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新民黨
組織架構
黨徽
口號
議員
文章
最新活動
政策倡議
新聞中心
立法會事務
影片集
青年委員會
加入新民黨
黨員 / 「新民之友」
職位空缺
聯絡我們
葉劉淑儀網站
容海恩網站
黎棟國網站
陳家珮網站
  • 新民黨組織架構
  • 新民黨組織架構

新民黨組織架構

日期︰2017 年 5 月 4 日

新民黨組織架構

1. 中央委員會(中委會)

中委員會由黨員大會選出,負責整體管理新民黨工作及討論黨的政策方針,並為黨制定及貫徹落實有關政策。中委會獲授權任命成立小組委員會,並監察其表現。中委會亦可委任秘書處成員。中委會以兩年為一任,約兩個月便會開會一次,讓中委知道黨的最新發展與方向。同時,各中委成員亦會專責協助黨內不同的範疇的發展,加強新民黨在各方面的網絡。

中央委員會名單

主席: 葉劉淑儀

常務副主席: 黎棟國

副主席: 潘國山、容海恩、韓世灝

執行委員:

譚榮邦、周國泉、曾向群、余衍深、

黃復華、陳永良、陳家珮、甘文鋒

委員:

鄧祐才、蘇炤成、黃仲翹、陳鎮洪、

趙麗娟、羅志光、楊孟霖、龔俊龍、

趙振國、陳振東、何志誠、石榮基、

王聰德、王錦彪、葉慶寧、王家揚、

盧騰光、顧梓昆、陳敏娟、梁家輝、

唐學良、王政芝、羅卓堅、劉文杰、

詹美清、何敬康、李梓敬、盧曉楓、

郭浩景、林梓鴻、楊東


2. 執行委員會(執委會)

執委會負責管理新民黨的日常工作。執委會成員每週都會出席核心小組會議,除討論對政府的政策回應外,亦會討論新民黨的地區事務及宣傳活動、選舉事務及黨內行政等。


3. 黨籍委員會

黨籍委員會成員每一至兩個月會見黨員申請一次,了解新民黨的加入原因及背景。同時亦會安排黨員參與籌備及策劃的工作,如黨員聚會、周年晚會宴、周年大會、地區活動等,使他們有機會了解黨內的運作,亦能與其他黨員互相溝通,建立關係及團隊精神。


4. 紀律委員會(紀委會)

紀委會負責跟進對黨內成員違規的投訴,並按有關投訴的情節進行處分,包括譴責及開除黨籍。委員會在有需要時才會召開會議。


5. 青年委員會(青委會)

新民黨於2011年8月成立新民黨青年委員會,黨內十八至三十五歲的黨員均自動成為「年青黨員」。成立青年委員會的目的是為年青人提供議政平台,希望培育更多有志之士投身政治。委員會由眾多青年黨員選出委員負責會內的工作。長遠來說,我們希望透過青年委員會,加強新民黨的凝聚力。最重要的是培養合適的政治人才,成為黨發展的支柱和未來的政治接班人。

青年委員會每月進行例會,商討不同的活動進度,亦舉辦青年專題小組,為青年黨員提供發表意見及訓練議政論政的平台。同時每年亦會舉辦青年黨員訓練營,加強黨員對社會政策的觸角。


