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現正展開 2018 年施政報告公眾諮詢,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女士、副主席容海恩女士,及副主席潘國山先生,今天(1 日)與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會面,就施政報告提出建議,涉及土地房屋、教育、醫療、長者福利、交通、社區等多方面範疇,合共四十三項建議。
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女士表示:「新民黨今天與行政長官會面,提出對今年施政報告的建議,當然我們認為最重要的範疇,首要是土地房屋,新民黨認為政府要為房屋定位。今時今日,香港在房價高企及土地房屋嚴重短缺的情況下,房屋應該要『去商品化』。政府的首要任務應該是照顧市民最基本的需要,就是有足夠及市民可以負擔的房屋供應。」
「在土地供應方面,我們原則上不反對填海,但知道政府在本港填海遇到很大困難,例如在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提出的十八項選項中,東大嶼都會是很宏大的構思,雖然能提供約 1,000 公頃土地,但造價可能達 5,000 億港元,非常昂貴,需時很長,因此我們建議政府應考慮仿傚澳門,向中央政府申請在香港以外的水域填海。以澳門為例,成立特區時沒有自己的水域,每次填海皆向中央政府申請,直至 2015 年 12 月國務院通過新行政區域圖,明確澳門水域範圍及調整陸地界線,管轄面積因而增加近三倍。我們建議最好在大嶼山以西位置填海,長遠甚至可以填海達 1,000 公頃,這樣填海造地可以很快,成本又低,又不受本港很多程序的約束。建議可以將葵涌貨櫃碼頭搬出去,葵涌原有 300 公頃貨櫃碼頭及後勤用地可以釋放出來用來建屋或其他用途。」
葉太表示:「有見樓價不斷攀升,在土地供應未趕上之前,政府應考慮推出物業『限購令』,香港永久居民優先購買,這樣可以控制需求,降低市場期望,減少市場以為香港土地短缺,房價只升不跌的期望。」
「另外,新民黨原則上不反對以公私營合作方式,釋放新界土地的潛力,過往亦曾有成功的例子。但我們認為公私營合作應由政府主導,根據政府的規劃主導,有必要就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土地,以公眾利益為先。我們反對成立獨立組織負責公私營合作的審批,因為所謂獨立人士並非公職人員,不受法律規管,而涉及運用巨大公權,風險很大,可能有利益輸送的嫌疑,應該避免。」
葉太補充:「新民黨認為要進一步完善鐵路網絡,港島區應盡快興建南港島線(西段),因城規會已同意重建華富邨,薄扶林將來會增加 10 萬人口,很需要鐵路通過華富邨、香港仔及數碼港。我們希望港鐵克服困難,將杏花邨延至小西灣。至於新界就需要興建荃屯鐵路。至於東涌東新市鎮,於 2022 年預算有很多人口遷至,因此我們促請盡快興建東涌東站。另外,我們不反對馬料水填海,希望政府憑馬料水填海或將來規劃新發展區,可以預先興建好鐵路及其他網絡配套,以疏導新界東西目前已相當擠塞的鐵路或其他公路。」
副主席容海恩女士關注長者福利、醫療、交通及科技等範疇。她表示,「在地區聽到很多市民反映,希望可以增加長者$2 乘車優惠,因此爭取有關優惠措施年齡限制下降至 63 歲,甚至 60 歲,方便長者利用公共交通出行,提升生活質素。」
她又認為,科技可改善市民生活。「香港各區交通擠塞問題嚴重,政府欠缺改善問題的措施,我們建議善用科技,改善交通擠塞,讓市民出行更方便。」另外,作為法律界專業人士,容海恩女士關注法庭的科技及數據運用,「例如家事法庭,如果可做好大數據分析,可以幫到單身家庭,爭取贍養費,但政府在此方面數據比較缺乏,我們建議善用科技大數據,開放不同政策局的數據,改善市民的生活。」
