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黨對《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諮詢文件》和新高中學制考試制度的意見日期︰2019 年 10 月 15 日附件一新民黨回應《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諮詢文件》意見書背景1.香港特區政府成立初期,行政長官委託教育統籌委員會(下稱「教統會」)就香港的教育制度進行整體檢討,冀與各界共同為香港訂定二十一世紀的教育目標及改革藍圖1。教統會先後於一九九九年一月至三月進行第一階段的「教育目標」諮詢;一九九九年九月至十二月進行第二階段的「教育改革建議」諮詢;及二零零零年五月至七月進行第三階段的「教育制度檢討改革方案」諮詢。 2.教統會期望透過該次檢討,全盤檢視教育制度上各教育階段的學制結構、課程、評核和不同階段的銜接機制,研究如何透過改革制度,改善本地學校的教與學質素。《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諮詢文件》(下稱《諮詢文件》)建議,課程改革的目標為協助學生全人發展及奠定終身學習的良好基礎,並為學生提供全面而均衡的學習經歷,包括智能發展、生活經驗、與工作相關的經歷、社會服務和體藝發展等五種基本和重要的學習經歷。 3.該《諮詢文件》指,以往香港採用的「三二二三」學制﹙即三年初中、兩年高中、兩年預科及三年大學課程﹚,令高中學生需要在約年半時間內完成一個完整的課程及為公開試作準備,局限了他們參與其他學習活動的空間。而且兩年的中六課程主要按大學的要求釐定,課程內容專而深,每名學生所修讀的學習範疇變得頗為狹窄,部分預科課程更與大學的本科課程重疊,故建議當局推行高中學制改革。 4.教統會於二零零零年九月發表《終身學習─全人發展─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議》(下稱《建議》),提出由教統會成立專責小組,深入研究實施高中三年制及大學四年制的可行性和推行時間表2。學制改革旨在讓學生能夠享受連貫而多元化的高中學習生活,同時有更多空間去修讀橫跨不同學習領域的科目,建立更廣闊的知識基礎,使學生能應付知識為本社會的需要。 5.《建議》批評本港的大學收生機制過於偏重公開考試成績,未能充分考慮學生的全面表現;而且文理分流的課程架構令學生無法按照自己的興趣和意願靈活地選科,故建議各大學檢討收生機制,例如在收生時綜合參考學生的中學校內評核報告、個人履歷及面試表現等,及考慮採取其他較彈性的錄取新生機制。與此同時,由不同類型專上院校組成的高等教育體系亦應逐步發展至成熟的階段,從而為中學畢業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學習機會,及擴闊修讀高等課程的途徑。 6.特區政府接納有關建議,自二零零零年十月起推行全面的教育改革計劃,同期課程發展議會於一九九九年至二零零零年展開「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諮詢,以訂定香港課程發展的大方向。由於課程發展議會在一九九九年重組前,轄下的科目委員會不但為數眾多,而且彼此缺乏協調,致使各科課程綱要的內容積累不少重疊與過時的地方。課程發展議會期望藉是次諮詢,構思出可把學生學習效益最大化,並為他們提供各種學習機會的課程架構,以裝備他們迎向二十一世紀的種種挑戰。 7.課程發展議會表示,學校課程的大前提是要協助學生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培養積極的態度,貫徹終身學習的精神,從而學會學習。《諮詢文件》指,二十一世紀的優質學校課程應建基於一個連貫而靈活的架構,在定出清晰學與教路向的同時,也應持續更新課程,使之可順應社會的各種改變;並提倡校本課程發展,鼓勵學校在採用中央課程架構的同時,靈活調適教學資源,以兼顧不同學生、學校的需要和特質。 