6. 新民黨秘書處

新民黨秘書處為中委會、執委會及多個不同的委員會和工作小組提供後勤支援,當中包括財政事宜、政策研究、招收黨員、社區服務、選舉工程、聯絡及處理投訴等。

  • 文章
  • 新聞稿
  • 立法會事務
《毒舌大狀》為何在內地大受歡迎?  
  文章  
《毒舌大狀》成績突出,不但打破本地港產片票房紀錄,內地票房亦火速突破一億,並穩站單日票房冠軍,據聞內地影星胡歌亦包場觀看。 我認為此電影在內地受歡迎有許多原因。其一是反映內地觀眾對廣東文化,尤其是香港文化的喜愛,從內地各大影視平台討論話題不斷、網民在微博推薦此片時,特別提到「一定要看粵語版」可想而知。過去傳統賣座的港產片種,例如功夫片及警匪片等早已沉寂多時,律政題材電影對於內地觀眾頗為新鮮,電影中描述香港法律制度、法庭上控辯雙方針鋒相對、盤問證人的過程、香港大律師的生活、上流社會如何把玩法律制度,最後主控官竟然良心發現等元素,令到整齣電影非常有張力及戲劇性,難怪內地電影網站對電影評分甚高(2 月底新浪網評分9.3 分、豆瓣網站8分)。 電影眾多場口中,對我來說最震撼的是林涼水大律師在其律師樓被人上門無理索償,他被打至頭破血流的一幕。這一幕亦反映主角生活潦倒,與社團中人來往甚密。其實英國傳統的大律師身分高尚,並不會主動接洽生意,一般要由事務律師轉介案件,不過現實中不少初出茅廬,或名聲一般的大律師,聞說其收入只是一般。 綜合而言,《毒舌大狀》無論編導及各人演出均十分出色,加上集合天時、地利、人和,因而創下票房奇蹟,實在可喜可賀。我當然樂見香港電影有此佳績,另一方面亦替香港演員感到自豪。正如不少網民所說,不論是剛奪得奧斯卡影后、與香港甚有淵源的楊紫瓊,抑或在香港娛樂圈浸淫多年的黃子華,均是六十歲或以上的演員,可見不論年齡,只要肯努力,憑實力做出成績,一樣可以大放異彩。 《毒舌大狀》為何在內地大受歡迎?(撰文: 葉劉淑儀,原文刊載於明報) https://news.mingpao.com/pns/作家專欄/columnist/20230318/s00193/1679074584851
《財政預算案》接納新民黨建議  
  文章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日(2月22日)發表題為「穩中躍進、共拓繁榮新願景」的2023/24年度《財政預算案》,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表示歡迎與支持。新民黨認為是次《財政預算案》做到了「穩中躍進」,有大力投資未來,著重吸引人才與資金投資香港,帶動經濟活力,同時關顧廣大市民,提出多項支援市民的措施。 《財政預算案》接納了多項新民黨的建議(詳見附表),包括: 新民黨將敦促特區政府盡快落實及推進上述措施。此外,我們將繼續爭取其他建議,包括資助市民採用輔助生殖技術服務、提供「新生嬰兒現金資助」、設立聘用外傭免稅額、增加關愛隊資助等等,為廣大市民謀福祉。
本屆港府開局理想 挑戰未完  
  文章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去年7月1日上任,轉眼半年過,其「以結果為目標」的主張深入民心,團結特區政府領導班子,為香港進行了大量工作,包括抗疫、通關、搶人才、出藍圖、加快建屋等,事事「提速、提效、提量」,算是開局不錯。比起前任,李家超無疑更擅於溝通和表達,其務實貼地的作風不知不覺間獲得市民大眾認同。 疫情肆虐3年,香港一直採取非常嚴謹的抗疫措施,經濟、就業、生活都大受影響;到李家超上任,市民要求復常的聲音日益強烈,如何在抗疫及復常之間取得平衡,成為李家超的首要挑戰。 穩步通關復常 重返國際舞台 這半年間,李家超以穩定有序的步伐,逐步放寬入境及防疫措施,逐步對外開放,首先於去年9月26日放寬入境限制至「0+3」,即入境人士毋須隔離檢疫,只須3天醫學監察;上月下旬到北京述職回港後,他宣布取得中央政府同意,兩地將有序實施免隔離全面通關,並隨即成立「通關事務協調組」與內地部門協調;市民翹首以待的通關終於在本月8日成真,我們從新聞報道看到市民衝着過關,與3年沒見的親人激動擁抱,便知道這是2023年的好開始。 聯通世界方面,這段期間香港陸續復辦國際大型活動,例如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國際傳播高端論壇、Citi China Investor Conference 2022,以及香港國際7人欖球賽、香港單車節、香港玩具展等,反映香港就如李家超所說,已重返國際舞台中心。 搶人才搶企業 添競爭力 人口外流、人才流失是香港面對的另一重要問題。根據特區政府的統計,2020年第二季至2022年第二季,香港有14萬人口淨移出,當中大部分是25至39歲的年輕人口,估計包括大量專業人士,因此李家超上任後,一直強調會「搶人才、搶企業」,並在《施政報告》承諾推出相關政策。 