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聞稿,焦點
-
新民黨 歡迎新任中聯辦主任鄭雁雄 發表新春致辭
新民黨 歡迎新任中聯辦主任鄭雁雄 發表新春致辭
日期︰2023 年 1 月 15 日
中聯辦主任鄭雁雄今日(15 日)黃昏發表上任後首次新春致辭,新民黨表示熱烈歡迎。新民黨認為,鄭主任的講話親切友善,反映其對香港現況有透切了解,對香港的未來發展充滿信心,為廣大香港市民帶來能量和希望。
鄭主任的新春致辭以「讓『興』的動能更強勁」為題,多次強調香港正踏上「由治及興」的新階段,並且指出「由治及興」「是習近平主席對香港的殷切期盼,也是所有香港居民的共同願望」,新民黨十分認同。事實上,自新一屆特區政府上任後,香港不論在抗疫、通關、搶人才、創科發展、青年工作、加快建屋等等方面,都積極有為,推出多個藍圖,讓市民穩步前行,市面恢復生機。
要做到「讓『興』的動能更強勁」,鄭主任提出了三大方向:
-
一、需要我們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巨大機遇,在參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增添不竭動力。
-
二、需要我們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合作,在鞏固獨特地位和優勢的過程中提升核心競爭力。
-
三、需要我們矢志不移幹事創業,在團結奮鬥中凝聚強大合力。
新民黨認為鄭主任所言,是進一步鞏固總書記習近平的「二十大」報告的精神,香港必須在「一國兩制」的大原則下,牢牢握住「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在國安、政治、經濟、人心各方面,更好地與國家融合,同時維持香港的國際地位及獨特優勢,全社會團結奮鬥,善拼敢贏,開創「由治及興」的新局面。
兔年將至,新民黨借用鄭主任新春致辭中的一句話,祝願廣大香港市民,「錢包鼓鼓」,新春大吉!
|
|
資深政客的「特異功能」/ The "Special Abilities" of Senior Politicians
文章
前文提及,美國政壇高齡化的情况變得愈發普遍。新聞網站「對話」(The Conversation)的一篇文章認為,造成此現象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由於醫學進步,令老年人較以往健康,得以延遲退休。同時,文章進一步指出,認知和心理上的原因亦是導致這些資深政壇老將至今仍然活躍於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因素。
作者認為,在心理層面上促使這些政客繼續工作的動機,在於他們「不服老」的態度和缺少其他興趣所致。年長人士總希望證明能夠自主自立,不許依靠他人。至於後者,文章則指出,這些政客由於長期都醉心於工作,缺乏私人時間去探索自己熱愛的興趣。這使得他們離開工作崗位後,由於無事可做,不知道該如何面對自己餘下的人生。
而在認知層面上,有相當部分的資深政客始終抱有一種自己無法被取代的優越感。上文提及,以曾兩度於記者面前失神的共和黨參議院少數黨領袖麥康奈爾為例,作為一個政壇的老油條,麥康奈爾對於自己在制定選舉策略和游說方面的能力十分自豪。著名新聞網站「政客」(Politico)的一篇文章就詳述了麥康奈爾如何成功煽動民主黨參議員曼欽退出明年的參議院選舉,並暗示可能參選明年的總統大選。間接幫助了共和黨在西弗吉尼亞州的選情,並「𠝹」去拜登的選票。
由於曼欽在民主黨內屬於較為溫和的「中間派」,在個別議題上能夠和共和黨達成共識,因此在民主黨內並不受待見。而且他所在的西弗吉尼亞州本身又是共和黨的票倉,自身的選情較為嚴峻。麥康奈爾看準這一點,成功說服曼欽退出選舉。由於現時民主黨以51 對49 票的微弱優勢控制着參議院,如該州共和黨候選人成功當選,將會加大共和黨奪回參議院控制權的可能性。麥康奈爾本人對此事作為重要政績引以為榮,認為自己在黨內的價值難以被取代。
上述的例子可謂印證了「薑還是老的辣」這句說話。或許當今美國政壇高齡化的原因,正是因為這些資深政客身上具備年輕政客所缺乏的謀略和目光。
As mentioned earlier, the aging of the American political arena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evalent. An article on the news website "The Conversation" suggests that one of the reasons for this phenomenon is the advancement of medical science, which allows older individuals to maintain better health and delay retirement. Additionally,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cognitive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keeping these seasoned politicians active in the political stage.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motivation for these politicians to continue working lies in their attitude of "refusing to grow old" and a lack of other interests. Older individuals often want to prove their ability to be self-sufficient and not rely on others. As for the latter, the article suggests that these politicians have been so immersed in their work for a long time that they lack personal time to explore their passions and hobbies. This leaves them unsure of how to face the remaining years of their lives once they leave their positions.
