3億千瓦,將經濟、可靠、清潔、優質的電力源源不斷地送往東中部地區,有力地支撐了東部率先發展和中部地區崛起,目前每年可節省用能成本超過600億元。 第三,西電東送對人工智能發展的推動作用。1.提供穩定的電力支持: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計算資源,而這些計算資源需要穩定的電力支持。西電東送戰略通過優化電力資源配置,為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提供了穩定的電力保障。2.降低能源成本:通過西電東送戰略,可以將西部地區的低成本電力輸送到東部地區,降低人工智能技術的能源成本,提高企業的競爭力。3.促進人工智能產業集聚:西電東送戰略有助於吸引更多的人工智能企業落戶東部地區,形成人工智能產業集聚效應,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在人工智能時代,電力的重要性愈發凸顯,而可持續發展和安全穩定的電力來源更是當務之急。西電東送工程作為中國電力領域的重要項目,對於滿足東部地區電力需求、促進清潔能源利用具有重要意義,實現電力的可持續和安全穩定供應,能為未來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時也是根據東西部地區的客觀差異,因地制宜地發展優勢產業,實現共同富裕的方式之一。
李文龍區議員及孫道弘區議員勵德辦事處 今天開幕  
  新聞稿,焦點  
新民黨李文龍區議員及孫道弘區議員聯合辦事處(勵德)今日(26日)正式開幕。開幕儀式請來一系列重要嘉賓主禮,包括行政會議召集人、立法會議員暨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女士;立法會議員暨新民黨常務副主席黎棟國先生;房屋局局長何永賢女士;中聯辦港島工作部副部長王卉先生;灣仔民政事務專員暨灣仔區議會主席張雁伶女士;灣仔警區指揮官廖珈奇總警司;香港房屋協會行政總裁兼執行總幹事陳欽勉先生;以及一眾地區領袖等等。 李文龍區議員在開幕典禮上致歡迎辭,感謝大家抽空出席辦事處開幕禮。 他表示自己服務地區工作已近三十年,在地區曾擔任不同職務,不論角色如何,他會以不同的方式持續為社區服務。他認為完善選舉制度後,區議會的新憲制職能有助行政機關與立法機關的理性互動,強化地區治理,將可服務更多市民。「攜手共建社區是每個地區工作者的使命,在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和常務副主席黎棟國的帶領下,我們將為社區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他續說。 行政會議召集人、立法會議員暨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女士在開幕禮上致詞。她對辦事處開幕表示祝賀,並表示:「在新的制度下,區議員的工作變得更加重要,很高興李文龍及孫道弘兩位灣仔區議員都相當投入,認真工作,服務居民。這個勵德辦事處是新一屆區議會下,新民黨在港島第一個辦開幕禮的辦事處,我們將陸續開設更多辦事處,透過這些辦事處,我們能夠更好地為地區提供服務,快速回應市民訴求。我們期待勵德辦事處能夠成為居民的重要資源,為灣仔區帶來更好發展。」 立法會議員暨新民黨常務副主席黎棟國先生表示李文龍區議員已在地區服務三十年,現增添孫道弘區議員的力量,兩人並肩作戰,會是為大家服務的新起點。他指:「過去他們在這裡辛勤耕耘,今天他們會更加努力,期望辦事處做到『門常開」,他們能為大家排憂解難,長期為街坊服務,為社區謀福祉。」 房屋局局長何永賢女士對辦事處開幕表示祝賀,她認同黎棟國議員提到的「門常開」說法。她指希望政府能與區議員保持良好溝通,共同為社區服務。她以「門常開、地常綠、天復藍、民永繫」作結語,表達對兩位議員的期盼。 中聯辦港島工作部副部長王卉先生、灣仔民政事務專員暨灣仔區議會主席張雁伶女士、灣仔警區指揮官廖珈奇總警司,以及香港房屋協會行政總裁兼執行總幹事陳欽勉先生出席開幕禮並對辦事處開幕表示恭賀,他們期望兩位議員能夠全力以赴為灣仔社區服務,共同建立更和諧、更美好的社區。 孫道弘區議員致謝辭時表示相當高興及感謝各界好友出席開幕禮。他在港經商已有十九年,如今有幸獲委任成為灣仔區議員,展開地區服務工作。他承諾會繼續積極學習,以進取和開放的態度,接納不同意見。「我期待和大家攜手合作,共同見證灣仔區的進步和發展。我會竭誠為社區服務。」他總結道。
容海恩立法會議員及廖子聰區議員辦事處(沙田) 今天開幕  
  新聞稿,焦點  
新民黨副主席兼立法會議員容海恩女士及新民黨廖子聰區議員辦事處(沙田)今日(24日)正式開幕。開幕儀式請來一系列重要嘉賓主禮,包括行政會議召集人、立法會議員兼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女士;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女士;立法會議員兼新民黨常務副主席黎棟國先生;中聯辦新界工作部副處長余劍文先生;沙田民政事務專員及沙田區議會主席余懷誠先生;新民黨副主席、公民力量主席及沙田區議員潘國山先生;立法會議員兼新民黨中委李梓敬先生;以及一眾地區領導及區議員等等。 廖子聰區議員在開幕儀式上致歡迎辭,感謝大家抽空出席辦事處開幕禮。他指辦事處將成為他和居民之間的重要溝通平台。在黨主席葉劉淑儀的領導下,他將繼續代表新民黨為居民提供服務,並協助地區治理領導委員會和地區治理專組,更準確地掌握地區脈搏。