上月23日,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及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舉行了「搶人才、搶企業」記者會,公布各項計劃詳情,包括設立「人才服務窗口」綫上平台及實體辦公室、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取消「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年度配額,以及優化現有的人才入境計劃、簡化審批程序等。 至於「搶企業」方面,則包括成立「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及「招商引才專組」,界定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數據科學、金融科技、先進製造、新材料及新能源科技等為「策略性產業」,「引進辦」將制定目標企業名單,並主動爭取企業來港。 這些都是好的政策,期望能盡快達到成效,提高香港的競爭力;同時,特區政府須加強培育及留住本地人才。 接連推3大藍圖 描畫未來 在李家超帶領下,各個政策局積極配合,在2022年末推出3大藍圖,描畫未來,誠意可嘉: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推出《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提出完善創科生態圈、豐富創投融資渠道、充實創科人才資源、深化與內地創科合作等8大重點策略; 民政及青年事務局推出《青年發展藍圖》,羅列逾160項推動青年發展的措施,並將設立「青年專員」,統籌青年工作; 醫務衞生局推出《基層醫療健康藍圖》,強化基層醫療健康體系,整合資源、規劃人手,建立社區基層醫療系統。 此外,還有老大難的房屋問題。房屋局積極推進「簡約公屋」,目標是在5年內興建3萬個簡約公屋單位,以增加整體公屋供應量,希望壓縮公屋綜合輪候時間至4年半;不過,簡約公屋的興建成本比傳統公屋貴而引起爭議,特區政府要謹慎行事。 落實「4個必須」 真正考驗 綜上而論,李家超與各司局長在政策範疇上的努力有目共睹;但是,我認為更大的挑戰在更高層次方面,就是如何達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去年「七一」講話中提出的「4個必須」和「4個希望」。 「4個必須」指必須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必須堅持中央全面管治權和保障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權相統一、必須落實「愛國者治港」、必須保持香港的獨特地位和優勢;「4個希望」則是着力提高治理水平、不斷增強發展動能、切實排解民生憂難、共同維護和諧穩定。 一國兩制是史無前例的創舉,包容香港這個城市在龐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內,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本身就充滿矛盾。作為一個14億人口的國家,中國的發展格局素來不是完全開放;相對地,香港則是高度開放的國際城市,好處是與國際社會接軌,壞處就是外國不好的東西也進來了,例如西方的極端自由主義及個人主義,甚至有外部勢力利用香港的開放來對付中國等。 換句話說,香港如何能在政治、經濟、人心各方面,更好地與國家融合,提高港人的國民身份認同,既要維持香港的國際地位及獨特優勢,不讓香港變成一個普通的內地城市,同時要抵抗西方的抹黑及侵蝕,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做到前中聯辦主任駱惠寧所說的,一方面「團結奮鬥」,另一方面「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才能讓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當中難度之高,是行政長官李家超的真正考驗。
新民黨 青年委員會 大灣區專業創新交流團  
  新聞稿,焦點  