On the cognitive level,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senior politicians maintain a sense of superiority that they cannot be replaced. As mentioned earlier, an example is Senate Minority Leader McConnell, who had two instances of losing consciousness in front of reporters. As a seasoned political operator, McConnell takes great pride in his ability to formulate election strategies and engage in lobbying. An article on the well-known news website "Politico" details how McConnell successfully instigated Democratic Senator Manchin to withdraw from next year's Senate election and hinted at a possible presidential run. This indirectly helped the Republican Party in the election in West Virginia and "eroded" Biden's votes.
Since Manchin is considered a more moderate "centrist" within the Democratic Party and can find common ground with Republicans on certain issues, he is not well-received within the Democratic Party. Moreover, West Virginia, where he is from, is a Republican stronghold, making his own electoral prospects more challenging. McConnell recognized this and successfully persuaded Manchin to withdraw from the election. With the current Democratic Party holding a slim majority of 51 to 49 in the Senate, if a Republican candidate wins in that state, it will increase the likelihood of Republicans regaining control of the Senate. McConnell himself takes pride in this achievement and believes that his value within the party is irreplaceable.
The above example can be seen as evidence of the saying, "Old ginger is spicier." Perhaps the reason for the aging of the American political arena today is that these senior politicians possess the strategic thinking and vision that younger politicians lack.
|
|
美國政壇高齡化 / Aging in the American Political Arena
文章
2024年逐步逼近,美國又將迎來新一輪選舉周期。除了四年一屆的美國總統大選外,眾議院全部435席位及參議院100席位中的34席亦將於2024年改選。
目前,共和、民主兩黨已有多位政客宣布參選,競逐總統寶座,包括爭取連任的現屆總統拜登、一直籌謀東山再起的前總統特朗普,還有前美國駐聯合國大使黑利(NikkiHaley),以及現任佛羅里達州州長德桑蒂斯(Ron DeSantis)等。
名單看來星光熠熠,但是美國公眾似乎更關注他們的高齡狀况,皆因拜登和特朗普已屆80及77歲古稀之齡,美國選民擔憂他們的身體狀態是否適合履行總統的繁重職務。
總統候選人的高齡化同時反映美國政壇高齡化日益嚴重。根據國際國會聯盟(Inter-ParliamentaryUnion)的統計,美國參議員的平均年齡為64歲,為世界第七高。同時,華府不少主要官員及政治領袖都由較年長的人士擔任,例如財長耶倫(77歲)、聯儲局主席鮑威爾(70歲)以及參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康奈爾(81歲),而83歲的眾議院前議長佩洛西早前亦宣布再次競逐連任眾議院議席;部分人士的健康情况似乎不大理想,拜登屢次跌倒受傷,又經常在公開場合說錯話,麥康奈爾更曾兩度於鏡頭前失神逾20秒及30秒。
另一方面,也有高齡議員堅持履行職務至生命最後一刻,例如剛於9月逝世的民主黨資深參議員DianneFeinstein,她在2月本因確診帶狀疱疹需要暫停職務,但她選擇告病假長達兩個月也不辭去參議員職位。
回顧當年,老布殊在1992年連任總統失敗後,便順勢退休,當時他68歲。為何來到今天,美國政壇會愈來愈高齡化?
新聞網站「對話」(The Conversation)11月6日便有文章拆解原因,主要是因為醫學進步,人類平均較以往長壽,很多長者都身心健康,加上累積了寶貴的人生及工作經驗,適合繼續處理日常工作,政壇也不例外。至於其他原因,下期詳述。
As 2024 approaches, the United States is gearing up for another election cycle. In addition to the quadrennial presidential election, all 435 seats in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and 34 seats in the Senate will also be up for election in 2024.
Currently, several politicians from the Republican and Democratic parties have announced their candidacy for the presidential race. This includes the incumbent President Biden seeking re-election, former President Trump, who has been contemplating a comeback, as well as former U.S. Ambassador to the United Nations Nikki Haley and current Florida Governor Ron DeSantis, among others.
While the list appears star-studded, the American public seems more concerned about the age of these candidates. Biden and Trump are already in their 80s and 77s, respectively, and voters worry about their physical condition and whether they are fit to handle the demanding duties of the presidency.
The aging of presidential candidates reflects a broader trend of aging in the American political arena. According to the Inter-Parliamentary Union's statistics, the average age of U.S. senators is 64, ranking seventh highest in the world. Additionally, many of Washington's key officials and political leaders are older individuals. For example, Treasury Secretary Yellen (77), Federal Reserve Chairman Powell (70), and Senate Republican Leader McConnell (81) are all advanced in age. Former Speaker of the House Pelosi, who is 83 years old, has recently announced her intention to run for re-election to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Some of these individuals' health conditions seem less than ideal, with Biden experiencing multiple falls and injuries and frequently making verbal gaffes in public. McConnell has also had two episodes of losing consciousness for over 20 seconds and 30 seconds on camera.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are also elderly lawmakers who insist on serving until their last moments. For example, Democratic Senator Dianne Feinstein, who passed away in September, initially took a leave of absence in February due to a shingles diagnosis but chose to remain in office for an additional two months while on sick leave.