他感謝前來捧場的地區領袖、街坊好友和義工,並承諾將繼續肩負改善社區的重任,以實際行動為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作出貢獻。 行政會議召集人、立法會會員暨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女士在開幕禮上致詞。她對辦事處開幕表示祝賀:「計及今日開幕的美田辦事處,容海恩議員目前在新界有三個辦事處,同時也是廖子聰區議員的第一個辦事處。新民黨區議員的辦事處陸續投入服務,美田則是我們在沙田區第一個辦開幕禮的辦事處。新民黨在沙田共有十一位區議員,我非常感謝各位街坊一直以來的支持,我們在沙田有充足的力量,可以為居民提供最優質的服務。」 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女士表示,感謝大家支持特區政府的地區工作,並祝賀容海恩立法會議員和廖子聰區議員的辦事處開幕。她指本屆區議會設有履職監察制度和指引,期望市民給予更多支持和鼓勵,讓區議員更好地為居民服務,做到上情下達、下情上報,讓社區更加和諧。 新民黨副主席、公民力量主席兼沙田區議員潘國山先生表示,廖子聰先後在2015年和2019年代表新民黨和公民力量參選區議會,地區經驗豐富。而自從美田邨在2006年入伙以來,他們就開始在這裡服務,相信美田邨的街坊感受到新民黨和公民力量的服務。他相信在廖子聰和各位議員的共同努力下,整個社區會更加幸福。 新民黨區域發展主任唐學良先生多年來一直服務美田街坊,他感謝新民黨常務副主席黎棟國和副主席容海恩兩位立法會議員,在他於2019年區議會選舉失去議席後,義不容辭在美田開設聯合辦事處,讓他可繼續服務美田居民。今日,他衷心祝賀容海恩議員和廖子聰議員辦事處正式開幕。他堅信,容海恩議員和廖子聰議員將為社區帶來進步,引領社區邁向更美好的未來。他本人亦承諾會繼續服務美田。 立法會議員、新民黨副主席容海恩女士致謝辭時表示,相當高興能與廖子聰區議員一起開設辦事處。她感謝新民黨在主席葉劉淑儀女士的領導下,為地區提供強大的支持。「未來希望向特區政府提出更多意見,改善地區和民生,讓無論是住在美田邨、烏溪沙村或馬鞍山整個大沙田板塊的居民,都能享受到幸福美滿的生活。」她總結道。
新民黨 歡迎三讀通過 《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草案》  
  新聞稿,焦點  
對於今日(19日)立法會在召開全日會議後,順利三讀,並以89票全票通過《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草案》,讓香港特別行政區完成其歷史任務,履行了為《基本法》第23條自行立法的憲制責任,同時落實全國人大 「528」決定,達到《香港國安法》的要求,保障香港長期穩定,新民黨表示歡迎。新民黨認為,在當今地緣政治非常嚴峻的複雜大環境下,《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草案》的通過為香港爭取了邁步向前的空間。 之後,《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草案》於3月8日正式刊憲並提交立法會審議。條例草案委員會由3月8日起連續召開七天(8日至14日)全日、共42小時14分40秒會議。各位議員嚴格審議條例,除了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議員及常務副主席黎棟國積極提問,其他議員也提出很多有建設性的問題,為社會各界及市民反映意見,最後共提出逾千條問題,獲得保安局及律政司官員的認真回答,釐清概念,討論過程理性而具深度;最後特區政府亦接受了很多議員提出的修訂,反映行政、立法的有機結合。新民黨十分感謝議員及官員的魄力及付出,展示了議會應有的高效率及高水平。 此外,今次立法不論公眾諮詢文件抑或條例草案,均內容詳盡,分量十足。公眾諮詢文件共有九個章節及三個附件。文件先講原則,再點出問題,繼而參考外國的相關法律,最後提出立法方向。特區政府特別有參考美國、英國、澳洲、新加坡以至加拿大及新西蘭等地的國家安全法例,於諮詢文件〈附件二〉詳細羅列〈外國與國家安全相關的法律〉,一目了然,十分清晰。條例草案更甚,共有212頁,分為九大部分,詳細羅列叛國、叛亂、煽惑離叛、與國家秘密相關的罪行、與間諜活動相關的罪行、危害國家安全的破壞活動、境外干預等等罪行的釋義、執法機制以及量刑等等。新民黨認為條例草案在體現普通法原則下,根據本地現行法律規定,做到以尊重和保障人權作為基本原則,做到精準立法;可見律政司及保安局團隊做了大量工作,功不可沒。
立法會經濟發展事務委員會會議上就國泰航空取消航班問題的提問  
  立法會事務  
我在3月22日立法會經濟發展事務委員會會議上就國泰航空取消航班問題的提問,由國泰行政總裁回應。
立法會質詢跟進 : 公眾地方堆積雜物  
  立法會事務  
今日在立法會質詢環節跟進無家者的個人物品存放問題,當他們外出工作或處理其他事務時,他們的財物經常遭到盜竊或遺失,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巨大的打擊和挫折。 每個人都需要有一個安全的空間來保護自己的財物,無論他們的生活狀況如何。沒有人應該活在恐懼中,擔心自己辛苦掙來的東西會被偷走。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建議政府應該加強支援無家者儲物櫃的建置和使用。這些儲物櫃應該分佈在各個地區,方便無家者使用。同時,我們也應該確保這些儲物櫃的安全性,防止盜竊和破壞。 其實,除了硬體設施之外,我們還需要提供相關的支援服務,例如協助無家者登記和使用儲物櫃、提供物品清點和保管服務等。這樣不僅可以保護他們的財物,也能讓他們安心外出工作或處理其他事務。 無家者已經承受了足夠多的苦難和挑戰,我們有責任為他們創造一個更加公平和人性化的環境。