新民黨青年委員會(下稱「青委會」),上周末一連三天舉辦了「大灣區專業創新交流團」,由新民黨副主席暨立法會議員容海恩女士、副主席潘國山先生、執行委員暨立法會議員陳家珮女士、中央委員暨立法會議員何敬康先生作隨團顧問,並由青委會主席劉文杰先生為團長帶領下,與多位青委會成員、社區發展發展主任、青年黨員等多位成員,在中聯辦社工部賴建華處長與黃宗琦副處長擔任隨團指導下,一行三十多人,到訪澳門特區、珠海、佛山、廣州與東莞四市,拜訪區內青年及專業團體,參觀不同企業,深入了解大灣區內的青年專業發展和潛在機遇。交流團成果豐碩,期待未來有更多機會深入了解大灣區各城市發展,促進兩地年輕人交流。 是次由新民黨青委會主辦的「大灣區專業創新交流團」,乃新民黨在疫情後首次大型出訪,因此新民黨多位議員與年輕成員都踴躍參與,期望透過是次交流團,了解粵港澳大灣區多個城市的最新經濟社會發展,促進香港與各城市的交流。交流團於上周五(17日)出發,首天行程先到澳門,和「澳門青年企業家協會」會面交流,與協會理事長林家偉、副理事長楊碩明等會面。新民黨各成員與協會雙方均同意未來須加強港澳聯動合作,讓香港年輕人招展當地市場,也可與澳門特區多合作,共同進軍大灣區市場。下午交流團前往橫琴,先後到訪與參觀「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了解澳門青年在當地的創業基地並參觀園內獨角獸企業「納金科技」,另外,也在佛山市順德區的安排下,參觀「博智林機器人有限公司」,了解到機器人對現時工業製造與生產的巨大助力,全團更參觀了由舊廠房改造,位於製造業名鎮順德北滘的「廣東工業設計城」,感受年輕工業家的創新設計理念,了解他們的產品如何協助及應用及便利於長者的日常生活,首天行程讓人眼界大開。 交流團第二天行程,訪問了廣州的全國龍頭照明企業「三雄極光照明股份有限公司」,其產品非常多元化,遍及住宅、商業、室外到夜景照明等;接著到訪「廣州市律師協會」,獲協會會長黃山律師親自接待。擔任隨團顧問的容海恩議員,作為香港大律師與大灣區執業律師,與交流團的各成員,非常高興藉是次機會與黃會長作深度交流,黃會長介紹了廣州市律師行業自改革開放到今天的進展歷程,各人也就大灣區律師執業資格、兩地民間法律互助、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專業服務等問題深入交流。 接近傍晚,交流團先後參觀了「廣州市越堡水泥有限公司」及北郊華潤水泥的「學習與創新中心」,前者參觀了協同處置城市污泥項目,了解讓水泥窯的廢氣餘熱烘乾污泥,並進入水泥窯焚燒處理,實現污泥的徹底無害化處理技術,後者觀摩當下環保及綜合性的水泥製造技術,減少對環境的破壞等。 昨天(19日)為行程最後一天,交流團成員到位於廣州番禺被譽為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汽車矽谷」的廣汽智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內的「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參觀,公司的研發及銷售人員向我們展示新款的新能源汽車及先進的自動化生產系統。近年因新增多條自動化生產線,該集團汽車生產所需要的人手方面也減少了近三成。另外,集團將於今年內推出新的右軚生產線,也預計明年將推出全電動的七人車,相信不久的將來新款汽車也會銷售至香港,對車主改用創新環保的新能源汽車有多一個選擇。 交流團隨即到達東莞市松山湖高新科技產業園沁園路的「松山湖科學城展覽館」,及「松山湖材料實驗室」考察,了解到科學城總體規劃及先進製造業現時的發展情況,及國家材料科學、物理、化學化工、生命科學、資源環境和新能源等領域提供技術先進及功能強大的科研平台。行程最後一站,交流團參觀了「華為小鎮」,分有十多個區域,環境模擬歐洲城市的建築,小鎮也貫穿各種新科技,讓各成員了解該企業的員工工作環境,及將創新融入生活。 新民黨總結是次交流團行程豐富緊湊,在短短三天先後到訪澳門特區、珠海、佛山、廣州與東莞四市,成功接觸多個專業與工商團體、著名及創新的企業單位,了解各地區不同的城市發展策略、創新技術及應用在建築、工業生產、製造、數字化經濟等方面。未來新民黨將繼續加強香港青年與大灣區各城市的交流融合,積極了解及配合國家「十四五」規劃與大灣區發展,發揮香港的獨有優勢,讓香港年輕人了解國家與各城市發展的成就,也培養及尋找適合的出路。新民黨也感謝中聯辦協助與協調是次交流團,及與各個機構與單位的拜訪安排,讓是次交流進行順利,成果美滿。
新民黨 支持 《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 組建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  