Looking back, former President George H.W. Bush retired at the age of 68 after losing his re-election bid in 1992. Why has the American political arena become increasingly dominated by older individuals today?
An article published on the news website "The Conversation" on November 6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reasons behind this trend. One key factor is the advancement of medical science, which has led to increased life expectancy. Many seniors today are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healthy, and they have accumulated valuable life and work experience, making them suitable for continuing their day-to-day duties, including in politics. The detailed discussion of other factors will be covered in the next installment.
|
|
中美學術界全面脫鈎(三)/ Decoupling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Academic Circles (Part 3)
文章
前文提到,美國政客為抑制中國科技行業的增長勢頭,不惜使出行政手段斷絕兩國之間的學術交流,慎防技術泄漏。美國司法部實施的「中國行動計劃」便是其中最具爭議性的「獵巫行動」。
「中國行動計劃」是由特朗普政府第一任司法部長塞申斯於2018年11月宣布開展的計劃,旨在找出並起訴所有潛伏在美國境內、與中國有聯繫的「科技間諜」。按照《經濟學人》文章的說法,計劃成效未如人意,約150名華裔學者因該計劃而受到司法部調查,在成功檢控的案例中,被告多是遭控告如欺騙科研經費等情節相對較輕的罪名,而非間諜罪。更多的情况是,司法部由於無法找到足夠的證據去證明嫌疑人有為中國從事任何間諜活動,最後要撤銷檢控並淪為大眾的笑柄。當中,司法部對麻省理工學院陳剛教授的調查行動可說是「中國行動計劃」的著名失敗案例。
陳剛教授是一位於美國取得博士學位的中國機械工程師。《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指出,FBI於2021年1月指控陳剛在提交科研撥款申請時涉嫌未披露與中國相關的聯繫,因而將他拘捕。後來,麻省理工力挺陳剛,FBI亦未能找到「實錘」證據提出檢控,司法部方才罷休。但是已對陳剛的名譽及工作造成打擊。
陳剛以外,有更多中國學者因遭受這計劃調查而失去工作,甚至被美國政府列入「禁飛名單」,無法透過航空交通前往、途經或飛離美國。
後來,因為計劃成效不彰,美國司法部終於在2022年2月宣布結束長達數年的「中國行動計劃」。
其實,中美雙方能在不同的科技領域形成互補,兩國的學術界若是全面脫鈎,相信對雙方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亞利桑那大學於2020年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由於與中國學者合著的論文不會納入計算,美國在科學及工程領域方面發表的論文數量分別在2014和2018年錄得輕微跌幅,可謂自食其果。因此,我認為中美兩國應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則,放下成見,盡快恢復雙方學術界的交流合作。
In the previous articles, it was mentioned that American politicians, in an effort to curb the growth of China's technology industry, have used administrative measures to sever academic exchang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n order to prevent technology leaks. One of the most controversial actions implemented by the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is the "China Initiative," which can be considered a "witch hunt" against Chinese scientists.
The China Initiative was announced by former U.S. Attorney General Jeff Sessions in November 2018, with the aim of identifying and prosecuting all "technology spies" with connections to China who are operat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According to The Economist article, the initiative has been less effective than anticipated. Around 150 Chinese-American scholar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by the Department of Justice under this initiative. In the cases where successful prosecutions have occurred, the defendants have faced relatively minor charges such as fraudulently obtaining research funding, rather than espionage charges. In many cases, the Department of Justice has been unable to find sufficient evidence to prove that the suspects were engaged in any espionage activities for China, resulting in the charges being dropped and becoming a subject of ridicule. One notable failed case of the China Initiative is the investigation against Professor Gang Chen at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Professor Gang Chen is a Chinese mechanical engineer who obtained his doctoral degre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 article in The New York Times pointed out that the FBI arrested Professor Chen in January 2021, accusing him of failing to disclose his connections to China in his research funding applications. However, MIT supported Professor Chen, and the FBI failed to find substantial evidence for prosecution, leading to the case being dropped by the Department of Justice. Nevertheless, the incident has caused damage to Professor Chen's reputation and career.
Apart from Professor Chen, many other Chinese scholars have lost their jobs and have even been included in the U.S. government's "no-fly list," preventing them from traveling to, transiting through, or leaving the United States by air, due to being investigated under the China Initiative.
Eventually, due to the lack of significant results, the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announced the end of the China Initiative in February 2022, after several years of implementation.