副主席潘國山先生關注新界東地區的醫療服務,「我們希望政府完善或加強夜診服務,例如沙田,醫院的夜診服務只到晚上 9 時。威爾斯醫院目前是新界東聯網主要的公立醫院,緊急的救護服務、急症室及夜診服務均非常欠缺。因此希望加強如圓洲角診所的夜診服務。長遠而言,建議政府把當區夜診服務延長至晚上 12 時,未來甚至增至 24 小時服務。」
新民黨 就 2018-2019 年度施政報告提出建議
行政長官去年公布首份施政報告,聚焦改善民生,在教育、勞工及福利等投放大量新資源,措施取得初步成果,回應了社會部分訴求。雖然本屆特區政府開局大致平穩,行政立法關係稍為緩和,但香港最深層的結構性問題,包括土地房屋嚴重短缺、財富分配不均、產業結構單一及青年人國家意識薄弱等,仍有待處理。這些問題觸及社會的深層次矛盾,對管治團隊將會是重大考驗。
在「一國兩制」下,香港是國家不可分離的一部分,國家與香港唇齒相依。在中美貿易戰的陰霾下,行政長官有責任確保香港能繼續發揮自身優勢,為國家應對國際形勢的轉變出一分力;另一方面需全面準確落實國家憲法及《基本法》,處理好國歌法、維護國家尊嚴、提高香港人(特別是年輕人)的國民身份認同等,確保「一國兩制」得到成功實踐。
新民黨期望行政長官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明確的施政方針,逐步解決積累以久的社會問題。就此,新民黨就《2018-2019 年度施政報告》,在以下八大範疇提出訴求,希望有助解決迫在眉睫的民生問題:
A. 加強土地房屋供應 四大方向著手
行政長官於 6 月 29 日宣布推出六項房屋政策新措施,包括空置稅、居屋定價與市價脫勾及啟德用地發展公屋等,但房價仍持續升溫。正如特首指出,真正處理本港的房屋問題,始終需由土地供應入手。然而,自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公眾諮詢活動展開以來,各方批評不絕,例如諮詢時間過長,挑起社會矛盾,官員凌駕諮詢結果等,削弱了「土地大辯論」的公信力。
治理香港土地房屋問題,必須靠政府展現出魄力與決心,提出全盤的政策規劃,由需求、供應、期望管理及流動性四大方面著手,特別要放棄高地價政策,長遠才有望令樓價重回合理水平。
政府必須為房屋清晰定位,鑑於現時房屋土地短缺嚴重及樓價高企,應盡量做到去商品化,以滿足市民基本住屋需要為首要任務。
新民黨提出以下建議,期望政府大刀闊斧地增加土地供應。
I. 長期措施
1. 於本港水域外 物色更多填海地點
-
長遠而言,政府必須以創新及大膽的思維開拓土地。澳門政府近年大力增加土地,為建設新城區填海 350 公頃。為了配合相關工程,澳門政府於 2015 年獲國務院通過新的行政區域圖,將澳門水域擴大,海陸總管轄面積增加近三倍,有利澳門日後以填海增闢土地。鑑於適合近岸填海地點有限,政府應仿效澳門做法1,向中央政府提請於本港水域外,物色適合地點,進行大型填海工程,以大幅增加土地供應。為配合大灣區及港珠澳大橋發展佈局,我們認為於大嶼山以西一帶較為合適,物色策略性地點的工作則應交由政府負責。
2. 以填海增加土地供應
-
填海一直是香港土地的主要來源。但 2001 至 2015 年間,以填海增加的土地只有 690 公頃,較 1985 至 2000 年間下跌八成2,造成今日土地供應嚴重滯後的惡果。新民黨認為,要保持穩定的土地供應,填海是最有效的選項。雖然規劃中的東大嶼都會能提供約 1,000 公頃土地,但連同道路等基建,人工島的造價可能達 5,000 億港元,成本太過高昂。政府應考慮在其他配套完善的地點填海,例如將軍澳及佛堂洲一帶,連同復修堆填區及 137 區等,可釋放近 700 公頃土地,值得當局研究。
II. 中期措施
3. 發展新界祖堂地
-
新界現時約有 2000 公頃祖堂地,包括村界外的鄉村式發展地帶、棕地及農地等,約佔新界土地三分之一,是重要的土地來源。但祖堂地的業權極為分散3,而原居民合法傳統權益受《基本法》第 40 條保障,必須謹慎處理。政府應以尊重原居民合法權益為前提,積極與鄉議局進行磋商,以公平互惠的方式,釋放新界祖堂地潛力,同時促進城鄉共融。
4.研究收回迪士尼二期用