  新聞稿,焦點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下稱《方案》),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提出組建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新民黨對《方案》表示歡迎和支持。 《方案》第一點有關「深化黨中央機構改革」部分,第五項提出組建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承擔在貫徹『一國兩制』方針、落實中央全面管治權、依法治港治澳、維護國家安全、保障民生福祉、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等方面的調查研究、統籌協調、督促落實職責,在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基礎上組建,作為黨中央辦事機構,保留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牌子。不再保留單設的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 新民黨認為,《方案》突顯中央非常重視港澳特區的地位,堅持對港實行「一國兩制」,維持港澳繁榮穩定,預期《方案》將有助香港特區政府更有效落實國家政策,也對香港的長遠發展非常有利。新民黨對《方案》表示歡迎和支持,也將一貫發揮愛國愛港力量,支持和配合特區政府推動各項有利國家發展,及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政策方向。
新民黨 祝賀全國兩會勝利閉幕 牢記與支持國家主席講話 與總理對港發展方向指示  
  新聞稿,焦點  
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今天(13日)舉行閉幕會,表決通過《政府工作報告的決議(草案)》、《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的決議(草案)》與多項重要草案。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提及香港與澳門特別行政區的長期繁榮穩定,香港須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新民黨表示全力支持。對於新任國務院總理李強在閉幕會後出席中外記者會期間,提及支持香港多方面為國家作貢獻與經濟發展角色,新民黨非常同意,牢記與配合國家與香港特區政府的各項政策,建設國家與特區,推動經濟增長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家主席習近平今天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發表重要講話,感謝各位代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信任,讓他第三次連續擔任國家主席,承諾將不辜負全國各族人民的重托。習主席稱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經過百年奮鬥,「中國人民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國家發展將按照黨的二十大戰略部署,堅持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加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與高質量發展,同時堅持「人民至上」,讓人民當家作主,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另外,習主席也在講話中提及要全面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習主席特別在講話中提及香港:「要紮實推進『一國兩制』實踐和祖國統一大業。推進強國建設,離不開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要全面準確、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堅持依法治港治澳,支持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顯示習主席重視港澳特區的穩定,有助推進國家建設,對此感到非常鼓舞和支持。 