何敬康:很榮幸在歷史上,有我投票支持通過《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的記錄  
  立法會事務  
2024年3月19日,很榮幸在歷史上,有我投票支持通過《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的記錄。 1997年,香港回歸,當時我是一名學生; 2003年,葉太以保安局長身份主推《基本法》第23條立法,那時我初出社會工作不久。但我非常痛心很多人出於對國家不理解,也對國家安全重要性不理解,令23條立法胎死腹中; 後來的歷史發展,2012、2014、2016、2019,一步一步把我們深愛的香港推向深淵; 幸而國家一錘定音,在2020年訂立了《港區國安法》; 我很榮幸也很僥倖,在2022年獲葉太帶領的新民黨支持下,當選立法會議員,使得昨天,我能夠與葉太、黨友們同其他八十多位立法會同事們一起,參與制定和辯論《維護國家安全條例》,並有份投票讓草案成為法律。 從今天起,香港再無國家安全的後顧之憂,讓我們集中火力拼經濟,追回失去的日子,使香港這座擁有偉大市民的偉大城市,永遠繁榮,更加興盛,成為國家的掌上明珠,國際上璀璨耀目的東方之珠! 以下是我在立法會上以英語發言,支持《維護國家安全條例》: Thank you President, In late January of this year, the Hong Kong SAR government initiated a public consultation to legislate Article 23 of the Basic Law. I wholeheartedly support the SAR government's efforts to implement local laws that fulfil our constitutional responsibilities and obligations outlined by the 528 Decision and the Hong Kong National Security Law. The restoration of normalcy in Hong Kong society is a testament to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Hong Kong National Security Law. I am firmly convinced that the present moment offers an ideal opportunity to press forward with the legislation of the Article 23 national security bill. Moreover, I maintain that enhancing the legal framework of the Hong Kong SAR to meet national security imperatives is a crucial step toward ensuring that offenses threatening national security are addressed with fairness and expediency. I eagerly anticipate the successful passage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bill, which promises to comprehensively address national security vulnerabilities, foster a stable social milieu in Hong Kong, and, more importantly, alleviate the public's apprehensions, culminating in an improved governance structure for Hong Kong. Such a development would not only steer Hong Kong from effective governance to prosperity but also pave the way for a thriving future. It would also empower all sectors within Hong Kong to devote their energies to bolstering the economy. ​ Throughout the legislative process, it is my belief that the SAR government has judiciously balanced the imperative of safeguarding national security with the need for economic advancement. Given Hong Kong's stature as 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 the