-
地政府預留了大嶼山竹篙灣一幅 60 公頃土地,作興建樂園第二期之用。鑑於樂園吸引力下降,入場人次已由 2014 年的高峰,逐漸回落至 620 萬人次4。迪士尼的認購權將於 2020 年屆滿,政府應盡早與樂園商討擴建第二期的機會及條件。若發展條件過為苛刻,政府應研究收回土地。
III. 短期措施
5. 發展屯門轉乘站及毗鄰土地
-
屯門巴士轉乘站位處屯門公路及青山公路附近,地理位置優越,適合發展成新界西的交通樞紐。粗略估算,轉乘站上蓋連同毗鄰政府土地,合共可釋出約 8 公頃土地。新民黨建議將轉乘站一帶打造成綜合交通樞紐,上蓋則發展房屋及商業設施,釋放土地潛力。
IV. 房屋措施
6. 港人限購令
-
在土地供應未趕上之前,政府應控制需求,減低市場期望。我們建議政府修改法例,效法某些內地省市實施「限購令」,限制境外人士買樓,即只讓香港永久性居民購買住房,以壓抑需求及市場的期望。法例可設立日落條款,以便政府按樓市實際情況作調整及檢討。
7. 設立劏房租金管制
-
劏房租金不斷攀升,且水電費沒有監管,住戶安全情況亦令人憂慮。我們建議政府考慮為劏房訂立新的條例,為劏房設定義,管制劏房租金,減輕基層家庭的住屋負擔,並確保結構安全。
8. 政府規劃主導公私營合作
-
新民黨原則上不反對以公私營合作方式,釋放新界土地的潛力。然而,開發土地牽涉龐大利益,過程應由政府規劃主導,並以公眾利益為先。我們反對成立獨立組織負責公私營合作的審批,避免引起利益輸送或繞過法例的嫌疑。我們認為,作為領導者,政府應行使其權力,確保所有公私營合作項目符合現有法例及法定程序,包括必須經由地政署及城市規劃委員會批核,有必要時則收回土地以進行發展。
9. 延長新居屋限售年期
-
房委會已通過新居屋的折扣率,將大幅由七折調高至五二折,但限售年期只有五年。轉售限制過為寬鬆,新居屋單位能在短時間流出私人市場,或會淪為投資炒賣的工具。新民黨認為,新居屋應以解決市民居住需要為目標,因此建議政府考慮回復 1999 年前的做法,將轉讓限制期設為十年,確保公共資源得到善用。
B. 提升教育質素 關顧弱勢學童
I. 優化「一校一社工」政策
早前,教育局宣布會由 2018/19 學年起在公立及津貼小學推行「一校一社工」政策。但此政策忽略了非社工或非教席輔導人員以及輔導教師的專業角色,既有違局方希望為小學生提供全方位輔導服務的政策原意,亦可能影響學生輔導服務的整體穩定性。
10. 推出優先聘請現職輔導人員指引
-
「一校一社工」的政策原意是增加小學的輔導資源,而非將非社工的學生輔導教師或非教席的學生輔導人員逐漸邊緣化。局方應向學校發出指引,積極建議校方優先聘用現職輔導人員,以確保小學輔導服務的延續性及穩定性在三年過渡期結束後不受影響。
11. 訂明學生輔導教師及學校輔導員的專業資格要求
-
新民黨建議局方考慮統一以「學校輔導員」取締現時的「學生輔導人員」職銜,以提高獲本地註冊團體認可資歷的學校輔導員的認受性。局方亦應在相關指引中詳細訂明學生輔導老師及學校輔導員的入職條件和學歷要求,從而保證學生輔導服務的質素。
12. 推行小學輔導「1 + 1 + 1」模式
-
優質的學生輔導服務由行為情緒輔導、課程改革及社福機構等專業環環相扣,故三個不同專業必須相輔相成才能為學童提供最全面的輔導服務。長遠而言,新民黨支持每校最少設一名常額註冊社工、一名常額學生輔導教師及一名常額學校輔導員。
II. 提升資助及自資專上教育質量
專上教育對提高本港人力資源質素,及維持長遠競爭力極為關鍵。政府於 2000 年提出普及高等教育的願景後,市面上自資學士、高級文憑、副學位、學士學位銜接課程如雨後春筍。可惜政府多年來未有全面監管相關課程的定位、質素保證及資歷認受性,導致高教界流弊叢生。
13. 增加資助學士及副學士銜接學士學位
-
資助大學提供的首年學士學位學額在過去 20 年間只增加 500 個,而市面上為副學士畢業生而設的銜接學位也相當不足。為應付本港現時及未來對臨床心理學家、醫護人員及輔助醫療人員等專業人手的龐大需求,新民黨建議政府逐步增加相關學科的資助學士及副學士銜接學士學位。
14. 加強監管自資專上課程質素