In fact, if Chinese and American academic circles completely decouple, it would be detrimental to both sides, as they can complement each other in different technological fields. A research report published by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in 2020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scientific and engineering papers published by the United States experienced a slight decline between 2014 and 2018 because co-authored papers with Chinese scholars were not included in the calculations. It can be said that this approach has backfired. Therefore, I believe that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s of equality and mutual benefit, set aside biases, and quickly restore academic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
|
新民黨 全面告急 懇請選民 全家總動員投票支持!
新聞稿,焦點
今天(10日)為2023年區議會選舉投票日,是特區政府完善地區治理後的一場重要選舉。新民黨29位候選人,包括參選地方選區選舉的17位候選人,與地區委員會界別選舉的12位候選人,與團隊全力拉票,冀全港合資格選民全家總動員投票支持,讓新民黨各區愛國愛港、年輕、專業、重視民生工作的候選人成功當選或連任,繼續盡力為社區服務。
新民黨多位領導,包括主席葉劉淑儀女士、常務副主席黎棟國先生、副主席容海恩女士,執行委員陳家珮女士、中央委員李梓敬先生、中央委員何敬康先生等,由早上起已馬不停蹄,全日走訪多區為我們的候選人拉票。距離今晚投票站關門時間至晚上10時30分尚餘數小時,新民黨呼籲市民全家總動員支持,讓我們一眾理性、年輕、專業、多元,全力為社區服務的聲音進入區議會!
由今早開始,葉太先後為屯門北區3號候選人蘇嘉雯拉票,冀望讓她爭取連任;之後她為北區紅花嶺2號候選人孔永業拉票;大埔北1號候選人劉文杰助選;再到九龍區為新民黨唯一的九龍區候選人——油尖旺南3號白俊達(Jimmy Singh Baljinder)拉票,支持少數族裔與社區共融。中午她再到港島南區,先後為南區東南4號候選人江卓姿,與南區西北3號候選人崔添偉助選。
她下午到選情比較激烈的灣仔區為2號候選人黃守東拉票,葉太表示:「我們選情非常嚴峻,競爭很激烈,守東需要市民的每一票,請所有灣仔區的選民出來投票,支持黃守東。另外,新民黨在東區等區也非常吃緊,呼籲各位市民出來投票支持我們專業、多元的參與,一方面關顧基層,也反映中產的聲音,我們每位候選人也關心社區,及有環球視野,這樣才有利香港維持國際大都會的地位。我呼籲所有選民出來投票,支持新民黨,投票支持2號灣仔區候選人黃守東,東區3位新民黨的候選人,與港島區多位新民黨的候選人。」
葉太再分別為中區郭杰駿、西區吳家超、東區柴灣周卓然、康灣林梓鴻等多位候選人拉票,懇請選民全家總動員投票支持。
新民黨常務副主席黎棟國先生,今天曾到康城站為西貢及坑口3號候選人甘佳璋拉票;下午在大埔中心巴士總站為大埔北1號候選人劉文杰助選。黎棟國為甘佳璋拉票時稱,佳璋明白當區居民的需求,相信他能發揮區議員應有的作用,為當區居民出謀獻策,也為居民溝通的橋樑,為居民的需要有效反映給政府。黎棟國先生認為今天選舉氣氛相當好,投票率至目前為止相當不錯,是成熟的公民社會。呼籲選民如未投票,出來投票。如已投票,鼓勵親友出來投票,讓今屆區議會選舉圓滿成功。