8.《諮詢文件》指出,香港的教與學模式由考試主導,以學術性科目為主的課程未能滿足社會的期望;而一直推行的德育及公民教育也未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對國家的認識和國民身分認同。《諮詢文件》建議,為學校、校師及政府訂定為期十年的短、中、長期課程改革計劃,而整體課程架構應由八個學習領域、九種共通能力及七個首要價值觀和態度組成,反映課程改革的初衷是推行知識層面的融會貫通與價值觀教育並重的課程。 9.《諮詢文件》特別提到,極其重視提高學生在價值觀方面的培養,然而本港學校在培養學生價值觀方面卻及不上灌輸知識方面的發展。因此,《諮詢文件》建議優先推行德育及公民教育,學校應推行校本模式的價值觀教育,透過各種跨學科領域的學習活動和經歷,助學生培養正確的價值觀。中國歷史也是公民教育的一部分,增強學生對中國歷史的理解,對提高青年人的國民身分認同至關重要。 10.課程發展議會其後根據公眾諮詢的回應、《建議》中提出的願景及整體教育目標,於二零零一年六月發表《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報告書﹙下稱《報告書》﹚。《報告書》開宗明義,指課程發展的大前提是幫助學生學會學習,並肯定實施校本課程的重要性。報告書也建議精簡及重整課程,循刪減次要及過時的學習內容、確定個別學科的核心部分及延展部分等方向,為學生創造空間,提高他們的學習成效,並照顧他們不同的需要及能力。 11.課程發展議會根據《報告書》訂定的課程指引,主導了本港中小學校課程過去十九年的發展方向。教育統籌局﹙下稱教統局﹚根據二零零零年《教統會》提出的建議方向,先後於二零零四年及二零零五年就高中及高等教育新學制的設計藍圖、實施時間和財政安排進行兩次諮詢,並於《諮詢文件》中提出了具體的「三三四」學制﹙即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及四年大學﹚改革方案3。 12.教統局建議,以香港中學文憑試取代香港中學會考和香港高級程度會考,從而紓緩學生過重的公開試壓力,以騰出更多學習空間。新高中課程由四個核心科目、二至三個選修科目或職業導向教育,及其他學習經歷組成,靈活的選修科組合將更切合學生的興趣和性向,可為實現全人發展及終身學習願景奠定穩固的基礎。當局最終決定於二零零九年正式實施新學制,第一屆文憑試則於二零一二年舉行。 13.為持續提高本港教育質素,行政長官於二零一七年成立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下稱專責小組﹚,就如何優化中小學課程發展,向政府提交方向性建議,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同時創造可促進學生全人發展的空間和機會。專責小組轄下有四個小組,分別聚焦考量「全人發展」、「照顧學生的多樣性」、「多元出路」及「STEM教育」四大範疇。今年六月,專責小組發表《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諮詢文件》,就多項初步建議展開公眾諮詢。 論點14.新民黨認同載列於二零零零年教統會《終身學習全人發展─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議》及二零零一課程發展議會《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的學校課程目標,協助同學達致全人發展,並明白終身學習的重要性是學校教育的本義。其次,良好的學校教育除了要求同學學習課本中的「硬知識」外,更重視向同學傳授畢生受用的「軟知識」,例如正確的價值觀、待人接物的態度、國家身分認同等。