-
根據《專上學院條例》第 320 章,現時自資專上課程質素主要經由「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評審。不過現行的評審機制遭質疑只是「紙上審批」,坊間良莠不齊的自資專上課程泛濫,政府應盡快檢討並修訂監管架構,確保學生能夠修讀優質的自資專上課程。
15. 支持培養文理基礎學科人才
-
近年選修高中數學科延伸單元的學生人數遞減,報讀文理基礎學科的大學生人數亦連年下降,有大學去年更通過取消天文、數學/物理作為主修科。新民黨建議政府增撥資源,例如設立獎學金吸引更多學生修讀文理基礎學科,以及鼓勵大專院校保留此類收生人數偏低的學科。
III. 加強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
政府對本港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 (SEN) 的支援一直為人詬病,對患有專注不足/過度活躍症、自閉症、溝通困難、讀寫障礙等學生更近乎「零支援」。不少 SEN 學生因此錯過 6 至 9 歲的「治療黃金期」,令其家長、教師以至學校均長期承受極大心理和經濟壓力。
16. 加快推動公私營合作
-
政府應透過直接撥款,資助目前正在輪候衞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或公立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診治的患者,前往私家診所或醫院進行評估,務求將輪候診治時間縮短至 6 個月內,讓患者能及早獲確診並接受更適切的治療服務。
17. 加強學校專業支援及教師培訓
-
新民黨支持將特殊教育統籌主任 (SENCo) 職位恆常化,教育局應確保統籌主任已接受專業的特殊教育培訓,同時建議校方適度調整統籌主任的教學工作,讓統籌主任可專責做好課堂支援的角色。局方也應增撥資源培訓幼稚園及中小學教師,助他們及早識別與支援 SEN 學生。
18. 增撥資源達致「零輪候」
-
若要有效縮短輪候時間,政府長遠必須解決兒童精神科醫生及醫護人手不足的問題,例如透過增撥資源增聘及培訓更多兒童精神科醫生人手,同時加強支援非牟利機構,以確保學童在 6 至 9 歲內得到適切的治療,並以提供「零輪候」時間的評估、診斷及治療服務為目標。
IV. 檢討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特區政府自 2009 年推行「334」新高中學制,冀摒棄傳統文理分科,遂將通識教育科與中英數並列為必修科。惟自推行通識科以來,課程設計、教材、師資、考評形式、評卷準則、認受性等方面均爭議不斷。局方理應及時深入檢討通識科,急謀撥亂反正之策。
19. 通識科轉為選修科
-
在新高中學制下,學生需在四科必修科考得 3322 才達到入讀大學的最低門檻,學生往往要投放大量時間應付通識科,變相令他們選修其他心儀科目的空間減少。然而,通識科的認受性成疑,不論本地或海外院校都鮮有將其列為學系的指定收生要求,故應將該科轉為選修科。
20. 引入閱讀學術理論與典籍
-
由於文憑試通識科試題經常涉及政治議題,老師教學時難免側重與政治相關的單元,故學生難藉通識科做到「文理兼備」。新民黨建議在通識課程引入閱讀學術理論及指定經典篇章,讓學生能夠在穩固的理論基礎下展開討論,並作有深度的分析,以掌握真正的明辨性思考。
21. 改革考評重點及題型
-
通識六大單元本已既深且廣,再加上課時有限,學生往往要依賴「貼題」及操練題型應試,根本無助訓練學生的明辨性思維。再者,現時通識試題以考核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為主,有違該科冀提高學生統計及數據分析能力的原意,所以考評局應提高數據分析題目所佔的比重。
C. 改善公營醫療質素 推動基層醫療
隨著人口老化,公營醫療系統已不勝負荷,新界東西聯網內的醫院,急症室及內科病床長期爆滿,專科門診新症輪候時間動輒數個月至一年。
