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至今,與國家的關係已越來越密切,年輕人對國家的認識及國民身分的看法如何?新民黨今天(10日)發布「青少年國民身分」研究報告(見附件)。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女士、政策總裁袁彌昌博士、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學院總監呂大樂教授、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學院研究統籌主任李家文博士、新民黨中央委員暨青年委員會前主席陳家珮女士、甘文鋒先生、上屆主席王家揚先生,及青年委員會主席王政芝女士,代表發布相關研究報告,分析本港青年對國家及國民身分等看法,及就研究提出青年政策建議。
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女士,感謝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學院總監呂大樂教授,及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學院研究統籌主任李家文博士,協助進行「青少年國民身分」研究。是次研究是由新民黨委託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學院,於2017年10月10日至2018年2月15日期間進行,旨在了解香港青少年對國民身份的看法、程度,及對內地文化、生活方式等各方面了解及融合程度。
研究收集1, 279中學生數據樣本
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學院研究統籌主任李家文博士,解釋研究是以隨機方法,按教育局公布的學校名單選取本地中學參與研究,每所中學邀請全部中四至中五級學生參與,透過問卷調查收集數據。香港研究學院總共收到199間本地中學回覆,回覆率為67%(199/297 x 100%),當中11間中學(包括港九及新界3間英中及8間中中)願意參與研究,香港研究學院最後共收回1,279份完成的問卷。
所有被訪者均為中四至中五級學生,絕大部分(>95%)於2000年或以後出生,當中78.7%在香港出生,20.2%在中國大陸出生;89.2%的被訪者居港七年或以上;被訪者居住在公營房屋、私人物業和自置物業的百分比分別為41%、16.3%及29.1% (13.6% 不知道其居所類型)。
與內地對接程度較想像中高
新民黨中央委員暨青年委員會前主席陳家珮女士,稱是次研究結果發現,受訪者絕大部分(>95%)曾到訪內地,當中近7成 (68.2%)曾到訪內地5次以上;85%懂得閱讀簡體字;近七成受訪者有使用微信或擁有微信帳戶,46.3%平均一個月多次或每天使用內地網站,28.1%平均一個月多次或每天使用淘寶或其他內地購物網站;46.7%曾乘搭內地高鐵等數據,均顯示香港青少年與內地對接程度比想像中高。
內地影視娛樂及體育吸引力減
至於中學生接觸內地影視娛樂及體育的比率,21.2%在過去一年從來沒有觀看中國大陸的電影、電視劇或綜藝節目,4成人平均一個月多次或每天觀看中國大陸的電影、電視劇或綜藝節目;45%有喜歡的中國大陸影視人物,18.2%不認識內地影視人物;最喜歡的電視劇分別是港劇(28.9%)、韓劇(28.3%)、大陸劇(21%)、日劇(18.8%)及台劇(14.4%),但也有25.8%不喜歡看電視劇;有37.5%有關注有中國國家隊參加的體育項目與賽事,26.1%有喜歡的內地運動員,這些數據均反映目前影視節目存在大量選擇,同時,近十年來,香港培育了不少出色運動員,例如李慧詩、曹星如及吳安儀等,在國際賽事中屢獲殊榮,中國國家隊及國內運動員對本港青少年的吸引力相對減低。
參與軍事與外交工作的興趣
在軍事與外交方面,陳家珮表示,香港青少年之中, 26.8%有興趣在港參觀解放軍軍營;32.4%有興趣參觀航空母艦遼寧號,反映目前普遍對參觀解放軍軍營和遼寧號抱有一定興趣;有9.9%有興趣參軍(如政策得到落實)及17.6%有興趣在外交部工作(如政策得到落實),新民黨認為難能可貴。
香港人身分與中國人身份的相容性
新民黨中央委員暨青年委員會前主席甘文鋒表示,研究數據反映36.6%認為兩種身分相容的可能性只有一半,為最多人選擇的選項;認為完全不可能相容的有8.7%;認為非常可能的有9.6%,顯示題目呈現出「三極化」的傾向。[0-10分:10分表示非常可能,0分表示完全不可能,5分代表一半半]
中國未來有多大可能會成為世界強國?