因此,我們樂見專責小組今年六月發表的《諮詢文件》仍然毋忘課程改革的初心,繼續肩負致力推動香港中小學課程朝正確方向發展的重任。 15.新民黨留意到,近年愈來愈多家長對本地教育制度失去信心,甚至對本地中小學課程避之則吉,紛紛送子女入讀直資學校或國際學校4、5、6。其次,多個新高中核心和選修科目﹙例如:通識教育科7、應用學習、綜合和組合科目等8﹚的課程內容、考評方式、認受性及修讀人數等,自二零零九年推行以來一直備受爭議。早前更有報章報導,因學業成績欠佳、所讀學系與自己志趣不合、無法適應大學生活等理由而自行退學的本地大學生人數有上升趨勢9。 16.新民黨認為,上述現象反映教統會及教統局起初提出改革本港中小學課程時的本意雖好,惟改革在實際執行層面上逐漸「變了形、走了樣」。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隨着新高中學制實施近十年,種種問題已然浮現。因受大學收生機制所限,同學選科時仍受「文理分流」的框架限制,做不到真正的文理互通;生涯規劃教育成效不彰,學生缺乏多元升學就業出路;中學生的數理基礎愈趨薄弱,難以銜接大學及專上院校課程。因此,我們認同專責小組有必要盡快全面檢討本港中小學課程。 17.專責小組於《諮詢文件》提出「全人發展」、「價值觀教育」、「創造空間和照顧學生多樣性」、「應用學習」、「大學收生」及「STEM教育」六個優化課程方向,新民黨大致同意上述六個範疇均存在改革的空間,惟對個別建議有保留,我們的詳細回應和建議如下─ 創造全人發展空間應從消除結構性操練誘因著手 18.《諮詢文件》指,本港的教育制度以「考試主導」,使莘莘學子壓力重重,長遠會扼殺學生均衡發展德、智、體、群、美五育的空間,故專責小組建議教育局和學校分別在系統和學校層面優化課程規劃,以創造空間提供更多元化的學習經歷。新民黨認同學校應檢討校本家課和評估政策,確保家課量不超乎學生的應付能力,以及適當分配教學時間,讓學生有足夠空間按自身所長和興趣,自主地體驗全方位學習經歷。 19.與此同時,新民黨認為教育局需從較宏觀的角度審視家課過量的問題,因為本港以考試為主導的教育制度才是導致過度操練成風的元兇,學校、家長和同學都成了這個制度下的受害者。教育局若希望同學有充裕的全人發展空間,最重要且最根本要處理的問題是改革考試主導的教育制度,改變家長和學生根深柢固的「學習只為應付考試」思維,加強推廣全人發展的重要性,方能真正消除結構性的操練誘因。 特區政府應在價值觀教育扮演更積極角色 20.新民黨認同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是全人發展中相當關鍵的一環,協助學生認識和欣賞中華文化有助培養他們的國民身分認同及對國家的責任感。香港推行國民教育多年,惟港人的國民身分認同感屢創新低10,其中青年人對國家的自豪感更持續偏低11,反映本港國民教育未見成效。專責小組建議,學校應繼續根據學校本身的願景和使命,規劃校本價值觀教育,而教育局則應在不改變校本政策的前提下,更新相關指引及編製更多教學示例,並為校長和教師提供所需的專業培訓。 21.新民黨認為,教育局在尊重校本政策的前提下,仍有必要更積極地規劃本港中小學的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並闡明對不同範疇的價值觀教育的短、中、長期教學目標。教育局自二零一八/一九學年開始落實中國歷史在初中成為獨立必修科,冀讓所有中學生均能有系統地學習中國歷史,從而更全面地了解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當局應向學校發出明確指引,如何具體地將國民教育的元素融入中國歷史科課程的不同單元中,再訂出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習目標,並定期檢討及更新相關課程指引。 22.《諮詢文件》建議,於高小與初中階段盡早開展生涯規劃教育,協助學生早日了解自己的興趣、能力、需要和志向,及早為日後選科、升學和就業作好規劃,也讓家長和學校可適時為學生提供升學和就業輔導。