副主席容海恩女士則由早到晚,先後到灣仔區為2號候選人黃守東拉票;柴灣2號候選人周卓然助選;愛蝶灣為康灣1號候選人林梓鴻助選;黃昏她到富榮花園為油尖旺南3號候選人白俊達(Jimmy Singh Baljinder)助選。然後再出發到新界東,分別為多名新民黨候選人拉票,包括西貢及坑口3號候選人甘佳璋、將軍澳北3號候選人陳志豪、大埔北1號候選人劉文杰、北區紅花嶺2號候選人孔永業等拉票。
執行委員陳家珮女士,先後在港島南多個地區如海怡半島、香港仔、數碼港、華富邨等,為南區東南4號候選人江卓姿,與南區西北3號候選人崔添偉拉票,呼籲南區街坊全家總動員支持新民黨的候選人。
中央委員李梓敬先生,早上在烏溪沙站為沙田北2號候選人羅伊琳拉票,下午在碩門站為爭取重返區議會的沙田東1號候選人姚嘉俊拉票,晚上將到大圍站為沙田南4號候選人林宇星助選。
中央委員何敬康先生,則先後在中環為中區1號候選人郭杰駿拉票,他表示:「我呼籲中區市民踴躍出來投票,將您的一票投給1號郭杰駿,今天我們的選情非常危急,已全面告急,我們欠您的一票,希望各位在晚上10時30分前,將您的一票投給1號候選人郭杰駿。相信不會有一個政黨,不會有一個候選人,好像新民黨葉劉淑儀團隊,和1號郭杰駿,這樣了解中區的地區工作,而您的一票,將影響中區區議會的未來,可決定中區區議會未來有一股年輕、有才幹、有擔當,多元的聲音。您的一票,決定中區的未來,懇請您將您的一票投給1號郭杰駿。」
至於12位出選地區委員會界別選舉的參選人,分別為:出選東區區議會的劉聖雪女士;出選南區區議會的黃雨程女士;出選離島區議會的曾昭浴先生;出選屯門區議會的甘文鋒先生,與鄺珉樀先生;出選沙田區議會的張柏源先生、夏劍琨先生、梁昊佳先生、梁家瑋先生;出選西貢區議會的陳健浚先生,與譚竹君女士;與出選大埔區議會的陳建君女士。
選舉廣告 2023年區議會選舉
|
|
29位區議會選舉候選人 呼籲市民 票投新民黨 一票不能少
新聞稿,焦點
今天(10日)為2023年區議會選舉投票日,是特區政府完善地區治理後的一場重要選舉。新民黨29位候選人,包括參選地方選區選舉的17位候選人,與地區委員會界別選舉的12位候選人,與團隊全力拉票,冀全港合資格選民全家總動員投票支持,讓新民黨各區愛國愛港、年輕、專業、重視民生工作的候選人成功當選或連任,繼續盡力為社區服務。
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女士,今早先到屯門區為競逐連任的屯門北3號候選人蘇嘉雯拉票,然後到上水為北區紅花嶺2號候選人孔永業拉票。
葉太稱:「新民黨素來銳意栽培青年人出來為社會服務,孔永業非常優秀,我們其他地區的青年人也非常優秀及努力,但我們仍然未夠票,我們面對激烈的競爭,我呼籲所有選民,一定要支持新民黨候選人,讓各區區議會有多元、兼顧基層與專業的參與,非常勤奮貼地的參與,我呼籲各位選民,一定要出來投票,投給我們新民黨的候選人,多謝您。」
新民黨副主席容海恩女士今早先到灣仔區為2號候選人黃守東拉票:「我本身是灣仔居民,已有三十多年,對區情熟悉,希望可利用自己在議會的平台,可以與守東拍檔。新民黨需要一位灣仔的區議員,守東首次代表新民黨出選,我們非常希望在灣仔有一個區議會議席,為灣仔、銅鑼灣、大坑等地區市民服務,因此我們全力支持2號黃守東!」
灣仔區2號候選人黃守東:「相信今次的選舉,灣仔區由原來十三個選區合併為一個選區,其實更能幫助我們了解灣仔的情況,當然選區加大,自然接觸選民的情況會改變,希望爭取最大的時間,去接觸市民,今天的區選投票日,爭取接觸更多的選民,希望大家認同我們及投我們一票。」
至於新民黨多位領導,如常務副主席黎棟國先生、執行委員陳家珮女士、中央委員李梓敬先生、中央委員何敬康先生等,今早起也馬不停蹄,走訪多區為我們的候選人拉票,呼籲市民全家總動員支持!
至於12位出選地區委員會界別選舉的參選人,分別為:出選東區區議會的劉聖雪女士;出選南區區議會的黃雨程女士;出選離島區議會的曾昭浴先生;出選屯門區議會的甘文鋒先生,與鄺珉樀先生;出選沙田區議會的張柏源先生、夏劍琨先生、梁昊佳先生、梁家瑋先生;出選西貢區議會的陳健浚先生,與譚竹君女士;與出選大埔區議會的陳建君女士。
選舉廣告 2023年區議會選舉
|
|
新民黨 舉行 區議會地方選區選舉候選人造勢大會 呼籲「12.10 票投新民黨」
新聞稿,焦點