legislation's precise delineation of offenses pertaining to foreign interference is commendable, mitigating additional compliance burdens for foreign businesses. This clarity is a vital factor in securing Hong Kong's economic stability. As we stand at this pivotal juncture of legislating Article 23, which coincides with the 75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5th anniversary of the "Outline Development Plan for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we can anticipate that the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this legislative endeavor will afford the SARs of Hong Kong and Macau more comprehensive legal safeguards. Consequently, the collaboration and development between Hong Kong and Macau are poised to enter a new phase, exemplifying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pledge to uphold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guaranteeing a high degree of autonomy, and securing the continued prosperity and stability of both regions while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and enhancing the well-being of their citizens. I earnestly hope that the enactment of this legislation will amplify the momentum for Hong Kong and Macau to capitalize on their unique strengths and attributes, extend their influence actively contribut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eater Bay Area, aligning with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bjectives referenced by Premier Li Qiang in his government work report. I fully endorse the SAR government's progress in advancing the legislative work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bill. It is my aspiration that upon completing this historic task, the SAR government will lead Hong Kong into an era marked by even greater stability and a solidified social foundation, thereby creating more favorable prospects for economic growth and societal advancement. President, this concludes my remarks. Thank you.

關於我們

新民黨以「親近民心,革故求新」為口號,一方面強調兼聽則明,親近民心的重要。另一方面更標誌我們決心和廣大市民一起改革社會弊端,運用中西文化資源及香港人本身的優良拼勁,開創香港歷史光輝的一頁!


Copyrights NPP.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香港灣仔軒尼詩道139號中國海外大廈11樓D-F室
+852-3100-0079
info@npp.org.hk
地區辦事處及更多資訊

網頁導航

首頁

關於新民黨

  組織架構

  黨徽

  口號

  議員

文章

最新活動

政策倡議

新聞中心

立法會事務

影片集

青年委員會

加入新民黨

  黨員 / 「新民之友」

  職位空缺

  學生暑期實習計劃

聯絡我們

葉劉淑儀網站

容海恩網站

黎棟國網站

陳家珮網站

何敬康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