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黨 就2018-19年度財政預算案 提出跟進建議日期︰2018 年 3 月 2 日![]() 財政司司長於本週三(28日)宣讀財政預算案,提出將四成的財政盈餘,與市民共享,相關開支合共524億元。預算案提出多項退稅及免差餉的措施,並向基層市民出「三糧」,既回應了中產訴求,亦就照顧基層家庭的需要預留財政資源。
然而,經詳細研究預算案內容及聆聽市民的反響後,新民黨認同,是次預算案的確對勞工階層關顧不足,而租住私樓的非業主亦未能受惠於紓困措施,覆蓋面有不足之處。既然政府坐擁接近1400億元的豐厚盈餘,理應關顧不同階層的市民,不應有所遺漏。就此,我們提出具體建議,向合資格人士(下文詳列)發放3000元現金津貼,希望財政司司長能夠作進一步跟進。
新民黨主席暨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女士表示:「今次的預算案的確是四平八穩,政府錄得1380億元盈餘中,部分用來投資未來,發展經濟,很多行業受惠,特別是金融及科技創新,其他如物流、旅遊、文化藝術、體育及電競業等都有受惠,另外的資源用來幫助弱勢社群,如醫療、安老、罕有疾病等,都有特別支援。此外,政府亦『還富於民』,綜援受助者,很多社會福利的受助者,都出『三糧』,而納稅人,無論是納薪俸稅或需繳付差餉,都有受惠,回應中產的訴求,因過往很多中產人士是納稅人,但從來沒有在財政預算案受惠。因此新民黨對於這次預算案的評價是高。」
「但經仔細閱讀後,政府雖然是盡量做到利民紓困,但就忽略了一部分的市民,是收入較低,月薪約10000元至30000元,並非住在公屋,沒有交差餉,亦無需交稅,這些人士,特別是年輕人,預算案未有對他們有實際援助。有見於此,我們建議政府為部分人士派現金津貼3000元,確保全民受惠。這個措施在2011年的預算案曾經實施,當年財政司司長提出將6000元注資強積金,但引起很大的民怨,當年新民黨亦提出改派現金,給所有香港永久性居民,當年獲得政府接納。」 葉劉淑儀女士總結說。
新民黨副主席暨立法會議員容海恩女士稱:「我們建議派現金3000元給合資格人士,讓部分收入為10000至30000元的年輕人受惠,因有很多年輕人反映,未有在預算案中受惠,雖然部分人士可透過持續進修基金的撥款受惠,但財政司司長解釋,除了這方面及初創或創科等方面,對年輕人有幫助之外,我們亦向財政司司長解釋,並非所有年輕人適合去做投資或創業,亦未必有相關資源去實行。我們提出的跟進建議,希望令那些剛投身社會的年輕人,可同樣受惠於這次的財政預算案。」
建議
向合資格人士發放3000元現金津貼
特區政府於2011年,向所有香港永久居民派發6,000元,涉及庫房開支約360多億元。不分貧富的派錢方式,被批評為浪費公帑。汲取經驗,我們認為發放現金津貼應針對特定群組,做法較為合理。新民黨認同不少中產市民在是次預算案中,已受惠於退稅措施,因此應聚焦協助收入較低的勞工階層。新民黨建議向符合以下所有條件的人士,發放3000元現金津貼:
理據
涉及公帑數目合理
根據財政預算案的諮詢文件,於2015/16年度,本港有377 萬工作人口,當中約192萬人(工作人口的51%) 無須繳納薪俸稅[2]。至於全租和合租居所的住戶則有約117.9 萬個[3]。預計向所有符合資格人士發放現金津貼,涉及公帑不超過60億元,約為本年度寬減薪俸稅涉及金額的26.5%,開支水平屬合理。
符合公平原則
預算案宣布向有需要的基層學生一次過發放2000元津貼,加上向領取綜援、長者生活津貼、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等人士發放額外兩個月的津貼,預計有需要的基層家庭將得到數千元的額外現金資助,而公屋單位平均差餉寬減,全年合共約3,096元[4]。我們認為將為勞工階層而設的現金津貼金額訂於3000元,較符合公平原則。
[1] 公屋住戶需由房委會代繳租金,在本年度的預算案中亦得到寬減,但公屋住戶並非業主,因此可考慮被視為符合資格
https://www.budget.gov.hk/2018/consultation18/chi/pdf/Information_Pack.pdf
https://www.statistics.gov.hk/pub/B11200982016XXXXB0100.pd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