距離本月10日(星期日)舉行的2023年區議會選舉尚餘九天,各候選人競選活動已走入大直路。新民黨參選地方選區選舉的十七名候選人,今天(1日)齊集灣仔修頓足球場,出席新民黨的造勢大會。多位新民黨領導,包括主席葉劉淑儀女士、常務副主席黎棟國先生、副主席容海恩女士、副主席潘國山先生、執行委員陳家珮女士、中央委員李梓敬先生、中央委員何敬康先生、多名中央委員、社團領導、地區組織領袖與支持者等均出席造勢大會,向各候選人表示鼓勵與支持。
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女士先致辭向候選人表達支持,「感謝各位今天出席我們的造勢活動為候選人打氣,我要感謝過去兩個多月以來,陪伴我們一同打拼,一直支持我們的各位首長、義工們,他們非常辛苦,我向他們表達謝意。今天已是12月1日,距離選舉日尚餘九天,我們已進入衝刺期。了解我們每位候選人過去兩個多月非常努力,全家總動員努力拉票,發揮各自的潛能,在踏入選舉最後一里路,相信每一位也會全力以赴。」
葉太補充:「經過中央完善地區治理的制度後,今次選舉意義非常重大,這次選舉選賢與能,而且選區擴大了,希望我們的年輕候選人可為市民服務及為市民發聲,也協助行政長官與特區政府眾官員依法施政,各位的責任重大,選民的責任也重大,在此呼籲在場的所有人士,提醒親友於12月10日出來投神聖的一票,選出各自選區最佳的候選人,為各位服務。」
葉太發言後,多位候選人逐一作自我介紹及簡單發言,他們包括:稱,完善地區治理後,現時選區面積擴大,包括他參選的紅花嶺選區面積擴大了九倍,但他會用九倍的力量,做好地區服務,冀當區選民投票支持。
,感謝各位首長與義工們長期以來對新民黨的支持,他認為議會需要新民黨理性務實的聲音,承諾會帶著各位的支持進入區議會,為市民發聲,改善民生。
新民黨副主席容海恩女士向各候選人表達鼓勵:「為了這次的區議會選舉,過去多個月,我一直與我們的多位候選人落區拉票,爭取市民支持,我見到他們每一位也非常勤力。在此呼籲大家,在12月10日一定要出來投票,支持新民黨!新民黨過去多年來,一直在地區服務,做實事。這次選舉也期望選賢與能,新民黨的精英傾巢而出,希望各位朋友,在投票日當天全家出動支持新民黨,新民黨必勝!」
然後,多位候選人逐一作自我介紹及簡單發言,他們包括:稱,他投身地區工作逾十年,並曾做過區議員,期望將自己的經驗帶進議會,改善西區的環境。他稱感受到2019年後,社區的轉變很大。期望各位支持新民黨一眾年輕候選人,也懇請西區的選民投票支持他。
稱,過去兩個多月來他與團隊日以繼夜,一直盡力向街坊拉票,「一票不能少」,尤其新民黨在南區服務多年,他承諾會爭取每位選民的支持,期望南區選民票投3號崔添偉!
新民黨執行委員陳家珮女士向各候選人打氣,她稱「今天的活動讓我非常感動,見到很多社團領袖、義工與各方好友,到來支持造勢活動。距離投票日尚餘一個多星期,這次是完善地區治理後的第一次區議會選舉,對新民黨來說意義非常重大。」
陳家珮女士補充:「我與參選南區東南選區的江卓姿,與南區西北選區的崔添偉,一起共事了很長時間,參選至今,見到他們有很大的決心與進步。二人有各自的專業,分別是律師與金融科技專業,而且對社區服務充滿熱誠,因此我們大力支持,在最後一個多星期的選舉路上,繼續支持他們,為新民黨與南區服務做到最好。」
然後,多位候選人逐一作自我介紹及簡單發言,其中包括:,感謝葉太讓他在地區工作貢獻自己的力量,感謝社團首長、地區領導及義工對他的鼓勵與支持。他在柴灣成長,對柴灣充滿感情,相信憑他的專業知識與地區工作的熱誠,可為柴灣區帶來實際的改變,懇請當區選民12月10日投票支持。
稱,灣仔選情比較激烈,他非常感謝葉太對他非常照顧,給予機會讓他代表新民黨出戰灣仔選區。葉太經常對他耳提面命,讓他即使面對困難,仍堅持前行,無畏無懼。灣仔區選情激烈,他相信自己的實力,與新民黨上下、社團首長與義工對他的支持,承諾會爭取好成績與選民的認同,懇請灣仔選民本月10日集中票源,投票支持他進入議會,為市民服務!
中央委員何敬康先生稱:「2019年選舉,新民黨面對十面埋伏,選舉結果只差一點點。在四年間,新民黨已培育出一群非常優秀的地區工作者。而參選是次區議會選舉的每位新民黨候選人,自報名以來,競選工作有目共睹,也全心為市民出力,服務社會。而今年選舉,相信在葉太帶領下,可迎接黃金時代。本月10日,懇請各位市民集中票源,鼓勵身邊的親友,票投新民黨!」
然後,多位候選人逐一作自我介紹及簡單發言,其中包括:,在馬鞍山成長,對該區發展非常熟悉。她感謝葉太對她的關心,也感謝容海恩副主席、中委李梓敬先生、潘國山副主席對她的關愛與照顧。她呼籲沙田北選民支持她進入議會,為女性及青年發聲!