新民黨認為香港在特區政府帶領下,應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堅持「一國兩制」與獨有優勢,鞏固及提升香港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下的「八大中心」地位,為國家作出建設與貢獻。新民黨也深刻牢記習主席以民為本,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治理目標,全力配合和支持特區政府推動有利民生,以民為本的政策,建設穩定與和諧社區。 對於新任國務院總理李強在閉幕會後出席中外記者會期間,提及中央政府始終高度重視發揮香港、澳門的優勢和特點。他稱回歸以來,在國家的支持下,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三大中心地位得到了鞏固和提高,澳門作為旅遊休閒中心享譽世界。 對於港澳發展,李強總理有三大「全力支持」,「中央政府將全面準確、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全力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全力支持香港、澳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全力支持香港、澳門提高國際競爭力。有祖國作堅強後盾、有『一國兩制』的制度保障,香港、澳門的地位和作用只會加強,不會削弱。香港、澳門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新民黨認為港澳特區發展同樣獲得中央政府高度支持,非常歡迎,對李強總理充分肯定香港的三大國際中心地位感到鼓舞,期望香港未來繼續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角色,也對李強總理在記者會中,對中國經濟前景「長風破浪,未來可期」的祝願,充滿信心!
就「審議勞福局建議開設首長級職位」發言  
  立法會事務  
立法會人事編制小組委員會在3月22日審議勞福局建議開設首長級職位的人才服務窗口總監。我發言提問和官員的答覆: 黎棟國議員: 我的提問題針對人才服務窗口非公務員總監一職。文件中提到該總監職位將代表特區政府外出工作,我有數個問題: 第一, 局方預計招聘有關非公務員總監一職需時多久? 第二, 會否請獵頭公司協助招聘? 第三, 局方認為市場上是否有充分的合適人選供應? 人才服務窗口現已開始運作,整體招攬人才計劃正如火如荼,局長何時找到合適的人選是否會直接影響人才窗口全面開展工作?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 孫玉菡: 這個非公務員職位將由財委會批准後6個月後開始工作。局方正爭取於6個月內能夠招聘相關職位人手。全港正面對「搶人手」的問題,局方認為市場上對於相關合適人手的供應不會太充裕。 因相關職位要求求職人具有:豐富銷售經驗;豐富市場推廣經驗;及本地及海外營運能力。局方正積極留意,並有信心將找到合適的人選,讓受聘人盡快進駐並帶領人才服務窗口。 黎棟國議員: 財委會批出相關職位,最遲6個月後開始計算3年。若然局方在招聘計劃上有延誤,例如需時9個月才找到合適人選;或受聘人要延遲3個月才能入職,局方與受聘人的合約便不可簽訂3年,可能會變了2年半或更少。 這個情況會否影響局方與受聘人簽訂的合約期限?或簽訂的合約超出財委會所批准的3年期限?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 孫玉菡: 局方已對招聘所需時間作評估,有信心於6個月內能夠招聘相關總監職位。相關準備事項現已籌備,但需要先待財委會批准後,才可正式招聘。在此,局方已訂立KPI,招聘所需時間為期6個月。 黎棟國議員: 局方與受聘人簽訂合同時,會否在合同中加入相關職位需要達到的職效指標?或是只跟受聘人簡單提及一般的工作範疇? 以下為我的一些看法:局方現打算招聘一名首長級薪級第 4 點的非公務員,該位非公務員將加入人才服務窗口代表特區政府工作外出尋找人才。我對相關人士有極大的期望,局方會否考慮將績效指標加入受聘人的合同中?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 孫玉菡: 會積極考慮議員的意見。這個總監職位相對高級,局方亦對受聘人有相當大的期望,局方不會以一張簡單合同與受聘人簽訂,將會謹慎考慮受聘人的能力達到局方期望才與其簽訂。 本局會考慮黎議員的建議,用某種形式落實。 黎棟國議員: 就有關人才服務窗口總監問題,職責說明第三項提到設立一個人才群集資料庫。