為了減輕公立醫院的壓力,去年施政報告提出加強基層醫療及疾病預防,但具體措施仍未落實,追不上基層及長者對醫療服務的需求。
22. 檢討前線醫護人手比例 增設常額職位
-
政府於進行醫療人力規劃時,未有充分考慮人口老化為醫療系統帶來的額外需求。新民黨認為有必要檢討包括醫生、護士、物理治療師及藥劑師等的人手比例,增聘常額前線醫護人員,並按人口轉變調撥資源。
23. 拓展基層醫療 增加夜診服務
-
去年施政報告建議以葵青為試點,設立地區康健中心,社會反應正面。但地區康健中心籌備需時,預計 2019 年中才能投入服務。鑑於市民對基層醫療的需求殷切,我們要求當局盡快將計劃擴展至其他人口老化嚴重的地區,並在地區康健中心加入職業治療師、臨床心理學家及兒童精神科醫護人員等,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童及家長提供一站式支援。短期內則增加普通科門診診所的夜診服務,減輕公營醫院的壓力。
24. 增設公私營合作眼科服務
-
醫管局轄下七個醫院聯網的眼科新症,輪候時間最長已達 164 周5,病人需等候逾三年才能接受診治,延誤治療有可能令病情惡化。政府以往推出以公私營合作,加快進行白內障手術,經驗十分成功。新民黨建議增加眼科公私營協作計劃的名額, 研究擴展至適合的眼科新症,縮減病人的輪候時間,同時促進公營及私營醫療系統的平衡。
25. 發展智慧醫療
-
我們留意到人工智能在病症診斷方面的應用發展迅速,遙距問診及影像診斷等技術亦日趨成熟6,相信有助改善本港醫療人手短缺的問題。我們建議政府撥款推出先導計劃,設立以社區為本的智慧醫療中心,以人工智能協助醫護人員進行基本的病徵辨識及遙距診斷,希望長遠擴大應用範圍,打破醫療人手不足的限制。
D. 優化長者福利 加強居家安老
26. 擴大$2 元乘車優惠
-
「政府長者及合資格殘疾人士公共交通票價優惠計劃」(俗稱「$2 元乘車優惠」)推出以來,廣受長者歡迎。我們認為政府應考慮將合資格年齡下降至 63 歲,其後逐步下調至 60 歲,鼓勵長者持續融入社
27. 建立私營社區安老網絡
-
理工大學「居家安老計劃」於 2017 年進行研究,發現只要長者於社區內獲適切護理及支援,例如改善家居環境、痛症預防、監測健康狀況及營養水平等,有效減低入住醫院及安老院舍的需要。鑑於現時的社區照顧服務嚴重不足,政府應撥款設立「居家安老基金」,資助地區志願團體及社會企業拓展私營社區安老網絡,為長者提供家居護理及照顧服務。
28. 加強本地護理人才培訓
-
本地護理行業長期面對人手短缺問題,隨著香港人口老化日益嚴重,護理行業需要補充大量新力軍,以應付持續增加的服務需求。所以,政府應增撥資源,改善照顧人員及護理員的薪酬待遇,藉此吸引更多勞動力,尤其是年輕人加入護理行業。同時建議設立監管機制,確保本地護理業的服務質素。此外,政府應檢討現有護理行業的資歷架構,透過增加資歷級別,協助業界提升專業水平,以及增加晉升機會。有必要時應考慮輸入外地勞工,補充本地勞動市場的不足。
29. 解決長者住屋需要
-
由房協推出的「長者安居樂」住屋計劃,備受長者歡迎,輪候入住的長者人數遠多於單位供應量,尤其是中產長者的需求更為殷切。根據房協資料顯示,現時房協兩個長者房屋項目的入住率達 100%,平均輪候時間為 5 年。希望政府能夠制訂長者房屋政策和措施,包括向房協增撥資源,針對不同階層長者的需要,擴大長者住屋計劃的覆蓋面,協助更多長者解決住屋問題,將有助推動居家安老。
30. 設立長者社區服務站
-
現時政府為長者提供多項生活津貼,包括俗稱「生果金」的高齡津貼、普通長者生活津貼、高額長者生活津貼、長者申請綜援,以及「廣東計劃」和「福建計劃」;鑑於長者福利項目繁多,不少長者都未能清晰掌握各項福利的詳情和細節。有見及此,政府應整合各項長者福利措施,簡化申請程序及改善資訊發放。新民黨建議政府設立社區服務站,以流動服務站或推廣車的形式,宣傳及協助長者申請有關服務。
31. 優化長者自住物業基金
-