作自我介紹,「阿蘇」現職律師,在屯門區成長,希望憑她的專業知識,服務當區有需要的人士。她感謝葉太與一眾新民黨領導與團隊上下對她的支持,及各社團首長、義工與街坊的支持,懇請各街坊支持她連任,繼續服務屯門北市民。
最後一位發言的候選人,為
|
|
推動學生品德教育,特區政府責無旁貸
立法會事務
本港多間大學舉辦的迎新營近日接連爆出風化案,牽起社會對大學在管理及監察學生主導活動的角色及其品德教育的討論。有關議題亦成為日前(10月6日)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會議上的討論重點。
正如陸瀚民議員在會議中指出,大學迎新營爆出性醜聞並非新鮮事。過往的迎新營不時遭詬病活動低俗、不雅,亦有爆出非禮及性侵醜聞。要使大學迎新營告別這些不良、猥褻的活動,大學固然有責任規管學生主導的活動,但我亦同意梁毓偉議員所講,中學階段的品德培養至關重要。年輕人入讀大學時已是十七八歲的年紀,他們的守法意識及道德觀念已然成型。因此,我們應在中學階段及早介入,提高學生對恰當行為、互相尊重的意識。
特區政府2022-23年度用於德育及國民教育的開支包含約為20億6千5佰萬元。當中,教育局用於推廣國民教育的恆常開支並未詳細列出,而是併入「其他教育服務及資助」的19億9千7佰萬預算中,而民政及青年事務局與公民教育委員會合作,在學校以外推廣公民教育的開支則約為6千8佰萬元。政府在公民教育上花費了大量公帑,加上過往通識科課程的六大單元中亦包含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的內容,但大學迎新營依然頻頻傳出風化醜聞,我認為這反映香港學生在中學階段的德育及公民教育仍有不足。
就此,我於會議上詢問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如何加強中學的品德教育。蔡局長的回應大致概括為兩點。第一,除了學校的品德教育外,學生的品格還受包括互聯網在內的很多其他因素影響;第二,受害人主要以新生為主,或許與新生的防範意識不足有關。我認為蔡局長的回應有將責任推卸至社會及受害人身上之嫌,甚感失望。我希望蔡局長能夠認真檢討中學的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讓我們所投入的公帑能夠用的其所,讓年輕人有正確的道德觀及守法意識。
|
|
就《2022年發展(城市規劃、土地及工程)(雜項修訂)條例草案》於立法會會議及全體委員會審議階段發言
立法會事務
首先,包括本人及副主席謝偉銓議員,委員會共有15名委員。相信聽畢我的報告後,大家都會明白這條條例非常複雜。委員的會議出席率都相當高;雖然會議時數很長,又有不少從早上八時三十分開始、甚至歷時一整天的會議。我特別感謝多位為專業人士的委員提出了許多極具建設性的意見,亦感謝發展局接納了不少委員會提出的重要建議;因為在委員會階段已提出了許多修正案,所以今天在此並不會再提出修正案。感謝發展局常任秘書長(規劃及地政)何珮玲女士及其轄下的三位首席助理秘書長;這次的發展局團隊基本上是「全女班」,而各位官員均非常精準地掌握條例的細節,對委員會工作有極大幫助。另外,感謝法律顧問及秘書處,為草擬文件、向政府追討回覆等,做了大量工作。
我個人認為,今次政府已盡極大努力精簡發展程序;剛才我在報告中亦有提到發展程序可被大量濃縮。然而,根據現時的框架,發展程序仍需時甚久。這些條例的修訂對北部都會區的發展非常重要,但精簡後,耗時仍相當長。例如,我手上的新田科技城建議發展大綱圖;感謝發展局表示將來會收地協助政府推動科技創新,建立新田科技城,以及擴大落馬洲河套深港合作科技園。我感謝北部都會區統籌辦事處主任丘卓恆先生向我解釋,實施新的發展規例後,仍然需要2024年才能平整部分新田科技城的土地,並要到2026年才能交付土地作創科發展;可見,無論在造地或推動創科發展,香港依然在追落後,需要加把勁,盡量加快程序。
除了精簡法定程序,委員普遍認為政府須同時加強統籌、加快行政程序。我感謝發展局在加強統籌、加快行政程序方面的承諾,並表示將來會向發展事務委員會匯報。主席,我再次感謝各方面的協助,讓委員會在短短數月內完成今次非常複雜的法律修訂工作。
主席,我謹此發言,並表示支持《2022年發展(城市規劃、土地及工程)(雜項修訂)條例草案》恢復二讀及三讀。
我:主席,正如剛才很多位同事於發言中指出,這次的法律修改工作體現了官員和議員的良好互動。感謝特區政府吸納我的一些意見,引進多款修訂。舉例說,修改過程中,特區政府提出在前灘與海傍填海條例核下一個賦權地政署署長進行不多過0.5公頃小型工程的條款,在附表列出如登岸台階、海岸台階、滑道航標、浮躉等等的小型填海項目。簡化以上程序會讓居民得益,而我亦非常感謝發展局接納我的建議,在提到的10項工程裡加上碼頭項目。
正如劉業強主席所知,離島有很多非常陳舊的碼頭,如果當地居民想擴建碼頭,我想應該不會超過0.5公頃。我剛剛收到南丫島南段鄉事委員會主席周玉堂先生的來訊,請我敦促發展局早日修葺南丫島的模達碼頭。
其實我視察過多個日久失修的離島碼頭,發現大多數碼頭都太短,讓船隻難以停泊。同時,多個碼頭缺乏台階,當水退的時候,如若有船停泊,旅客難以上岸。因此,很多同類的碼頭需要盡快修葺及擴建。我相信擴建以後,在不影響離島美麗的自然生態環境之下,會有助更多香港居民去離島旅遊,享受大自然的風景。
我在此感謝發展局在附表裡增加碼頭這類項目,亦希望如果發展局展開修葺碼頭的工程,可以盡快照顧到離島的碼頭。多謝主席!