有關的資料庫是否由局方內部人員營運,或是外判?若由內部員工處理,局方計劃打算安排多少人手?甚麼職級去處理這個資料庫?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副祕書長 關婉儀: 就有關資料庫,坊間有不少大數據平台,例如LinkedIn,可通過付費服務取得不同行業、工種、技能的人力數據。局方在人才服務窗口總監下會設立一個專組,除了支援亦會做數據分析的工作。本局亦會藉著與不同商會的聯絡、外訪,以及通過17個海外辦事處定期收集分析及數據。局方會將有關數據整合,並作為內部的資料庫,在制定宣傳及推廣計劃時適當作運用。 黎棟國議員: 職責一項提及需協助人才來港定居、支援,以及簽證上的問題。局方已開發虛擬平台窗口,這讓我回想起「1823」的平台。「1823」平台有類似服務提供,雖然服務對象不同,但媒體經常報道有關「1823」的服務範圍太廣,而「1823」服務人員收到問題後,可能會不了解問題的答案。現在設立人才窗口,局方會用什麼方法培訓相關工作人員,妥善並迅速處理有關問題,為提問人提供有效的服務?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 孫玉菡: 首先就議員的問題提供一個大方向。現時人才服務窗口工作人員數目僅30-40人,但窗口服務對象人數數以萬計,甚至未來數以十萬計。大量的服務對象由30-40人去處理是不現實,但我們看見「窗口」會出現槓桿作用。局方正構思平台的實質運作模式。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副祕書長 關婉儀: 人才服務窗口已有實際的服務工作經驗。開發平台初期人手不足,本局通過人才服務窗口的外判支援商聘請一個一至兩人的特定小組,負責每日監察人才服務窗口內的查詢。該小組會將有關解答提交予本局審批,通過審批後才容許發放。 另外,對於員工的培訓是重要的。局方在聘請工作人員時會考慮工作人員的背景及相關工作經驗。第二,本局會提供充足的資料,包括可能會詢問的問題,讓工作人員查閱,而相關工作人員的回覆答案亦需經本局審批後才能對外發放。在經過不斷的審批後,人才服務窗口的大概答案框架已訂立。外判支援商的特定小組在3日內已處理99%的回覆查詢,其餘有關技術性問題,如申請編號/進度將轉介予入境事務處。現行關於支援服務方面的效率亦相當不錯。
就《改善兒童和青少年精神健康》議案發言  
  立法會事務  
主席,感謝陳沛良議員提出的議案。 我們上個月就郭玲麗議員所提出的 「推動香港輔導專業發展,以改善市民精神及心理健康」議案也進行了一場辯論。 精神健康問題不但對個人生活造成重大困擾,也不免影響到家庭和睦、社會穩定以至經濟發展。研究指,全球約有10%的人口有精神健康的隱憂。這比例確實不低,故此改善市民精神健康,早已經成為各地政府必須面對的課題。香港作為國際都會,除了關注如何提升本港競爭力、各種提量、提速、提效、提質之外,亦要持續為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提供更好的服務。 今日的議案重點在於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醫管局的兒童和青少年精神科服務個案由2011至2012年度的18,900宗,上升至2021至2022年度首三季的42,700宗,升幅驚人。 數字大幅上升,固然是大眾對問題的認知及關注比以往多,及診斷方法日益進步有關;但無可否認,社會環境對兒童及青少年造成的壓力亦有很大關係。就如上星期,有小學二年級學生與媽媽申訴返學辛苦的片段流出,引起大眾議論。我估計這類情況並非個別例子。固本清源,政府應由親職教育及校本教育入手,致力為小朋友提供一個充滿關愛及有利成長的環境。 其次,正視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的確有助及早預防、識別或介入。愈早介入,愈大機會取得積極正面的成果。 我很高興見到當局於及早介入方面並無停濟不前,例如2020年推行的「幼稚園/幼稚園暨幼兒中心第一層支援服務試驗計劃」即將恆常化而規模亦有所擴展,我期待當局在這方面持續改進。 另外,參考外國例子,不少地方都有為青年而設的精神健康支援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務如輔導、心理治療及普通科診症等。雖然全港都約有30間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並於2019年起將服務對象擴展至15歲以下的中學生。可惜,當局對這類中心的推廣或宣傳欠缺力度,市民仍未知道中心的存在及了解其提供的服務;第二,服務對象過為廣泛,欠集中,難以令青少年主動求助。我建議當局參考外地的做法,設立以青少年為服務對象的精神健康中心,加強社區精神健康服務的力度。 最後,我亦留意到,這些中心亦有提供遠程醫療服務,青年人可以透過視像通話與精神科醫生聯絡。我一向關注遠程醫療服務的發展,上個月亦就此提出了一項口頭質詢,當時所得的答覆是醫管局會逐漸將遙距診症應用於合適的臨床服務,其中包括專科門診服務。我希望醫管局會考慮將遠程醫療服務推廣至合適的精神健康服務對象。