新民黨認為,同學每每需要經歷不同的學習經歷,在不同成長階段慢慢摸索,方可真正認請自己的志趣,所以提早開展生涯規劃教育的方向正確。不過,我們認為不宜過早於高小階段開展生涯規劃教育,因為小學生普遍對生涯規劃的概念模糊,他們在小學階段應專注打好中文、英文及數學基礎,自由發展多元潛能,故留待初中階段才開展更為合適。 23.現時大部分學校推行生涯規劃教育,只依賴由非政府組織提供的學生升學及就業輔導服務,個別學校或會邀請傑出校友回母校分享升學和就業心得,致使不同學校的生涯規劃教育質素良莠不齊。新民黨建議,教育局加強統籌全港中學的生涯規劃教育課程,例如定期檢討並更新相關教材指引,以確保不同機構和學校提供的生涯規劃教育服務水準。 24.此外,本港不少大專生在畢業後會投考政務主任或行政主任等熱門公務員職系,反映他們對投身公務員行列的意欲極高12。因此,新民黨認為,政府有需要也有條件在生涯規劃教育中發揮更積極角色,例如由教育局牽頭,聯同公務員事務局統籌一個涵蓋不同公務員職系的生涯規劃計劃,安排不同政府部門的年青公務員分批定期到訪各區中小學,向學生介紹他們的日常工作、入職條件、晉升前景等,增加學生接觸和了解各公務員職系的機會,使他們作好升學及就業準備。核心科目四變三通識科保留獨立專題探究 25.《諮詢文件》建議,維持高中課程四個核心科目的安排不變,但在不影響課程完整性的前提下,可縮減高中階段四個核心科目的課程和評估,以釋放空間,容許師生採用更深入的教與學模式。新民黨大致上認同專責小組改革中國語文及英國語文科的建議,其中加入更多典籍閱讀元素,有助擴闊學生的閱讀面和培養他們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長遠可提高學生整體的語文水平。 26.新民黨認為進一步簡化兩科校本評核的建議可取,但對修訂或刪減中國語文科文憑試聆聽和說話部分的建議頗有保留。雖說粵語是大多數香港學生的母語,但讀、寫、聽、說是學習語文的基礎13,其中聽和說是反映學生溝通能力的重要指標14。倘若當局一刀切取消聆聽和說話卷,恐會破壞中國語文課程的完整性,故我們建議當局先考慮優化兩卷的設計,例如修訂題型及減少題數,讓師生能逐步調適。 27.專責小組建議當局直接向學校傳達:在數學科﹙必修部分﹚基礎課題表現良好的學生,已可在文憑試考獲最高第四級成績,同屬必修部分課程的非基礎課題則是為滿足在數學方面興趣較大或能力較高學生的需要而設的訊息。其次,專責小組也建議學校容許學生選擇是否進行獨立專題探究,而且學生單藉公開試﹙只作答試卷﹚已足以在文憑試考獲最高第四級成績,從而為學生釋放空間,參與更多全方位學習活動,修讀更多選修科目和發展個人興趣。 28.新民黨明白,上述針對數學科及通識教育科的課程改革建議,是為照顧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讓同學更自由地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內容和考評方式。不過,我們憂慮此建議會將能力較高和較低的同學間的學習差異愈拉愈遠,因為成績較好或學習資源豐富的同學不會受此措施影響,他們仍會繼續進行獨立專題探究,以求最佳成績。再者,部分學業成績中游的學生未必能準確判斷自己應否或能否完成額外的延伸學習部分,最終可能做出錯誤的決定,影響日後的升學選擇,最終扭曲了建議的原意。 29.新民黨認為,通識教育科課程為人詬病多年,源於該科欠缺經教育局統一審批的教科書,坊間及校本教材不時被指立場偏頗15、16,而且該科的課程架構鬆散,無助培養學生明辨性思考能力。其次,通識教育科涵蓋六個單元,每個單元均牽涉既多且廣的本地或國際議題。學生為應付文憑試,除了要完成被指「課時及評估方面不合比例」的獨立專題探究外,更需在三年內囫圇吞棗地學習所有單元的內容外,結果難免「吃力不討好」,令他們對不同議題的理解和分析流於泛泛。 30.