政府於 2008 年推出「長者維修自住物業基金」,合資格的長者業主可獲 40,000 元津貼,為物業進行維修保養。不少合資格長者居於戶數較少的舊樓,需攤分的維修費用高昂,動輒超過十萬元7。我們建議政府調高資助金額一倍至 80,000 元,協助長者改善樓宇安全。
E. 全方位監察領展
新民黨一直非常關注領展問題,並循多角度作出跟進,包括:多次到受影響地區實地考察、在立法會向政府索取相關法律文件、翻查及研究受影響商場的地契,並要求政府各部門,例如運房局、地政總署和房屋署,依法跟進。
新民黨認為房委會在監察領展及其新買家上屬責無旁貸。儘管政府已將相關的商場及設施出售,但房委會的責任和義務並未轉授予領展。現時《房屋條例》規定房委會須履行管理屋邨的責任,地契條款亦指明業主需提供基本設施及確保良好管理。新民黨已搜集相關居屋及公屋商場、街市及停車場的資料(詳見附件一),就涉嫌違契問題繼續與政府各部門跟進。
32. 增撥資源 加強巡查工作
-
新民黨要求政府嚴格執行《房屋條例》第 4 (2e)條中「在顧及租戶、擁有人或佔用人的權益、福利及舒適下,管理任何房屋和任何附屬於房屋的處所、構築物及場地,以及任何公用部分」的規定。透過增撥資源及增聘人手,打擊及跟進各區涉嫌違反地契的個案,確保區內社區設施獲妥善管理。
33. 履行《買賣協議》責任 保障居民權益
-
早前有傳媒披露,領展及其拆售物業的新業主未有按比例攤分居屋屋苑的維修及工程費用,揭示政府監察不力,令人憂慮有類似違反公契的情況,有否於租置屋邨發生。我們促請房委會履行《買賣協議》中訂明的責任,並為居屋及租置屋邨的法團提供物業管理上的協助,避免居民蒙受財政損失。
F. 優化交通系統 紓緩交通擠塞
34. 分拆運房局
-
運輸及房屋屬市民最關注的範疇,對民生有最直接的影響。相關工作過為繁重,由運輸及房屋局同時負責兩個範疇,實在難以兼顧。新民黨建議分拆運輸及房屋局,一方面成立運輸及工務局,以管理交通運輸及相關的基建工程,另一方面回復回歸前的做法,成立房屋局,專責處理房屋問題,以增加房屋供應及改善居住環境。
35. 加強監管鐵路工程
-
近年本港相繼發生多宗鐵路發展項目的工程事故,工程出現嚴重超支和延誤,亦令部分市民對本港鐵路安全失去信心。政府有責任妥善監管各項鐵路工程的進行。我們促請政府加強鐵路工程監管的角色,包括在路政署增聘具鐵路工程及相關專業的人手,以便在工程各個環節和施工階段,政府都有足夠的專業人員進行監管,避免同類的鐵路工程事故再次發生,同時提高整體鐵路的安全水平。
36. 改善鐵路服務延誤應變措施
-
鑑於港鐵東鐵線及將軍澳線延誤事故頻繁,政府應完善現有鐵路緊急事故的應變措施,加強港鐵、公共交通工具及政府部門間的溝通,提高事故處理的整體效率,減少對市民造成的影響。
37. 改善交通規劃 紓緩交通擠塞
-
本港交通擠塞問題嚴重,政府應制訂長遠的城市道路及交通規劃,優化公共交通佈局,確保香港能維持便捷、多元及可持續的發展。因應《公共交通策略研究》報告提出的 67 項措施,制訂具體落實時間表,目標是要解決塞車問題,減少對市民造成的困擾。
38. 完善鐵路網絡
-
隨著市區重建及新市鎮發展,有需要隨最新發展優化鐵路網絡規劃,紓緩路面交通擠塞。新民黨要求政府盡快交代南港島線(西段)、屯門南延線、東九龍線的興建時間表及制訂小西灣站方案,並要求政府與港鐵重新研究興建荃灣至屯門鐵路(荃屯鐵路)的可行性,以減輕西鐵線的負荷。同時我們促請政府盡快興建東涌東站,以應付東涌新市鎮發展帶來的人口。
G. 完善社區規劃 提高市民生活質素
39. 全面完善和活化現有公眾街市
-
行政長官在 2017 年《施政報告》已表明,政府會大力投放資源活化現有公眾街市,包括加快安裝冷氣。然而,需要進行改善工程的公眾街市為數不少,業界擔憂去年財政預算案增撥的 20 億元不敷應用。新民黨建議政府全面檢視現有公眾街市的設施,在諮詢區議會後,盡快為「公眾街市現代化計劃」制訂推行時間表,並為受影響商戶提供適切協助。
40. 改善無障礙通道規劃
-