儘管一半半(5分)是最多人選擇的選項(27.1%),不過認為中國未來將成為世界強國的高達57.9% (6-10分),對國家前景感到樂觀。
到中國大陸實習、工作及定居的意願
對於三個選項,最多和次多人選擇的選項均為完全不願意(0分)及一半半(5分):
到中國大陸實習—完全不願意:6%;一半半:24.5%;願意(6-10分):32.1%;平均值:4.3
到中國大陸工作—完全不願意:3%;一半半:23.1%;願意(6-10分):26.4%;平均值:3.9
到中國大陸定居—完全不願意:1%;一半半:19.3%;願意(6-10分):22.5%;平均值:3.5
[0-10分:10分表示非常願意,0分表示完全不願意,5分代表一半半]
國民教育及中史科
甘文鋒表示,研究數據反映認為應該推行國民教育(15.4%)以及讓初中中史科成為獨立必修科(19.9%)的學生人數偏低。對於國民教育,認為不應該推行以及無意見的人數相若(均為42.3%),但認為不應該讓初中中史科成為獨立必修科卻高達44.9% (無意見35.2%),可見學生對兩個科目的推行均感抗拒。
研究結果令人驚喜
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女士稱,對於是次研究結果表示驚喜,「因為見到曾到訪內地的青少年有很多,如逾9成被訪者曾到訪內地,近5成人曾乘搭內地高鐵,逾4成人平均一個月多次或每天使用內地網站等,反映與內地對接相當密切。」
「至於對國民身分認同的結果亦是正常,是預期之內,近年來香港社會出現分化,有研究結果反映不是很多青少年願意到內地工作,有關結果非常合理,因為中四、中五學生傾向與朋輩、家庭聯繫,不會傾向樂意到陌生的地方工作及生活。」她指出,目前比較多年輕專業人士願意到內地大灣區工作,乃由於稅收、工資等考慮,但對於十多歲的青少年而言,不想隨便離家,去另一個地方工作及定居,是正常的事。
「反而另一件令人驚喜的數字,是近1成受訪者表示有興趣參軍,及近2成受訪者表示有興趣有外交部工作,這是正常,因為參軍是辛苦的事,參與外交部工作,可能年輕人從媒體見到國家外交部人士發言很威風,對青少年而言很嚮往。」
「至於數據反映青少年不太歡迎國民教育及中史獨立成科,都是正常的結果,相信學生不會希望增加任何一個學科,因為學習已經非常繁重。因此我們認為,如果教育局希望提高學生的國民身分認同,令青少年多了解中國歷史,重點不是中史獨立成科與否,而是應以其他方法,讓學生對中國歷史有興趣。這是我在此研究報告的觀察。」葉劉淑儀女士總結。
國民教育 宜軟銷勿硬推
新民黨青年委員會主席王政芝女士對於葉太及呂大樂教授的意見表示認同,她認為研究顯示青少年對於國民身分認同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她建議政府做國民教育「應該軟銷而不能硬推」。王政芝指出,無論是國民教育或中史科,教育只是讓青少年更了解中國的歷史及發展的其中一個渠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目前政府已有推行青年內地交流資助計劃,讓青少年去內地不同省份進行交流,她希望政府增撥更多資源予民間團體,申請有關資助,讓更多年輕人去內地進行實習,另外亦建議提升有關交流計劃的質素,例如現時交流計劃的時間較短,只能予兩地學生作「走馬看花」式簡短交流,未必能有效讓年輕人充分認識當地的風土文化及生活。
她舉例,民間團體如海上絲綢之路協會舉辦的實習計劃,讓年輕人長時間在內地等地方實習,效果理想。她認為若能為年輕人提供更多長時間實習,讓他們對內地的整體發展,包括在當地實習、工作或定居,有更多了解,他們的想法/傾向或會改觀。因此,她希望政府多推動不同活動或交流,讓青少年多深入認識中國大陸。
王政芝女士補充,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相當迅速。當年輕家庭建立事業,或有下一代,會對離開香港到其他地方發展更慎重考慮,因此建議政府在大灣區的發展藍圖方面,增加配套措施,如醫療及教育等,以吸引更多年輕家庭。
青年政策推動
另外,新民黨青年委員會上屆主席王家揚先生,分享自己與年輕人的交流經驗。王家揚先生指出,他觀察到很多成績較好的學生均是內地生,部分香港學生會認為資源被內地人佔用、工作或就業機會給內地人掠奪,這些想法造成年輕人對於國民身分認同的矛盾。
王家揚先生認為,目前無論在香港或內地均有很多發展機會,問題是年輕人是否樂意「走出去」。民間團體如海上絲綢之路協會提供很多內地實習交流機會,當中很多個案反映,若年輕人長時間在外地實習及生活,便能較深入地認識當地文化,往後他們會較主動或傾向留在當地企業繼續發展及工作。
王家揚建議本地企業,在內地如大灣區設立工作單位,開設更多工作機會,提供更多晉升機會予香港年輕人,期望未來在更多優惠措施如稅務及其他政策上有利年輕人發展。他又指,近年香港創業環境雖然比內地慢,但此風氣已逐漸形成,如專業人士課程、合資公司等,他相信未來相關初創企業在香港的發展機會將會更為蓬勃,為年輕人提供更多出路。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