通識教育科「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及「能源科技與環境」等單元的教學內容與其他初中必修科目﹙例如:中國歷史科、地理、科學等﹚的內容時有重疊,令該科列作必修科的必要性成疑。再者,現時大學均已要求學生修畢指定學分的通識教育基礎課程,這類課程多由研讀典籍和深入的導修課組成17,課程架構明顯較中學的通識教育科嚴謹,真正有助拓闊同學的知識基礎,訓練他們明辨性思考的能力。 31.因此,新民黨認為,與其透過讓同學自行選擇是否進行獨立專題探究,以減輕同學的學習壓力,不如將通識教育科改為選修科,並把單元數量由六個減至三至四個,為同學創造足夠空間,深入掌握各單元的基礎概念,以及了解不同持份者的意見,繼而建立實在且論據充分的論點,做到真正的明辨性思考。透過減少通識教育科的單元數量,既可直接紓緩現時課時不足的問題,也可騰出更多課時讓同學在課堂上,與同儕交流各自進行獨立專題探究時遇到的疑難,一方面為同儕學習提供理想的互動平台,促進學習效能;另一方面讓老師能更全面地了解不同學生的探究進度,適時指導進度各異的學生。「3322」標準只作大學收生參考指標 32.專責小組建議維持大學「3322」成績的「一般入學要求」,並鼓勵大學推出全新的「校長推薦2.0直接錄取計劃」,旨在提高現行大學收生機制的靈活性,以錄取在其他範疇展現才華和能力但未能完全符合「一般入學要求」的學生。新民黨歡迎大學循「校長推薦2.0直接錄取計劃」更靈活地擇優而錄,惟認為專責小組的建議「治標不治本」,對提高增加具備不同才能之學生入讀本地資助大學機會的成效不大。 33.雖然「校長推薦2.0直接錄取計劃」可稍為提高大學收生機制的彈性,但畢竟名額只有兩個,只有極少數在非學術範疇才能出眾的學生可以受惠,至於對個別選修科或學術範疇有濃厚興趣,並在該科考獲佳績的學生始終無法受惠。新民黨認為,如維持「3322」大學入學門檻,部分學生即使在選修科目表現優異,依然可能因在側重考核學生語文能力的個別核心科目中表現未達標而無法升讀大學。 34.香港大學前校長徐立之教授也曾將本港STEM人才「斷纜」的現象歸咎於「3322」大學收生門檻18,並提出大學長遠應取消「3322」最低入大學門檻,以減低學生壓力19。新民黨認同徐教授的建議,大學可放寬「3322」收生門檻,給予不同學系更大的自由度,鼓勵其按各自的實際收生情況考慮錄取在指定選修科目考獲佳績,但核心科目成績未達「3322」門檻的學生,讓他們有機會入讀心儀的學系一展所長,盡可能避免暴殄人才的可能性。清晰界定應用學習科目的定位 35.《諮詢文件》建議,將涵蓋創意學習、媒體及傳意、商業、管理及法律,服務、應用科學、工程及生產六個學習範疇的學習科目推廣為有價值的高中選修科目,透過將此類科目定位為可與文憑試甲類科目的學習發揮相輔相成,鼓勵更多具有良好學業能力的同學選修。新民黨認同應用學習科目固然有其存在價值,對配合當局推行生涯規劃教育,照顧同學多樣性,支援同學多元出路等均非常重要。不過,我們對於專責小組的建議有一定保留。 36.新民黨留意到,現時本港學業成績優異的中學生大多有意在大專院校主修醫學、法律、金融或商業等學科,由於大學目前對應用學習科目的認受程度不一,更甚少有學系將此類科目列為指定科目,故在高中階段選修應用學習科目對他們日後報讀心儀學系沒直接幫助。因此我們認為,《諮詢文件》建議當局以成績優異同學為目標受眾的推廣工作的成效將不甚理想。 37.新民黨認為,當局應鼓勵更多大學學系對文憑試甲類科目和應用學習科目「一視同仁」,提高其認受性20,藉以提高同學選修此類科目的誘因。有見及此,當局應更明確區分文憑試甲類科目與應用學習科目的定位,透過更針對性的推廣活動,鼓勵在初中階段已對非學術型的實踐學習或職專教育萌生興趣的同學選修應用學習科目。當局也應適時檢討有關課程,並適度整合或刪減選修退修率持績偏高、學生人數及教學回饋持續偏低的科目,提高本港中學職專教育的課程水平。確保STEM教育資源用得其所 38.