|
|
就《2023年行車隧道(政府)(修訂)條例草案》於立法會會議上發言
立法會事務
主席,本人發言表示支持政府的條例草案。
長期以來,紅隧嚴重擠塞,而西隧使用率不足,引起社會關注。多年來,各界人士均有提出不同方案,如「紅加東減」。2018年,時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提出「三隧分流」方案,將西隧收費減至50元,並將紅隧及東隧收費加至40元。然而,由於2019年正值選舉年,大多數政黨均難以接受加價,尤其是東隧的加價。當時,東隧已相當擠塞,加上沙中線仍未開通,市民欠缺選擇,必須使用東隧前往觀塘或將軍澳等地區。由於在立法會缺乏支持,當時政府最終放棄推行「三隧分流」方案。
今次,我贊成政府重推「三隧分流」方案。政府提出的「6-3-3」方案有其美中不足之處,第二階段才實施「不同時段不同收費」以達至真正的三隧分流。第一階段先實施的「6-3-3」方案,實屬減價性質,政治上較容易令市民接受。然而,若要做到以價格分流或提高隧道使用效率以符合經濟原則,第二階段才實施「不同時段不同收費」並不理想。事實上,無論是「6-3-3」或「5-4-4」方案,皆是以經濟學上的discriminatory pricing或differential pricing(價格歧視)理念為基礎——即同一種產品(同一條隧道)視乎使用者及使用時段訂定不同收費,以反映產品的價值及對使用者的吸引力。若要推動differential pricing以促進分流,應該從第一階段就實施「不同時段不同收費」。交通方面的專家稱「不同時段不同收費」為「動態收費」(dynamic pricing)——即在隧道價值最高的繁忙時段收取更高收費,讓市民採取其他過海方案以逃避高收費,如在情況許可下多加使用地鐵。我相信純粹採取「6-3-3」方案較難做到三隧分流。但當然,「6-3-3」方案下西隧減價,加上紅隧及東隧加幅不大,市民會較易接受。「6-3-3」並非最理想的方案。從經濟學角度出發,紅隧基於路程較短而價值最高,就算紅隧擠塞,依然對駕駛人士的吸引力最高;亦有充份理由有較高定價。若為討好市民而採取「6-3-3」方案,並不能反映紅隧的經濟價值。
許多議員均提出一個疑問,實施「不同時段不同收費」時,會否導致駕駛人士為逃避更高收費而避免在繁忙時段出行,或等到剛好非繁忙時間才出行以享受較低的收費;做成一開始非繁忙時段就大塞車?理論上,運用discriminatory pricing或differential pricing概念,以價格誘使駕駛人士避免在最擠塞的時段使用隧道從而提升道路使用的效率,是必要措施。無論是「6-3-3」方案或「不同時段不同收費」,實際效果到底如何,需要經過實踐才能見分曉。但我認為,根據理論,應儘快實施discriminatory pricing或differential pricing,即非繁忙時段收費較便宜,加上晚間劃一收費,讓市民使用隧道的時段可較為均勻。
至於易志明議員提出的修訂,我明白其出發點是為業界發聲,尤其是的士、商用車、「搵食車」,讓這些車輛能以較便宜的價格使用過海隧道。但由於大主席基於法律意見,裁定易志明議員只可提出某些修訂,令易志明議員現時提出的方案殘缺不全。若實施,不但會令政府稅收減少,更會令某些隧道變得更為擠塞;我們無法支持這個方案。因此,新民黨將會支持政府的議案,並會反對易志明議員的修正案。
資料上有一項有趣的數據,指政府估計2024-25年隧道收入僅有37億;金額絕不多。然而,並無提供任何有關開支的數據,如維修費、推行電子收費的費用等;營運隧道一定會招致開支。日後,三條過海隧道均屬政府所有,推出」不同時段不同收費」後,真正的收入到底會有多少?回想起有金融界人士曾經表示為應付大規模基建的開支,政府可設立基金,並將某些資產,如三條過海隧道,納入基金,方便發債。然而,我認為這個方案的吸引力不太大,因為三條過海隧道的淨收入可能並不多,不一定能依靠此等資產協助政府發債。
總括而言,新民黨支持政府的議案,反對易志明議員的修正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