就「改善市民精神及心理健康,推動香港輔導專業發展」議案發言  
  立法會事務  
多謝主席。 我發言支持郭玲麗議員的議案。 自殺是香港正面對的嚴重問題。根據死因裁判庭釋出的數字及在傳媒報導中得到的數字,由2012年至2021年,香港平均每年有200人自殺;而青少年自殺則每年平均有13人。當然,自殺原因有很多——有些人因身患抑鬱症而無法控制自我,也有許多人因感情糾紛、金錢糾紛、生意失敗、疫情等原因而選擇自殺。我尤其關注學童自殺。我手上的資料顯示,青少年自殺中的最年輕個案為12歲;較大年齡的也有。12歲也選擇自殺,非常可悲。 對於如何處理學生及青少年自殺問題,我不認同調配更多精神科醫生(psychiatrist)或臨床心理學家(clinical psychologist)到學校是最有效的方法——這些學生及青少年真的是身患疾病嗎?有病才需要看psychiatrist(精神科醫生),對吧盧醫生?如果一個人精神深受困擾,不一定要服藥治療。說到臨床心理學家,其實臨床心理學家在美國非常普遍,許多人每逢遇到情緒問題、感情問題也會向「shrink」(俚語,指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生)傾訴,花費金錢,向別人傾吐心事;尤其是在缺乏家庭支持的美國社會。 但眾所周知,在香港,臨床心理學家求過於供。能調配多少到學校呢?所以我反而同意郭玲麗議員所說,學校的輔導主任非常重要;這些學生輔導人員(student guidance personnel)非常重要。曾有學生輔導人員與我會面,並向我吐苦水。政府增加了社工的資源——中學「一校兩社工」、小學「一校一社工」、兩個幼稚園一個社工。我當時也詢問有關政府官員,為何幼童也需要社工?有關官員回覆指,其實是幼稚園學生的家長需要社工。 我認為最有效方法是在學校內設輔導主任。去年五月,跑馬地一所名校有兩位分別13歲和16歲的女生身穿校服跳樓。據報導,兩名女生為情侶關係,有感情問題。是因為她們受到歧視所以自殺?雖然不知局長以前就讀男校或男女校,但我本人是女校出身。我相信局長也明白,無論是女校或男校,都有學生在青春期時期發展同性愛侶的關係;長大後可能有所改變但在在學時期的確時有發生。這些學生並非身患疾病,不應予以譴責或歧視。如有專業輔導人員向這些學生提供輔導,甚至輔導學生的父母和同學,可能就不會釀成這些悲劇。 我也有擔任不少青年人、大學生的師友。有些同學向我反映因為父母經常責備他們而深受困擾——說他們「沒用、沒出色、若無法從大學畢業就不要讀、無法賺錢就不要讀」等。這些問題無法由精神科醫生或臨床心理學家處理。學校應加強輔導的資源。向我投訴的輔導人員表示,自從政府決定在學校內增加社工,由於由政府出資,學校就集中資源聘請社工;變相聘請輔導主任的資源減少並嚴重不足。這一點需要留意。 另外,盧局長提到「一個專業、一個規管」——其實這個議題已研究多年,記得早在林太上任擔任行政長官時已開始研究,推出「認可醫療專業註冊先導計劃」,並由前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楊永強負責領導,至今已五到六年。但臨床心理學家專業資格究竟為何?至今仍未見答案。希望局長敦促「認可醫療專業註冊先導計劃」的認證機構儘快向政府提交報告,向我們交代應如何規管臨床心理學家。 主席,我謹此發言支持郭議員的議案。

關於我們

新民黨以「親近民心,革故求新」為口號,一方面強調兼聽則明,親近民心的重要。另一方面更標誌我們決心和廣大市民一起改革社會弊端,運用中西文化資源及香港人本身的優良拼勁,開創香港歷史光輝的一頁!


Copyrights NPP. All Right Reserved.

聯絡我們

香港灣仔軒尼詩道139號中國海外大廈11樓D-F室
+852-3100-0079
info@npp.org.hk
地區辦事處及更多資訊

網頁導航

首頁

關於新民黨

  組織架構

  黨徽

  口號

  議員

文章

最新活動

政策倡議

新聞中心

立法會事務

影片集

青年委員會

加入新民黨

  黨員 / 「新民之友」

  職位空缺

聯絡我們

葉劉淑儀網站

容海恩網站

黎棟國網站

陳家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