專責小組認為,STEM教育背後的理念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包括但不只局限於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四個學科的知識﹚,建立以科技為主導的二十一世紀能力。因此,《諮詢文件》強調,所有學生均應該獲得STEM教育,接受STEM教育絕不應是少數科學或數理能力較佳學生的專利。新民黨認同此STEM教育理念,在資訊科技主導全球經濟發展的二十一世紀,掌握STEM思維和技能無容置疑有助提高青年人的競爭力。 39.新民黨認為,縱然STEM教育不只涵蓋數理和工程的知識,但中小學生擁有良好數理基礎無疑是推動普及STEM教育的三寸之轄。礙於目前STEM並非一個獨立科目,我們建議教育局向全港中小學提供更清晰的課程框架和指引,鼓勵學校透過設計多元化的教學活動,提高學生對數理科目的興趣,並由淺入深地將STEM概念逐步融入校本數學、科學及資訊科技課程,既助學生從小打好STEM基礎,也裝備他們應付日新月異的創新科技發展。 40.《諮詢文件》建議,中小學均宜委派教師擔任STEM統籌人員,並由教育局負責提供全面培訓,協助學校制訂校本STEM教育政策。新民黨同意有必要提升校長和前線教師的專業能力,協助他們設計和推行STEM學習活動,並善用「全方位學習津貼」等資源,採購合適的教材或師資有保證的課程,以提升STEM教育教學表現。此外,專責小組建議在全港各區設立地區STEM資源中心,為個別有需要的學校提供支援。新民黨不反對當局增撥STEM教育資源,惟認為當局必須制訂一套客觀和透明的績效指標,定期評估增撥資源是否有助提高教學效益,以確保資源用得其所。 總結 41.總體而言,新民黨認為專責小組未能準確為本港中小學課程的積弊把脈,《諮詢文件》提出的多項建議或是過於空泛,缺乏具體細節;或是搔不着癢處,未有對症下藥,實難以回應「全人發展」、「照顧學生的多樣性」、「多元出路」及「STEM教育」四大範疇的改革需求。我們促請當局深思:改革以考試為主導的教育制度、更積極參與統籌生涯規劃教育、清晰界定職專教育的定位、通識科改成選修科、取消「3322」大學收生最低門檻、引入STEM教育資源衡工量值機制等建議的可行性,大刀闊斧地制訂真正有助學生達至多元和全人發展的課程。
二零一九年七月
1 2 3 4 5國際學校本地生比例續增至25%6所學校人數佔逾半,頭條日報,2019年4月11日, http://www.ohpama.com/410997/primaryschool/國際學校本地生比例續增至25-6所學校人數佔逾/ 6直資學校增兩倍貧富起跑線拉開,明報,2017年6月20日, http://indepth.mingpao.com/php/passage.php?seriesno=18&titleno=1497894689389 7新通識課本錯漏多觀點被質疑預設立場,星島日報,2018年7月9日, http://std.stheadline.com/daily/article/detail/1833712/新通識課本錯漏多觀點被質疑預設立場 8新興科目現退修潮綜合科學瀕臨「亡科」,星島日報,2015年10月8日, http://std.stheadline.com/daily/article/detail/1887703/教育要聞新興科目現退修潮 綜合科學瀕臨亡科 9八大千三學生退學人數比率創九年新高,星島日報,2019年2月28日, http://std.stheadline.com/daily/article/detail/1967011/日報-教育-教育要聞-八大千三學生退學-人數比率創九年新高 1097後新低僅11%港人自認中國人,自由時報,2019年6月28日,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1299301 11港大民研「港人」身分認同感創08年以來新高,頭條日報,2018年6月19日, http://hd.stheadline.com/news/realtime/hk/1244601/即時-港聞-港大民研-港人-身分認同感創08年以來新高 12香港大學生最理想僱主調查爆冷港府擊敗Google登榜首,香港01,2018年8月14日, https://www.hk01.com/社會新聞/222514/香港大學生最理想僱主調查爆冷-港府擊敗google登榜首 13葉聖陶(1980)。