無障礙設施對長者及殘疾人士日常生活極為重要。政府已推出「路路通行動計劃」及「人人暢道通行計劃」,然而在地區層面上,無障礙設施落實進度緩慢。以北角寶馬山行人通道系統為例,因當局的諮詢工作未及全面,項目遲遲無法落實。興建無障礙設施涉及多個政府部門8,也包括港鐵及領展等私人業權人。政府應整合相關工作,交由一個部門負責統籌,以提高效率。
41. 善用科技防治蚊患
-
近年本港多區的蚊患均有惡化趨勢,新界東居民受到的影響和困擾尤其嚴重。防治蚊患,政府責無旁貸,然而食環署過往推行的滅蚊工作成效成疑,建議政府參考外國經驗,投放更多資源及善用科技,例如參考新加坡,引入微型機械人,深入坑渠等較隱蔽的蚊患源頭噴灑殺蟲劑,從源頭加強滅蚊,既減低蚊患的潛在風險,亦減少大範圍使用蚊油對其他生物的影響。
H. 改善公務員宿舍和退休公屋編配
-
42. 新民黨支持改良「公務員公共房屋配額計劃」,並向政府爭取為退休公務員增撥退休公屋,讓退休同事早享安居之樂,有助加快宿舍流轉。我們同時建議將長期空置而空間寛廣的高級公務員宿舍重新分間成多個單位,供現職同事入住。
I. 發展科技法庭 改善司法機構的效率
-
43. 香港法院近年已逐步引入和應用更多創新科技,加快審訊過程,例如科技法庭提供視像會議、多媒體提證功能、文件記錄與證物處理系統服務,以及傳譯服務等,尤其適用於涉案人數眾多的審訊。不過,香港科技法庭的發展步伐仍然較慢,明顯落後於不少國家和地區。例如澳洲新南威爾士州最高法院的科技法庭發展已經相當成熟,法庭內律師枱上已備妥視頻、電腦接駁位,具高度技術設備水平;法庭內亦設有直播電視,可讓未能親身出庭的被告或證人透過直播即時作供,有助加快處理個案。此外,現時多個國家和地區均已使用網上或電子法庭,包括英國、澳洲、加拿大、荷蘭、土耳其及杭州,他們的經驗都值得香港參考,政府應為司法機構投放更多資源,就推動科技法庭發展進行研究,並制訂全面的發展策略和時間表,以及加強法庭內的硬件配套設施,目標是要提升司法機構處理個案的整體效率。
1 本港的行政區域界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 221 號制訂,
http://www.basiclaw.gov.hk/gb/basiclawtext/images/basiclawtext_doc11.pdf
2 於 1985 至 2000 年間,以填海方式獲得土地達三千公頃
3 香港約有 7,300 個「祖/堂」及 13,000 名「祖/堂」司理,根據《新界條例》第 15 條,司理作為代理人,在管理祖堂地上有一定權力,但涉及土地買賣時,實質決定權一概在持有有關土地的『祖/堂』成員。
4 主題樂園公司有兩次續期權利,首次自動續期 5 年至 2025 年;若樂園入場人次達 800 萬水平,則可再續 5 年,延至 2030 年,
http://gia.info.gov.hk/general/201806/13/P2018061300519_285995_1_1528871326109.pdf
5 九龍東眼科穩定新症的輪候時間達 164 星期。醫院管理局,專科門診穩定新症輪候時間,2017 年 7 月 1 日 至 2018 年 6 月 30 日,
https://www.ha.org.hk/haho/ho/sopc/dw_wait_ls.pdf
6 10 Promising AI Applications in Health Care ,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0 May 2018,
https://hbr.org/2018/05/10-promising-ai-applications-in-health-care
7 市建局,樓宇復修資訊通,樓宇復修工程費用參考,
http://www.buildingrehab.org.hk/OwnersCorner/Cost-Reference.aspx
8 無障礙設施的規劃及興建牽涉發展局、運輸及房屋局、勞工及福利局及民政事務局
下載附件一圍繞領展轄下及已拆售物業的問題一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