聽、說、讀、寫都重要。《語文學習》,1980,(7) 14區婉儀(2014)。《由聽說能力至話語能力》, 15教育局新通識教材香港眾志批內容染紅,星島日報,2017年8月31日, http://std.stheadline.com/instant/articles/detail/500628/即時-香港-教育局新通識教材-香港眾志批內容染紅 16齡記通識書偏頗網民憂荼毒學生,文匯報,2017年9月8日, http://paper.wenweipo.com/2017/09/08/YO1709080015.htm 17中大自編通識教材獲美國模範課程獎,星島日報,2015年10月14日, http://std.stheadline.com/daily/article/detail/54771/日報 18徐立之對大學門檻維持「3322」感失望,頭條日報,2019年7月9日,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realtime/hk/1539792/� 19徐立之倡撤四核心科「3322」入大學門檻減學生壓力,無線新聞,2019年7月10日 http://news.tvb.com/local/5d25be8ee60383966a5f081c/徐立之倡撤四核心科3322入大學門檻-減學生壓力 20八大改計分應用學習認受增,文匯報,2017年11月7日, http://paper.wenweipo.com/2017/11/07/ED1711070015.htm
附件二 新民黨《檢討新高中學制考試制度》意見書 1.教育統籌委員會(下稱「教統會」)在二零零零年五月至七月進行第三階段「教育制度檢討改革方案」的諮詢中指出1,在新高中學制推行前的兩年中六課程主要按大學的要求釐定,課程內容專而深,每名學生所修讀的學習範疇變得頗為狹窄,部分預科課程更與大學的本科課程重疊,故建議當局推行高中學制改革。 2.新民黨理解委員會改革的目標,不過在新高中學制推行近十年後,越來越多學生在選科時傾向由「4+3」改為「4+2」,原因是考生在選科時以入讀心儀學科為目標,專注修讀對入讀心儀學科有幫助的科目,最後學生修讀的學習範疇依舊狹窄,不能達到預期目標。 3.新民黨認為,以往教統會認為改革前的兩年中六課程專而深,所以為了適應普及教育的需要,將課程的深度調整,結果令課程設計由原本專而深變成淺而疏。以通識科為例,課程共有六個單元,範圍層面甚廣,不過在有限時間下,學生未能完整地學習每個單元所需的知識基礎,令通識科變得濫而淺,不能達到新高中學制的初衷。 4.教統會於二零零零年九月發表《終身學習─全人發展─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議》(下稱《建議》)曾批評本港的大學收生機制過於偏重公開考試成績,未能充分考慮學生的全面表現。新民黨認為,學生在文憑試中取得的成積分數仍是大學收生的重要因素,大學每年亦有公開每科收生分數供考生參考,反映大學收生機制在新高中學制實施後並沒有改變。 5.「校長推薦計劃」主要目的在於肯定申請人於社會服務上的貢獻或於非學術範疇上(如體育、音樂、社會服務、創意活動、其他文化活動或領袖才能)的卓越表現。2透過「校長推薦計劃」入讀大學的成功率按年上升3,反映得到校長的「祝福」對入讀大學以至學生前途甚為重要。新民黨認為「校長推薦計劃」對入讀大學起關鍵作用,不過卻欠缺客觀標準,一切只取決於校長的主觀印象,有機會造成家長討好校長以換取推薦的現象。 6.課程發展議會表示,學校課程的大前提是要協助學生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培養積極的態度,貫徹終身學習的精神,從而學會學習。新民黨認為課程發展議會的陳義高,理想無懈可擊。不過自六月九日反修例風波開始以來,青年人的行為令人痛心,所以課程在建立學生正面價值觀方面完全失敗。 7.新民黨留意到,在近日的反修例風波中,學生被捕人數眾多。例如在《禁蒙面法》實施首3日學生佔被捕者比例達55%,而未滿16歲的被捕比例亦由運動首百日約3%增至約一成。4在不同的媒體中都看到青少年甘願賠上前途,肆無忌憚地參與各式各樣的違法示威活動,破壞公物甚至襲警等,缺乏遵重法紀的意識。 8.新民黨亦留意到,有大學校長和老師積極舉辦不同形式的對話會,期望與學生溝通,不過當意見不合時卻受到粗言欲罵,雷射光射眼,甚至出現肢體碰撞。有學生甚至破壞學校設施,以表達訴求,完全不明白中國傳統社會尊師重道的價值觀。在質詢校長時提出的問題水平甚低,在培養學生良好價值觀及分析能力的工作完全失敗。 9.在近期的事件中可以看到青年人在表達意見時,當發現與他人意見不合的時候,往往惡言相向,甚至予以打壓,與建立一個包容及尊重他人的社會相距甚遠,新民黨對教育局在推行新高中學制失職予以最嚴厲譴責。 10.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諮詢文件(下稱諮詢文件)提到有需要加強培養學生對他人、社會和國家的責任感。政府曾在二零一二年有意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最後在一片反對聲中宣布擱置課程指引。新民黨留意到在近月的反修例示威中,有大量年輕人公開侮辱國家包括踐踏和塗污國旗,甚至把國旗丟進海中,以各種各樣的形式貶損自己國家的象徵,可見多年來促進青年人對國家認識和國民身份認同的工作完全失敗,新民黨對教育局予以強烈譴責。 11.新民黨對於諮詢文件只提出推行德育及公民教育不能有效促進學生對國家的認識和國民身份認同的問題,卻未能提出具體方案表示失望。 12.新民黨留意到家長對本地教育制度失信心,紛紛送子女入讀直資或國際學校,由於對國際學校的需求甚多,有辦學團體甚至在公共屋邨開辦國際學校。此外有警務人員表示子女在本地學校受到欺凌,希望政府能安排子女入讀內地國際學校。由此可見,基於種種原因,包括校園過度政治化、欺凌問題嚴重、程度過低等,令不少中產家長對本地教育制度失信心,教育局必須為此負全責。 13.新民黨留意到有意見認為教育局應改革以考試為主導的教育制度,參考芬蘭、丹麥等北歐國家不被考試主導的制度。不過事實上全球大部分具競爭力的國家都需要靠考試制度去甄別學生的能力和程度。北歐國家實行福利平等制度,交稅多,福利高,經濟發展到某程度後不會大幅提升,所以可接受一個不以考試主導的教育制度。香港作為中國的特別行政區加上社會開放自由,學生在畢業後面對的競爭激烈,所以若只鼓勵他們「愉快學習」,不培養他們的抗逆能力,香港將難以在全球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生存。 14.新民黨認為教育的持份者不只包括教育工作者,優質的教育需要社會不同持份者的配合。不過教育局在過往的諮詢中過於着重教師和校長的意見,忽略教育界最重要的持份者—學生、家長、雇主以及所有納稅人的聲音,甚為可惜。
二零一九年十月
1 https://www.ec.edu.hk/doc/tc/publications_and_related_documents/consultation_documents/FULL-Chin.pdf 2 3【教育要聞】聯招校長推薦計畫成功率升至71%,星島日報2018年8月27日 http://std.stheadline.com/daily/article/detail/1862974/日報-教育-教育要聞-聯招校長推薦計畫-成功率升至71 4禁蒙面首3日被拘者55%學生整體未滿16歲被捕佔比3%飈至一成,明報2019年10月9日
|
|